大良街道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大良街道map

大良街道中國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下轄的街道辦事處[3],舊稱「鳳城」,是順德區政府所在地。

快速預覽 大良街道 Dàliáng Jiēdào Bànshìchù(漢語拼音), 國家 ...
大良街道
Dàliáng Jiēdào Bànshìchù漢語拼音
街道
Thumb
大良地標彩虹橋
大良街道的位置
Thumb
坐標:22°50′38″N 113°14′53″E
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
上級行政區順德區
語源民間傳說「太艮」或古南越族語言遺留詞
村級區劃單位數
政府
 • 黨工委書記馬洪勝
面積
 • 總計80.19 平方公里(30.96 平方英里)
人口
 • 總計約32萬人
 • 戶籍人口約20.51萬
時區北京時間UTC+8
行政區劃代碼44 06 06 005
郵政編碼528300, 528333
電話區號+86 (0)757
GDP(2008年)246.22億元
網站www.daliang.gov.cn
關閉
快速預覽 漢語名稱, 繁體字 ...
大良街道
漢語名稱
繁體字大良
簡化字大良
漢語拼音Dàliáng
郵政式拼音名稱
郵政式拼音Taileung[2]
關閉

名稱

大良得名有兩種說法。民間相傳大良本名「太艮」,緣起於該地為古「太艮海峽」;建縣後,朝廷命官誤將「太」字的一點加於「艮」字之頂而成「大良」。不過,學術界認為順德建前的史料從無「太艮」和「太艮海峽」的記載,「大良」應為古南越族語音的遺留,意為「黃土地」[4]

歷史

順德明朝景泰三年四月廿七(1452年5月16日)置縣,並以大良為政府所在地。大良在時期分屬縣城和大良、古樓、小灣三堡。中華民國時期,縣城稱大良鎮,城郊農村為第一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縣城仍稱大良鎮。1958至1959年,大良曾名「鳳城人民公社」,城郊農村先後稱「第一區」、「府又區」、「大良人民公社」、「大良區」、「錦湖鎮」。1988年8月撤銷錦湖鎮建制,與縣城統稱大良鎮。1992年,順德撤縣設市後,大良成為市人民政府駐地。2003年,順德撤市設區後,大良成為區人民政府駐地。

行政區劃

大良街道下轄以下地區:[5]

升平社區、​文秀社區、​金榜社區、​中區社區、​北區社區、​府又社區、​新桂社區、​南華社區、​順峰社區、​雲路社區、​紅崗社區、​大門社區、​新松社區、​新滘社區、​近良社區、​南江社區、​蘇崗社區、​五沙社區、​德和社區、​古鑒村和​逢沙村。

地理

大良境內有幾個小山崗,譬如鳳山、華蓋山、禽爬崗、牛崗、煙墩崗、豬仔山、梯雲崗、順峰山、連龍山。四周有水道包括桂畔海大良河容桂水道

旅遊名勝

清暉園

清暉園位於大良街道清暉路,與佛山樑園、番禺餘蔭山房東莞可園並稱為廣東四大名園。該園始建於明代,原為明末狀元黃士俊所建的黃氏花園,建築主要建於清嘉慶年間。「清暉」意為和煦普照之日光,喻父母之恩德。後經龍氏五代人多次修繕,逐漸形成了格局完整而又富有特色的嶺南園林。

華蓋路步行街

華蓋路建於清朝,全長635米。由於華蓋路建築年代較久,存在一定安全隱患,因此在1998年4月,順德政府開始對華蓋路進行改造,並最終將其改建為一條具有近代風格的商業步行街。華蓋路步行街也是大良唯一一條商業步行街,街道兩旁為明末清初騎樓特色的西洋建築,主色調為粉黃、粉綠、粉藍。目前,華蓋路步行街全長兩公里,街內設有國際名牌連鎖店數百家,主要經營服飾,兼有百貨、小吃,彩色的騎樓,以及老字號的民信雙皮奶店。另外步行街上還有免費的觀光車供遊人乘坐。

順峰山公園

順峰山公園是順德最為著名的公園之一,位於佛山市順德新城區西北部太平山麓,始建於1999年,2004年正式向社會開放。公園佔地面積8209畝,包括太平山、神步山、桂畔湖、青雲湖等區域。公園以「山色水韻」為主題建設,囊括合理佈局後的自然空間以及舊寨塔、青雲塔等歷史古蹟,依據山勢地貌形成了「青山、碧水、一寺、兩湖、兩塔」的自然與人文景觀格局。以兩湖(青雲湖區、桂畔湖區)、兩塔(青雲塔、舊寨塔)為主要旅遊軸線,構成「桂海芳叢」「汀芷園」「步雲逕」「雅正園」等景區共24個。

除了中區的華蓋路步行街、清暉園外,還有西山廟陳岩野先生遺蹟、太平塔神步塔、鐘樓、寶林寺桂畔公園順峰山公園鳳嶺公園順峰山旅遊區

特色食物

鐵路車站

地鐵車站

城際車站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