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爾·戴高樂

法國軍事家、政治家,法蘭西第五共和國首任總統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夏爾·戴高樂

夏爾·安德烈·約瑟夫·馬里·戴高樂(法語:Charles André Joseph Marie de Gaulle;1890年11月22日—1970年11月9日),法國軍事家、政治家,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領導自由法國運動,戰後短暫出任臨時總統,後由於左派政黨反對他要求加強總統權力的憲法被迫辭職。1958年成立法蘭西第五共和國並出任第一任總統安道爾大公。在法國,戴高樂通常被稱為「戴高樂將軍」甚至簡稱「將軍」。

快速預覽 夏爾·戴高樂 Charles de Gaulle, 法國總統 ...
夏爾·戴高樂
Charles de Gaulle
Thumb
戴高樂將軍,攝於1942年
法國總統
任期
1959年1月8日—1969年4月28日
總理米歇爾·德勃雷(1959年至1962年)
佐治·龐比度(1962年至1968年)
莫里斯·德姆維爾(1968年起)
前任勒內·科蒂
繼任佐治·龐比度
法國總理
任期
1958年6月1日—1959年1月8日
總統勒內·科蒂
前任皮埃爾·弗林姆蘭
繼任米歇爾·德勃雷
自由法國領導人
任期
1940年6月18日—1944年7月3日
法蘭西共和國臨時政府主席
任期
1944年8月20日—1946年1月20日
繼任費利克斯·古安英語Félix Gouin
法國國防部長英語Minister of Defence (France)
任期
1958年6月1日—1959年1月8日
總統勒內·科蒂
前任皮埃爾·德·謝弗涅英語Pierre de Chevigné
繼任皮埃爾·吉洛馬英語Pierre Guillaumat
個人資料
出生(1890-11-22)1890年11月22日
 法國里爾
逝世1970年11月9日(1970歲—11—09)(79歲)
 法國科隆貝雙教堂村
墓地 法國科隆貝雙教堂村
簽名Thumb
軍事背景
服役法國陸軍
服役時間1870年—1916年
軍銜師級將軍
參戰
關閉

1944年自由法國陸軍解放巴黎後,戴高樂成為法蘭西共和國臨時政府主席,1946年因反對總統沒有實權,與左翼的政治鬥爭失利而辭去職務。1958年,戴高樂因阿爾及利亞戰爭重返政壇,制定新憲法,成立法蘭西第五共和國並當選第一任總統,1965年成功連任,直至1969年因公投失利辭去總統的職務。

戴高樂支持發展的核武器、制定泛歐主義外交政策、支持歐洲大陸聯合為大歐洲、擴大法國影響、努力減少美國英國的影響、促使法國退出北約、反對英國加入歐洲共同體、奉行與盟友不同的外交政策,這一系列思想政策被稱為戴高樂主義

生平

早年生涯

Thumb
被俘後的戴高樂(攝於1916年)

1890年11月22日,戴高樂誕生於法國北部諾爾省里爾,是父母五個孩子中排行第三[1]。他是被一個信仰天主教會的、愛國、傳統但很進步的家庭撫養長大的[1]。戴高樂的母親讓娜·馬約(Jeanne Maillot)出身於北部工業資產階級家庭[1]。出生三個月後,他被其父母帶回巴黎。1896年至1900年間,戴高樂在基督教兄弟會開設的學校就讀。此間,戴高樂之父常講述法國歷史與強調復仇主義,讓他在幼小時就成為強烈的愛國主義者[2]

1905年戴高樂決定參軍,於1907年前往比利時昂圖萬的耶穌會學校就讀,然後進入巴黎斯坦尼斯拉斯學院法語Collège Stanislas (Paris)讀書,以準備參加聖西爾軍校的入學考試。1909年,他被聖西爾軍校錄取,與未來的阿爾方斯·朱安元帥為同窗。在軍校學習期間,他選擇了步兵來了解軍隊。他作為學生軍官加入了駐阿拉斯的第33步兵團,在當時的菲臘·貝當手下。1912年,戴高樂畢業於聖西爾軍校,被授予少尉軍銜,考試名列第十三,得到的評語是:「一個未來的優秀軍官」。畢業後他又赴第33步兵團供職[3]。從此,他追隨貝當20年之久。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戴高樂隨軍參戰,並3次受傷,因作戰英勇受到表彰。1916年,他在凡爾登戰役中受傷並中毒氣昏迷,被德國俘虜後被囚禁長達32個月。他曾5次試圖越獄,並在獄中結識了佐治·卡特魯,記者雷米·魯爾法語Rémy Roure和未來的蘇聯紅軍元帥圖哈切夫斯基。被俘期間的絕大部分時間,他都以德文報紙當材料努力學習,最後精通了德語。他還自告奮勇給難友們講授戰略學。從實戰中,他以戰略家的眼光敏銳地發現了坦克的出現在未來戰爭中的意義,他在講課中高度讚揚了這種具有決定意義的發展。同時,他還寫了大量的筆記。這些筆記構成了他的第一部著作《敵人內部的傾軋》的基礎。

1918年戰爭結束之後他終於返回法國,其後又作為志願者在波蘭執行軍事任務[4]。從1919年至1921年間他幫助年輕的波蘭軍隊與蘇聯紅軍作戰。回國後,1921年4月6日,他與伊馮娜·旺德魯結婚,並在第二年12月28日有了兒子菲臘。當時他在聖西爾軍校任講師,1922年考入高等軍事學院。1924年他先後在特里爾緬恩斯的法國軍隊參謀部實習。5月15日,他的女兒伊利沙伯出世。

自由法國

Thumb
二戰時期的戴高樂(攝於1944年)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戴高樂只是一個上校,1940年,晉升為准將,並被保羅·雷諾總理任命為國防次長兼陸軍次長,兩度赴倫敦執行使命。6月德軍佔領巴黎,雷諾內閣總辭後,拒絕和德國人簽署停戰要求。納粹德國在自由區建立傀儡政權維琪法國後,赴英國組織不妥協的抵抗德國的自由法國運動。6月18日,戴高樂在倫敦通過英國廣播公司發表《告法國人民書》(又稱為618宣言),號召法國人民抵抗納粹德國對法國的佔領[5]。8月,與邱吉爾首相簽定關於自由法國章程的議定書。在戴高樂的號召下,整個法屬赤道非洲支持自由法國。10月,在倫敦成立帝國防務委員會,任主席。1941年,法蘭西民族委員會成立,出任主席。在英國的支持下,戴高樂家人於1941年10月至1942年9月定居在伯克姆斯特德(倫敦西北三十六哩)。

1943年6月,抵達法屬北非首府阿爾及爾,與美國支持的亨利·吉羅將軍共同擔任新成立的法蘭西民族解放委員會主席。7月,迫使吉羅將軍專任法國部隊總司令,得以單獨主持法蘭西全國解放委員會工作。秋天,徹底清除吉羅。1944年6月3日,在阿爾及爾成立法國臨時政府。6日,盟軍登陸諾曼第,開闢歐洲第二戰場。8月19日,巴黎起義。戴高樂領導下的勒克萊兒盟軍首批進入抵達巴黎市政府大廈,巴黎解放。25日,戴高樂將軍進入巴黎,並接受駐巴黎的德軍投降書。

組建政府受挫被迫引退

Thumb
戴高樂肖像(攝於1944年或1945年)

1945年9月,法國舉行全民公決,第四共和國成立。11月,被議會選舉為臨時政府總理,組成新的臨時政府。1946年1月20日,由於以法國共產黨為首的左派反對他擬定加強總統權力的憲法,被迫辭去臨時政府總理職務。

1947年4月,在斯特拉斯堡宣佈成立「法蘭西人民聯盟」,但在國會只佔極少席次。1951年國會大選,法國人民聯盟雖然取得最多議席,但由於其他共和政黨反對,再度失敗。1953年,他退出政壇隱居,期間他寫了戰爭回憶錄。

1954年4月,戴高樂曾建議法國應該擁有自己的核武器

東山再起

Thumb
晚年戴高樂(攝於1963年)

1958年,法屬阿爾及利亞發生暴動。國民議會被迫授予戴高樂將軍全權,並委託其制定新憲法。戴高樂接管了議會和政府的全部權力,出任第四共和國最後一任總理。9月,全民公決通過新憲法,第五共和國成立。在1958年11月的國會選舉中,戴高樂和他的政黨輕鬆贏得了多數的支持,12月,以絕對多數的優勢當選爲首任共和國總統。1959年1月8日,正式就任總統。

1959年9月,宣佈阿爾及利亞人享有自決權。12月,宣佈解散法蘭西共同體,容許殖民地民族自決,1960年除阿爾及利亞外大部分殖民地成功獨立,但仍和法國保持密切關係。

1960年2月13日,法國在撒哈拉大沙漠以南約700公里試爆第一顆原子彈,成為核國家。

1962年,阿爾及利亞正式脫離法國獨立,但仍和法國保持密切關係。法國承認阿爾及利亞獨立引起法國右翼不滿,1962年8月22日,一名右翼法軍槍擊戴高樂,總統在此次刺殺事件中受輕傷,該名士兵後來被軍法處置。

1963年,反對英國申請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歐共體),因為戴高樂認為英國過度親美,且戴高樂反對英國的世界自由貿易政策,英國入歐將會重創戴高樂的農業選票,戴高樂以保持法國農業市場的封閉性來取得法國農業選票。

1964年1月,派遣親信前法國駐日大使貝志高,向中華民國蔣中正總統說明法國將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想要在停止承認中華民國為中國代表政府後維持領事級外交關係,但被蔣中正總統拒絕。[6]

1964年1月27日,同意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中國代表。

1964年1月27日,訓令中華民國駐法國使館不得撤銷,但在一個月後中華民國仍關閉駐法大使館,此時法國正式宣佈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外交關係。[6]

1965年,法國發射人造衛星,同年他經過兩輪投票成為首位直選產生的法國總統。

1966年,因為拒絕將法國核武及軍隊整合到北約架構,宣佈法國退出北約指揮機構,但保留北約成員國地位。[7]

1967年,戴高樂在訪問加拿大期間公開在滿地可市政廳發表「自由魁北克萬歲」的演講,被認為是支持魁北克獨立,導致法加關係陷入低谷,而他本人也被加拿大政府列為不受歡迎人士。

1968年,即使面對五月風暴,仍然重新控制局勢,在國會選舉大勝度過危機,但五月風暴所暴露出來的矛盾和問題並未隨之消失。

1969年4月,由於他所提出的削弱參議院權力修憲案公投被否決,宣佈辭去總統一職,隱居科隆貝雙教堂村

去世

1970年11月9日,戴高樂在科隆貝雙教堂村的家中暈倒,他的妻子馬上叫醫生和當地神父,但他們到達的時候,他已經逝世,享壽79歲。死亡原因是動脈瘤破裂發作。

戴高樂在科隆貝雙教堂村有一座紀念館法語Mémorial Charles-de-Gaulle,由戴高樂基金會法語Fondation Charles-de-Gaulle管理,內展示戴高樂的生平事蹟和文物典藏。

家庭

戴高樂與伊馮娜·旺德魯於1921年4月7日結婚。他們有三個孩子:菲臘(1921-2024)、伊麗莎白(1924-2013)和安娜(1928-1948)。安娜因唐氏綜合症去世,終年20歲。

榮譽

其他

Thumb
當奴·謝里丹 (Donald Sheridan)繪製的戴高樂肖像

法國最大的機場巴黎夏爾·戴高樂機場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法國海軍的第一艘核動力航母戴高樂號也以其名命名。

他喜歡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偵探小說、艾爾吉的《丁丁歷險記》。他曾說:「生活的坎坷能和我相比的,世界上只有一個人,就是丁丁」以及「我本人就是一個克里斯蒂小說迷」。

2005年,法國國家二台舉行了「最偉大的法國人」的評選活動,結果戴高樂被評選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法國人。

著作

戴高樂除了是一名軍人與政治家之外,同樣也是一位作家,一生有六大著作:

  1. 《敵人內部的傾軋》(1924年):戴高樂第一部著作。
  2. 劍鋒》(1932年)
  3. 《未來的軍隊》(1934年)
  4. 《法國和她的軍隊》(1938年)
  5. 《戰爭回憶錄》(1947年):與邱吉爾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並稱為姐妹作。
  6. 《希望回憶錄》(1970年):戴高樂的遺著,預計寫完三卷,但還未完成,戴高樂就因動脈瘤破裂發作去世,僅完成第一卷與第二卷的頭兩章。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