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美術學院,簡稱中國美院或國美,校本部位於中國杭州市,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與浙江省教育廳三方共建的高等美術學府,是國內一所極具聲望的綜合美術學院。以兼容中西藝術、創造時代藝術、弘揚中華文化為辦學宗旨。中國美術學院最初是由蔡元培於中華民國17年(1928年)在杭州孤山南麓創辦的中國最高美術學府國立藝術院,開始了「美育代宗教」的實踐,揭開了中國高等美術教育的序幕。國立藝術院後幾經更名,最終定名中國美術學院。
Quick Facts 中國美術學院, 老校名 ...
Close
中國美術學院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所實施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高等美術學府,成立於1928年,現已發展成中國學科最完備,規模最齊整的國立綜合美術學院。目前在校生有7300餘人,其中本科生6500人,研究生800人。此外還有留學生100餘人,專科生1900餘人。教職工約千人,其中教授110人,副教授196人。學院現所擁有的兩大主體學科:美術學和設計藝術學,以及藝術學理論和戲劇與影視學共四個一級學科擁有國家教育部學士、碩士、博士學位授予權。正在建設中的一級學科為建築學和音樂與舞蹈學。學院擁有中國唯一的美術學國家級重點學科,藝術學一級學科獲准設立博士後流動站。是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唯一承認學歷的中國美術類大學。是首批中國「雙一流」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和首批教育部來華留學示範基地建設高校。
中國美術學院圖書館是中國最好的專業圖書館之一,現有文獻資源累積量達133萬冊,其中紙質圖書68萬冊,電子圖書65萬冊,外文原版期刊近1400種、中文期刊及報紙1670多種。館藏紙質文獻中還包括貢布里希和高居翰教授捐贈圖書7000餘冊、古籍文獻2萬餘冊,以及相當數量的中外繪畫名作高仿複製品。
中國美術學院與中央美術學院、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並稱中國三大考生淘汰率最高的美術學院。
校名採用潘天壽的字跡[3]。
學院最初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著名教育學家、科學家蔡元培於1928年3月26日在杭州市西子湖畔創辦的「國立藝術院」[4],是第一所實施本科和研究生學歷教育的美術教育機構,直屬於中華民國大學院,是中國高等美術教育的發源地[5]。林風眠為首任院長兼教授,並聘任潘天壽、方幹民、吳大羽等人擔任教授。1930年,更名為「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4]。學院參照外國美術學院的模式,結合中國的具體情況,初設立中國畫、西畫、雕塑、圖案四個系及研究部和預科,後又於1932年增設音樂專業,次年再次增加建築專業[6][7]。
此時的杭州國立藝專正處於黃金時期。校長林風眠以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辦學宗旨廣納賢才,養成了一種視野開闊、中西互補的學術氛圍。這裏既有像潘天壽這樣傳統工力深厚的國畫大師,也有像方干民、吳大羽等深通西方現代繪畫藝理的著名畫家,他們彼此砥礪、互為補充,創造了杭州國立藝專優良的學術傳統。[8]
1937年7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11月上海淪陷,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西遷經浙江諸暨、江西貴溪、湖南長沙至湖南沅陵,後南遷的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併入,學校更名為國立藝術專科學校,改委員制,以林風眠為主任委員。後輾轉昆明,重慶等地繼續辦學。1940年國立藝專音樂組併入重慶青木關的國立音專,即後來參與組建的中央音樂學院。1945年抗戰結束後國立藝專遷回杭州,並定為永久性校址。
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由徐悲鴻於1946年在北平復校,後參與組建中央美術學院。因政治因素,國立藝術專科學校於1950年被下令更名為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中國美術學院校史中記載,國立藝專僅僅被迫更名,仍屬華東文化部領導,兩校並無任何隸屬關係。1958年6月更名浙江美術學院[9]。
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學院建築系調出,與交通大學建築系、聖約翰大學建築系、之江大學建築系一起被整體被併入同濟大學,與原同濟大學土木系組建了同濟大學建築系。1956年5月21日,學院實用美術系被抽調至北京,與中央美術學院實用美術系,清華大學營建系組成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即後來的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由於20世紀50年代學院建築系與實用美術系被調出,學院於1958年重新建立工藝美術系,並於1963年增設書法篆刻科,這是中國美術院校設立該專業的創始。後工藝美術系各專業發展分化成立各設計系,分別於2003年和2007年4月成立設計藝術學院、建築藝術學院。1961年起,學院被文化部列為直屬重點高等美術學院。此後,學院工作得到大力改進。首先調整科系設置。中國畫、油畫、版畫、雕塑4系以及原有專業設置保留不變;新增設的工藝美術系設染織美術、裝潢美術、 陶瓷美術3個專業。
1993年11月16日最終定名中國美術學院。2000年,學校由原直屬於文化部,改為浙江省人民政府與文化部共建。
21世紀中國美術學院提出了獨具特色的「一人雙環六學科」的學科構架,形成了以美術史論為心臟、以中國畫和書法為頭腦、以油畫和版畫為左膀右臂、以雕塑和新媒體為邁動的雙腿、以綜合藝術為聯通四肢的軀幹的工作室人形結構,將造型藝術創作的多元追求孕育而成共生互動的生命整體。同時,又以這一人形結構為內核,以設計藝術學、電影學、廣播電視藝術學、建築學、藝術學為外環的雙環結構,強調高點學科和人文關懷對於六個學科的核心的引領作用。2007年,中國美術學院美術學學科再次被列為全國重點學科,藝術學一級學科獲准設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2015年,中國美術學院入選浙江省第一批重點建設高校。
2016年1月,浙江省人民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三方簽署《關於共建中國美術學院的意見》,中國美術學院成為三方共建院校。
2017年9月21日,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發佈《關於公佈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的通知》,中國美術學院入選世界一流大學一流學科建設高校[10],中國美術學院隨後確立了三期發展目標[11]。
2019年1月11日,中國美術學院良渚校區建設工程正式開工,新校區佔地約483畝,總建築面積18萬平方米[12]。
杭州藝專時期,中西畫系合併成繪畫系,中畫教師很少,後就潘天壽一人,潘師雖天賦高,畫風強悍,為學生欽佩。
學校遷昆明後,中西畫系分開,各自獨立,中國畫系增至三位教授,他們雖同屬海孤白社成員,都擅花鳥,但風格不同,正如吳冠中後來回憶:「他們的性格口味不同,潘天壽師愛吃湯年糕,吳茀之師愛吃炒年糕,張振鐸師愛吃糖年糕,畫風也拉開距離。呂鳳子師專擅人物,大筆揮之,氣勢偉岸。陳之佛則擅工筆花鳥,秀麗沉穩,陪都高官大商,趨之若鶩。而黃君璧、黎雄才(嶺南派代表人物)的山水畫,重寫生而自成風範。至於後來享大名的傅抱石、李可染則顯示出他們底蘊的深厚而富有現代氣息。」
至於西畫的教師,杭州藝專時期已風格多樣,林風眠的中西融合、吳大羽被譽為色彩大師、方干民在探索現代派藝術中大膽創造、李超士則是嫻熟的現實主義派,他們都是法國留學的。更多的西畫組教授來自四面八方,留學法、日、德、比的皆有,流派更是多樣,各有特色。
- 其他教育機構
- 國際教育學院
- 中德學院
- 繼續教育學院
- 專業基礎教學部
- 社會科學教學部
- 公共體育部
- 實驗教學管理部
- 附屬中等美術學校
- 研究創作處:成立於2003年,是中國美術學院學術研究和創作活動的主管部門。下設機構為:
- 展示文化研究中心
- 色彩研究所
- 藝術史學研究中心
- 美術史研究中心
- 現代書法研究中心
- 藝術現象學研究中心
- 中國書畫鑑賞中心
- 建築營造研究中心
- 城市視覺藝術研究中心
- 公共藝術研究中心
- 圖書館:早年稱圖書課,最初的科主任為劉開渠先生。由南山總館、象山分館組成,總量近40萬冊。
- 出版社:於1985年3月成立。
- 美術館:展廳面積4800平方米,配套有1500平方米的陳列廳及小劇場。
- 潘天壽紀念館:位於杭州市南山路景雲村一號,1981年經文化部批准設立紀念館並對外開放,1991年在原有故居基礎上擴建現代化新館。原為潘天壽晚年故居,畫室與臥室均按原貌陳列。
中國美術學院現有南山校區,張江校區,象山中心校區三個校區,地跨滬杭兩市。原位於濱江區浦沿鎮西環路的濱江校區原為設計藝術學院和附中所在地,地皮已拍賣並被拆除,整體搬入象山校區山南。
- 孤山羅苑(1928-1937,1945-1957)國立藝術院成立時地址,1937年抗戰爆發,杭州藝專始遷諸暨,後遷江西貴溪,湖南長沙等地,後教育部下令,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和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於1938年在湖南沅陵合併,定名為國立藝術專科學校,後又遷昆明、重慶堅持辦學。1945年8月抗戰結束後藝專復員杭州,並定為永久性校址。1957年7月遷往南山路218號。現為浙江西湖美術館。
- 南山校區(1957-2000,2003-)於1957年由孤山羅苑遷至此地,並於2000年在原校址重建新校區,2003年落成。新校區建造期間學院整體搬遷至濱江校區過渡;2003年新校區落成後造型學院遷回南山校區,設計學院留於濱江校區。為學院行政管理機構所在地,各校區在校生學生集體戶所在地(2004年以前位於象山校區的中國美術學院視覺藝術學院為民辦學院,學生集體戶所在地為轉塘象山村)。
- 張江校區(1996-)1996年於上海浦東新區張江高科技園區成立,屬學院直屬異地校區。因上海優秀的地理位置和設計環境,在科研創新、教學管理、人才培養以及與國內外的學術交流方面均取得了卓著的成績。
- 濱江校區(2000-2007)南山校區重建期間學院整體過渡校區,2003年南山新校區建成後造型學院遷回原址,設計學院留於濱江校區,於2007年搬入象山中心校區。
- 象山校區(2001-2004)民辦二級學院校址,2003年及之前招收計劃為民辦本科生並大量擴招,也是導致中國美術學院整體生源質量下降的原因之一。
- 象山中心校區(一期)(2004-2007)原象山校區山北的擴建校區,2004年起招收公辦本科生,停止民辦招生,並多次增減和調整院系。原民辦視覺藝術學院開始公辦招生後更名為公共藝術學院。
- 象山中心校區(二期)(2007-)一期完成之後山南的擴建校區,形成除造型學院之外的大部分本科生所在的校區。
已不存在的校區
- 羅苑:位於杭州西湖白堤孤山路,原為私家花園。舊址現為浙江西湖美術館。
- 濱江校區:浙江省杭州市濱江區浦沿街道西環路。因地皮出售,於2007年搬入象山中心校區。
- 滕固 1938年-1940年
- 呂鳳子 1940年-1942年
- 陳之佛 1942年-1944年
- 潘天壽 1944年-1947年
- 汪日章 1947年-1949年
- 劉開渠 1949年-1950年
- 由於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東部城市相繼淪陷,中國美術學院開始了她的西遷之路。根據中國美術學院校史相關記載: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11月本校遷諸暨,沿浙贛線至貴溪縣。隨後又轉到湖南長沙;奉教育部令,1938年,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與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合併稱國立藝術專科學校,暫設址湖南沅陵老鴉溪。合併時杭州藝專教職員34人,學生100餘人。北平藝專教職員13人,其中有趙畸、常書鴻、李有行、龐薰琹、譚旦冏、王曼碩、王臨乙、王石之、陳芝秀(女)等;學生30餘人,其中有李浴、阮璞等人。非校長制改委員制,以林風眠為主任委員,原北平藝專校長趙畸、西畫組主任常書鴻為委員。李有行任教務主任。(林風眠被逼出走後)滕固任校長兼教務主任,常書鴻任專科部主任;1940年,國立藝專遷四川璧山縣,國立藝專木刻研究會成立;3月蔡元培病故,7月滕固病故;秋,潘天壽代校長,冬,呂鳳子任校長;1942年,冬,遷校至重慶沙坪垻磐溪,陳之佛任校長;1945年,抗戰結束,教育部令:國立藝術專科學校保留校名,「該校永久地址,業經決定,遷設杭州」。定為永久性校址。
- 正當學校將籌備建校10周年大慶的時候,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了『七七事變』,寧靜的藝苑裏掀起了抗日宣傳運動。1937年11月,學校被迫開始向西遷移,輾轉10次,途經諸暨、江西貴溪、湖南長沙、雲南昆明等地,最後到達重慶,行程約6000公里。走出象牙塔的美院師生們,沿途繪製了各種抗日宣傳畫。吳冠中在自傳《我負丹青》中清晰地描述了當時的場景:
李超士老師畫了一個人正在撕毀日旗,題名『日旗休矣』;
方干民老師畫一個穿木屐的日本人被趕下大海;
吳大羽老師畫一隻血染的巨手,題款為:『我們的國防不在北方的山崗,不在東方的海疆,不在……而在我們的血手上。』繪畫系同學分成小組,在杭州大街牆上畫抗日宣傳畫……
- 對於此段兩所藝專合併歷史,吳冠中在早年的《國立藝專流浪記略》中有記載:
教師也陸續到達沅陵,大都在沅陵縣城租住民房。兩校合併,發生了大學潮,兩校學生互相爭吵對罵。杭校學習期六年,學生業務水平明顯高於北平,且杭校追求現代風格與北平的拘謹寫實作風也格格不入。學潮波及教師,杭校學生擁戴林風眠。北平校長是戲劇理論家趙太侔(據說他曾提拔過江青),繪畫主力教師是常書鴻,還有龐薰琹、李有行、常書鴻的前妻陳芝秀等。有王曼碩等多位教師形成了反林風眠的勢力,林風眠辭職,於是風潮更擴大而熾烈,教育部便派滕固來任校長,解散了合併後由林風眠、趙太侔和常書鴻三人組成的集體領導機構校務委員會。林風眠不願捲入人事糾紛,早已離開沅陵,杭校方面主要由教務長林文錚處理有關事務。林文錚在杭校師生會上宣讀了林風眠走後致趙太侔和常書鴻的信,其中最後幾句是:惟杭校員生,隨弟多年,不無念念,還望兩兄多加維護……許多同學聽了都哭了。不久林文錚的夫人蔡威廉教授(蔡元培之女)因分娩時醫療條件惡劣而病逝,國破、學潮、人亡,情況真是悲愴。
- 因此,真正意義上的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已經完全併入中國美術學院,而參與組建中央美術學院的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則由徐悲鴻於1946年在北平復校。在中央美術學院的官網上,除了記載於1950年建校以外,仍然提到把辦學歷史追溯到原北京美術學校創建的1918年。
- 劉開渠 1950年-1958年
- 因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於大陸地區成立,定都北京,並於1950年在北京成立中央美術學院,為加強北京的首都地位,中央人民政府下令中國美術學院更名為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但是中國美術學院僅僅被更名,兩校並未合併且之間無任何隸屬關係,均為獨立法人。
- 本次更名發生於1950年,並且中國美術學院、中央美術學院兩校院系無任何變動,因此不屬於中國高等院校1952年院系調整的一部分。
- 同樣情況還有前身為國立音樂院的上海音樂學院更名為中央音樂學院華東分院,上海市立戲劇專科學校更名為中央戲劇學院華東分院。
- 劉開渠 1958年-1959年
- 潘天壽 1959年-1967年
- 莫朴 1980年-1983年
- 肖峰 1983年-1993年
- 肖峰 1993年-1996年
- 潘公凱 1996年-2001年
- 許江 2001年-2020年
- 高世名 2020年至今
杭州國立藝術院時期的校歌
詞作者:林文錚
曲作者:李樹化
莫道西湖好,雷峰已倒。
莫道國粹高,保俶傾凋!
看,四百兆生靈快變虎豹!
不有新藝術宮,情感何以靠?
藝校健兒,齊揮毫橫掃!
藝校健兒,齊揮槌痛敲!
要把亞東藝壇重造,
要把藝光遍地耀!
中國美術學院校歌
詞作者:滕固
曲作者:唐學詠
皇皇者中華,五千年偉大的文明,亙古照耀齊日星。
製作宏偉,河山信美,充實光輝在我輩。
我們以熱血潤色河山,不使河山遭蹂躪。
我們以熱情謳歌民族,不使民族受欺凌。
建築堅強的城堡,保衛我疆土人民。
雕琢莊嚴的造像,烈士萬古垂今名。
為創造人類的歷史,貢獻我們全生命。
- 學報:
- 《新美術》 創建於1980年。系聞名中外的中國美術學院學報,創建於1980年。該刊物素以學術性強而受到人文科學研究者的推崇。《新美術》在介紹傳統藝術和現代具有創新意義的美術作品之外,還着重刊登中外美術理論研究論文,並致力於將藝術史研究納入人文學科之中,使之成為人文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重視藝術與歷史、藝術與思想的關係問題,注重與藝術相關的人文科學的前沿問題。近年來,《新美術》日益受到國內外學者的重視,被評為國家核心期刊,並在《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等排名中都因刊物的學術水準和辦刊質量被列為美術類首位。
- 《新設計》叢集是由中國美術學院設計學院主編,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出版的設計類專業出版物。內容分A、B版二大板塊。A版以設計史論為主,堅持學術公開公正的爭鳴,注重學術研究的深度,集納鮮明有力的學術創見。B版內容關注時尚前沿動態,推介業內焦點人物,提倡概念設計案例,強調審美視覺的當代性。與此同時,《新設計》叢集還將研究保護和弘揚民族文化傳統作為己任,開設「民俗民藝」、「校史長廊」等專欄。在徵稿方面儘可能地兼顧設計學科全局,涵蓋人文、建築、影視媒體、工業設計及藝術設計學、藝術設計專業等諸多方向。《新設計》叢集着力於搭建一個開拓和傳播中國設計思想與智慧、梳理設計文脈及周遭設計現狀、暢通國際交流、服務中國產品規劃、推動新設計文化衍生的學術平台。
- 院報:《中國美術學院報》
中國美術學院校友指曾在中國美術學院學習、工作、進修以及被聘為學校名譽博士、名譽教授、客座教授、兼職教授等人士。
- 蔡元培 時任中華民國大學院院長、教育家,原國立藝術院(今中國美術學院)創始人。
- 林風眠 畢業於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中國畫家、油畫家。中國現代繪畫的開拓者之一,現代美術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中國美術學院首任院長。
- 主張「兼容並包、學術自由」的教育思想,不拘一格廣納人才。為弘揚學院林風眠先生的高尚情懷和藝術精神,自2010年起中國美術學院設立「林風眠獎學金」用於激勵勤奮學習、勇於創新、對藝術事業執着追求、積極投身藝術創作和研究的優秀研究生。
- 顏文樑 畢業於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油畫家。中國現代繪畫的開拓者之一,現代美術教育的奠基人之一,蘇州美專創辦人之一,曾任教於浙江美術學院。
- 潘天壽 畢業於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中國畫家、美術教育家,中國傑出的藝術大師。中國美術學院第五任、第八任院長。1958年被聘為蘇聯藝術科學院名譽院士。
- 方幹民 畢業於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油畫家、美術教育家,中國第一代油畫開拓者,中國現代繪畫的奠基人之一。任教於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
- 吳大羽 畢業於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油畫家、美術教育家,中國第一代油畫開拓者,中國現代繪畫的奠基人之一。任教於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
- 李可染 畢業於國立藝術院(現中國美術學院)。1929年越級考上國立藝術院研究部研究生。師從林風眠、法籍油畫家克羅多(AndreClaouodot)二位教授,專攻素描和油畫,同時自修國畫,研習美術史論。同年,杭州」一八藝社」成立,李可染加入」一八藝社」,為最早成員。中國畫家,詩人。任教於中央美術學院。
- 黃賓虹 中國畫家,山水畫一代宗師。任教於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
- 羅工柳 畢業於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油畫家。任教於中央美術學院。
- 朱德群 畢業於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僅有的兩位華人法蘭西學院藝術院終身院士之一。抽象畫家。任教於中央大學建築系,台北師範大學藝術系。
- 趙無極 畢業於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僅有的兩位華人法蘭西學院藝術院終身院士之一。油畫家。任教於巴黎國立裝飾藝術高等學校。
- 滕固 畢業於上海圖畫美術專科學校,1924年秋畢業於東京私立東洋大學。中國美術學院第二任院長。
- 呂鳳子 畢業於南京兩江優級師範學堂(現南京大學)圖工科。中國畫家、書法家和藝術教育家、職業教育的重要發軔者,"江蘇畫派"("新金陵畫派")的先驅和最重要締造者之一。中國美術學院第三任院長。
- 陳之佛 畢業於杭州甲種工業學校(現浙江大學)機織科,留校教圖案課。1923年畢業於東京美術學校工藝圖案科。現代美術教育家、工藝美術家、中國畫家。中國美術學院第四任院長。
- 汪日章 畢業於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油畫家。中國美術學院第六任院長。
- 劉開渠 畢業於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雕塑系。雕塑家。中國美術學院第七任院長。
- 莫朴 畢業於上海美術專科學校。油畫家、美術教育家。中國美術學院第九任院長。
- 肖峰 畢業於國立藝術專科學校(現中國美術學院)、蘇聯列賓美術學院。油畫家。中國美術學院第十任院長。
- 潘公凱 畢業於浙江美術學院(現中國美術學院)。油畫家,中國美術學院第十一任院長、中央美術學院第七任院長。三藩市美術學院榮譽博士。
- 許江 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油畫家。任教於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第十二任院長。
- 諸樂三 中國畫家,藝術教育家。任教於中國美術學院。
- 林達川 畢業於日本國立美術學校。油畫家,任教於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
- 胡善餘 畢業於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校。油畫家,任教於廣州市立美術學校、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
- 程曼叔 畢業於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雕塑家。任國立藝術專科學校雕塑系。
- 周輕鼎 畢業於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雕塑家。任教於浙江美術學院雕塑系。
- 龐薰琹 畢業於巴黎敘利思繪畫研究所、巴黎格朗歇米歐爾研究所。油畫家,美術教育家。任教於國立藝術專科學校。
- 關良 畢業於東京太平洋美術學院。中國畫家,油畫家。任教於浙江美術學院。
- 萬曼(馬林·瓦爾班諾夫 MarynVarbanov) 保加利亞人。壁掛藝術大師。任教於浙江美術學院。創建了「萬曼壁掛研究所」。
- 倪貽德 畢業於上海美術專科學校。油畫家。任教於浙江美術學院。
- 吳茀之 畢業於上海美術專科學校。中國畫家、花鳥畫大師。任教於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
- 陸儼少 畢業於無錫美術專科學校。中國畫家。任教於浙江美術學院。
- 黃君璧 畢業於廣東公學。中國畫家。任教於國立藝術專科學校,任教授及國畫組主任。
- 鄧白 畢業於廣州市立美術學校。中國書畫家、工藝美術教育家、美術理論家、陶瓷藝術家、工筆花鳥畫家。師承名畫家陳之佛。任教於國立藝術專科學校。
- 沙孟海 畢業於浙東第四師範學校。書壇泰斗。西泠書畫院院長。任教於浙江美術學院國畫系書法科。
- 常書鴻 畢業於浙江省立甲種工業學校染織科。油畫家、敦煌學研究家。任教於國立藝術專科學校。
- 艾青 畢業於國立藝術院。文學家,詩人。任教於中央美術學院。
- 李苦禪 畢業於國立北京美術學校。中國畫家、書法家、美術教育家。任教於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中央美術學院。
- 雷圭元 畢業於國立北京美術學校。工藝美術教育家、工藝美術設計家。任教於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
- 吳冠中 畢業於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中國畫家。任教於中央美術學院、清華大學建築系、中央工藝美術學院。
- 蕭傳玖 畢業於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雕塑家。任教於中國美術學院。
- 王朝聞 畢業於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雕塑家、美學家、文藝評論家。任教於中央美術學院。
- 董希文 畢業於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油畫家。任教於中央美術學院。
- 王式廓 畢業於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素描畫家、美術教育家。任教於魯迅藝術文學院美術系(後合併組建中央美術學院)。
- 胡一川 畢業於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教育家、活動家、藝術家。任教於中央美術學院。籌建中南美術專科學校,任校長。學校遷至廣州,改稱廣州美術學院,任首任院長。
- 李霖燦 畢業於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學者、美術理論家。任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副院長。
- 黃榮燦 畢業於國立藝術專科學校。版畫家。任教於台灣師範學院(現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 全山石 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列賓美術學院。油畫家。任教於中國美術學院。
- 劉文西 畢業於浙江美術學院。油畫家。前西安美術學院院長、名譽院長。黃土畫派代表。第五套人民幣毛澤東像作者。
- 王澍 畢業於同濟大學、東南大學。建築師、中國美術學院建築藝術學院院長。2012年2月27日獲得了普利茲克建築獎(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成為獲得該獎項的第一個中國人。
中國美術學院. 中国美术学院章程. 2016-06-23 [2019-1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12) (中文).
中國美術學院. 中国美术学院校史馆. [2019-1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16) (中文).
中國美術學院. 中国美术学院校史馆. [2019-1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16)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