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文明古國,或稱四大古文明,是一種流行於20世紀中文世界的歷史概念,其理論按照時間早晚順序,以美索不達米亞(位於今伊拉克)、古埃及古印度中國此四處為人類文明最早誕生的地區[1][2]的一種說法,但實際上美索不達米亞及古埃及遠早於古印度及中國,於古印度及中國同時期希臘已誕生克里特文明,而中國文字之出現時間也遠晚於美索不達亞、古埃及、古印度及克里特。而這個概念只在東亞漢字文化圈比較流行,世界其他地方均以「文明搖籃」等字眼來稱呼文明的發源地,通常也不將以上四個文明並稱為最古老的古文明。

名稱

四大文明古國為華人地區對四大古文明的舊稱,中文圈簡單地把「古巴比倫、古埃及、古中國、古印度」看做世界四大文明古國。[3][4][5]按照先後順序排列為「美索不達米亞→埃及→印度→中國」。西方歷史學上,比起四大文明古國[6],則採用「文明搖籃」這一說法,西方學者們認為除了歐亞大陸的四個河流文明發源地以外,另外在美洲還有兩個,即位於現代墨西哥瑪雅文明,以及位於現代秘魯印加文明[7],但不以四大古文明、或者六大古文明稱呼之,因為愛琴海文明等文明,因影響了西方文明,也可以符合「文明搖籃」的定義。

起源

梁啓超在其寫於1900年的《二十世紀太平洋歌》文中[8]首先提出,認為「地球上古文明祖國有四:中國、印度埃及小亞細亞是也」[9](實際上古巴比倫並不位於小亞細亞,而是位於美索不達米亞,位於小亞細亞的是西臺呂底亞特洛伊古希臘城邦),但四大文明古國的說法不是梁啓超發明的,西方國家很早就有early river valley civilizations的說法,其來源已經不可考。在20世紀,美國的一些歷史教科書也有這種說法,但只是指出四個早期河流文明,而並不以此作為古文明之代表,實際上雖然克里特瑪雅印加米底西臺等文明不屬於河流文明,但並不代表她們遜色於河流文明。[10],不過這種說法在目前21世紀的英文圈以及歐洲國家並不常見,目前唯一有記錄的是2004年英國BBC的記錄片《文明的軌跡》裏,中文翻譯將中國、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稱作世界四大古文明。

日本考古學家江上波夫曾主張四大文明是自己提出的說法。[11][12]

內容

學者認為四大文明古國都是建立在河川臺地附近,原因是有固定的水源使農業商業較容易發展。人類固然離不開水,不過,歷史學家認為,中國文明之初,先發生於山嶽,然後擴展到河域。[13]在距今7000年-5000年前,在北半球兩河流域尼羅河印度河恆河流域以及黃河長江流域相繼產生了世界四大文明,相繼由新石器時代進入青銅器時代,而後步入金屬器時代。人類今天所擁有的很多哲學科學文學藝術等方面的知識,一般都可以追溯到這些古老文明的貢獻。

四大文明古國的社會制度,巴比倫採用奴隸制,印度實行種姓制度,中國在春秋戰國以前採用封建制井田制。都有自己的神話傳說。國家政權則較晚誕生,古代都利用宗教神話來加強君主統治,巴比倫的統治者漢謨拉比自稱「月神的後裔」,古埃及的法老自稱是「太陽神的兒子」,中國的君主自稱「天子」。

四大文明古國都有自己的曆法,一年都分12個月並且有閏月。各個文明都創造了自己的文字。印度河、黃河、兩河流域的文明都使用陶輪制,埃及和兩河流域都較早的計算了圓周率,中國較早發現了勾股定理或其實際應用(「勾三股四弦五」),印度則發明了印度數字(阿拉伯數字)。[14]

西亞古文明(巴比倫/美索不達米亞)

西元前10000年左右,蘇美人開始了耕種,西元前3500年出現原始城邦並形成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美索不達米亞」是古希臘文,意為「兩條河中間的地方」,故又稱為兩河流域。兩河指的是幼發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先後有蘇美人巴比倫人等建立的文明。在這個平原上發展了目前歐亞大陸考古已知的世界上第一個城,蘇美人發明了楔形文字,將一年分為十二個月,定七天爲一個星期。他們懂得六十進位法,如一分六十秒,圓周360度等。還發明了車輪,方便交通運輸。他們已知使用陰曆。巴比倫人則頒佈了歐亞大陸第一部完整的法典漢摩拉比法典

古埃及

西元前6500年左右,人們在尼羅河河谷定居,開始在岸邊建立房屋,並進行農業畜牧業生產活動。埃及尼羅河流域文明開始於公元前4500年左右,象形文字也在這個時候出現,並沿用了4000餘年並出現大量城邦。公元前3500年左右在尼羅河上遊河谷地區和尼羅河入海口三角洲地區分別形成了上埃及和下埃及兩個國家。公元前47年,凱撒大帝進攻埃及的時候,戰火波及亞歷山大里亞城圖書館。數十萬冊以古埃及文字書寫的經卷付之一炬,其中包括當時最完整的埃及史。這部史書是亞歷山大大帝去世後,在大使自立為王的將軍托勒密要求埃及的祭司兼學者曼涅托所寫的。這部當時最完整的埃及史,卻在凱撒大帝進攻埃及時付之一炬。這部「埃及史」被燒毀,實為無法彌補之損失。幸而當時有些其他著作引用了一些這本書的內容,人們才能知道古埃及歷史的一些片段。直到目前,埃及學者仍然沿用曼涅托對埃及史的劃分,但對許多帝王的興衰更替,以及確實的年代,仍有許多不清楚的地方。

古印度

早在西元前約3200年,在現今巴基斯坦,文明即已滋生,古城哈拉帕摩亨佐-達羅的遺跡留有許多這早期文明的烙印。居民已有度量衡文字,並挖溝渠及運河,在堡壘之下的城市是在一嚴謹計劃下築成的,神廟、住宅、浴室、街道,幾何形的格局及衛生系統的設計排水溝、運河等。出土的遺物非常豐富,包括黃金首飾和寶石、經雕刻過的石頭、青銅和土塑小雕像等。黃銅青銅多半用於製造器具和武器。陶器通常以輪狀捏製,用火燒成,並繪上幾何、花卉及動物等圖案。[15] 然而,印度河流域文明的文字,因為缺乏可供參考對譯的雙語文獻,多年來始終未能被破解。

中國古代

華夏文明起源於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中原地區考古(如裴李崗遺址賈湖遺址大地灣遺址)發現了西元前約6000年農耕文化遺留下來的小米稻穀、酒、樂器、稷和最早的文字雛形、宮殿式建築、繪畫、十進制等。根據紅山文化遺址西元前4000年出現最早的城市並發生階級分化,西元前3500年之後出現階級社會和最早的原始邦國。根據龍山文化遺址發掘出西元前2600年左右50多個城邦與280萬平方公尺的城市。與其同期的還有良渚遺址發現的亞洲最大的城市良渚古城和三星堆遺址發現的2米多高的青銅大立人等。至西元前2700多年的黃帝時代華族兼併夏族、黎族、夷族等,形成了華夏族,在西元前21世紀開始進入時期。周分西周東周,東周又分為春秋時代戰國時代。夏、商、周皆採用封建制,周朝時封建制比較完善,人口以庶民為主。春秋戰國時代,中國封建制度逐漸瓦解,原本的封建時代的世襲階級逐漸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高度統一的中央集權世襲王朝。秦之後華夏族融合其他周邊民族形成漢族

影響

直到近年,四大文明古國的說法在中國仍然流行。中國領導人習近平主張四大文明古國中只有中國文明未中斷。[16]中國政府作為推動一帶一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相關宣傳的一部分,與希臘共同創立了文明古國論壇,邀請伊拉克、埃及、印度、墨西哥、秘魯、玻利維亞等國參與。[16][17]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自20世紀末提出了世界五大文明的說法,將代表朝鮮的「大同江文化」與四大文明古國並稱。[18]

參見

註釋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