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布斯堡王朝(德語:Haus Habsburg,或譯哈普斯堡家族),或稱奧地利王朝(德語:Haus Österreich;西班牙語:Casa de Austria),是歐洲歷史上最為顯赫、統治地域最廣的王室之一。

Quick Facts 哈布斯堡王朝, 國家 ...
哈布斯堡王朝
This is the "left" image described in the overall caption
This is the "right" image described in the overall caption
:「古代」哈布斯堡,哈布斯堡伯爵的徽章:一頭猖獗的紅色王冠蔚藍的獅子(「哈布斯堡之獅」);:「現代」哈布斯堡/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徽章,奧地利大公:原為奧地利和施蒂利亞公爵巴本堡家族的徽章
國家
創立11世紀:哈布斯堡伯爵拉德波特
現任領袖卡爾·馮·哈布斯堡
末代君主瑪麗亞·特蕾西婭(父系祖先血脈)
卡爾一世(母系祖先血脈)
頭銜
格言A.E.I.O.U.和「Viribus Unitis」
消亡1780年11月29日(父系血脈)
分支
Close

其家族成員曾出任羅馬人民的國王神聖羅馬皇帝(1273年—1291年,1298年—1308年,1438年—1742年,1745年—1806年),奧地利公爵(1282年—1453年)、奧地利大公(1453年—1804年)、奧地利皇帝(1804年—1918年),匈牙利國王(1526年—1918年),波希米亞國王(1526年—1918年),西班牙國王(1516年—1700年),葡萄牙國王(1580年—1640年),墨西哥皇帝[註 9](1864年—1867年)和今法國意大利荷蘭比利時境內及南部斯拉夫地區若干王國、公國的國王、大公與公爵。

16世紀中葉神聖羅馬皇帝查理五世退位後,哈布斯堡家族分為奧地利與西班牙兩個分支,前者佔據神聖羅馬帝國的帝位,稱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後者則為西班牙國王,統治西班牙西屬尼德蘭意大利南部的拿坡里王國撒丁王國以及美洲新世界的廣袤領土,稱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但由於多代近支聯姻,在累代基因缺陷下,繼承者紛紛出現身心理的健康問題。西班牙分支在1700年、奧地利分支在1740年相繼男嗣斷絕。西班牙王位落入法國皇室波旁家族之手;而奧地利分支與洛林家族聯姻,帝國皇帝查理六世之女瑪麗亞·泰瑞莎嫁予洛林公爵托斯卡納大公法蘭索瓦三世(法蘭切斯科二世),並依據《國本詔書》繼承了奧地利匈牙利波希米亞等家族領地,由此創建了哈布斯堡-洛林王朝,1745年弗蘭茨·史提芬當選為帝國皇帝。

早期歷史

名稱使用

Thumb
哈布斯堡城堡——哈布斯堡家族的源地

哈布斯堡城堡名稱的起源尚不清楚,關於這個名字是源自高地德語的鷹堡(Habichtsburg),還是源自中古高地德語單字淺灘(hab/hap)存在爭議,因為附近有一條河和一個淺灘。哈布斯堡王朝本身首次使用該名稱的記錄可以追溯到1108年。

哈布斯堡王朝的名字並沒有被家族成員持續使用,因為他們經常強調自己更有聲望的親王頭銜。因此該王朝長期以來被稱為「奧地利王朝」。作為補充,在某些情況下,家庭成員是透過出生地來識別的。查理五世年輕時因其出生地為根特的查理而聞名。當他成為西班牙國王時,他被稱為西班牙的查理,當選皇帝後,被稱為查理五世。

在西班牙,這個家族被稱為奧地利王朝,包括奧地利的約翰和奧地利的約翰·約瑟夫等私生子。瑪麗亞·特蕾莎與洛林公爵法蘭茲·史提芬結婚後,「哈布斯堡」這個概念與奧地利祖先的統治聯繫在一起,被用來表明舊王朝及其繼承的所有權利仍在繼續。

最近的家族成員,例如奧托·馮·哈布斯堡卡爾·馮·哈布斯堡,其姓氏被視為「馮·哈布斯堡」或更完整的「馮·哈布斯堡-洛林」。親王和家族成員使用18世紀法蘭茲·史提芬採用的三方徽章。

瑞士起家

Thumb
哈布斯堡王朝在現代瑞士地區的領土如圖所示為    哈布斯堡    薩伏依    哲林根    基爾堡

哈布斯堡家族發源於亞爾薩斯,後擴張至瑞士北部的阿爾高州,並在1020年築起鷹堡,名為哈布斯堡,並逐漸將勢力擴展到萊茵河西岸流域。1273年,哈布斯堡公爵魯道夫一世當選羅馬人民的國王(但未加冕為皇帝)。1282年12月27日魯道夫一世奪取被波希米亞國王奧托卡二世佔有的奧地利與施蒂里亞公國,旋即分封予自己的兩個兒子阿爾布雷希特與魯道夫,自此奧地利劃歸哈布斯堡皇室擁有長達600餘年,直至於一戰戰敗為止。

魯道夫一世1291年逝世後,蘭秀王朝阿道夫被選舉為國王,但因其與英國結盟很快遭到厭棄,魯道夫一世之子阿爾布雷希特一世被選為對立國王,並在1298年擊敗阿道夫,正式登基。1308年,阿爾布雷希特一世被自己的侄子士瓦本的約翰殺害,自此後雖然阿爾布雷希特的次子腓特烈曾被選舉為對立國王,並與巴伐利亞路德維希四世共治,然而其後的100年間哈布斯堡家族的勢力開始退縮到以奧地利爲主的家族領地,並把南阿爾薩斯布賴施高和帝國內的其他一些領地陸續劃入治下。14世紀期間,新成立的瑞士聯邦不斷向德國南部擴張,導致哈布斯堡家族失去祖先建立的鷹堡。自此,哈布斯堡王朝的基地正式由瑞士北部的鷹堡,轉移到奧地利的維也納,因此哈布斯堡家族也被稱爲「奧地利家族」。

發展鼎盛

東疆首善

哈布斯堡家族在失去神聖羅馬皇帝帝位後,繼續保有奧地利與施蒂里亞為領地。歷任奧地利公爵都不斷地擴大公國的統治範圍,並在14世紀中葉開始自稱「大公」,以期與選帝侯的權位相抗衡,但該稱號未得到皇帝查理四世的承認。

奧地利內外分治的局面,並沒有因為1450年阿爾布雷希特支系的絕嗣而統一,利奧波德支系的兩個分支老蒂羅爾支系和施蒂里亞支系控制着不同的領土。直至1490年老蒂羅爾支系絕嗣,哈布斯堡家族領地才由施蒂里亞支系的馬克西米連一世統一。

到了13世紀下半葉,魯道夫一世伯爵(1218-1291)已成為佛日山脈和波登湖之間地區頗具影響力的領土領主。1273年10月1日,他作為妥協候選人被選為羅馬人國王,並獲得德意志的魯道夫一世的稱號。隨後他率領聯軍對抗波希米亞國王奧託卡二世,後者利用大空位期向南擴張,分別接管了巴本堡家族(奧地利、施蒂利亞、薩維尼亞)和斯潘海姆家族(卡林西亞和卡尼奧拉)的遺產。1278年,魯道夫和他的盟友在馬奇菲爾德戰役中擊敗並殺死了奧託卡,他所獲得的土地歸還給德國王室。透過1286年的《格奧爾根堡條約》,魯道夫為他的家族獲得了奧地利和施蒂裏亞公國的所有權。奧託卡前領地的南部地區卡林西亞、卡尼奧拉和薩文賈被戈里齊亞家族的魯道夫盟友佔領。

隨着魯道夫於1291年去世、阿爾伯特一世於1308年被暗殺,以及美男腓特烈未能為自己奪得德意志/帝國王冠,哈布斯堡王朝暫時失去了在帝國的霸主地位。14世紀初,他們還把目光瞄準了波希米亞王國。1306年8月4日瓦茨拉夫三世去世後,普熱米斯利德王朝已無男性繼承人。哈布斯堡王朝的後裔魯道夫一世隨後當選,但只持續了一年。波希米亞王權是選舉產生的,哈布斯堡王朝在三十年戰爭期間重新征服了捷克土地後,直到1626年才以世襲的方式獲得了這一職位。1307年後,哈布斯堡王朝隨後試圖獲得波希米亞王冠,但首先遭到波希米亞的亨利(戈里齊亞王朝成員)的挫敗,然後遭到盧森堡王朝的挫敗。

相反他們能夠向南擴張:1311年,他們佔領了薩文賈;1335年亨利死後,他們在卡尼奧拉卡林西亞掌權。1369年,他們繼承了他的女兒瑪嘉烈在蒂羅爾的王位。1374年戈里齊亞的阿爾伯特三世去世後,他們在伊斯特拉半島中部的帕津(Pazin)取得了立足點,隨後於1382年到達的里雅斯特。與此同時,哈布斯堡王朝最初的家鄉(位於現在的瑞士),包括擁有哈布斯堡城堡的阿爾高地區,都被佔領了。14世紀,在莫爾加滕(Morgarten,1315)和森帕赫(Sempach,1386)戰役之後,被不斷擴張的瑞士聯邦擊敗。1415年,哈布斯堡城堡最終落入瑞士人之手。

哈布斯堡家族將奧地利公國劃分為若干個行省統治,這最終導致了內外奧地利分治。1379年,哈布斯堡家族的兩位兄弟,阿爾布雷希特三世利奧波德三世簽定協議。阿爾布雷希特的子孫將擁有奧地利大公國(後來被稱為下奧地利),即今日的奧地利中東部,利奧波德的後裔則坐擁外奧地利公國,統治領域包括今日奧地利西部、南阿爾薩斯和位於德國西南領地。

重登帝位

Thumb
顯示奧地利大公國組成土地的地圖:奧地利公國,包括以林茨為中心的上奧地利和以維也納為中心的下奧地利內奧地利,以格拉茨為中心,包括施蒂裏亞卡林西亞卡尼奧拉公國,以及奧地利濱海區;和遠奧地利,主要包括桑德高領土以及阿爾薩斯南部的貝爾福鎮,毗鄰萊茵河以東的布賴斯高地區,通常是蒂羅爾伯國。遠奧地利和奧地利公國之間的地區是薩爾斯堡采邑總主教區

1422年,阿爾布雷希特支系的阿爾布雷希特五世迎娶了神聖羅馬皇帝兼匈牙利及波希米亞國王西吉斯蒙德唯一的女兒盧森堡的伊利沙伯,並被指定為西吉斯蒙德的繼承人。1437年,西吉斯蒙德病逝,阿爾布雷希特於次年陸續即位為羅馬人民的國王、匈牙利國王及波希米亞國王(阿爾布雷希特二世,未加冕為皇帝)。由此以後,哈布斯堡家族一直把持神聖羅馬帝國皇位(1742年-1745年間除外),直至帝國覆亡。

1439年,阿爾布雷希特英年早逝,遺下一名遺腹子拉迪斯勞斯(拉斯洛五世)。奧地利公爵和神聖羅馬帝國皇位隨後由阿爾布雷希特的遠房堂弟腓特烈三世繼承,拉迪斯勞斯一出生就繼承了匈牙利及波希米亞國王(分別稱拉斯洛五世及拉迪斯拉夫一世)。但不幸的是,這位哈布斯堡幼主很快被人所害,使家族喪失了對匈牙利和波希米亞的統治。

1453年11月23日,神聖羅馬皇帝腓特烈三世正式將奧地利公國提升為大公國,使哈布斯堡家族乃至奧地利在歐洲的地位都大大提高,也為皇朝的進一步擴展提供了基礎,王朝逐漸步入鼎盛期。

散葉歐洲

哈布斯堡皇室的權勢,在腓特烈三世之子馬克西米利安一世統治期間(1493年-1519年),通過皇室聯姻,得以進一步增強。

馬克西米利安本人,於1477年8月18日迎娶勃艮第公爵獨女勃艮第的瑪麗。這段姻緣,將屬於勃艮第公國的,自法國北部至荷蘭比利時的領地通通併入哈布斯堡皇室領地。

馬克西米利安的兒子美男子菲臘,於1496年迎娶西班牙女王儲胡安娜,開創了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不過,菲臘將母親勃艮地公爵的領地也帶入西班牙王室,種下了西班牙與法蘭西衝突的火種。

馬克西米利安的孫子,日後的神聖羅馬皇帝斐迪南一世於1521年5月25日迎娶了波希米亞王后安娜·雅蓋洛,次年,斐迪南的妹妹瑪麗亞郡主嫁與匈牙利兼波希米亞國王拉約什二世,這兩段婚姻為日後奧地利吞併波希米亞和奧匈合組二元帝國埋下伏線。而哈布斯堡王朝便是通過聯姻在歐洲的影響使哈布斯堡家族的帝國勢力大大增強。

臻於極盛

Thumb
哈布斯堡在歐洲的最大疆域(1547年)

馬克西米利安一世精心安排的政治婚姻幫助之下,他的孫子查理五世成為歐洲的霸主。

Thumb
1525年的帕維亞之戰,西班牙大敗法國,接替為西歐的第一強權

1506年,查理的父親美男子菲臘登基為卡斯蒂利亞共治國王費利佩一世,但英年早逝,查理便繼承了勃艮地公爵一職,成為了尼德蘭(今日的荷蘭比利時)的統治者。1509年,查理的外祖父阿拉貢國王費南度二世將查理的母親卡斯蒂利亞女王胡安娜架空後關在一家修道院裏,但費南度再婚所生之子夭折,最終未能影響到查理的繼承權。

1516年,查理的外祖父阿拉貢國王費南度二世病逝。查理成為西班牙國王卡路士一世,而名義上為共治女王的胡安娜則繼續被關在修道院裏。自此,西班牙全國、意大利南部的西西里島、薩丁島、拿坡里王國以及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地都成為哈布斯堡王朝的管治領域。

1519年,查理的祖父神聖羅馬皇帝馬克西米利安一世病逝,查理繼承帝位成為查理五世,並承繼了家族對奧地利和阿爾薩斯的管治。查理前去繼承帝位期間,爆發了擁立胡安娜女王的公社暴動,失敗後,胡安娜仍被囚禁如初。

此時,查理五世成為統治最多領土的歐洲君主,不過仍然不斷出征,如對付基督新教徒以及鄂圖曼帝國的入侵。因此,查理五世所統治國家的內政,多由他的代理人處理,在西班牙的代理人是他兒子菲臘王子,而在奧地利是他的弟弟斐迪南大公。雖然,哈布斯堡皇朝的領地面積已冠全歐,但皇朝為擴張而進行的征戰並未止歇。

1521年,法國國王法蘭索瓦一世發覺其國被哈布斯堡領土包圍,於是攻擊西班牙在意大利的屬地,再次引起兩國的衝突。法國先後在比克卡會戰(1522年)、帕維亞之戰(1525年,法蘭索瓦本人被虜)受挫。結果,被查理俘虜的法蘭索瓦退出戰爭,再次放棄米蘭予西班牙;法蘭索瓦一世為取得自由,不惜簽訂割讓勃艮地(給查理)、布列塔尼(給英王亨利八世)等領土的屈辱條約。但法蘭索瓦一世一回到法國,就宣佈撕毀條約,拒絕割讓土地給查理和英國。

1525年,查理五世帕維亞之戰中大敗法國,使很多意大利及德意志人感到意外,令人擔心他將會繼續擴張勢力。很快地,教宗克萊孟七世倒戈支持法國及意大利一些重要城邦,以上帝的名義宣佈,法蘭索瓦一世與查理五世所簽訂的割地條約無效;克萊孟七世還主動參與針對哈布斯堡帝國的科涅克同盟戰爭(1526-1529年)。查理五世因此勃然大怒,加上查理漸漸厭倦克萊孟七世教宗干預他認為與宗教毫無關係的事務,所以在1527年攻陷羅馬,使教宗蒙羞。結果,以後克萊孟七世與繼任的教宗在與世俗勢力交往時,都顯得加倍謹慎,不敢違背西班牙國王。1529年,教宗與查理簽署巴塞隆拿和約,建立更和諧關係。西班牙正式成為天主教的保護者,而查理被教宗加冕為意大利國王倫巴第);因為教宗需要查理的西班牙出兵,以推翻趁機自立的佛羅倫薩共和國。1533年,教宗克萊孟七世拒絕讓英王亨利八世離婚,主要原因是他不希望觸怒亨利八世王后阿拉貢的嘉芙蓮的外甥查理五世,令羅馬再度被洗劫。

東方用武

Thumb
1526年後匈牙利領土的瓜分
  皇家匈牙利  特蘭西瓦尼亞
  鄂圖曼帝國  哈布斯堡奧地利

1526年8月29日,匈牙利兼波希米亞國王拉約什二世與鄂圖曼帝國蘇丹「大帝」蘇里曼一世,在匈牙利首都布達以南約200公里的摩哈赤激戰,史稱第一次摩哈赤戰役。土耳其軍戰勝匈牙利軍,拉約什二世不幸戰死沙場。


但鄂圖曼帝國並無長期佔領匈牙利,反而在9月時撤軍。此時神聖羅馬皇帝查理五世的弟弟,奧地利大公斐迪南一世以路易的姐夫身分,繼承匈牙利和波希米亞國王。雖然在匈牙利出現了爭位者,但很快便被打敗,靠着鄂圖曼帝國的保護才在匈牙利東部立足。自此,波希米亞、摩拉維亞和名義上的匈牙利一直在哈布斯堡皇朝的管治之下(1699年奧地利大公兼皇帝利奧波德一世統一全部的匈牙利),直至1918年奧匈帝國解體。而西里西亞(今日波蘭南部)也暫時成為哈布斯堡皇朝的領地。

王朝分裂

Thumb
1700年左右的哈布斯堡領地,黃色:奧地利王朝;紅色:西班牙王朝

1555年,一直被關在修道院裏的胡安娜女王駕崩後,查理五世正式成為西班牙的唯一君主。1556年,查理五世自覺年老,打算退位,但他認為過去他一人兼任多國的國君實在吃力,再加上歐洲其他國家的壓力,因此決定將西班牙王位傳位給兒子菲臘,而將奧地利大公傳位給弟弟斐迪南,並讓他們各自的子孫世襲他們自己的王位,不得互傳。自此,哈布斯堡王朝正式分為奧地利分支和西班牙分支,查理五世時期一人統領王朝領地的局面也不再出現。

奧地利王朝

1556年,查理五世將奧地利大公之位讓與其弟匈牙利及波希米亞國王斐迪南一世,並立斐迪南為神聖羅馬帝國帝位的繼承人。但根據查理的遺囑,斐迪南及其子裔喪失了繼承為西班牙國王的權利。此舉使斐迪南成為了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的首位君主。

自此,奧地利哈布斯堡皇朝統治奧地利匈牙利波希米亞直至1740年,歷10代君主,這二百多年亦是歐洲歷史上戰爭最多的時期。

西班牙王朝

Thumb
1598年的伊比利亞聯盟,在西班牙和葡萄牙國王菲臘二世統治下
  卡斯蒂利亞議會英語Council of Castile管理之領土
  阿拉貢議會英語Council of Aragon管理之領土
  葡萄牙議會英語Council of Portugal管理之領土
  意大利議會英語Council of Italy管理之領土
  印度議會管理之領土
  法蘭德斯議會英語Supreme Council of Flanders管理之領土

1516年,查理五世繼承西班牙(卡斯蒂利亞阿拉貢)王位,是為卡路士一世,在1556年卡路士一世退位,將西班牙王位讓與其子菲臘二世,並廢除了菲臘及其後裔繼承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權利,正式揭開了西班牙哈布斯堡家族統治的序頁。此後在哈布斯堡國王的統治下,西班牙進入了黃金時代,成為世界第一個「日不落帝國」。

1700年,西班牙國王卡路士二世的去世而無後嗣,結束了哈布斯堡家族對西班牙歷五代196年的統治。卡路士二世生前體弱且有殘障,在宮廷親法蘭西的權貴壓力下,他臨終前把王位傳給了他的外甥,法蘭西國王路易十四的孫子安茹公爵菲臘,這表示西班牙王位將落入法蘭西王室波旁家族手中,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英國皆怕西兩國從此合併,故反對菲臘繼承西班牙王位,並結盟與法國西班牙開戰,史稱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然而不久後,奧地利與反波旁同盟擁戴的西班牙王位繼承人卡爾大公意外繼承無後的亡兄約瑟夫一世的奧地利皇位,讓全歐洲都開始擔心一個超越查理五世帝國的哈布斯堡大帝國的復活。最終雙方妥協,西班牙波旁王朝西屬尼德蘭拿坡里王國撒丁島西西里島以及米蘭公國等西屬意大利領地割讓予奧地利,以及直布羅陀梅諾卡島割讓予英國,並且承諾波旁王室西法兩支系將永不共主,以換取列強承認波旁王室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權。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也因此而終結。

聯姻洛林

1740年10月20日,神聖羅馬皇帝卡爾六世去世。卡爾和他的兄長都沒有男性後裔,因此他的長女瑪麗亞·特蕾莎繼承了他奧地利大公、波希米亞和匈牙利的王位。而他的女婿,洛林公爵家出身的托斯卡納大公法蘭茲·史提芬於1745年9月13日,當選神聖羅馬皇帝。此後,法蘭茲皇帝將妻子的姓氏加在自己姓氏的前面,他們的後裔都採用「哈布斯堡-洛林」的姓氏。

自此,奧地利進入哈布斯堡-洛林皇朝統治時代,而法蘭茲皇帝和瑪麗亞·特蕾莎女皇成為皇朝的創始人。皇朝歷經數次變故,包括1806年,法皇拿破崙一世解散神聖羅馬帝國。但當時的哈布斯堡君主,前神聖羅馬皇帝法蘭茲二世早於1804年整合各哈布斯堡領地,改稱奧地利皇帝,以回應拿破崙稱帝。1867年,為了化解普奧戰爭失利對帝國的衝擊,奧地利帝國改組奧匈帝國,對奧地利帝國與匈牙利王國實施二元統治

二元帝國

奧匈帝國行政區劃
Thumb

奧匈帝國內的王國及國家: 內萊塔尼亞[1]:1.波希米亞,2.布科維納,3.克恩滕,4.克雷恩,5.達爾馬提亞,6.加利西亞和洛多梅里亞,7.奧地利濱海地區,8.恩河以下奧地利,9.摩拉維亞,10.薩爾斯堡,11.上下西里西亞,12.施泰爾馬克,13.蒂羅爾,14.恩河以上奧地利,15.福拉爾貝格外萊塔尼亞[1]:16.匈牙利,17.克羅地亞-斯拉沃尼亞共管區:18.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納

1867年的奧匈帝國妥協創造了一個真正的聯盟,匈牙利王國被授予與奧地利帝國平等的地位,從此不再將匈牙利王國視為王權。奧地利和匈牙利土地成為享有平等地位的獨立實體。根據這種安排,匈牙利人將他們的統治者稱為國王,而不是皇帝。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哈布斯堡王朝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戰敗後於1918年被奧地利和匈牙利廢黜。

1918年11月11日,隨着哈布斯堡王朝的最後一位統治者奧地利的卡爾一世(同時在位的匈牙利查理四世)的帝國崩潰,他發佈公告,承認奧地利決定國家未來的權利,並放棄在國家中的任何角色。事務。兩天后,他為匈牙利單獨發佈了一份公告。儘管他沒有正式退位,但這被認為是哈布斯堡王朝的終結。

1919年,新的奧地利共和政府隨後通過了一項法律,將哈布斯堡王朝驅逐出奧地利領土,直到他們放棄所有重新奪回王位的意圖並接受普通公民的身份。查理多次試圖奪回匈牙利王位。哈布斯堡王朝並沒有正式放棄對王位的宣稱,直到查理一世的長子奧托·馮·哈布斯堡於1961年5月31日放棄對王位的所有要求之前,人們對其重新掌權充滿了希望。

退位之後

Thumb
1938年,奧地利民眾齊聚在維也納英雄廣場聆聽德國元首希特拉宣告德奧合併

哈布斯堡王朝的西班牙分支的於1700年絕嗣,而奧地利分支則於1740年絕後,隨即被分支哈布斯堡-洛林皇朝取代,直至1918年一次大戰後,帝國解散,被奧地利共和國取代。

1918年11月11日,卡爾一世放棄了德屬奧地利的「任何國家事務份額」,11月13日,他還放棄了匈牙利國王查理四世的角色。由於卡爾沒有正式退位,與德意志帝國不同,任何提及當時6歲王儲奧託的內容都可以省略。1918年10月31日,匈牙利透過結束皇家聯盟而解散了二元君主制的其他部分,獨立於統治家族,與查理沒有聯繫。1919年3月,他與家人搬到瑞士,以避免在奧地利被拘留。

1919年4月3日德屬奧地利的哈布斯堡法將卡爾以及哈布斯堡-洛林家族的所有其他成員永久驅逐出境,只要他們沒有正式放棄「哈布斯堡-洛林家族」的會員資格(即:自稱是「共和國的忠誠公民」。此外哈布斯堡家族的資金被沒收(但不是「明顯的個人私人資產」)。眾議院議員部分選擇了共和奧地利,部分則選擇了新共和國以外的生活。直到2010年聯邦總統選舉為止,根據1920年聯邦憲法第60條第3款第2句,最近的版本是2007年7月1日,哈布斯堡家族或以前的家族的成員沒有資格當選聯邦總統。直到2011年6月16日,哈布斯堡王朝段落才被奧地利國民議會作為2011年選舉法修正案的一部分廢除,新版本(第60B-VG條)於2011年10月1日生效,。

1921年兩次試圖從瑞士復闢匈牙利國王查理四世(即卡爾一世)失敗後,匈牙利議會於1921年11月6日決定廢黜哈布斯堡-洛林王朝。匈牙利在帝國行政長官米克洛斯·霍爾蒂的領導下仍然是一個沒有國王的王國。第二次復闢嘗試後,卡爾被盟軍從匈牙利流放到馬德拉,並於1922年因重病去世。他的遺孀齊塔直到1982年才被允許返回奧地利。

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哈布斯堡家族是納粹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強烈反對者。在德國,阿道夫·希特拉完全反對哈布斯堡家族長達數百年的原則,即在很大程度上允許其統治下的當地社區維持傳統的民族、宗教和語言習俗,他對哈布斯堡家族充滿了仇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中歐爆發了強大的哈布斯堡王朝抵抗運動,遭到納粹和蓋世太保的徹底迫害。這些團體的非官方領導人是奧托·馮·哈布斯堡,他在法國和美國進行反對納粹和爭取自由中歐的活動。大多數抵抗​​戰士,例如成功向盟軍傳遞了V-2火箭、虎式坦克和飛機的生產場地和計劃的海因里希·邁爾,都被處決。哈布斯堡家族在鐵幕的倒塌和共產主義東方集團的崩潰中發揮了主導作用。

今日,哈布斯堡王室的後裔分別定居於奧地利列支敦士登德國,現時他們的族長是卡爾·馮·哈布斯堡。卡爾的父親是奧地利末代皇儲、曾任歐洲議會議員的奧托·馮·哈布斯堡

家族墓地

  • Thumb
    瑪麗亞·特蕾莎的棺槨
    皇家墓穴(德語:Kaisergruft)也稱為嘉布遣會墓穴(Kapuzinergruft),位於奧地利維也納嘉布遣會修士會樸素的教堂和修道院下方。它涵蓋了三十年戰爭和大革命戰爭興起等關鍵事件,提供了對統一歐洲概念的深入了解。墓室由當時的傑出藝術家設計,墓室展示了權威的象徵,反映了歐洲的雄心壯志哈布斯堡王朝的。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墓穴內的文物巧妙地承認了死亡和信仰,強調了個人對神的信任和對造物主的謙卑敬畏。地穴有其深遠的意義。如今墓穴成為150名哈布斯堡王朝人物的最後安息之地,深刻地提醒人們權力的短暫性和人類存在的持久複雜性。
  • 埃斯科里亞爾修道院皇家墓穴(西班牙語:Cripta Real del Monasterio de El Escorial,也被稱為國王萬神殿(西班牙語:Panteón de Reyes),位於西班牙聖洛倫索-德埃爾埃斯科里亞爾埃斯科里亞爾修道院內,埋葬有自查理五世至今的西班牙哈布斯堡王室以及波旁王室的西班牙君主共26位。
  • 公爵墓穴(德語:Herzogsgruft)位於奧地利維也納聖史提芬大教堂內,由公爵魯道夫四世於1363年建立,一直到1576年一直是哈布斯堡家族的主要墓地。葬於此的著名成員包括魯道夫四世、阿爾貝三世、阿爾貝四世、利奧波德四世。腓特烈三世最初安葬於此,後來被轉移到大教堂南部唱詩班的高墓。從1564年到1878年,墓穴裏的甕裏存放着已故哈布斯堡王朝成員的腸子。瑪麗亞·特蕾莎於1754/1755年擴建並翻新了墓穴,將祖先的遺骸搬入新棺材中。如今公爵墓穴已成為維也納哈布斯堡王朝遺產的深刻象徵。
  • 王侯墓穴(德語:Pfalzsgruft),在匈牙利語中也稱為Nádori kripta,位於匈牙利布達佩斯布達城堡內,是哈布斯堡王朝匈牙利分支的墓地。墓穴由擁有匈牙利王權伯爵頭銜的約瑟夫大公建造,安放着26具遺骸。值得注意的是,它是布達城堡為數不多的幾個經受住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破壞,並在隨後的重建工作中得以保留的內部區域之一。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