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羅拉號(德語:SMS Carola[註 1])是德意志帝國海軍於19世紀80年代建造的卡羅拉級巡防艦的首艦,以當時的薩克森王后卡羅拉命名。為了在德國殖民帝國服役,該艦的設計結合了蒸汽和風帆動力以擴大航程,並裝備有十門150毫米口徑炮。卡羅拉號於1879年在斯德丁的伏爾鏗船廠開始鋪設龍骨,1880年11月下水,至1881年9月竣工。
卡羅拉號及其姊妹艦奧爾加號於1880年代在新加坡
| |
歷史 | |
---|---|
德意志帝國 | |
艦名 | 卡羅拉號 |
艦名出處 | 薩克森王后卡羅拉 |
建造者 | 斯德丁伏爾鏗船廠 |
動工日 | 1879年 |
下水日 | 1880年11月27日 |
服役日 | 1881年9月1日 |
退役日 | 1905年1月10日 |
結局 | 1906年拆解報廢 |
技術數據 | |
艦級 | 卡羅拉級 |
艦型 | |
排水量 |
|
全長 | 76.35米 |
全寬 | 12.5米 |
吃水 | 4.98米 |
動力輸出 | 2,367匹公制馬力(2,335匹指示馬力) |
動力來源 | 單軸,一台船用蒸汽機 |
帆索方案 | 1,230 ㎡ 三桅帆 |
速度 | 13.7節 |
續航距離 | 3420海里以10節 |
船員 | 10名軍官、246名水兵 |
武器裝備 |
|
卡羅拉號在其運用生涯中曾兩次被部署至海外,第一次是1881年入役後,並一直持續到1883年。它航行至太平洋中部以保護德國在薩摩亞和美拉尼西亞的利益,後來又前往南部非洲,是第一艘抵達後來成為德屬西南非的德國軍艦。其第二次外派是在1886年,並一直持續到1891年;這次旅程主要是在德屬東非和太平洋中部之間交替駐守。在1888年至1890年的值勤期間,該艦曾參與反奴隸貿易的行動並協助鎮壓了阿布殊里起義。1891年返回德國後,卡羅拉號被改裝成一艘炮術訓練艦,因為當時其作為軍艦已然過時。它在1890年代至1900年代初一直以此身份服役,直到1905年退役,後於次年被出售並拆解報廢。
設計
為了擴充當時已嚴重過時的德國海外巡洋艦隊,德意志帝國海軍於1870年代末訂購了六艘卡羅拉級巡防艦。它們的主要任務是駐地執勤,以維護德國在未設基地的外國水域以及德國殖民帝國的利益。因此,這些艦隻將作為艦隊偵察兵,並在德國感興趣的海外地區執行長期巡邏任務。[1]
卡羅拉號的水線長和全長分別為70.6米和76.35米,有12.5米的舷寬以及4.98米的前吃水。其標準排水量為2,147噸,滿載時則可達2,424噸。標準船員編制為10名軍官及246名水兵。該艦由一台臥式三缸雙脹蒸汽機提供動力,用以驅動一副直徑為5.02米的雙葉螺旋槳;蒸汽則由八台燃煤火管鍋爐供應,這使得它在2,367匹公制馬力(1,741千瓦特)額定功率下的最高航速可達13.7節(25.4公里每小時),並且能夠以10節(19公里每小時)的速度連續航行3,420海里(6,330公里)。在建造時,卡羅拉號曾配備有完整的三桅帆索具,但於1891年進行了削減。[2][3][4]
卡羅拉號裝備有十門150毫米22倍徑後裝式箍炮作為主艦炮,並搭載了兩門87毫米24倍徑箍炮和六門37毫米轉膛炮作為輔助。被改裝成炮術訓練艦後,其150毫米炮先是減少到六門,然後是四門;而87毫米炮則被替換為一對105毫米35倍徑速射炮、八門88毫米30倍徑速射炮和兩門50毫米40倍徑速射炮。[2][3]
服役歷史
卡羅拉號是以「E號平甲板巡防艦」(Glattdeckskorvette E)作為合同代號,於1879年底在斯德丁的伏爾鏗船廠開始開建。[5]它於1880年11月27日下水,[2]並在下水儀式上獲正式命名為卡羅拉號,以紀念時任暨末任薩克森王后卡羅拉。舾裝工作完成後,卡羅拉號於1881年9月1日投運以進行海試,但試航只持續了兩周,因為該艦需要立即前往太平洋中部捍衛德國在該地區的利益。卡羅拉號於10月18日從基爾啟程,駛向澳洲;從那裏,它繼續向北前往薩摩亞的阿庇亞,並於1882年4月15日抵達當地輪替炮艇海鷗號。隨後,卡羅拉號搭載着德國駐薩摩亞領事參觀薩摩亞群島,會見了薩摩亞酋長馬利托阿·勞佩帕和圖普阿·塔馬塞塞·蒂蒂馬埃。該艦隨後還巡航到訪湯加、新西蘭和社會群島;在後者群島逗留期間,它甚至協助撲滅了大溪地島巴比提的一場火災。[5]
卡羅拉號隨後回到阿庇亞,在那裏與炮艦鬣狗號會合。這兩艘艦於11月22日開始前往俾斯麥群島進行考察。在途中,卡羅拉號單獨訪問了圖瓦盧和卡特雷特群島,然後在馬圖皮灣重新與鬣狗號會合。兩艦繼續駛向隱士群島,當地人在那裏謀殺了兩名德國人和一家德國公司的九名當地僱員。卡羅拉號和鬣狗號受命懲處那些需要對殺戮負責的人。它們派遣登陸部隊上岸追捕對方,但兇手逃到了另一個島上。經過廣泛的搜查,包括摧毀當地的農場和工棚,德國人逮捕了兩名參與殺戮的男子;兩人都被執行了死刑。兩艦隨後返回馬圖皮,卡羅拉號則於1883年1月16日出發前往澳洲悉尼,途中在約克公爵群島停留。之後,該艦航行到布卡島尋找失蹤的法國探險隊,但無法找到探險隊的位置。在布卡島活動期間,卡羅拉號曾於1月20日至24日駐泊在一個此前未被使用的港灣,其船員們遂以本艦的稱謂將港灣命名為「卡羅拉王后灣」。[6]
卡羅拉號隨後繼續前往悉尼,從2月11日到3月19日在當地接受了全面檢修。該艦於5月8日返回阿庇亞,並在那裏接到返回德國的命令。一周後,鬣狗號前來接替它,卡羅拉號遂搭載德國領事展開對波利尼西亞和美拉尼西亞的另一次視察,至8月初在馬圖皮結束。1883年8月4日,領事離艦,卡羅拉號開始返航回國。在南非開普敦經停期間,該艦又接到了前往非洲西南部的命令,因德國商人阿道夫·呂德里茨最近在安格拉佩奎納(即後來的呂德里茨灣)附近獲得了一片土地。它於8月18日抵達那裏的海灣,成為第一艘蒞臨德屬西南非殖民地的德國軍艦,甚至早於阿道夫·呂德里茨本人。卡羅拉號從當地繼續前進,於11月1日返抵基爾,並受到了帝國海軍部新任部長、海軍中將列奧·馮·卡普里維的檢閱。該艦隨後退役。[7]
在退役期間的改裝工程中,卡羅拉號裝備了一具魚雷發射管。該艦於1886年5月4日重新入役,並再次被部署到太平洋。它於5月17日啟程,經行蘇彝士運河,於7月26日抵達新加坡。從那裏,它進一步航行到香港,於8月14日與前東非巡洋分艦隊會合,該分艦隊由其姊妹艦奧爾加號和巡洋巡防艦俾斯麥號組成,後者是海軍少將愛德華·馮·克諾爾的旗艦。俾斯麥號和卡羅拉號隨後前往旅順港,在船員中爆發了幾起傷寒病例後,它們又駛至長崎,在那裏對生病的船員進行治療。在長崎逗留期間,克諾爾奉命率分艦隊返回東非,以解決與桑給巴爾蘇丹巴伽什·本·賽義德重新出現的邊界爭端。但在途中,卡羅拉號不得不在新加坡停留修理發動機。直到12月下旬,它才在桑給巴爾與俾斯麥號和奧爾加號重新會合。因德國此時已獲得維圖蘭保護領,卡羅拉號和奧爾加號遂負責對當地的海岸進行勘測。1887年3月1日,由於薩摩亞內戰,分艦隊又接到返回太平洋中部的命令。然而在艦隻啟程之前,由於可能與法國就西非的財產發生衝突,它們被暫時轉移至開普敦待命。就在分艦隊等待危機過去的時候,海軍上校卡爾·愛德華·霍伊斯納於4月15日前來接替克諾爾,卡羅拉號則再次到訪了安格拉佩奎納。[7]
5月7日,分艦隊恢復了前往太平洋的航行。它們於6月初抵達悉尼,在6月9日至8月3日期間進行大修。在駐留期間,來自卡羅拉號的船員還參加了慶祝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在位40周年的遊行。從悉尼的旱塢出來後,三艘艦駛往薩摩亞,它們被派去懲罰對德國在該島利益造成威脅的馬利托阿·勞佩帕。在衝突初步解決後,霍伊斯納於1888年春天接到命令,將他的分艦隊帶回東非。卡羅拉號和俾斯麥號遂離開薩摩亞,途經俾斯麥群島,並於1888年5月訪問了幾個港口。在經停新加坡期間,俾斯麥號奉命返回德國,其分艦隊旗艦的職責改由卡羅拉號的姊妹艦索菲號接替。卡羅拉號的行程則因發動機故障而再度延誤,在新加坡進行的維修工作一直持續到6月26日。儘管如此,這一延誤還是讓奧爾加號有時間與分艦隊會合,得以共同等待卡羅拉號出海。[8]
7月下旬,卡羅拉號前往德屬西南非的沃爾維斯灣,因為有傳言稱德國政府認為當地正在策劃一場叛亂。然而,殖民地里什麼也沒有發生,卡羅拉號遂在返回東非之前對海灣進行了一次勘測。8月在桑給巴爾期間,霍伊斯納被召回德國,其職位由海軍少將卡爾·奧古斯特·戴恩哈德登上巡洋巡防艦萊比錫號接替,後者則接管了分艦隊旗艦的角色。該分艦隊的艦隻被部署用於打擊中非、桑給巴爾和阿拉伯之間的奴隸貿易和叛亂。11月6日,卡羅拉號在桑給巴爾重新與分艦隊會合之前,曾回到德屬東非執行這樣的任務。該艦對溫迪的叛亂分子實施炮擊,並派遣登陸部隊上岸追捕他們,在此過程中,它俘獲了一艘載有78名奴隸的單桅帆船,並將其釋放。[9]單桅帆船上的船員不熟悉這艘塗着黑色漆的德國軍艦,以為這是一艘常被漆成白色的英國船隻。他們相信該艦不會構成威脅,於是駛近卡羅拉號,使後者得以輕鬆地捕獲了這艘奴隸船。[10]在巴加莫約周邊的進一步行動中,卡羅拉號的登陸部隊還繳獲了叛軍使用的兩門野戰炮。1889年3月27日,在阿布殊里起義期間,該艦的登陸部隊又參加了由赫爾曼·維斯曼少校領導的鎮壓行動,佔領了昆杜奇。[9]
5月14日,卡羅拉號出發前往塞舌爾的馬埃島,因為艦上很多官兵感染了痢疾,需要時間休息和恢復。6月11日,該艦回到了東非海域,率領三艘輪船為維斯曼作為東非帝國專員而組建的「維斯曼部隊」從基斯馬尤運送補給品前往桑給巴爾。隨後,它又分別於7月8日和10日參與了對潘加尼和坦噶的佔領行動。卡羅拉號繼而前往亞丁,並在當地輪換了部分船員。從8月13日至11月10日,在戴恩哈德少將離崗期間,該艦艦長、海軍少校瓦萊特曾臨時擔任分艦隊司令,因為他是當時在該地區軍銜最高的軍官。卡羅拉號於11月10日啟程前往孟買進行檢修,直至1890年2月17日才回到桑給巴爾。此時,巡洋分艦隊已經解散,新式巡洋艦燕子號和雀鷹號已經抵達東非,以加強德國在殖民地的兵力,瓦萊特則繼續作為戴恩哈德的代表指揮海軍行動。[9]
卡羅拉號重新投入打擊東非叛亂分子的行動,於3月28日炮擊基爾瓦基斯瓦尼,並於5月1日至4日派部隊上岸佔領了該鎮。5月10日,該艦又協助攻佔林迪,之後於8月11日至9月17日回到馬埃島,為其船員提供再一次休整期。10月9日,卡羅拉號出席了為在坦噶戰鬥中陣亡的士兵豎立紀念碑的儀式。它於1891年1月20日離開桑給巴爾,在抵達德國時受到搭乘通報艦獅鷲號的德皇威廉二世的歡迎。[11]
由於卡羅拉號作為戰船已經過時,帝國海軍部決定將其改裝成一艘炮術訓練艦,因為既有的瑪爾斯號訓練艦已經無法勝任此任務,特別是由於海軍換裝了無煙火藥和速射炮,這比老式火炮需要更多的訓練。它被送往但澤的帝國船廠進行改裝。艦上的風帆索具遭到削減,並安裝了帶有戰鬥桅樓的重型軍用桅杆;其150毫米炮加裝了炮擋以保護船員,並增加了新的105毫米炮、88毫米炮和50毫米炮,魚雷發射管則被移除。1893年,卡羅拉號以新的角色重新入役,最初在波羅的海活動。該艦既能夠僅帶着其供應船、老式炮艦鯊魚號展開獨立巡航,也可以與當時仍在訓練火炮官的瑪爾斯號結伴巡航,並定期跟隨艦隊餘部一起參加演習。[4]
從1894年1月2日到3月15日,卡羅拉號是在船員減編的狀態下運行。同年9月,它不得不駛入基爾的旱塢接受發動機維修。從1894年11月12日到1895年2月中旬,以及從1895年12月13日到1896年2月底,該艦的船員持續減編。1897年,卡羅拉號與瑪爾斯號在北海充當艦隊的靶艦,後於1898年和1899年重返炮術訓練任務。1899年9月,卡羅拉號的方向舵受損,需要在基爾接受進一步維修。1900年,瑪爾斯號因一次事故退役,卡羅拉號不得不獨自承擔起訓練任務,但至10月31日,姊妹艦奧爾加號也作為一艘炮術訓練艦重新入役,減輕了卡羅拉號的負擔。1902年,該艦在威廉港的帝國船廠再次進行大修。次年,海軍炮兵學校在松德堡成立,卡羅拉號也被調駐當地,在阿爾森附近水域活動。1905年1月10日,卡羅拉號最終退役並正式從海軍名錄中除籍。它於1906年被出售,在漢堡拆解報廢。[4]
註釋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