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后睾科枝睾属吸虫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華肝吸蟲(學名:Clonorchis sinensis),又稱華支睾吸蟲[1][2],是一種可寄生在人類膽管和膽囊的吸蟲,以膽汁為食,主要分佈在亞洲淡水水域,全世界估計有3000多萬人受到感染,且多為東亞和東南亞的河川地區居民,患者可能有黃疸、腹瀉、或其他肝膽病變。
成蟲尺寸介於長10至25毫米、寬3至5毫米的範圍,體型狹長而扁平,外觀狀似向日葵的種子,蟲體一端具有口吸盤,其腸管自此延蟲體兩側分叉延伸至尾端,在前端約四分之一界線處,另有一個較口吸盤小的腹吸盤。此外中華肝吸蟲雌雄同體,呈珊瑚狀分支的睪丸是此寄生蟲最重要的辨識項目之一,分佈在口吸盤的另一端,並佔蟲體後端約四分之一,因此分類上屬於後睪科,亦有生物學家據此鼓勵將學名改為Opisthorchis sinensis,目前兩種學名同指一個物種;卵巢則位於中、後端三分之一交界處,子宮盤旋於中段,佔全長約二分之一,兩旁可見網點狀的卵黃腺。成蟲可產下長軸26至30微米、短軸15至17微米、芝麻形狀的卵,一端具有卵蓋(operculum),且周圍卵殼稍微增厚,看似有「腰身」或是「肩膀」狀。
中華肝吸蟲的蟲卵必須在滿洲泥螺等淡水螺中孵化,經過四個發育階段形成尾動幼蟲(cercaria)後離開螺體,並尋找鯉魚、鯽魚、吳郭魚等淡水魚類作為第二中間宿主,在魚鱗、皮膚、肌肉組織發育成囊狀幼蟲(metacercaria),生吃、未完全熟食這些魚的哺乳動物是此寄生蟲的最終宿主,囊狀幼蟲會在食用者十二指腸脫去外囊,並逐漸發育成蟲。這些成蟲可在人體內存活長達30年之久。於盲腸與迴腸交界處交配,後可隨膽汁一同進入消化道,最後隨糞便排出,是診斷的依據。
中華肝吸蟲症盛行於亞洲地區,包含日本、韓國、中國大陸、台灣、香港、馬來西亞、新加坡和越南等地,患者多居住在河流沿岸,或從事淡水水產料理工作,其中日本自1991年起無相關案例發生,但目前世界上約有3500萬人受到此寄生蟲侵擾,而中國人又佔總數七分之三,其中又以兩廣地區最為嚴重。此現象可能與生食習慣或地方佳餚特色有關,例如只以熱湯澆淋淡水生魚薄片的鮮魚粥,而湖廣地區著名的魚生湯,也是以類似方法烹調的傳統佳餚,這種方式卻可能不足以殺死寄生在淡水魚體的幼蟲。有實驗指出,在溫熱水中,一片厚度約1毫米、含有囊狀幼蟲的淡水魚肉,雖在90℃時僅需一秒即可殺死幼蟲,但隨着使用的水溫越低、淡水魚片厚度的增加,都會使所需時間增長或無法殺死幼蟲。而台灣人類感染者多分佈在苗栗縣獅潭鄉、南投縣國姓鄉、高雄市美濃區、屏東縣麟洛鄉、竹田鄉、九如鄉等,主要跟當地盛行以糞養淡水魚有關。
據估計,這種寄生蟲是世界上第三大最普遍的蠕蟲寄生蟲。它是俄羅斯、日本、中國、台灣、韓國和東南亞(尤其是越南)的特有種。在亞洲,它是最普遍的人類吸蟲,估計有超過1500萬人受到感染,2億人持續面臨感染風險。 中國的發病率最高,約有1300萬例感染,佔總病例的85%。
男性、漁民、農民、商人和餐飲人員的感染率通常較高。感染在40-60歲的成年人和老年人中更為嚴重。更多的病例發生在低階級或中產階級國家,增加了疾病負擔並造成了經濟問題。華支睾吸蟲病在全球導致275,370個殘疾調整生命年。到2010年,僅在中國廣東省治療華支睾吸蟲病相關疾病的計算經濟負擔就達到2億美元。[3]
中華肝吸蟲鮮少造成急性症狀,一般上在吃了未煮熟的魚的10到26天內,身體會開始出現發燒、食慾不振、腹部疼痛、肌肉酸痛、關節痛、全身軟弱或浮腫。一般上這些症狀會持續2到4個星期。[1]肝腫大和淋巴結種大的現象也有可能出現。此時,一般人的血液中的嗜酸性球(eosinophil)的數量也會大量增加。3到4個星期後便能在病患的糞便中驗出中華肝吸蟲的卵。
蟲體吸附在膽管或膽囊,以膽汁作為營養來源,嚴重時會妨礙宿主對脂質的消化和吸收;蟲體的聚集可造成物理性的傷害,若產卵數量大,堆積後甚至可造成膽囊破裂;此外吸蟲的分泌物及排泄物亦具有毒性,可導致纖維化(fibrosis)的病變、引起發炎反應,使血液中嗜酸性球的數量增加,患者也可能出現黃疸、膽結石、肝硬化、多發性肝膿瘍(multiple liver abscess)。
慢性感染會增加得到膽管上皮細胞癌的概率。因而使病患體重下降、胃痛、腹部出現腫塊、黃疸和腹水。目前,沒有人知道慢性病患為何會患上膽管上皮細胞癌。香港的一個臨床研究顯示,那些患上膽管上皮細胞癌的人,67%的人都同時患上中華肝吸蟲的病。這些人的存活率也不高,保守估計為6.5個月。[2]
依據中華肝吸蟲的生活史特性和其所造成之病理表現,主要有數項方式可以作為診斷工具,包括排泄物中的卵、血液檢測、或以十二指腸抽取物質做檢驗。目前吡喹酮(praziquantel)和阿苯達唑(albendazole)是主要的治療藥物,前者可能帶來頭痛、頭暈、失眠、噁心、嘔吐等副作用,後者副作用雖較小,但效果較差。嚴重的患者,也可能必須進行手術治療。
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建議,不要食用生魚、未熟透的魚,也不要食用鹽魚、熏魚或醃透的魚。[4]世衛組織建議採用獸醫公共衛生措施、推進食品安全教育,並擴大抗蠕蟲藥物的使用範圍。中國的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的建議和世衛組織類似。[5]
世界各國的衛生監管機構對生食魚類的冷凍時間都有提出要求。歐盟(EFSA)特別規定,與其他寄生蟲相比,懷疑含有Clonorchis或Opisthorchis寄生蟲的魚類需要更長的冷凍時間。[6] 根據世衛組織和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數據,在−10 °C(14 °F)下冷凍5天,或在−20 °C(−4 °F)冷凍3-4天,可殺死中華肝吸蟲的幼蟲。[7]
歐洲食品安全局建議,對懷疑有此蟲的魚在70 °C(158 °F)煮30分鐘後食用。[7]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