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中国跨国技术公司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華為是總部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東省深圳市的跨國綜合科技公司,業務以研發和製造通訊裝置、消費電子產品為主[4],除此之外還涉足軟件開發、設計生產集成電路、光伏和電動車等跨界產品。
此條目類似自傳,或內容主要由條目所述的當事人或當事方編寫。 (2021年12月31日) |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 | |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
公司類型 | 民營企業、有限責任公司[a] |
ISIN | HK0000HWEI11 |
機構代碼 | 914403001922038216[b] (查) |
成立 | 1987年9月15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東省深圳市南山區 |
創辦人 | 任正非 |
代表人物 | |
總部 | 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坂田街道華為基地(華為總部辦公樓) |
標語口號 | 把數字世界帶入每個人、每個家庭、每個組織,構建萬物互聯的智能世界(Building a Fully Connected, Intelligent World,集團) 新ICT,邁向數碼化轉型之路(Leading New ICT, The Road to Digital Transformation,企業業務) |
業務範圍 | 全世界 |
產業 | 通訊及網絡裝置、消費電子 |
產品 | 與訊息通訊有關的企業產品及解決方案、智能電話、平板電腦、手提電腦、上網卡等 |
服務 | 顧問和管理服務、雲服務、面向消費者的線上服務 |
營業額 | ▲7,041.74億人民幣(994.48億美元)(2023)[2] |
經營收入 | ▲1,044.01億人民幣(147.44億美元)(2023)[3] |
淨收入 | ▲869.5億人民幣(122.8億美元)(2023)[3] |
總資產 | ▲12,635億人民幣(1,784.54億美元)(2023)[3] |
資產淨值 | ▲5,075.68億人民幣(716.82億美元)(2023)[2] |
所有權者 | 華為投資控股有限公司(100%) 實際控股:華為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工會委員會(約99%,由員工持股) 任正非(約0.84%) |
員工人數 | ▲207,000名員工(2022年)[2] |
主要子公司 | 海思半導體100% 鼎橋通訊技術有限公司49% 深圳市訊聯智付網絡有限公司100% |
網站 | huawei.com |
備註 |
|
華為由任正非於1987年創立,最初專注於製造電話交換器,現已將業務範圍擴充至建設電信網絡,為中國境內外企業提供運營和諮詢服務及裝置,以及為消費市場製造通訊裝置[5][6]。截至2023年12月[update],華為擁有超過207,000名員工,其中約有114,000人從事研發工作。華為在全球擁有21個研發機構[7][8],36個聯合創新中心及14個研究機構(分佈在中國境外十餘城市),每個研究所設有2-4個研發中心[9]。該公司以研發投入高而聞名,截止到2023年累計前十年在研發方面的投入達到11,100億人民幣(摘自2021年華為集團財報),其中當年研發費用為1,647億人民幣,位列全球第三[10]。
華為在170多個國家和地區部署了產品和服務,截至2011年[update],為50家最大的電信運營商中的45家提供服務[11],建設了1500多張網絡,服務全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口[12]。華為在2012年超越愛立信,成為全球最大的電信裝置製造商[13],並於2018年超越蘋果公司,成為全球第二大智能電話製造商,僅次於三星電子[14]。2018年12月,華為報告其當年年收入增至1085億美元(比2017年增長21%)[15]。華為在2022年財富世界500強榜單中位列第96名[16]。
2019後,華為移動業務受到美國全面制裁,連帶波及多家供應商[17],不得不轉向鴻蒙OS(Harmony OS)、雲端運算、數字城市和車用技術,以建立華為生態系統的環境作為新盈利點,研發佔比一度高達20%以上,是十年前的9倍[18],同時通訊與企業客戶本業也沒有放棄,繼續開發佈局並趁此提早切入下一代6G技術預研[19][20]。儘管遭到美國的制裁,受到了重大打擊[21],銷售收入下降[22],不過由於中國大陸市場十分巨大,在傳統項目基地台方面仍保住龍頭地位。[23][24]
目前,華為公司總部位於深圳市龍崗區坂田華為基地。[25]溪流背坡村是華為的最大研究所。
有關國家對華為影響程度的問題主要涉及其在中國的國家龍頭企業角色[26]、來自國家實體的補貼和融資支援,以及中國政府在一些國家反對華為參與5G的背景下的反應[27]。由於其軟件和裝置被關聯到對維吾爾人和新疆拘禁營的大規模監視,美國對其實施了制裁[28][29][30]。
該公司在一些國家面臨困難,原因是人們擔心其裝置可能使中國政府能夠進行監視,因為其被認為與中國的軍方和情報機構有關[31][32]。華為辯稱,美國政府等批評者並未提供間諜活動的證據[33]。專家表示,中國2014年的《反間諜法》和2017年的國家情報法可以迫使華為和其他公司與國家情報合作[34]。在2012年,澳大利亞和美國情報機構得出結論稱,對澳大利亞電信網絡的黑客攻擊是由華為進行或通過其進行的,儘管兩家網絡營辦商對此進行了爭論[35][36]。
在中美貿易戰的背景下,美國政府聲稱華為違反了對伊朗的制裁,並限制其與美國公司的業務往來。2019年6月,華為在其聖克拉拉研究中心裁員,而任正非在12月表示將其遷至加拿大[37][38]。2020年,華為同意將榮耀品牌出售給深圳市政府的國有企業,以在美國的制裁下「確保其生存」[39]。2022年11月,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FCC)出於國家安全考慮禁止銷售或進口華為生產的裝置[40]。其他國家,如印度[41]、越南[42]、日本[43]、五眼聯盟成員國以及十個歐盟[44]國家,也已禁止或限制了華為產品。
據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在一次媒體採訪中透露,當時任正非註冊公司時想不出名字,之後任正非看到「中華有為」標語後,覺得「這個標語響亮」,於是他借着「中華有為」的靈感,以「華為」作為公司的名稱。但是任正非認為「華為」這個名字起得並不好,因為「華為」的發音是閉口音。後來,華為內部也出現了是否更換公司名稱的爭論,任正非之後決定不更換其名稱[45]。
1987年9月,剛從國企南油集團辭職的任正非與五人合夥,以「民間科技企業」的身份成立「深圳市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經深圳市工商局批准獲得註冊,註冊資本2.1萬元,員工14人[1]:489[46]:5。在華為創立前,中國大陸電信網使用的裝置主要依賴進口,在業內流傳着「七國八制」(產品主要來自7個國家,涵蓋8種格式)的說法,造成了互聯互通的複雜性和通話質素低下。當時為了加快經濟建設,國家鼓勵郵電通訊技術改造,提倡「市場換技術」。儘管這一政策加快了電信基礎設施的建設,但客觀上也導致了電信網裝置一直依賴進口,形成壟斷[1]:58、488。
創立時的華為雖然名為「技術公司」,但最初做的是貿易生意,在初創期還賣過減肥藥,任正非還派人調研賣墓碑,最終均行不通[46]:5-6。另有資料記載,華為最早註冊的經營範圍是任正非自己研製的「氣體懸浮儀」的開發[47]:64。之後任正非經遼寧省農話處一位處長的介紹,代理香港鴻年公司的HAX交換器產品,靠中間的價格差獲利。其代理的的交換器質素比國產的好,但價格較進口便宜,因此具有一定的競爭力[1]:59[46]:5-6。1989年,華為從國營單位購買散件,打着華為的品牌自行組裝BH01型交換器,這是華為自主研發的首個產品。但是該產品是一台24口的用戶交換器,屬於低階機,只能在小型的醫院、礦山使用。翌年,華為立下了要在最短的時間內自主研發的目標,否則客戶就要退款,導致公司資金斷流及倒閉[46]:13。同年,原華中理工大學研究生郭平及其同學鄭寶用(任職前放棄清華大學博士學位)加入華為,同時研發出HJD48型交換器[46]:16。1991年,華為推出了BH03型交換器,其電路板的設計和話務台軟件都是自主研發,並在同年底完成了各項測試,通過原中華人民共和國郵電部的驗收,同時取得了進網許可證[46]:13-14[48]:41。之後,鄭寶用帶領團隊研發出了HJD-04500型交換器[48]:49。1992年,憑藉HJD48系列的交換器產品,華為銷售額突破1億元。同年華為研發出第一台局用交換器JK1000,為縱橫式(半數字半機械)局用交換器。而在當年,上海貝爾已經有了數字交換器,華為發現科研力量已經明顯不足,決定大量招人。在研製2000門數字程控交換器的同時,華為還成立了萬門交換器的專案組。JK1000在1993年上市後也存在一些質素問題,其中以電源的防雷問題最為嚴重,還有一些是偏遠地區使用時出現故障頻發的現象。此前華為在報紙上刊登交換器具備防雷擊的能力,但仍收到了來自用戶關於在打雷時發生事故的投訴。1993年下半年,華為維修團隊在全國的各個鄉鎮走訪,將上述發生的問題一一解決,由此重新贏得了用戶的信任[1]:62[46]:24-25、30[48]:49、52。
華為在1992年確立了萬門交換器的研發方案,同時為了吸取此前交換器暴露出的問題的教訓,華為還分析了系列防護標準,之後華為選擇與中國內地廠家合作開發防護器件。1993年9月,華為C&C08交換器研製成功,10月在浙江省義烏市進行測試,但在測試期間也遇到了一些技術問題,最終在專案組的群策群力下,問題得以解決[1]:68-69[46]:45。在C&C08交換器研發期間,由於華為將全部資金投入到該產品的研發,貸款回收太慢,現金流出現問題,且員工連續數月沒有發工資。最終,華為公司收到了一筆貸款,解決了資金問題。1993年中,華為進入迅速膨脹期,再次陷入資金危機。為了維持公司運作,華為公司向一些大型企業籌借利息高達30%的高利貸[1]:174-175。
在C&C08交換器研製成功後,華為在1994年至1995年間大規模投入生產C&C08A型機。由於C&C08A型機功能比進口裝置要多,價格也只有同類產品的二分之一,且定位明確,迅速獲得市場反應,因此在較短時間內,C&C08取得了當時一大半的農村市場[46]:52。之後,華為推出了C&C08C型機,使華為實現了對市話的突破,成功進入城鄉市場。而C&C08系列成為華為第一個大規模進入電信市場的產品,上市後即受運營商客戶的好評,也由於這一原因,華為在1994年銷售額達8億元,到1995年銷售額達15億元,此後以每年超過100%的速度增長,到2003年收入超過千億元。C&C08系列成為全球銷量最大的交換器,同時結束了中國通訊史上安裝電話難、費用貴的歷史[46]:53、55。創立初期,華為通過單一產品的持續開發與生產,以「農村包圍城市」作為銷售策略,以低成本的方式迅速搶佔市場,公司規模不斷擴大[49]。
1995年,華為銷售額達到15億元,員工人數也達到800人,成為中國電子行業百強排名第26位的民營企業。但由於中國國內電信裝置市場的總體發展速度放緩,華為在傳統的程控交換器領域的利潤被吞蝕,面臨着空前的競爭壓力,而市場需求也開始出現多元化[49]。同年,華為開始流動通訊領域的研發,由此產品進入多元化時代[1]:491。
1994年8月,華為組成了十餘名工程師的ETS(一種無線通訊技術,主要用於農村通訊)專案組,着手ETS系統的研發。翌年,華為與深圳某企業簽訂合作協定,協定明確華為第一代ETS系統軟件由華為研發,基站及手機由深圳某企業生產。1995年下半年,ETS被不少省市區電信局選用,但是ETS也面臨了許多問題,如裝置故障、電話無法接通、通話質素差、斷線嚴重等問題,影響了華為公司其他產品的發展。儘管雙方通過分析對相關問題進行了處理,但由於深圳某企業在尋找自己的問題上採取的消極態度,又一直迴避提供產品技術資料,且產質素量遲遲沒有改善,還違約與中興通訊、鴻年、賽格等進行相同產品的合作,最終雙方合作失敗,此後,華為開始自主研發ETS系統。一年後,第二代ETS系統研製完成。經過多次的實驗證明,該產品在各種環境下都能滿足技術要求。ETS在進入市場後取得成功,後華為在第二代ETS的基礎上,採用新技術推出更低成本、更高效能的第三代ETS,使華為在ETS領域位居同類產品技術領先地位,更成為中國農村「村村通電話」的主要解決方案,贏得市場口碑。在1998年中國水災期間,華為向災區捐贈了ETS裝置[1]:70[46]:141-145。
在ETS研發期間,華為還組建了CT2專案組,於1994年8月與廣州電信局簽訂CT2公眾網絡的合作協定,但卻面臨了RF射頻的除錯問題。之後華為擱置了這一專案[46]:145-146。專案擱置後,華為又上馬了DECT技術,於1997年8月測試完畢。然而中國無線電管理委員會不給予華為非中國頻段的DECT系統市場准入證,至此華為又擱置了專案[46]:141-145。
1995年,華為開始了無線領域的產品研發,先期使用GSM協定。翌年5月-8月進行了GSM的系統設計,1997年9月開始系統聯調,9月5日華為打出了GSM系統的第一通電話,該系統為中國第一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GSM系統。而華為原總部所在的深圳科技園華為用服大廈,上面也掛起了華為GSM系統的天線[46]:152-153。同年,華為還申請研發GSM手機,但遭到任正非的反對。當時為了發展自主的知識產權手機終端,原中華人民共和國郵電部主動請示華為自主研發和生產手機產品,並向其發放手機生產銷售牌照,後被任正非拒絕。此後華為無線業務部多次提交了手機專案的報告,但均被否定[46]:315。當時任正非曾提出「華為一輩子都不會做終端」[50]。這一專案的否決也令華為錯失了手機研發的黃金機會。
處於發展期的華為與巨龍通訊[c]、大唐電信、中興通訊並稱為「巨大中華」,是中國通訊產業崛起的標誌[48]:76。在IT泡沫之前,華為是一間籍籍無名的公司,但從IT泡沫之後,該公司以中國為據點急速成長,快速吸引各界注目,市場不局限於發展中國家[51]。1996年-2000年為公司高速發展期,年銷售額從26億元人民幣躍升至220億元,以29億元的淨收入位居全國電子百強首位[46]:318。1999年,華為交換器、接入網、傳輸、智能網等產品在中國內地的市場份額均位居首位[46]:349。
1998年,華為開始了WCDMA商用系統的研發,推出WCDMA無線本地環路系統,1999年推出GPRS全套環路系統,2001年進行WCDMA外場試驗[1]:96。2000年,華為和摩托羅拉合作,做後者的原始委託生產,但產品貼上摩托羅拉的商標出售,為華為獨立生產手機邁進了一步[50]。
2001年,華為加入國際電信聯盟[49]。同年,任正非開始反思對華為終端專案的固執。在2001年10月舉行的「華為2001-2002年公司管理十大要點」會議上,任正非承認自己過去在三個專案上犯了決策失誤,分別是CDMA、PHS和手機終端,並向參會的高層幹部道歉。2002年,華為U1終端原型機在上海金茂大廈與3G基站聯調成功[46]:315-316。
2002年10月,在任正非召集的華為無線產品線討論會上,華為3G業務小組表示應儘快立項3G手機,但很快遭到任正非的否決。同年底,華為正式召開手機終端的立項討論會,任正非宣佈指派紀平花10億元人民幣從事手機業務,並指出華為要專門組建獨立公司從事手機業務,獨立運作[46]:343-346。在IT泡沫破滅後,加上中國內地電信網投資萎縮以及華為在無線領域上的三大失誤,導致公司面臨客戶需求萎縮的狀態。為此,華為在2002年成立運營商解決方案部,以運營商客戶需求為導向設計解決方案,而不再是單一出售產品。2003年11月,專注於手機業務的華為終端公司成立,兩公司的成立填補了華為無線解決方案的死穴[46]:348、352。同年,華為與美國3Com在杭州成立合資公司,專注於中低階數據通訊產品。該公司在2006年成為3COM公司全資所有的企業,同時更名為「華三通訊」[52]。
2003年,思科系統公司起訴華為侵權,但訴訟最後以和解告終[53]。同年9月,華為完成了與主要3G裝置供應商、手機廠商的相容性測試。至2004年,華為擁有GSM、WCDMA、CDMA2000和TD-SCDMA的全套解決方案,也與愛立信、北電、NEC、西門子締造CPRI聯盟,推進3G標準化,先後成為3GPP和3GPP2的成員,參加了CWTS WG4組織的CDMA演進討論及其相關標準的起草工作。該公司還參與了中國3G標準化組織CWTS的WCDMA標準的研究和制定,與傳輸所合作起草了MTNET (Mobile Test Net)實驗網系列規範,由此華為成為全球3G市場上的重要參與者[1]:97。2004年,華為在香港推出3G手機U326、U626、數據卡E600。至2005年華為推出多款數據卡產品,憑藉外形小巧、隨插即用的特點深受消費者好評[46]:381。
至2007年,華為在光傳輸網絡、移動及固定交換網絡、數據通訊網絡幾大領域內擁有較強實力,並在全球電信市場與愛立信、阿爾卡特、思科等公司展開激烈競爭[51]。2008年,華為推出了第一款桌面雲產品,為華為首個雲端運算產品,但並未進入市場。直至2010年華為宣佈啟動雲端運算戰略[1]:100。
2009年2月,華為在西班牙的世界流動通訊大會上首次展示了其首款搭載Android系統的智能電話,華為成為中國大陸第一個推出Android智能電話的廠家[46]:395-396。同年2月10日,華為與沃達豐簽署加深雙方戰略合作夥伴關係的協定,提出雙方將攜手LTE技術的開發研究[54]。
2010年,華為推出了全球首部支援HSPA+網絡的U8800智能電話、全球首款Android2.2的智能電話IDEOS。但當年華為智能電話出貨量僅有500萬台,與當年擁有4660萬部出貨量的蘋果和三星相差甚遠[46]:396。同年12月3日,任正非組織召開座談會,對終端業務重新進行了定位[46]:399。
2011年10月,華為推出第一代榮耀手機,以小米手機為主要競爭對手,但銷量並未達到理想水平。2013年12月16日,榮耀品牌開始開始獨立運作[55],成為華為轉型、二次創業的重要標誌,年銷量超過7500萬部[1]:323。截至2014年,華為已加入全球177個標準組織和開源組織[56]。
2015年12月底,華為宣佈其智能電話出貨量突破1億台,是2010年的30倍,為首個智能電話出貨量突破1億台的中國大陸手機廠商,成為僅次於三星和蘋果的全球第三大智能電話廠商。據統計,華為手機在中國和歐洲市場的銷量有明顯增長,在中高端市場也處於穩居地位[1]:325。
2016年4月,德國公司徠卡相機與華為建立了合作關係,徠卡相機將與華為智能電話共同設計,包括P和Mate系列。華為P9是全球首部由華為與德國相機廠Leica參與共同研發的智能電話[57]。
2016年11月17日,國際無線標準化機構3GPP第87次會議在美國拉斯維加斯召開討論手機5G標準,中國華為主推PolarCode(極化碼)方案,美國高通主推LDPC方案,法國主推Turbo2.0方案,最終短碼方案由華為極化碼勝出。[58]
2017年9月,華為利用物聯網、雲端運算、大數據和其他下一代訊息通訊技術,建立了「一網、一平台、多應用」建設模式,建立基於窄頻物聯網運作的城市感知網絡。未來,華為將成為世界五大雲端運算公司之一[59][60]。
2019年2月1日,華為與加拿大卑詩省ABC電訊公司宣佈一項合作計劃,華為將使用多輸入多輸出(Massive MIMO)技術為內陸城鎮拉克拉亞什進行高速互聯網先導計劃,提高郊區上網速度,承諾速度達每秒100MB。[61][62]
2019年5月23日,在第21屆下一代光網絡討論區(NGON,Next Generation Optical Networking)上,華為憑藉全光網2.0(Optical Networking 2.0, ON2.0)解決方案榮獲全球光網絡領域「最佳全能裝置商(Best All Rounder)」大獎[63]。
2019年9月,與韓國眼鏡潮牌Gentle Monster合作推出智能眼鏡[64]。
2019年11月,華為聯乘法國高端音響品牌Devialet推出Sound X智能音箱[65]。
2020年1月,華為宣佈將會與荷蘭公司TomTom合作,為未來的手機以及平板電腦提供地圖以及導航功能[66]。
2020年12月16日,華為正式發佈HarmonyOS 2.0手機開發者Beta版本[67]。
2020年12月21日,華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在華為發佈會披露華為智能家居戰略,推出全屋智能ALL IN ONE解決方案[68]。
受到美國制裁影響,華為在中國之外的銷售額明顯下降。2020年第四季度,華為的收入罕見下滑[69]。
2021年4月22日,賽力斯與華為正式達成合作,共同推出賽力斯SF5電動SUV[70]。
2022年7月2日,華為推出移動影像品牌——華為影像XMAGE。[71]
2023年8月30日,華為首次在沒有舉辦新產品發佈會的情況下,直接在中國大陸地區上市銷售智能電話Mate 60系列。這款手機出廠搭載HarmonyOS 4.0作業系統,使用海思自研的麒麟9000s處理器和採用等效7納米工藝,並支援5G網絡效能。[72][73]
華為在1995年開始佈局進軍國際市場的計劃,在1996年華為發生「市場部集體大辭職」事件後,任正非開始謀劃加速進軍海外市場的行程[48]:113-114。1996年,華為與香港和記電訊簽約,雙方約定在3個月內構建一個總投資額為3600萬港幣的綜合性商業網,成為當時華為自創辦以來最大的一筆訂單,也使華為走向全球化邁進了第一步[48]:115-117。2003年華為與香港運營商SUNDAY宣佈,華為成為SUNDAY裝置的獨家供應商,與SUNDAY合作共建香港WCDMA網絡。但由於貸款到期無力還款,華為拿下對方資產,為SUNDAY付出17.08億元的貸款,同時增持SUNDAY股份,成為SUNDAY的第二大股東。2005年10月,李澤楷收購電訊盈科並對SUNDAY私有化,電訊盈科出資SUNDAY提前將其對華為的借款還清[46]:355-357。
1997年4月8日,華為與俄羅斯的合營公司簽約合同,成立貝托華為,負責生產交換器和其他裝置,由此華為進入俄羅斯市場。華為在俄羅斯開展業務初期,僅獲得了12美元的訂單;之後華為在2000年中標烏拉爾電信交換器和莫斯科MTS流動網絡專案,2002年取得了長達3797公里的彼德堡到莫斯科320G光傳輸幹線訂單[1]:249-250[48]:120-121。1999年,華為在印度班加羅爾設立研發中心,2000年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建立第二個海外研發中心[49]。
除了繼續開發中國周邊國家和地區市場之外,華為還積極開發發展中國家市場,2002年開始主攻非洲市場[1]:250。1998年4月,中國政府向烏茲別克斯坦贈送了華為的交換器,在當地電信網運營;2000年烏茲別克斯坦政府批准華為5款產品進入當地電信網使用[1]:256。2004年,華為與沃達豐合作肯雅的智能網的改造與升級工程,成為華為在非洲的第一筆訂單。之後華為在毛里裘斯建立非洲第一個3G商業局,在南非建設最長的通訊管道[48]:126-127。中東方面,華為承建了阿聯酋電信3G網絡,於2003年正式投入商用,是全球第一個投入商用的WCDMA網絡[46]:360。華為後在2007年與沙特科技城簽訂合同,將產品打入當地市場,沙特也成為華為在中東地區主要的市場[48]:132。
在拉美國家方面,華為在1999年於巴西開設了拉丁美洲首家海外代表處,但由於巴西長期只採購歐洲廠家的產品,且對於華為公司聞所未聞,因此非常排斥。一直至2004年,華為與巴西CTBC合作建設新一代流動通訊網絡,是華為在拉美的首個合同。至2013年,拉美成為華為業務增長最快的海外市場,同時擁有除亞洲以外的僱員[48]:127-128。
在歐美國家方面,華為在1997年,與南斯拉夫郵電部進行第一次洽談,但談判遭到失敗[48]:135。2000年,華為光網絡產品進入德國、法國電信網,標誌着中國光網絡產品達到世界領先水平[48]:251。2003年,華為準備進入英國市場,之後於2005年成為英國電信首選的21世紀網絡供應商[49]。後華為決定與英國INQUAM合作,在葡萄牙建立CDMA網絡,還提出了廉價的產品解決方案。華為裝置報價只有歐美企業的三分之一,還提供同步國際漫遊、多媒體影片聊天、PTT、無線公話等端到端的服務。之後華為以低價優勢,進入德國、法國、西班牙和英國市場,在歐洲逐步樹立了名聲[48]:136-137。在美國,華為在1993年即在矽谷建立晶片研究所,1999年在達拉斯建立研究所,2002年建立全資子公司Future Wei,向當地企業銷售寬頻和數據產品[1]:251-252。2008年,華為首次在北美大規模商用UMTS/HSPA網絡,為加拿大運營商Telus和Bell建設下一代無線網絡[74]。2010年4月,華為在加拿大渥太華開設其加拿大的第一個研發中心,後在2011年1月與加拿大Wind Mobile簽訂合作協定。由於加拿大與美國不同,沒有設立「國家安全審查」,因此華為已經順勢進入加拿大市場[1]:258。
在大洋洲國家方面,華為與Optus在2008年5月成立移動創新中心,為工程師提供研發場所,以便將「無線和移動寬頻」概念開發成「面向市場」的產品[75]。
華為通常會採取低價策略,因而受到世界各地客戶的青睞,從而加大競爭優勢[48]:132。截至2017年,華為業務遍及全球170多個國家和地區,服務全世界1/3以上的人口,且已在全球十餘個城市與30多家運營商進行5G預商用測試,效能超越國際電信聯盟要求。華為也成為了197家世界500強企業、45家世界100強企業的忠實供應商[49]。2020年10月,瑞典政府禁止使用華為及中興的產品參與5G頻譜拍賣,其後華為上訴。瑞典法院於2021年1月駁回有關華為的上訴申請。[76]
華為公司成立時,總部設在深圳市南山區南油新村內的一個居民樓[46]:5,1989年總部遷入深意工業大廈[46]:20,1990年代末,公司總部再遷入深圳科技園,所在大樓一度稱為「華為用服大廈」[46]:153。目前,華為總部位於龍崗區坂田街道的華為深圳基地。
在2016年,有媒體報道稱華為計劃將總部由深圳龍崗區遷到東莞,之後在2018年再度傳出華為公司總部遷址東莞松山湖溪流坡村。對此華為對上述訊息表示否認,且華為在2018年4月4日與深圳市人民政府簽署「紮根深圳,展望未來」合作協定,這也證明了華為公司沒有搬遷的計劃。目前,東莞為華為消費者業務的總部,與華為總部所在地深圳市龍崗區並為雙中心[77][78]。
根據華為公司的說法,華為是「100%由員工持有的民營企業」[1]:191。華為公司成立時,6人均衡持股各佔六分之一的股份,資本金為2.1萬元人民幣[46]:72。此後,股權進行了多次變更和擴張[1]:185。目前,華為的唯一股東是華為投資控股有限公司。華為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則擁有兩個股東,其中任正非持股比例為1%左右,其餘股份則由華為員工通過華為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工會委員會持有[79][80]。
華為於1990年實行員工全員內部持股制度,該股份以股權形式體現,每股1元人民幣,不對外發行。每個營業年度,華為有關部門都按照員工在公司工作的年限、級別、業績表現、勞動態度等指標,確定員工可以購買的股權數。這一制度的實施主要是解決公司資金緊張的問題。一些為了謀求發展的員工,紛紛購買了公司的股權。而公司的獎金也是通過配股實現,員工的所有獎金轉為公司的內部股票,內部股每年會發放一次紅利,自動滾入本金[1]:183-184[46]:72。華為內部股具體制度很複雜,即便是長期僱員也難以理解[1]:184[81]。2001年7月,華為公司通過股票期權計劃,推出了《華為技術有限公司虛擬股票期權計劃暫行管理辦法》[79],翌年華為將內部股權制轉為虛擬股權制[46]:72。2003年華為投資控股有限公司成立後,華為公司原有的內部員工持股、期權激勵都被平移至華為控股的平台[79]。2008年,華為實行飽和配股制,即規定員工的配股上限,每個級別達到上限後,就不再參與新的配股,為給新員工保留發展空間。此外,華為的外籍員工無法購買虛擬受限股,因此自2013年起,華為推出獎勵期權計劃(TUP),使外籍員工也可以分享利潤。該計劃在2014年對中國籍員工推出[79]。當員工從華為離職時,他們所持的股票會歸還給公司,離職時由華為控股工會以當前價格回購[82]。儘管華為持股員工獲得一定的股息,但據報道,華為沒有關於股息的訊息[81]。
根據2018年的統計,有96,768名的華為員工持有內部股[83]。其中,30%優秀員工集體控股,40%的骨幹員工有分量地控股,10-20%的低階員工、新員工適當參股[1]:184。
然而這一制度也引來的一些人的爭議。2012年6月,《財經》刊出華為的虛擬股權體系,形跡近於「非法集資」,更有甚者認為「是又一種騙局」[84]。
在1998年前,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多次表示不會選擇上市,他曾指出「股票純粹是『不務正業』」。中國證監會曾多次與任正非商議,邀請華為在中國大陸上市,但均遭到拒絕。2002年,華為態度出現逆轉,中國境外媒體首先發表了「華為正在積極籌備海外上市」的訊息,摩根士丹利人員已經進駐華為總部,協助華為的上市事宜,但港媒透露上述問題還未最後敲定,而上市計劃則不了了之。2014年6月16日,任正非首次公開解釋不上市的原因,指出「華為的發展不缺資金,如果大量資本進入華為,就會多元化,就會摧毀華為20多年來還沒有全理順的管理」,「華為上市會造福一大批公司員工,這可能會讓我們越來越懶惰,失去奮鬥者的本質色彩」[1]:193-194、196。而在2019年華為公司的財報發佈會上,華為首席法務官宋柳平也表示「華為目前沒有上市計劃」[80]。
華為公司成立初期,僅設有四個部門,分別是總部辦公室、市場部、製造部和總工辦[46]:103。且創立初期採用的是直線式(也稱縱向式)的管理模式,即一個專案經理帶着多名工程師做專案。由於公司規模的不斷擴大,直線式管理模式已不再適合華為。於是,從事數字交換器研發工作的鄭寶用準備採用矩陣式的管理模式,將這一管理模式投入到研發系統,隨後華為在各個業務部門中開始實行矩陣式管理[48]:177-178。1998年年初開始,華為選擇性的進行事業部制試點,組建了多個事業部。2003年,華為再度調整組織架構,將集權化的公司組織向產品線、准事業部轉變。向2005年華為通過人力資源管理委員會、財經管理委員會和產品戰略綜合評審委員會對事業部進行控制,後成立七大片區,拆分為20多個地區部[1]:27[48]:177-179。2011年,華為根據客戶對象將公司分為三大業務集團(Business Group, BG),分別是運營商BG、企業BG和消費者BG[85]。2017年5月,華為成立雲服務業務部(Cloud BU),同年9月升格為一級部門,與產品與解決方案部、運營商BG、企業BG、消費者BG並列,形成現在的業務佈局[86]。
目前華為公司的組織架構由上至下分別是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四大委員會-行政總裁、集團職能平台、五大一級部門(業務集團)及周邊部門-區域組織[87]。2007年華為重新佈局組織架構,將地區部升級為片區總部,在全球設有7大片區,分別是:中國區、亞太片區、拉美片區、歐美片區、南部非洲片區、獨聯體片區和中東北非片區,各片區下還設有代表處駐紮在各國家,每個國家設立一個銷售代表處。也有規模較大的國家設立一個地區部,分設幾個代表處[88]。在代表處工作的員工同時受所在代表處及所屬體系部門雙重領導[51]。目前,華為在海外設立了22個地區部、100個分支機構[1]:32,在全球亦設有多個運營中心和資源中心[1]:27。
華為的管理模式採取的是中西融合的模式,在管理上參考了中國共產黨的制度,如民主生活會、自律宣言、整風大會、思想政治教育、群眾運動、幹部公示制度、「作風八條」、廉政信箱、道德遵從委員會等[1]:384、386[47]:216、255。1997年任正非訪問IBM後,他也將IBM的管理制度引入到華為的管理體系,逐漸打造出屬於自己的一套管理體系。同時,華為還引入美國Hay公司的薪酬和績效管理制度[48]:177。另外,華為於1995年籌劃《華為基本法》,作為華為的「管理大綱」,1998年3月稽核通過[48]:188。
華為公司擁有一些子公司,包括海思半導體有限公司、消費者業務(原終端公司)、華為數字技術有限公司、華為軟件技術公司、安捷信電氣有限公司、深圳慧通商務有限公司、華為大學(成立於2005年[89])、華為賽門鐵克科技有限公司及華為海洋網絡有限公司等[51]。
在合資公司方面,華為早年與各地的郵電系統單位合作組建公司,1993年正式組建了莫貝克公司,1996年更名為華為通訊,專注於大型電源的生產,獨立運作[46]:87、90、92。後來,由於不再生產華為電源以外的產品,故該公司又更名為華為電氣。1999年,任正非決定出售華為電氣,之後經過股權結構調整,華為電氣更名為安聖電氣,2001年安聖電氣被艾默生電氣公司收購[46]:92-94。1998年,華為與各地電信局、政府以「共負盈虧、共擔風險」為原則,在全國各地組建多家合資公司,目前上述合資公司均已結業[1]:125-127。
2003年,華為與美國3Com在杭州成立合資公司,專注於中低階數據通訊產品。該公司在2006年成為3COM公司全資所有的企業,同時更名為「華三通訊」[52]。
2005年,華為與西門子組建鼎橋通訊技術有限公司,總投資額1億美元,華為持股比例為49%,主要負責TD-SCDMA裝置的研發、銷售和服務[46]:186。
2007年12月11日,華為與全球海事系統有限公司簽署合資協定,成立華為海洋網絡有限公司。2018年12月18日,華為海洋正式投入運營[90]。2019年6月2日,亨通光電表示,正在籌劃通過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的方式,購買華為持有的華為海洋51%股權[91]。
2008年,華為與賽門鐵克合資成立儲存與網絡安全解決方案提供商華為賽門鐵克科技有限公司。2011年,華為出資買下賽門鐵克所持股份,成為華為的全資子公司[92]。
2010年,華為軟件技術有限公司與朗新訊息科技有限公司合資成立北京華為朗新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由朗新董事長徐長軍任合資公司的董事長[93]。
2019年6月,華為宣佈以5000萬美元收購俄羅斯面部辨識科技公司Vocord[94]。
2023年3月,台灣《電子時報》的報道指出,華為通過哈勃投資向關係緊密的國企鵬芯微持續積累半導體設計與製造實力,加快國產替代行程,並開始來台高薪延攬設計服務人才。另外投資的企業包括上海阿卡思微、九同方微、無鍚飛譜及立芯等EDA業者,天津瑞發科、聚芯微、傑華特微、歐錸德、銳石創新、瀚天天成、源傑、新港海岸、芯視界,以及安防領域CMOS影像感測器業者思特威等多家晶片設計研發業者。[95]
雖然華為的主營業務為通訊裝置,但由於業務擴充、廠區建設等原因,華為間接持有了數百萬平方米的土地儲備,截至2015年華為擁有714.2萬平方米的土地。2015年6月8日,華為成立了「綠苑實業公司」,經營範圍包括「地產投資和開發」,但有業內人士透露,該公司的成立主要是處理與華為東莞總部相關的物業服務事項[1]:290、292。
華為高層管理採取委員會制,它將華為的高層管理者聚集在一起集體領導華為,並商討華為的發展,同時避免權力的過於集中[48]:180-181。2011年,華為實行輪值CEO制度,由郭平、胡厚崑和徐直軍輪流擔任首席執行長一職,該職務每六個月輪換一次[96]。2018年3月,輪值CEO制度改為輪值董事長,輪換期限不變[97]。
當前領導層於2018年3月選出,具體詳情如下[97][98]:
截至2018年底,華為擁有18.8萬員工[83],90%以上的員工接受過大學教育,員工平均年齡33歲,員工國籍達166個,以知識分子和青年人為主體[47]:185。任正非曾在採訪中透露將華為定位為一家「全球企業」,因為「超過70%的員工來自當地」[49]。從人員結構來看,技術研究及開發人員佔據最大,為46%;其餘為市場行銷和服務人員(33%)、管理及其他人員(9%)及生產人員(12%)[1]:53。
華為實行職級制度,一般而言,本科和碩士畢業生進入華為職級為13級,博士為15級,每2年升一級。而17、18級一般是基層和中層管理人員,21-22級則為總裁、副總裁級別。2019年,華為下發了《關於對部分2019屆頂尖學生實行年薪制管理的通知》,並招聘了首批八名頂尖學生。這八名頂尖學生全部為2019屆應屆畢業生,其年薪最低的為89.6萬元,最高達201萬元[100]。華為員工的平均年薪為60萬(2016年統計),其中年薪達百萬的員工超過1萬人,年薪超過500萬的員工超過1000人[101][102]。
華為公司創立初期沒有人事代理權,因此華為公司早期的員工招聘主要以人才市場招聘為主[1]:137。華為對所有新入職的員工實行嚴格的培訓制度,包括軍事訓練、企業文化培訓、車間實習技術培訓和市場演習,總時長長達五個月[1]:144。早年華為亦奉行「加班文化」,鼓勵並提倡加班,然而在2001年時,華為不再提倡員工加班,員工加班須取得批准後才能加班[1]:150-151。
華為公司還制定了員工行為規範,其中規定員工不得透露公司秘密,不得違反法律和制裁禁令,亦禁止使用禮物或其他誘因贏取客戶[103]。
早年進入華為工作的員工會到總務處領取毛巾被、床墊,員工工作勞累時會在床墊上休息,休息後再繼續加班[1]:150[48]:49[46]:21,之後華為還實行分房制度[46]:67。用餐方面,早年華為員工便與任正非一起用餐,任正非還曾帶隊到香港了解如何做好食堂服務。目前,華為的員工食堂提供不同的菜式,涵蓋川、粵、湘、魯、淮揚等菜系以及各色麵食糕點,以滿足來自各地員工的需求。此外,華為還為加班員工提供夜宵,同時提供班車接送[1]:150[46]:67[104]。
而華為公司一直以「狼性文化」作為企業精神。據華為總裁任正非講述,「狼性文化」的定義是:「發展中的企業猶如一隻狼。狼有三大特性,一是敏銳的嗅覺,二是不屈不撓、奮不顧身的進攻精神,三是群體奮鬥的意識」。這一企業文化也使華為鑄造出軍隊式管理的作風,讓員工不分晝夜、環境地工作。然而這一企業文化引來一些民眾的不滿[103][105][106]。
1995年,華為將分散在製造部、數字機組的研發人員聚集,整合公司的研發資源,組建該公司的研發部門,即「中央研究部」[46]:106。同年,華為在北京成立北京研究所,負責數據通訊業務的研發;1997年又成立了上海研究所,負責流動通訊業務的研發[1]:72。1998年,華為組建預研部,對具有前瞻性的產品及技術進行研發,由此啟動了華為的預研工作[46]:172-173。2011年,華為公司成立「2012實驗室」、為華為創新、研究和平台開發的平台,也是構築華為面向未來技術和研發能力的基石,研究範圍涉及未來5-10年發展方向的多個新領域,包括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5G等,下設中央硬件工程學院、海思、研發能力中心、中央軟件院,香農實驗室、高斯實驗室、諾亞方舟實驗室等[46]:174-175。2016年9月,華為與徠卡相機達成進一步戰略合作,設立麥克斯·別雷克創新實驗室進行聯合研發,研發領域涉及新光學系統、計算成像、虛擬實境和擴張實境[46]:186。截至2018年,華為在全球共設有36個聯合創新中心及14個研究機構(分佈在在中國境外十餘城市),每個研究所設有2-4個研發中心[9][107]。
華為每年會將營業收入中的約10%投入到科研工作。在2021年,華為研發費用為1427億元人民幣,佔全年收入比重的22.4%。近十年來,華為投入研發費用總計超過8,450億元人民幣。根據2019年歐盟委員會公佈的《2018年歐盟工業研發投資排名》,華為研發投入位居中國第一,世界第五[108][109]。
1994年,華為基於C&C08交換器平台技術,推出C&C08語音平台。在推出之後,該系統受到多家競爭對手的抄襲,甚至多家競爭對手反駁為自己率先推出,因此陷入糾紛,之後多方論證華為率先發明了語音郵箱系統。為此,華為於1995年在研發部內成立知識產權部門,負責知識產權保護,並頒佈《華為公司科研成果獎勵條例》,之後華為在新產品立項研發時專門加入了知識產權的評審。華為於1995年提出6項中國發明專利申請,1997年更在美國首次提出專利申請(2000年賦予專利權),1999年提出首件PCT國際專利申請,2001年在歐洲提出專利申請[46]:149-151。
2002年,華為在中國的專利申請量突破1000件,成為中國專利申請最多的企業,連續位居第一位[46]:151;據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數據,2018年,華為在中國的專利授權量位居首位[110]。2008年,華為在全球共提交1737件專利申請,從2007年的第四位躍升為遞交申請最多的公司[46]:151。截至2011年2月,華為共在全球範圍內申請了49,040項專利[111];2014年,華為在全球範圍內申請了3,442項專利,居全球第一[112]。2017、2018連續兩年成為全球年申請專利最多的公司[113]。據統計,華為申請的專利中,九成以上是發明專利[46]:152。
華為並非上市公司,並無向外披露財報的義務,但是其也會主動公佈一些數據(經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後)[114]。從2000年開始,華為聘用畢馬威作為獨立審計師[115]。
2010年,華為年銷售額218億美元。華為於當年首次進入財富世界500強[116],並保持至今。
2012年的銷售收入為2202億元人民幣,66%來自於中國以外市場。其中運營商市場銷售收入1603億元,佔總量的73%,在個人消費者市場銷售額484億元,佔22%,在企業業務市場銷售收入115億元,佔5%[117]。在世界各地所發佈的130個LTE商用網絡中,其中64個網絡有華為參與[118]。
2018年,華為全球銷售收入達7212億元人民幣(約合1070億美元),創下首次全年營收超過1000億美元的紀錄,也成為中國首家年營收破千億美元的硬件公司[119]。其中消費者業務營收2018年總收入為3489億元,首次超過運營商業務的2940億元[120]。
據中國電子訊息行業聯合會統計,華為位列中國電子訊息百強企業首位[121]。
年份 | 銷售收入 | 同比增速(%) | 備註 |
---|---|---|---|
2002年 | 175億人民幣[122] | - | |
2003年 | 221億人民幣[122] | 26.286% | |
2004年 | 313億人民幣[122] | 41.629% | |
2005年 | 453億人民幣[122] | 44.728% | 海外合同銷售額佔比過半,達到58% |
2006年 | 656億人民幣[122] | 44.812% | |
2007年 | 938億人民幣[123] | 42.988% | 蘋果公司的第一代iPhone於2007年中上市。 |
2008年 | 1252億人民幣[124] | 33.476% | 華為2007年、2008年財報以美元計價,2009年改回以人民幣計價,此處人民幣計價數據以2009年財報為準 |
2009年 | 1490億人民幣[125] | 19.009% | |
2010年 | 1825億人民幣[126] | 22.483% | |
2011年 | 2039億人民幣[127] | 11.726% | |
2012年 | 2202億人民幣[128] | 7.994% | |
2013年 | 2390億人民幣[129] | 8.538% | |
2014年 | 2881億人民幣[130] | 20.544% | |
2015年 | 3950億人民幣[131] | 37.105% | |
2016年 | 5215億人民幣[132] | 32.025% | |
2017年 | 6036.21億人民幣[133] | 15.747% | |
2018年 | 7212億人民幣[134] | 19.5% | 當年營業額首次突破1000億美元。 |
2019年 | 8588億人民幣[135] | 19.079% | |
2020年 | 8914億人民幣[136] | 3.8% | |
2021年 | 6368億人民幣[來源請求] | -28.6% | |
2022年 | 6423.38億人民幣[來源請求] | 0.9% | |
2023年 | 7,041.74億人民幣 | 9.63% |
自2015年以來,華為的乙太網路交換器在中國市場一直位列第一,同時位居全球市場份額第二;而企業網路由器產品也在中國市場保持第一[137][138]。另外,華為的光網絡在亞太地區市場佔有率也位居第一[139]。
在消費者業務方面,華為自2007年開始,連續成為數據卡全球市佔率第一,2010年市佔率達46.8%[46]:384。智能電話方面,2010年,華為智能電話出貨量僅為500萬台,遠低於三星和蘋果,市場份額極低甚至忽而不計[46]:396。在華為手機運營模式從「B2B」轉為「B2C」之後,出貨量和市佔率也有明顯提升[46]:417-418。2018年,華為超越蘋果公司,成為僅次於三星電子的全球第二大智能電話製造商[14],當年出貨量2.06億部,出貨量穩居世界第三[140]。根據2019年第一季度第三方公司發佈的報告,華為在中國大陸的手機出貨量位居首位,為2990萬部,同時是2019年一季度出貨量中國大陸排名前五的手機廠商中,唯一一家沒有下降並且仍處於增長形勢的手機廠商[141]。
華為的第一代標誌為由15個花瓣組成的太陽花,這15個花瓣代表華為當時成立的15個創始人[142]。2006年5月8日,華為啟用第二代企業辨識系統。新標誌在設計上採用了聚散的模式,標誌的八個花瓣由聚攏到散開,花瓣上加入光影元素,寓意着華為發展事業上的興盛,更加體現華為的「聚焦、創新、穩健、和諧」,繼續保持積極進取的精神,也使華為在發展上「更加穩健,更具國際化、職業化」[143][144]。2018年3月27日,華為對第二代標誌進行微調,標誌中的花瓣部分去掉了漸變色,統一改為華為標準色華為紅,在視覺效果上更加扁平化。此外,標誌下方的字型間距更加寬鬆,之前圓弧形狀的「E」字母,也與其它字母開始統一[144]。不過目前華為官網仍使用第2代標誌。
1997年,華為正式提出「面向客戶是基礎,面向未來是方向」的觀點,自此以後,華為的發展戰略始終圍繞「以客戶為中心」的思想。2010年,「以客戶為中心,以奮鬥者為本,長期堅持艱苦奮鬥」成為華為的核心價值觀[47]:45、48。
華為主要提供ICT(資訊科技與通訊技術)基礎設施和智能終端產品和服務。目前有運營商業務、消費者業務和企業業務三大業務,截至2019年6月,全球有超過30億人使用華為的產品和服務[145]。
華為的運營商和企業業務涵蓋移動、核心網、固定網絡、電信增值業務等[154],產品包括路由器、交換器、光傳輸等,其中乙太網路交換器、企業網路由器銷量位居前列[138]。近年來,華為推動「智慧城市建設」,利用華為自主研發的技術,為城市提供全棧全場景的AI解決方案,促進城市的數碼化轉型[155]。2012年,華為產品又涉足安防領域,在公安監控系統、平安城市等均有業務開展[156]。
華為C&C08系列交換器擁有全球最多的銷量,上市後即受運營商客戶的好評[46]:53、55。
華為消費者BG由原有的終端公司、互聯網業務部、手機應用商店、雲端運算終端設計部、海思手機晶片部整合而成,以聚焦手機晶片核心技術、互聯網業務深入發展、手機的雲端運算、應用商店生態鏈打造、作業系統客製化開發為發展方向[46]:410。
2020年11月17日,華為官方正式發表聲明,華為正式出售榮耀業務,榮耀業務將被整體交割給深圳市智信新資訊科技有限公司,華為不在新榮耀公司中占股[157]。據稱該收購案達150億美元[158]。
華為手機產品的規劃始於1997年,當時華為申請研發GSM手機,但遭到任正非的反對[46]:315。2003年11月,華為終端公司成立,正式跨入手機產品領域。由於中國大陸政策限制,當時僅可銷售PHS手機[46]:348。2004年,華為在香港發佈支援WCDMA的手機U326和U626,翌年進入歐洲主流運營商採購名單[46]:381。2006年2月16日,華為與沃達豐簽訂全球3G手機戰略合作協定,於同年9月發佈了V710手機,上市9個月內共售出80萬部[46]:388。
2009年2月,華為在世界流動通訊大會發佈了首款Android智能電話,華為成為中國大陸首個發佈Android智能電話的廠商。翌年,華為推出全球首款支援HSPA+的智能電話U8800、全球首款Android 2.2普及型智能電話IDEOS。但當年華為智能電話出貨量僅有500萬台,與當年擁有4660萬部出貨量的蘋果和三星相差甚遠[46]:396。2010年12月3日,華為行政總裁任正非召開座談會,討論華為手機轉型問題,對終端業務重新定位[46]:401。
2012年起,華為啟動「最」字產品戰略,以此戰略來提高品牌的吸引力。同年1月9日,華為在美國CES發佈Ascend P1,其後被《PC World》評選為CES十大熱門智能電話之首[46]:415。其後華為在3月18日開設「華為商城」,成為中國首個推出自營網上商城的手機廠商[46]:413。2013年12月16日,華為榮耀從華為品牌獨立出來,成為獨立運作的品牌[55]。
2014年起,華為手機銷售渠道的佔比出現變化,其中運營商渠道的佔比縮減至20%,社會和電商渠道佔比達到80%[46]:413。2015年,華為放棄「Ascend」系列,此後所有新推出的P系列和Mate系列旗艦手機不再帶有「Ascend」字樣[159]。
2015年12月底,華為智能電話出貨量首度突破1億台,全球市場佔有率首度進入世界前三[1]:325。當年華為還與Google合作,推出Nexus 6P[160]。
2019年2月24日,華為推出第一款帶有5G網絡並可自由摺疊的手機Mate X[161];2019年7月,華為Mate 20 X發佈,為中國大陸首款獲發進網許可證的5G手機[162]。
此外,華為也曾生產過Windows Phone手機,但考慮到Windows Phone手機不能獲利,華為宣佈放棄Windows Phone手機的生產計劃[163]。
2023年8月29日,華為發佈搭載海思麒麟9000s處理器的Mate 60 Pro手機。[164]
華為於2010年推出採用Android系統的平板電腦S7,為華為首次推出的平板電腦產品[165]。2011年6月20日,華為發佈全球首款使用Android 3.2系統的平板電腦MediaPad[166]。截至2018年底,華為成為全球第四大平板電腦供貨商,僅次於蘋果、三星和亞馬遜[167]。
華為於2016年進入手提電腦市場,先期推出定位中高端的2合1電腦MateBook,2017年推出MateBook E、D、X,2018年又推出全螢幕筆記本MateBook X Pro。不過華為的手提電腦銷售成績並非很理想[168]。而華為旗下的榮耀品牌也於2018年4月發佈榮耀MagicBook[169]。
2004年12月,華為E600數據卡在香港數碼通銷售,正式進入無線上網卡市場。2005年,華為共推出近十款數據卡,涵蓋多種不同協定。華為的數據卡以「隨插即用」為特點,改變過去同類產品需要安裝軟件才能使用的局面,受到用戶的廣泛歡迎,當年E220數據卡出貨量達到900萬部。2007年,華為推出E510數據卡,是全球首款具有流動電視功能的3.5G數據卡,之後華為又推出旋轉方式的無線上網卡。2009年推出首款WiFi上網卡E5。自2007年起,華為在數據卡市場一直位居世界第一,2010年獲得46.8%的市場份額[46]:381-384。
2014年,華為發佈首款智能手環TalkBand B1[170],於次年發佈首款智能手錶華為手錶[171]。截至2019年一季度,華為智能穿戴裝置出貨量位居世界第三,且仍在持續增長[172]。
除上述產品外,華為亦研發生產智能家居產品[173]。2019年,華為推出了虛擬實境眼鏡[174],而華為和榮耀兩品牌均推出智能屏(相當於智能電視)[175][176]。
華為為使用華為終端的用戶提供雲服務,包括華為雲空間、華為智能助手、華為應用市場、華為支付、華為天際通、華為影片、華為音樂、華為閱讀、華為主題等。其中華為應用市場於2011年上線,原名「智匯雲應用市場」,2014年6月6日更名為華為應用市場[177],截至2019年7月已在超過170個國家或地區上線,月活躍用戶達到3.7億,累計應用下載達3500億[178]。截至2018年12月,華為終端雲服務用戶數突破5億,其中月活躍用戶數達到2.62億[179]。根據華為的計劃,2017年底,華為計劃打通全球24個國家和地區的支付業務;到2018年,將會為全球100個國家和地區的用戶提供雲服務[180]。在美國將華為列入「實體清單」且不再在未來推出的新機型預裝Google Play服務後,華為將花費10億美元用於開發和推廣終端雲服務[181]。
華為在2008年推出首款桌面雲產品,但並未正式進入市場。2010年,華為發佈雲端運算戰略,正式進入雲端運算領域,先期與新疆克拉瑪依市達成合作,也成為第一個在克拉瑪依雲端運算產業園落地的企業。2012年華為發佈雲平台,正式提供公有雲服務,上線第一個自建節點。2015年7月30日,華為在北京舉辦「企業雲戰略與業務發佈會」,正式發佈面向中國市場的企業雲服務,並對外發佈了面向金融、媒資、城市及公共服務、園區、軟件開發等多個垂直行業的企業雲服務解決方案。目前華為在全球部署了5個雲計真研發中心,涉及研發人員超過1000人。近年來華為在雲方面加大投入,華為已擁有雲作業系統、儲存系統、伺服器、軟件定義網絡、安全等雲技術和解決方案,並藉助三級節點佈局,為用戶提供優質的雲服務。華為企業雲平台採用一個架構支援私有雲和公有雲,具備開放的雲架構,便於客戶無縫部署。目前,華為企業雲提供企業雲、城市雲、媒資雲、園區雲、軟件開發雲等多個解決方案[1]:100-102。
早在1991年,華為建立了集成電路設計中心,開始進行晶片的研發。1993年,華為成立了專門負責專用集成電路晶片技術的研發團隊,即器件室。1995年中央研究部成立後,升級為基礎研究部。中研部成立三年內,華為即擁有300名晶片設計師,成為當時中國最大的晶片設計公司。2004年,因獨立運作需要,華為正式組建海思半導體公司,開始對外銷售晶片[46]:245-246。
1993年年底,華為成功地製造出第一款晶片,為用於交換器C&C08交換器的ASIC晶片。至1994年,華為設計了30多個晶片,其中設計複雜的晶片在設計中設有1000多萬隻電晶體,每片可完成32000個通話。1994年正式在華為各型號的交換器上應用。相對於早前華為使用境外某公司生產的晶片,華為研製的晶片可在電信網上得到良好的執行效果。其後,華為的新產品線如ATM、路由器、無線產品線也使用華為自家晶片,使產品更具有競爭力[46]:245-247。目前華為的晶片產品涵蓋網絡晶片、數據通訊晶片、接入語音晶片、路由器晶片、交換器晶片、安防晶片、機頂盒晶片、車載模組晶片、手機晶片等[46]:249-250。
華為於2008年進入手機晶片研發領域,每款晶片均採用ARM架構,在2013年獲得ARM架構授權。自麒麟910晶片開始,華為即在自家晶片搭載Balong基帶,加上華為自主研發的MSA技術和射頻天線技術,可讓手機在車庫、地下室等處接收更強的訊號和通話質素,輻射量也較其他手機更低,且能支援更廣泛的全球漫遊[46]:251-253,亦有偽基站的防禦能力[182]。由於麒麟晶片以晶片級安全模式儲存指紋加密訊息,具有晶片級保護措施和演算法最佳化,因而搭載麒麟晶片的手機,指紋解鎖較其他品牌機型更快[46]:265。
2019年1月,華為發佈專為伺服器設計的「鯤鵬920」計算晶片,採用最佳化的分支預測演算法、增加的OP運算打算和改進的主記憶體子系統架構[183]。同年8月,華為自研的AI晶片昇騰910正式發佈[184]。
華為僅負責設計晶片,生產加工則由美國、香港、台灣的晶片生產商負責,且成本較其他廠商要低,每片成本僅15美元以下[46]:245。
1992年華為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程控交換器時,使用的作業系統是在DOS和HighC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後至1998年,華為C&C08的作業系統均採用華為自主研發的作業系統。1998年起,華為推出路由器作業系統VRP,至2012年發展到VRP8.0,在高效能、虛擬化、特性豐富度、電信級可靠性等方面都進行了設計,超越了思科IOS系統[46]:265-266、269。
2012年,華為中央軟件院歐拉實驗室成立華為手機終端作業系統開發部,自此華為開始了自主研發手機作業系統的規劃。同年,華為啟動軟件開源策略,成立開源軟件能力中心[46]:269、271。華為自2012年開始規劃作業系統鴻蒙的研發[185],2019年8月9日正式發佈[186]。此外,華為還推出了基於Android研發的裝置韌體Emotion UI(現為EMUI)[187]。2022年初,華為自研程式語言「倉頡」開啟內測。[188]
華為公司自1995年開始關注國際3G技術的發展,但出於對3C技術走勢的判斷,華為僅選擇了WCDMA技術方向,而對於CDMA2000和TD-SCDMA標準,華為起初處於技術研究階段[1]:95。1998年,華為開始研發WCDMA商業系統,2002年參與香港SUNDAY招標,同年第四季度實現規模供貨。到2004年,華為已經擁有包括GSM、WCDMA、CDMA2000和TD-SCDMA的全面解決方案,也先後成為3GPP、3GPP2、國際電信聯盟的成員,成為全球3G市場上的重要參與者[1]:96-98。
在4G技術方面,華為是全球少數能提供LTE TDD和LTE FDD全方位解決方案的公司之一,擁有全球最多LTE/LTE-Advanced標準專利,在網絡、終端、終端晶片三方面均行業領先[189]。
而在5G技術方面,華為一直以來是全球5G技術的重要參與者,自2009年開始累積投入超過6億美元加強5G技術的研究與創新。同時,華為也是IMT-2020(5G)推進組的核心成員,並積極參與中國IMT-2020(5G)推進組的測試工作[190]。2016年11月17日,國際無線標準化機構3GPP第87次會議在美國拉斯維加斯召開討論5G標準,短碼方案由華為極化碼勝出。目前,華為提供全場景(增強移動寬頻、超高可靠超低時延通訊、大連接物聯網)、端到端的5G解決方案和5G全生命周期服務能力,其中包括極簡站點、綜合承載、雲化核心網、極簡運維等[191],且測試場景更具全面,速度更快。在100MHz頻寬下,單小區下行峰值超過14.5Gbps。華為5G基站以體積小、整合度更高、安裝更簡易為特色,是4G基站能力的20倍。同時具備一橫杆建站、5G全頻譜等特性[192]。華為5G基站使用天罡晶片,以多頻段、多格式在內的極簡5G構成;華為的5G終端晶片為單晶片多模的能力,能夠提供從2G到5G的支援,同時支援NSA和SA架構。截至2019年,華為在全球簽訂30多個5G商用合同,發貨4萬多個5G基站,持有2570多項5G專利,核心標準提案數3045個[191]。至2020年2月,華為獲得91個5G商用合同,其中47個來自歐洲地區[193]。
華為近年亦開始對人工智能領域進行研究。基於昇騰和鯤鵬晶片系列產品,華為推出了人工智能訓練叢集Atlas 900、人工智能訓練伺服器Atlas 800、智能小站Atlas 500、人工智能推理與訓練卡Atlas 300和人工智能加速模組Atlas 200[195]。2018年10月10日,華為在上海舉行的全聯接大會發佈華為AI戰略與全棧全場景AI解決方案,未來將以全場景的產品和服務實現普惠AI[196]。
2018年4月份公佈的GPU Turbo技術,事前由市場行銷總監打出標語「嚇人的技術」做行銷口號,上海的CES Asia展場上公佈細節,GPU Turbo可以提升手機遊戲運作表現 60%、提高運行時的 fps、加入HDR運算,但同時只用到以往30%功耗,與之前業界猜測的超頻似乎有顯著不同,成長幅度遠超出超頻概念,且超頻無法讓功耗下降。重點在於GPU Turbo完全是一種軟件升級更新就達成的效果,所以除了當年最新的麒麟970處理器系列手機外,960、659等稍舊款手機和M5平板也能使用該技術[197]。但限制方面在GPU Turbo只對於特定優化列表上的遊戲有效[198]。
華為在2019年4月的P30中國區發佈後上發佈了「方舟編譯器」,是為支援多種程式語言、多種晶片平台的聯合編譯、執行而設計的統一編程平台,包含編譯器、工具鏈、執行時等關鍵部件,可以實現Android的底層優化架構。據介紹,當系統組件應用華為方舟編譯器後,系統操作流暢度提升24%,系統響應效能提升44%。2019年8月31日,方舟編譯器正式開源,但未馬上上線官網。[199][200]。 隨着華為EMUI10的發佈,方舟編譯器正式投入使用,可以在官網下載原始碼包與二進制包。[201]
除上述技術外,華為已經開始佈局下一代智能電話的關鍵技術,如感測器、情景智能、物聯網、生物和物品辨識、虛擬實境、擴張實境以及3D掃描,2016年起投入研發兼顧沉浸式體驗、能源創新、私密安全等技術[46]:419。
在海外華為一直被質疑創辦人原身份和解放軍背景,2012年澳大利亞時拒絕華為投標當地的全國寬頻網裝置專案,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疑慮華為的「軍方背景」[202]。任正非在2015年首次公開演講,接受BBC主播的對話,未有指明公司性質,不過肯定公司是擁護中國共產黨和熱愛祖國[203]。而公司有推崇「狼性文化」,在給與員工超高待遇同時施以高壓管理,過往曾有多位員工自殺,飽受外界質疑[204]。有指華為未有因應職場變化改變舊有的工作環境和管理等,認為管理層應該重視多與員工接觸,改善工作環境釋放員工壓力[205]。
美國政府2018年起的網絡安全指控稱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可以通過華為的基礎設施裝置實現監控。特別是隨着5G無線網絡中國積極推動發展,美國一直呼籲阻止華為或中國電信商中興通訊使用美國或其盟國的零件[206],此成為中美貿易戰中一個備受關注的發展。
美國於2020年5月實施出口管制措施,於同年8月進一步收緊,切斷了應用了所有美國技術的半導體對華為的供應[207]。但制裁正式實施前華為已積累大量晶片,可能足夠基礎設施業務使用兩年[207]。2020年10月開始,媒體報道華為開始投資中國國內半導體行業,並開始研究將在海成設立不使用美國技術的晶片廠,以確保在美國制裁下的業務可持續發展[207]。報道稱,華為的合作夥伴是上海國企華虹集團,可能採用多家中國供應商的裝置,如中微公司(AMEC)和北方華創(Naura)等[207]。
華為受到美國制裁的同時,也造成多家美國以外供應鏈受到打擊,受害者包含索尼、大立光等,紛紛調整生產計劃,原因就是突然失去華為業務[208]。
從2006年開始,華為就多次出現員工非正常死亡事件[209]。有內部員工指,僱員因為長期加班等高負荷工作,頻繁出現腰部、頸椎等問題甚至白頭髮。[210]有指華為未有因應職場變化改變舊有的工作環境和管理等,認為管理層應該重視多與員工接觸,改善工作環境釋放員工壓力。
在2007年尾《勞動合同法》實施前夕,華為公司將5100名員工「先辭職再競崗」,整個變動共計會有超過7000名工作超過8年的員工受影響,此被外界普遍認為是為了規避新法而做,而華為內部人士表示這是為了企業的活力。該事引起全國總工會、廣東省總工會和深圳市總工會的高度關注,後華為中止有關計劃,並籌備職工代表大會重新審議直接涉及員工利益的暫行規定。[211]而提高工作的效率和部門效益,華為實行「末位淘汰制」,被指受到相當程度員工的詬病,因為末位淘汰設有5%的硬性指標,公司內部一些部門會利用公司規則漏洞淘汰一些根基不深的員工,而這種辭退沒有任何補償。[212]2019年1月18日,任正非連續簽署新年006號、007號總裁辦電郵,表示公司的18萬員工的工資薪酬、股票分紅等負擔超過300億美金,認為面對嚴峻的經濟前景,需要裁減和放棄一部分職位,聲言「要放棄一部分平庸的員工」以減低人力成本。[213]
2016年1月,台灣統派藝人黃安舉報台灣旅韓藝人、TWICE成員周子瑜因2015年底在韓國綜藝節目中手拿中華民國國旗揮舞是「台獨」行為。在此之前,周子瑜在韓國代言了華為Y6手機。之後1月11日華為官方討論區「華為花粉俱樂部」回應稱邀周子瑜代言是韓國運營商LG U+決定的,已與LG U+溝通,全面停止了與周子瑜及其經紀公司的合作。2016年1月16日LG U+澄清,儘管爭議,周子瑜與該公司的合同仍然有效。而有中國大陸網友前往張曉雲的微博表示抗議抵制華為手機。[214]
2019年,大陸網友在微博發文表示部分華為手機以及榮耀系列,在用戶選擇「繁體中文」時,原本「簡體中文」介面的台北(中國),變成了台北(台灣),引發中國大陸網民群起抗議,但微博的流量很快被限制。近年來中國日漸增多的海外留學生,對於外國公司將台灣與大陸分別表示憤慨,發覺之後立即號召上社交網絡迫使公司道歉。此互聯網台獨反而在陸企十分常見,除華為外不乏有許多公司為開拓華人市場,在海外區別操作台灣業務,或者繁體網站不出現「中國台灣」字樣,並將台灣列為境外國家的服務的做法等十分普遍。[215]
隨後,有台灣網友翻出華為在台灣的Facebook粉絲團於2012年10月雙十節,貼出中華民國國旗相片並附上「中華民國台灣。生日快樂!」,隨即引發爭議。對此,台灣華為代理商訊崴表示不予置評。[216]
2020年2月24日,華為在西班牙舉行了一場線上發佈會,發佈其新的手機、路由器、平板電腦、移動服務等產品。在介紹華為移動服務(HMS)的4個數據中心時,華為使用了沒有藏南、阿克賽欽、釣魚島等地區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代表其中國數據中心;華為在新浪微博中也發佈了帶有相關地圖的微博。在中國大陸網友的指責中,華為刪除了相關微博,但並未就此事發表聲明或給予回應。[217]
2020年,華為透過微博上載了一段「華為主題新影像社區」宣傳影片,鼓勵更多華為用戶參加官方最新舉辦的影像大賽。不過影片發出後卻網友發現影片中的圖片使用了DSLR相機所拍攝的圖片。不久後華為也立即透過微博發出致歉文,承認是一時疏忽所致,並更新了影片和拿走了帶有「由華為手機拍攝」字眼。[218]
2018年12月16日到2019年8月23日發生於中國大陸的一樁未有檢控的刑事案件。原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的員工李洪元在離職後,被華為以職務侵佔(先被改為泄露商業機密,後再被改為敲詐勒索)為由向警方舉報而被羈押251日,因證據不足而獲檢察院不起訴處分並釋放。 事後華為表示如果李洪元認為他的權益受到了損害,支持他維權。[219]
2018年5月24日,華為關閉了Bootloader解鎖通道,華為決定對所有2018年5月24日後新上市產品停止取得Bootloader解鎖碼服務,已經上市產品自公告發佈之日起60天後停止取得Bootloader解鎖碼服務,導致華為全系未解鎖的機型均無法解鎖,這對使用華為手機的安卓開發者無疑是一個重大的打擊,因為解鎖Bootloader後才能進行取得root權限和刷機等操作。[220]
瑞典基於瑞典國家安全局的電信基礎裝置安全顧慮對華為提出電信裝置限制令,禁止華為參與瑞典國內5G電信裝置競標,禁令還包括2025年以前移除所有華為通訊裝置,中國電信裝置工作人員也需要全數離開操作現有職位,此項禁令遭到中國外交部對易利信可能失去中國市場的報復警告。[221][222]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