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結(梵語:saṃyojana,巴利語:saṃyojana,saññojana),又譯為結使、結纏,佛教術語,是指一個人內心意識中潛在的煩惱,它會產生障礙,將人綑綁在輪迴中,妨礙一個人得到解脫,帶來痛苦。斬斷結縛,就可以進入涅槃。因結縛而出生的五種最主要的障礙,被稱為五蓋。
在佛經中,結縛有數種不同的分類說法,有二結、三結、四結、五結、九結、十結等。
結,即繩結,有纏繞、集結的意思[1],為煩惱的異名。煩惱如繩結一般令無明的有情眾生的身心受到繫縛,不得解脫,或說煩惱能令眾生集結苦果,故稱為「結」[2][3]。
結與纏、縛的字義接近,同被當為煩惱之一,常被當成同義字。被結所繫縛(梵語:bandhana),無法解脫,稱為結縛(saṃyojana-bandhana)。
《相應部》〈23經〉〈結縛經〉中,有結縛一詞,在巴利文中為jaṭā,又譯為縛,有束縛之意。在《雜阿含經》中,被譯為纏結[5]。這個名詞,字面上又有編頭髮的意思在,因此《別譯雜阿含經》譯為結髮[6]。
五利使與五鈍使合稱十使,為佛法修行中會碰到的煩腦或錯誤見解
慳(慳貪悋懎)、嫉(嫉妒)
三結,又稱三種結[9]、三縛結[10][11],指的是包括身見、戒禁取見、疑見等三種的煩惱[12]。在解脫道的修證上,於成就初果須陀洹前所要修斷的三種見所斷(即所謂見道所斷)煩惱。
欲結、瞋結、癡結、利養結。
四身結、四縛:貪嫉身結、瞋恚身結、戒取身結、貪著是實取身結。
佛陀特別指出有四種真正的沙門─出家人,於結使皆有少分及多分的斷除: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