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奧波德一世(Leopold I,1640年6月9日—1705年5月5日),全名利奧波德·依格納茨·約瑟夫·巴爾塔薩·費利西安(Leopold Ignaz Joseph Balthasar Felician),哈布斯堡王朝的神聖羅馬皇帝(1658年-1705年在位)及匈牙利國王和波希米亞選侯(1657年-1705年)。他是皇帝斐迪南三世 (神聖羅馬帝國)的次子,母為西班牙公主(奧地利的)西班牙的瑪麗亞·安娜,出生於維也納。
利奧波德一世 Leopold I | |||||
---|---|---|---|---|---|
神聖羅馬皇帝 | |||||
統治 | 1658年7月18日-1705年5月5日 | ||||
加冕 | 1658年8月1日 法蘭克福 | ||||
前任 | 斐迪南三世 (神聖羅馬帝國) | ||||
繼任 | 約瑟夫一世 | ||||
匈牙利國王 | |||||
統治 | 1655年6月27日-1705年5月5日 | ||||
加冕 | 1655年6月27日 普萊斯堡 | ||||
前任 | 斐迪南四世 (波希米亞) | ||||
繼任 | 約瑟夫一世 | ||||
共治君主 | 斐迪南三世 | ||||
波希米亞選侯 | |||||
統治 | 1656年9月14日-1705年5月5日 | ||||
加冕 | 1656年9月14日 布拉格 | ||||
前任 | 斐迪南四世 (波希米亞) | ||||
繼任 | 約瑟夫一世 (神聖羅馬帝國) | ||||
共治君主 | 斐迪南三世 | ||||
克羅地亞國王和奧地利大公 | |||||
統治 | 1657年4月2日-1705年5月5日 | ||||
前任 | 斐迪南三世 (神聖羅馬帝國) | ||||
繼任 | 約瑟夫一世 (神聖羅馬帝國) | ||||
出生 | 神聖羅馬帝國奧地利大公國維也納 | 1640年6月9日||||
逝世 | 1705年5月5日 神聖羅馬帝國奧地利大公國維也納 | (64歲)||||
安葬 | |||||
配偶 | 馬佳莉塔·德雷莎 (1666年結婚—1673年結束) 奧地利的克勞迪亞·費莉齊塔絲 (1673年結婚—1676年結束) 普法爾茨-諾伊堡的艾蕾諾爾·瑪格達琳(1676年結婚) | ||||
子嗣 | 奧地利的瑪麗亞·安東妮亞 約瑟夫一世 (神聖羅馬帝國) 奧地利的瑪麗亞·伊利沙伯 (1680-1741) 奧地利的瑪麗亞·安娜 奧地利的瑪麗亞·特蕾莎 (1684-1696) 查理六世 (神聖羅馬帝國) 奧地利的瑪麗亞·瑪格達列娜 (1689-1743) | ||||
| |||||
王朝 | 哈布斯堡王朝 | ||||
父親 | 斐迪南三世 (神聖羅馬帝國) | ||||
母親 | 西班牙的瑪麗亞·安娜 | ||||
宗教信仰 | 天主教會 |
利奧波德一世在位時最著名的事蹟,就是他在在東部抵擋奧斯曼帝國並反擊成功;在西部與法王路易十四競爭。
經過十多年與奧斯曼帝國的戰爭之後,因為獲得天才將領歐根親王的效力,利奧波德一世終於打贏大土耳其戰爭(1683-1699年),在1687、1699年獲得輝煌的勝利。在1699年終結大土耳其戰爭的卡洛維茨條約,奧斯曼帝國必須割讓特蘭西瓦尼亞、摩里亞、波多利亞及幾乎整個匈牙利中部予奧地利。奧斯曼帝國在歷史上首次承認神聖羅馬帝國與奧斯曼帝國的地位相等。利奧波德一世等於是把匈牙利王國從1526年第一次摩哈赤戰役後所強加的土耳其枷鎖給除去,並徹底統一了匈牙利。
利奧波德一世對法國打了三場戰爭:法荷戰爭、大同盟戰爭和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最後一戰爭中,利奧波德一世試圖讓他的小兒子查理六世 (神聖羅馬帝國)繼承整個西班牙帝國,而不理會已故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二世 (西班牙)的遺囑(傳位給法國安茹公爵菲利普三世)。為此,他發動了席捲歐洲大部分國家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
戰爭中期奧地利獲得相當亮眼的成績,特別是1704年布倫海姆戰役等一連串勝利。但是,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固執讓戰爭遇到瓶頸。1705年利奧波德一世去世,戰爭在無止盡的拉鋸中被奧地利硬是拖到1714年才結束,這時奧地利已失去最佳的談判時機。當1714年和平來臨時,奧地利因在戰爭後期陷入劣勢,無法爭取到足夠的籌碼,最終與法國求和。
即位初期
利奧波德一世的統治遇到各種困難。他在即位後不久與瑞典發生戰事,瑞典國王卡爾十世·古斯塔夫與匈牙利反對奧地利統治的領袖之一特蘭西瓦尼亞親王結盟反對皇帝。利奧波德一世則得到波蘭幫助,於1660年結束這場戰爭。
抵抗土耳其
然而更危險的敵人很快在東方出現。由幾位柯普律呂家族帕夏重振起來的奧斯曼帝國聲勢極大,再度向中歐發起軍事征服。於是抗擊土耳其便成為利奧波德一世在位時期的頭等大事。奧地利一直反對土耳其人干涉特蘭西瓦尼亞公國的事務,因為該公國在1660年、1661年兩次被土耳其攻殺其統治者,淪落為奧斯曼帝國的奴僕,雙方終於在1663年開戰。奧軍由優秀將才拉依蒙多·蒙特庫科利統帥,以數萬的基督聯軍,竭力抵抗十二萬的土耳其大軍。拉依蒙多·蒙特庫科利先於1663年9月的戰役中敗北,但卻在1664年8月的戰役中大勝。土耳其人遭此打擊後,進攻勢頭大大減弱,遂於1664年8月10日與奧地利締結和約,約定二十年內保持和平。
1683年奧斯曼帝國再度大舉入侵中歐,勢不可擋,大軍一度圍困維也納(維也納之戰)。但是,由奧地利及許多日耳曼邦國組成的聯軍(包括漢諾威、薩克森、巴登、巴伐利亞等等與維也納存亡有直接關係的日耳曼諸邦,而波蘭則是非日耳曼國家唯一出兵者),最終擊退了土耳其軍隊。這是一次奇蹟的勝利,有人認為奧斯曼帝國於此役之後一蹶不振。利奧波德一世本人顯然對這次勝利無甚貢獻,他在維也納被圍的前夕便已離開維也納,理由是兒子年幼,他必須保住哈布斯堡血統存續,留下軍隊守城,並委任妹婿洛林公爵擔任哈布斯堡救援維也納聯軍的代表。聯軍的主力是驃悍的三萬波蘭軍,波蘭國王揚三世·索別斯基因為締造大勝,被日耳曼人視為救世主(教宗稱之為「基督世界的救主」),利奧波德一世相對受到冷遇。
之後利奧波德一世對土耳其展開反攻,在1687年攻下大部份的匈牙利。1689年,帝國在傑出的東線統帥路德維希·威廉 (巴登-巴登)之領導下,反土聯軍攻入巴爾幹半島,佔領許多地方,更在1691年的斯蘭卡門之戰中擊斃奧斯曼帝國首相帕夏。不過土耳其人很快發起有效的防禦,令奧地利軍隊無法再深入進攻。此時利奧波德一世逐漸重用來自薩伏依的歐根親王,歐根親王在1690年代擔任軍事行政長官與統帥時,都表現出傑出的才能。他採用路易十四的規劃辦法,改革了哈布斯堡軍隊的供應、裝備、訓練和指揮,因此在1697年與土耳其作戰時,贏得森塔戰役的輝煌勝利1699年,利奧波德一世與奧斯曼帝國簽訂卡洛維茨條約,正式割讓匈牙利、特蘭西瓦尼亞和克羅地亞給哈布斯堡。奧地利獲得極大的收益,暫時結束兩國長期的爭鬥。
國內治理和德意志影響
利奧波德一世繼承其父建立的君主專制,強化專制君權的滲透,以各種方式,馴服自家領地上的貴族地主。皇帝勒令農民每週三天,替貴族地主作白工,鼓勵貴族地主將大量農產品賣出獲利,換取奧地利與波希米亞貴族對君王的效忠。這個方式獲得極大的成功,貴族地主因此向利奧波德一世交出原本的政治特權,任由哈布斯堡的王室政府,掌控主要的立法與收稅大權。君主專制因此穩定地紮根在哈布斯堡領地上,並且越扎越深。
這樣的方針也實行在治下的匈牙利王國西部(特別是1673年凍結匈牙利「憲法」,打壓貴族並實行專制),但是效果不如預期,反而引起長期的反抗運動(庫魯克),於是在1681年取消專制、恢復貴族之特權(同時放寬新教徒的信仰權利),才漸漸壓下反抗勢力。而特蘭西瓦尼亞縣 (北卡羅萊納州)貴族雖在1687年被奧地利征服(當年全體匈牙利貴族正式放棄「自由選王權」),仍在1703年於特蘭西瓦尼亞拉科齊獨立戰爭,一直到1711年才平定。亂後特蘭西瓦尼亞的自治特權被取消,改由奧地利派去的總督統治。
藉由1683年維也納攻勢的勝利,以及薩伏依之歐根親王(天才將領與偉大政治家)的幫助,利奧波德一世開啟1687年後長達46年的中興與顛峰時期。歐根親王正如奧地利家族的許多官員一樣,根本不是奧地利人;依照出身和教育來分類,他實際上是法國人,並且和當時許多貴族一樣,都曾在各國服務任官,是國際性的貴族官僚。最重要的是,他其實是現代奧地利的國家創始人,建立出效率較高的行政官僚體系,有力地支撐起哈布斯堡的專制君權。
1648年三十年戰爭結束之後,神聖羅馬帝國名存實亡。帝國原來的集體性與團結性趨於瓦解,諸侯在各自領地內陸續建立君主專制;皇帝的權力被徹底架空,但仍保留一定的權威。利奧波德一世靈活地運用並強化此權威,反而使帝國諸侯從1660年代開始,在東面土耳其和西面法國的強大威脅之下,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團結合作,催生出最早的德意志帝國民族主義。(對法國的強烈敵意,促成19世紀的德意志統一)
為了讓帝國諸侯對內團結、對外一致,利奧波德一世彈性地運用皇帝的權威,讓諸侯獲得他們想要的名位封號,藉此達成皇帝的軍事外交目標,也使他成為威斯特伐利亞和約之後,對諸侯最有影響力的皇帝:
- 1692年,利奧波德一世封恩斯特·奧古斯特為漢諾威選帝侯,幾乎引起一場政治危機。帝國已有的各選帝侯反對再多加任何一個成員。但是,此事終獲圓滿解決,漢諾威選帝侯因此成為皇帝的忠實盟友與優秀統帥。
- 1697年,他支持薩克森選帝侯腓特烈·奧古斯特一世 (歐登堡)在改信天主教之後,競選看似東歐第二強的波蘭-立陶宛聯邦的王位。腓特烈·奧古斯特一世 (歐登堡)靠着大量的賄賂與禮物,打敗法國競爭者孔蒂親王,成為波蘭國王奧古斯特二世 (波蘭)(綽號「強力王」),替奧地利增加一個安全的東北方盟友。
- 1701年,他為了對法國發動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同意勃蘭登堡選帝侯腓特烈三世的提議:由勃蘭登堡提供八千兵力給奧地利,換取利奧波德一世以神聖羅馬皇帝的名義,允許腓特烈三世在東普魯士稱王,是為「在普魯士的國王」腓特烈一世 (普魯士)。因為神聖羅馬帝國境內只能有一個國王兼皇帝,其他人不得稱國王,而恰好普魯士不在神聖羅馬帝國境內。
- 同樣在1701年,當利奧波德一世得知盟友英王威廉三世和英國議會,一起制定並通過的《嗣位法》,規定王位繼承人安妮過世後,英國王位將由漢諾威統治者列表的新教夫人——索菲與其子女繼承(因為當時安妮公主的子女已全部早夭),利奧波德一世以樂見其成的態度立刻承認。後來因為安妮女王與索菲都在1714年過世,所以英國王位由索菲之子喬治(1714-1727在位)繼承,開創英國的漢諾威王朝。這件事對於18世紀上半英國-奧地利的聯盟有明顯的加分效果。
抵抗法國的霸權
在利奧波德一世統治期間,奧地利捲入一系列與法國的衝突。當時法國國王正是「太陽王」路易十四;他的擴張性政策,先引發了1670年代的法荷戰爭並獲得巨大勝利,這促使利奧波德一世在1680年代中,與荷蘭、瑞典、西班牙、丹麥及勃蘭登堡選帝侯結盟,稱作奧格斯堡同盟,抵抗路易十四發動的大同盟戰爭(1688年-1697年);因為同盟的實際主帥——-荷蘭省督威廉三世 (巴伐利亞)在1688年光榮革命,於隔年獲得英國王位,把英國拉進反法的奧格斯堡同盟中。
經過一連串失利和苦戰,反法聯軍終於在1695年擋住路易十四咄咄逼人的進攻,迫使消耗過大的法國,在1697年簽訂合約,歸還所佔的大量領土。總體來說,奧軍與德意志聯軍在這場戰爭中,表現差強人意,主因是財稅短缺、戰費不足,如意大利戰場上的奧國士兵,常因欠餉而叛逃,幸好北義戰區的主帥歐根親王苦苦支撐,才未讓法軍佔領更多土地。
與法國最嚴重的衝突發生於1702年。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二世 (西班牙)的逝世結束了西班牙的哈布斯堡王朝;他把王位傳給了他的甥孫,路易十四的孫子費利佩五世。由於與奧地利王室的近親關係,西班牙的外交政策一般是親奧地利的,而路易十四決心在西班牙建立一個親法的政權。利奧波德一世為支持其子查理六世 (神聖羅馬帝國)競爭西班牙王位,對法國發動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1701年-1714年)。
因為英、荷盟國提供的大量戰款,以及天才統帥歐根親王在1703年當上奧軍最高元帥兼帝國實質首相後,實行了財稅與行政改革,奧軍大致解決了以前戰費不足的問題,並在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連戰連勝、屢獲捷報。從1704年大勝的布倫海姆戰役開始,盟軍陸續佔領了巴伐利亞、南尼德蘭、米蘭、那不勒斯與巴塞隆拿等地。但是,戰況從1709年開始進入膠着的消耗戰,並因1711年查理六世 (神聖羅馬帝國)繼承神聖羅馬皇帝,使得英、荷漸失奮戰動機,而西班牙人奮起的愛國心,更把盟軍趕出巴塞隆拿等西班牙本土。
此時,英國因為主和派的托利黨上台而改與法國議和,但堅持戰鬥下去的奧地利卻錯過了最佳的議和時機。終於,當1714年歐根親王於德南戰役挫敗之後,無力堅持戰爭的奧國,也只好與法國議和,放棄西班牙王位,但確認奧國領有南尼德蘭、米蘭、那不勒斯等地,以及奧國在往後二十年內(1714年-1733年)稱霸中歐的格局。
在戰爭結束前的1705年,利奧波德一世在維也納去世。
家庭
1666年,利奧波德一世與自己的外甥女西班牙的瑪加麗塔·特蕾莎結婚,兩人共有2子2女,但只有奧地利的瑪麗亞·安東妮亞存活:
- 奧地利的瑪麗亞·安東妮亞(1669年—1692年)
瑪加麗塔·特蕾莎於1673年去世。同年,利奧波德一世與奧地利的克勞迪亞·費莉齊塔絲結婚,兩人共有2女:
- 安娜·馬里·馮·哈布斯堡(1674年—1674年)
- 瑪莉亞·約瑟法·馮·哈布斯堡(1675年—1676年)
奧地利的克勞迪亞·費莉齊塔絲於1676年去世。同年,利奧波德一世與普法爾茨-諾伊堡的艾蕾諾爾·瑪格達琳結婚,兩人共有3子5女:
- 約瑟夫一世 (神聖羅馬帝國)(1678年—1711年)
- 奧地利的瑪麗亞·伊利沙伯 (1680-1741)(1680年—1741年)
- 奧地利的利奧波德·約瑟夫 (1682-1684)(1682年-1684年)
- 奧地利的瑪麗亞·安娜(1683年—1754年)
- 奧地利的瑪麗亞·特蕾莎 (1684-1696)(1684年—1696年)
- 查理六世 (神聖羅馬帝國)(1685年—1740年)
- 奧地利的瑪麗亞·約瑟法 (1687-1703)(1687年—1703年)
- 奧地利的瑪麗亞·瑪格達列娜 (1689-1743)(1689年—1743年)
參考條目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