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电子音乐流派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出神(英語:Trance)是一種電子音樂的風格,中文一般稱之為出神、[3]傳思、勸世等,但大眾口中都稱為Trance。[4]1980年代,Trance起源於英國的銳舞派對當中[來源請求],並於1990年代的早期在德國興起,而後傳播到歐洲的其他區域及北美地區,同時期在印度的果阿邦,Trance也聚集了一批追隨者[5]。藉由新世紀電音文化的廣泛傳播,在亞洲的其他許多國家如日本、中國等國家也擁有了受眾。
出神 Trance 傳思 勸世 | |
---|---|
風格起源 | 鐵克諾音樂[1] 浩室音樂[2] 氛圍音樂 工業音樂 Electronic art music 古典音樂 |
文化起源 | 1990年代初的德國 |
典型樂器 | 合成器、鍵盤樂器、鼓機、音序器、取樣器、個人電腦 |
類型分支 | |
Acid Trance Classic Trance Electro Trance Euro-Trance Goa Trance Hard trance Melancholy Trance Melodic Trance Popular Trance Post-Popular Trance 迷幻出神 Dark Psytrance Progressive Trance Tech Trance Uplifting Trance Uplifting Vocal Vocal Trance | |
融合類型 | |
Trancestep | |
其他主題 | |
銳舞、Glowsticking |
Trance音樂在1990年代早期是科技舞曲(Techno)、浩室舞曲(House)的一種更加旋律化的分支,在發展的過程中又吸收了流行音樂、馳放音樂、古典音樂、科技浩室、氛圍音樂以及電影配樂等多種音樂形式的元素,使得在早期基礎之上變得更加多元化,並在1990年代之後成為獨立且特點顯著的電子音樂類型。出神音樂的特點也在此過程中產生,即一種通常節奏在128至140BPM之間,4/4拍,注重旋律、和聲來營造長時間的出神氛圍的一種音樂形式。在部分子類型中節奏並不固定在128至140BPM之間。[6]
Trance的直接理解是一種處於催眠或意識提升的狀態[7],在出神音樂中通過的是利用層層音色的混合,按着節奏不斷地遞進或釋放來描繪這種感受,這使得出神音樂擁有較長的情緒鋪墊(breakdown)與情緒提升(build-up)階段, 且音樂釋放的高潮(drop)階段擁有着更強的宏偉與深邃感。出神音樂一曲通常很長,以允許這種氛圍的營造,並且通常擁有較長的起始(intro)與結尾(outro)階段,以便於DJ進行混合。[6]
Trance音樂大多數不會含有人聲,而剩下少數Trance音樂的人聲通常是由中高音與高音的女歌手來演唱,且並不會採用傳統的詩歌、合唱結構。出神音樂中不同於其他音樂中,類型的結構化聲樂形式是子類型聲樂出神的基礎,它被描述為「宏偉的、翱翔的、歌劇的」。當然,男性歌手為主要音色的出神音樂,例如Jonathan Mendelsohn,也有自己的特點。[8]
出神音樂,融合了上世紀中部時期數十年間的數種音樂風格,包括了 Synthpop、Hi-NRG、Techno和House等。由於這種複雜的起源,定義第一首Trance是困難且具有爭議的,但我們可以說,到20世紀90年代初期,在經歷了概念的孕育以後,有了確切的音樂表達、具體作品及製作人的認可以後,Trance就成為了一種獨立的音樂形式。[9]
Trance首次作為一個術語是出現在爵士樂當中,例如Lou Gold & His Orchestra - Dancing In A Trance (1930) [10]及Korla Pandit - Trance Dance (1954)[11]。這時期僅僅表達的是一種音樂感覺,闡述作品能夠帶給人出神的感覺。Trance作為電子音樂家族的一員,離不開電子樂器與合成器的出現,這些新技術的出現也離不開像皮埃爾·舍費爾、Herbert Eimert和Else Marie Pade等音樂先驅的基礎工作。對這些前衛聲音技術的使用,營造了早期電子音樂例如合成器流行、電子流行的創造條件,這才有了後來的電子舞曲並延伸至Trance音樂,電子樂器作品Pop Corn(1969)就可以算得上是早期的合成器流行。
第一批電子樂曲的例子:
在出現了初期的電子音樂以後,更多的電子音樂藝術家開始浮現,電子舞曲還未發祥,但Trance的音樂概念已經逐漸開始產生,我們可以追溯到諸如德國電子樂隊發電廠樂團的作品Autobahn(1974)、Trans Europe Express (1977) 以及意大利先驅Giorgio Moroder的I Feel Love(1977)的八分鐘版本。由於Trance與氛圍音樂以及德國泡菜搖滾密切相關,此時期的德國先驅Klaus Schulze與罐頭樂隊由於其作品中顯着地以重複的優美旋律營造氛圍的這種屬於Trance的手法也被認為啟迪了後來的製作人。此外Eberhard Schoener於1977年發表了他的電子搖滾專輯Trance Formation其中包括了同名曲Trance Formation和Falling In Trance兩首曲目,Eberhard評論他自己的作品覺得有些夢幻:「這些音樂描述了我經常前往亞洲的非常個人、主觀的一些經歷和感受,特別是通過尼泊爾和西藏邊境的探險(…) 最後呈現的音樂是有關出神的狀態及感覺的。」
此時代被認為含有Trance音樂元素或可以被定義為Trance音樂的作品例子:
80年代,Trance這個詞被越來越多的製作人開始使用。德國先驅製作人Klaus Schulze在這個時期發表了Trancefer(1981)以及En=Trance(1988)兩張專輯,被視為是Trance音樂的名稱確立。而後英國的唱片公司The KLF在80年代末期發表了專輯Pure Trance,包含了What Time is Love (1988)、Kylie Said Trance (1989) 和 Last Train to Trancentral (1989)等作品,首次確認了一種作為Acid Techno和House音樂補充的音樂類型,那就是Trance。
此時代被認為是Trance或定義就是Trance音樂的作品例子:
90年代起,Trance開始被作為一種獨立的音樂形式,尤其在德國成為了一種風尚。由柏林廠牌旗下的Paul van Dyk,Cosmic Baby和Mijk van Dijk等製作人製作的Trance音樂成為了夜店的新寵。法蘭克福也是如此,本地DJ DJ Dag、本地夜店創始人Talla 2XLC、廠牌Eye Q Records等將Trance帶到了法蘭克福,作家Ben Coen將Trance在德國興起的根源追溯至Paul van Dyk在1993的再混音曲目「Love Stimulation」[16],在這幾年時間中,大量的Trance作品開始湧現,迅速蔓延至整個德國,乃至西歐地區[17]。
此時代的Trance音樂代表作品:
Trance音樂在20世紀90年代早期在德國確立音樂形式並獲得成功以後,首先在整個德語區發展,並傳播到了英國及低地國家,而後使得整個西歐地區都進入了Trance音樂的快速發展周期,新的製作人和Trance音樂現場不斷湧現,現今稱這一時期的Trance子類為經典Trance,包含了酸性出神(Acid Trance)、夢幻出神(Dream Trance)、歐陸出神(Euro Trance)等風格,進入低地國家產生了硬派出神(Hard Trance)以及荷蘭出神(Dutch Trance)等子類型,並持續發展。傳播到以色列後,另一種在以色列流行的類似酸性出神(Acid Trance)的來源於印度果阿邦的音樂被重新認定為果阿出神(Goa Trance),也有人認為在印度果阿就已經確定了Goa Trance的音樂形式,結合了更新穎的聲音技術之後發展為了迷幻出神(Psy Trance),至今仍然流行。而大量的Trance作品在不斷的融合當中確定了更加細緻的曲式結構規則,並定義為漸進出神(Progressive Trance)和振奮出神(Uplifting Trance)等類型的出神音樂,並發展至今。
排名 | 第三名 | 第二名 | 第一名 |
---|---|---|---|
1998 | Judge Jules | Paul Oakenfold | |
1999 | Sasha | Paul Oakenfold | |
2000 | John Digweed | Paul Oakenfold | Sasha |
2001 | Sasha | John Digweed | |
2002 | John Digweed | Sasha | Tiësto |
2003 | Armin van Buuren | Paul van Dyk | Tiësto |
2004 | Armin van Buuren | Paul van Dyk | Tiësto |
2005 | Armin van Buuren | Tiësto | Paul van Dyk |
2006 | Tiësto | Armin van Buuren | Paul van Dyk |
2007 | Tiësto | Armin van Buuren | |
2008 | Paul van Dyk | Tiësto | Armin van Buuren |
2009 | Tiësto | Armin van Buuren | |
2010 | Tiësto | Armin van Buuren | |
2011 | Tiësto | Armin van Buuren | |
2012 | Tiësto | Armin van Buuren | |
劃掉的為非Trance DJ |
20世紀90年代,Trance音樂的發展陡然提速,更多的Trance音樂在德語國家取得成功,諸如Robert Miles創作的Children (1995)和B.B.E創作的Seven Days And One Week (1996)。英國的DJ們像sasha、John Digweed和Paul Oakenfold等人將Trance帶到了英國,並使得英國成為了現場演出的中心,同時也帶到了紐約和伊比薩島的夜店[18]。Paul Oakenfold重新發表的Not Over Yet(1993)在英國單曲排行榜上達到了第6,美國舞曲排名達到了第1[19],甚至在以色列單曲榜上也達到了第1。
而自1997年起,通過Tiesto、Armin van Buuren和Ferry Corsten等荷蘭DJ的努力,荷蘭出神(Dutch Trance)形成了自己的Trance文化[20],90年代末期起,荷蘭最受歡迎的電子舞曲類型從盛行已久的硬核舞曲變為了荷蘭出神(Dutch Trance),並以荷蘭出神與時興的漸進出神(Progressive Trance)發展定義了更確定曲式結構的Trance音樂類型振奮出神(Uplifting Trance).
1998年,Paul van Dyk憑藉1994年製作的專輯45 RPM中曲目For An Angel[21]地重新發佈,獲得了國際性的突破,這首曲目在英國舞曲排行榜中連續兩周排名第1,而在德國連續四周排名第1,在美國、澳大利亞、低地國家、斯堪的納維亞國家都取得相當好的排名,同年Andre Tanneberger以簡稱ATB的名義發表了個人首張單曲9 PM (Till I Come)[22],在英國排行榜中最高排名第1,在德國排名第14,並在丹麥、澳大利亞、瑞典、英國取得了白金唱片銷量;南非、意大利、挪威取得了金唱片銷量。1999年,他的曲目Do not Stop再次在丹麥和瑞典取得了白金唱片銷量。[23]
這一系列的例證都代表了出神音樂在90年代末期取得的成功,其中的經典曲目有:
進入21世紀,荷蘭的Trance製作人/DJ逐漸取代了德國Trance製作人/DJ的地位,成為了Trance音樂的事實領導者,而2001年當Tiesto還在慶祝他再混音自Delerium的曲目Silence[24]取得了國際性的突破,獲得了Billboard排行榜的第三,且他的專輯In My Memory在德國專輯排行榜獲得金唱片的排行時[25],另一位荷蘭DJ樹立了Trance音樂的一個新的里程碑。
在2001年的3月18日,Armin van Buuren首次播出了他的電台節目「A State Of Trance」,在兩個小時裏面播放他收集並混音的最新Trance音樂集合而成的混音帶[26]。最初僅在荷蘭電子舞曲領域較有影響力的ID&T Radio播放,而後到今天有超過100個播音電台播放過「A State Of Trance」,擁有超過3800萬聽眾,獲得了世界上多個且多次的「最佳混音電台節目」獎項[27],從歷史的角度來看,Armin van Buuren幾乎影響了在其之後所有電子舞曲類型的發展,他的廠牌Armada music創立於2003年,今天已經覆蓋了至少30種電子舞曲子類型,並給新興的音樂人提供了一個平台[28]。
2002年,Tiesto被英國雜誌DJ MAG的讀者評選為世界上最好的DJ,並在接下來的幾年延續了這一頭銜[29]。2003年,他參加了Tiesto in Concert,在阿姆斯特丹的GelreDome首次以DJ個人秀的形式獨自面對25,000名觀眾[30]。並在2004年的8月13日參加了2004雅典夏季奧運會[31],成為了首個在奧運會舞台進行表演的DJ,並在現場、電視、電台三種渠道下為至少數百萬觀眾表演Trance音樂[31],這個紀錄可能持續到了今天。同樣在2004年,荷蘭女王貝婭特麗克絲為他在舞曲屆的成就授予了Tiesto奧蘭治-拿騷官佐勳章[32],這一榮譽類似德國聯邦十字勳章。同年Above & Beyond贏了BBC Radio 1 年度最佳混音獎。
受歡迎的程度,也體現在諸多的音樂節中,在現在規模最大的三個電音節品牌(TML、UMF、EDC)在2000左右以及Nature one、Mayday或Trance Energy等諸多電音節品牌幾乎都以Trance音樂人作為頭牌藝人進行推廣,Trance音樂在相當長的時間裏成為了最受歡迎的電子音樂類型。
經典的代表作品:
進入到21世紀的下一個十年,Trance逐漸被後期之秀EDM所取代,最初這是整個電子舞曲分類的總合詞語,一些Prog House製作人諸如Axwell、Daivd Guetta將原本結構較長的傳統Prog House進行了改良,使其更加流行化,並結合Electro House延伸出了Bigroom House,美國的一些電子音樂媒體鑑於這些音樂與之前的電子舞曲有顯著的不同,於是將其稱呼為EDM[33]。在DJ MAG雜誌每年所發表的百大DJ排名中,David Guetta在2008年首次進入了前5,2011年成為了第1[34],這是自1997年以來首次非Trance DJ的登頂,而自2013年起百大DJ排行第一的便被主要製作Bigroom House和Prog Electro House的音樂人諸如Hardwell、Dimitri Vegas & Like Mike、Martin Garrix等取代[35],同時還有將鄉村音樂與Prog House結合的Avicii也大受歡迎,這某種意義上反應了電子舞曲潮流的改變。
許多著名的Trance DJ/製作人開始轉向Bigroom House,諸如Arty、W&W、Dash Berlin、Sander van Doorn以及最重要的Tiesto,像Armin van Buuren和Ferry Corsten也有小幅度的轉向。相比之下,現在仍在堅持Trance的Aly & Fila、 John O'Callaghan以及The Thrillseekers等人成為了探索新時代Trance的先驅。
新時代的代表作品:
常規的出神音樂製作,一般會按照「標準」來進行,節奏會設定在125-150BPM之間,節拍通常為4/4拍。[36]也就是說底鼓(kick)位於小節的每個正拍,而軍鼓(snare)或擊掌(clap)放在第2拍、第4拍,為這兩拍增加情緒。基本節奏中閉鑔(close hi-hat)一般放在每個16分音符,同時為了加入切分往往開鑔(open hi-hat)放在每個1/8音符反拍,同時應規避開鑔與閉鑔衝突。鼓組音色通常聽起來強勁有力。在主要的過渡、遞進、高潮的部分,通常會有一連串冗長且頻率更快的軍鼓在段落末尾進行情緒的提升和預示。[36]
快速琶音和小調是出神音樂的常見手法,後者一般都會被用上。出神曲目經常使用一個中心的記憶點(hook)或者旋律,這段旋律會貫穿幾乎整首出神曲目,不斷的進行重複,更換不同音色的和聲以及動機,每4,8,16或32個小節添加或者移除1個聲部,不斷的把氣氛用和聲的音色及和弦的變化推高,直到整個高潮(Drop)部分結束為止。[36]
一般出神音樂會有1-2個高潮(drop)部分,在Intro部分和情緒提升部分,主要動機通常以切片或簡化的形式引入,以使觀眾會預感到在高潮部分將聽到的內容,而後第二個高潮通常是「樂曲的第一個高潮或者樂曲第一部分的頂端與主旋律的再現混合」,如此手法將聽眾的情緒、出神的狀態從一個高潮延伸到另一個高潮。[36]
在一首出神音樂的最前與最後的部分,與大部分電子舞曲的情況相同,出神音樂通常也會採用僅有鼓組與基本旋律的前奏(Intro)和結尾(Outro),以便DJ能夠將不同的樂曲更方便的混合在一起。[36]
在長久時間以來,出神音樂便保持的是一個固定的曲式結構,類似科技舞曲的基本節奏不能輕易改變,但出神音樂顯而易見在旋律、音色上的自由度要比科技舞曲高得多,而近兩年時間,新一代的製作人所開始探索的Forward Thinking Progressive,一種以漸進出神為基礎的新式出神製作手法及理念正在發展,將出神音樂的曲式結構變得更加的多元化。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