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美籍匈牙利数学家(1903-1957)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約翰·馮紐曼(John von Neumann,德語發音:[joːn.fɔn.ˈnɔɪ̯man],1903年12月28日—1957年2月8日),原名諾伊曼·亞諾什·拉約什(Neumann János Lajos,匈牙利語發音:[ˈnɒjmɒn ˈjaːnoʃ ˈlɒjoʃ]),出生於匈牙利的美國籍猶太人數學家,理論電腦科學與賽局理論的奠基者,在泛函分析、遍歷理論、幾何學、拓撲學和數值分析等眾多數學領域及電腦科學、量子力學和經濟學中都有重大貢獻。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6年1月7日) |
約翰·馮紐曼 John von Neumann | |
---|---|
出生 | 奧匈帝國布達佩斯 | 1903年12月28日
逝世 | 1957年2月8日 美國華盛頓特區 | (53歲)
居住地 | 美國 |
國籍 | 匈牙利 美國 |
母校 | 羅蘭大學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 |
知名於 |
|
獎項 | 博修紀念獎 (1938年) 恩里科·費米獎 (1956年) |
科學生涯 | |
研究領域 | 數學,量子力學,電腦學,經濟學 |
機構 | 柏林大學 普林斯頓大學 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 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 |
博士導師 | 費耶爾·利波特 |
博士生 | 當奴·B·吉利斯 以色列·霍爾珀林 |
其他著名學生 | 保羅·哈爾莫斯 克里福·休·竇克爾 伯努瓦·曼德勃羅[1] |
馮紐曼從小就以過人的智力與記憶力而聞名。馮紐曼一生中發表了大約150篇論文,其中有60篇純數學論文,20篇物理學以及60篇應用數學論文。他最後的作品是一個在醫院未完成的手稿,後來以書名《電腦與人腦》(The Computer and the Brain)發佈,表現了他生命最後時光的興趣方向。他先後任職於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等機構。[2][3]
「諾依曼」和「諾伊曼」兩種同音不同字的德音漢譯寫法都較為常見。另外也有資料誤以英音譯作「馮紐曼」。[4]
馮紐曼出生在布達佩斯一個富裕的猶太家庭,是諾依曼·米克薩(Neumann Miksa)和坎恩·瑪吉特(Kann Margit)3個孩子中最大的一個。他小時候外號「揚奇」(Jancsi,即János的暱稱),當時已經顯出驚人的記憶力。他6歲時已能用古希臘語同父親閒談,還可以心算8位數除法,8歲時自學微積分學。年少時的他不但對數學很有興趣,亦喜歡閱讀歷史和社會方面的書籍,讀過的書籍和論文能很快一句不漏地將內容複述出來,而且多年以後仍是如此。1913年,他的父親馬克斯·諾伊曼被授予世襲貴族頭銜,這樣在德國他的後代可以以「馮紐曼」為姓[5],馮紐曼晉身貴族。約翰加上頭銜後的全名成為「Margittai Neumann János」。後來約翰把名字改成德語名「Johann von Neumann」。其名「John」(約翰)意為「主是仁慈的」,姓氏中的「von」是德語介詞,而「Neumann」意為「neu」(新)+「Mann」(人),即「嶄新之人」。
1926年,馮紐曼以22歲的年齡獲得了布達佩斯大學數學博士學位,相繼在柏林洪堡大學和漢堡大學擔任數學講師。
1930年,馮紐曼接受了普林斯頓大學客座教授的職位。初到美國時,他在紐約對當地居民表演過默記電話簿的驚人記憶力。1931年,馮紐曼成為普林斯頓大學終身教授。1933年轉入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與愛因斯坦等人成為該院最初的四位教授之一,不須上課。這一年,他部分解決了希爾伯特第五問題,證明了局部歐幾里得緊群是李群。1937年成為美國公民,1938年獲博修獎。
1954年,馮紐曼任美國原子能委員會委員。1954年夏天,右肩受傷,手術時發現患有骨癌,治療期間,依然參加每週三次的原子能委員會會議,甚至美國國防部長,陸、海、空三軍參謀長聚集在病房開會。晚年,有學生請教他做事的方法,他說:「簡單(simple)。」
1957年2月8日,馮紐曼因癌症在華盛頓瓦爾特·立德軍醫中心去世,享年53歲。他死後葬於新澤西州默瑟縣的普林斯頓公墓 (Princeton Cemetery)。
遍歷論主要涉及動態系統和不變測度。1932年,馮紐曼發表了一系列有關遍歷論的論文,為遍歷論的理論基礎做出了貢獻。[6]保羅·哈爾莫斯在1932年的一篇遍歷論文章中指出「假使馮紐曼在其它領域沒有成就,光這些也足以讓他在數學史上留下不朽之名」("if von Neumann had never done anything else, they would have been sufficient to guarantee him mathematical immortality")。[7]馮紐曼當時已完成了涉及算子理論的著名論文,並將其成果用作證明馮紐曼平均遍歷定理的工具。[7]
馮紐曼在「馮紐曼代數」中提出了「算子環」的概念。馮紐曼代數是一種定義於希爾伯特空間的有界算子的星代數,近似於弱算子拓撲,且包含有恆等算子。[8]以他命名的馮紐曼二重交換元定理(von Neumann bicommutant theorem)表明弱算子拓撲中閉包的分析學定義會與其二重交換元所成集合的純代數學定義等價。[9]自1936年起,馮紐曼開始研究馮紐曼代數中的因子分類,期間還與法蘭西斯·穆瑞(Francis Joseph Murray)有過部分合作。1936年至1940年,他發表了6篇有代表性的論文,「位列20世紀分析學傑作名錄」("rank among the masterpieces of analysi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10]1949年,馮紐曼又提出了直積分的概念。[11]
此章節需要擴充。 |
測度論的目的是為各種不規則物體的長度、面積、體積等概念建立嚴格化的理論基礎,並將其推廣到比歐幾里德空間更抽象的空間中。20世紀初,有關測度論的研究發展迅速,但各種特定的測度理論都存在一些不夠盡善盡美的地方。從若爾當測度到勒貝格測度,新出現的測度論一個比一個的適用範圍更廣,以往理論中被認為是不可測的集合變得越來越少。但是一直沒有找出一個測度理論能保證任何集合在其測度標準下都可測。在測度論中,n維歐幾里德空間Rn上的「測度問題」(problem of measure)可粗率地表述為「是否存在一個可從Rn的任意子集映射到實數集的正定(即取值非負)、規範(normalized)、不變與加性(additive)的集合映射?」[7]費利克斯·郝斯多夫與斯特凡·巴拿赫的工作成果暗示此測度問題當n = 1或n = 2時是存在滿足要求的方案的,但對於所有其它情形則不存在可取方案(因為巴拿赫-塔斯基悖論的存在)。馮紐曼的工作則指出「問題本質在於相關的群的性質」[7]:判斷此種測度的存在性可通過考察相關空間中轉換群的性質而得出。空間維度數不超過2時此問題的可解性和維度數更高時此問題的不可解性,都來源於歐幾里德群僅在空間維度數不超過2時才是可解群這一性質。「由此,馮紐曼說,引起不同情形下之差異的根源是群的改變,而不是空間的改變。」[7]
馮紐曼利用他以前在測度論方面的工作,對拓撲群的理論做出了一些貢獻。從一篇關於群上的幾乎週期函數的論文開始,馮紐曼將玻爾的概週期函數理論擴展到任意的群。 [12] 他繼續這項工作,與博赫納一起發表了另一篇論文,該論文改進了幾乎週期函數的理論,將函數包含在向量空間的元素中作為值而不是數字。[13] 1938年,他因與有關的數學分析工作而被授予博謝紀念獎。[14][15]
在1933年的一篇論文中,他將新發現的哈爾測度用於解決在緊群情況下的希爾伯特第五問題。[16] 這背後的基本想法是在幾年前發現的,當時馮紐曼發表了一篇關於線性映射群的分析特性的論文,發現一般矩陣群的封閉子群是李群。 [17] 這後來被埃利·嘉當以閉子群定理的形式擴展到任意李群。[18][19]
此章節需要擴充。 |
此章節需要擴充。 |
此章節需要擴充。 |
此章節需要擴充。 |
此章節需要擴充。 |
馮紐曼認為,量子理論是普遍有效的,不僅適用於微觀粒子世界,也適用於現實的測量儀器。1932年約翰·馮紐曼將量子力學的最重要的基礎嚴謹地公式化。按照馮紐曼的一個物理系統有三個主要部分:其量子態、其可觀察量和其動力學(即其發展趨勢),此外物理對稱性(比鏡像對稱的含義更廣)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特性。馮紐曼的量子力學教科書《量子力學的數學基礎》(thematische Grundlagen der Quantenmechanik)首次以數理分析清晰地提出了波函數的兩類演化過程:
此章節需要擴充。 |
此章節需要擴充。 |
此章節需要擴充。 |
1945年6月,馮紐曼與戈德斯坦、勃克斯等人,聯名發表了一篇長達101頁紙的報告,即計算機史上著名的「101頁報告」,是現代電腦科學發展里程碑式的文獻。明確規定用二進制替代十進制運算,並將計算機分成5大組件,這一卓越的思想為電子電腦的邏輯結構設計奠定了基礎,已成為電腦設計的基本原則。1951年,EDVAC計算機宣告完成。
此章節需要擴充。 |
此章節需要擴充。 |
此章節需要擴充。 |
此章節需要擴充。 |
此章節需要擴充。 |
此章節需要擴充。 |
在經濟學領域,1944年馮紐曼與奧斯卡·摩根斯騰合著的名作《博弈論與經濟行為》出版,標誌着現代系統博弈理論的初步形成。他被稱為「博弈論之父」。博弈論被認為是20世紀經濟學最偉大的成果之一。
此章節需要擴充。 |
此章節需要擴充。 |
此章節需要擴充。 |
此章節需要擴充。 |
此章節需要擴充。 |
此章節需要擴充。 |
此章節需要擴充。 |
此章節需要擴充。 |
此章節需要擴充。 |
馮紐曼有着過目不忘的記憶。赫爾曼·古德斯汀(Herman Goldstine)寫下:「他的一個出眾能力是他絕對精準的回憶。就我所知,馮紐曼能夠僅僅讀過一次某段文字,接着一字不差地背誦出來,甚至在多年之後也可以流暢做到。他還可以將原本的語言翻譯成英語,速度絲毫不減。有一次我想測試他的能力於是問他雙城記是如何開始的。接着他沒有任何停頓,他立即背誦起第一章,一直到十分鐘後我要他停止才停止。」[來源請求]
若爾福·蘭茲霍夫(Rolf Landshoff)曾回憶,有一次馮紐曼、恩里科·費米和李察·費曼都在泰勒的辦公室一起討論和計算問題。他們每隔幾分鐘就會暫停討論並開始一輪計算。費米使用計算尺,費曼使用手搖式電腦,而馮紐曼只憑心算。馮紐曼幾乎能在相差不大的時間內得到與其他二人相似的計算結果。[20]
馮紐曼有着廣泛的文化興趣。6歲時,他能流利地使用拉丁文和古希臘文,他對古代歷史抱着終身的熱情。
馮紐曼有不善於處理人際關係的一面,後來有所改變。[21]他不會與情緒偏頗或政治觀點自負的人爭辯,他覺得爭論並不能說服對方改變觀點,即使是規勸也容易引起對方厭煩。[22]他內心是個悲觀主義者,但是他脾氣好,平時愛對人笑,不喜歡與別人過不去,不愛結交愁眉苦臉的人。[22]
馮紐曼在美國交情最深厚的朋友是斯塔尼斯拉夫·烏拉姆。烏拉姆的朋友技安卡羅羅塔寫道「他們會花好幾個小時談笑聊八卦,交換猶太笑話,時常在其中穿插數學話題。」除了烏拉姆以外,馮紐曼也與恩里科·費米和李察·費曼等有幽默感的學者關係很好。[23]由於政治見解不合,他和想法相對單純的愛因斯坦逐漸疏遠。[24]
馮紐曼經常只睡很少的覺,但是仍然能夠在剩餘的約20個小時內保持精力。[25]
此章節需要擴充。 |
此章節需要擴充。 |
1994年被授予美國國家基礎科學獎。[來源請求]
有2個獎項以他為名: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