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陸軍——清末新軍誕生時,軍是戰時編組,不是固定編制。1905年的新軍營制餉章:「一軍之制,由第一軍至若干軍,每軍兩鎮至三四鎮不等……平時暫不編軍,遇有軍務,再酌量情形奏請編設」。直到黃埔建軍時「黨軍」誕生,軍才首次作為一級固定編制而存在。
首次編軍是1905年10月「河間秋操」而設。編制序列:
- 南軍:總統官王英楷。總計南軍官兵共22,513員名。
- 第四鎮:統制官吳鳳嶺。轄步隊兩協計十二營,馬隊一標計三營,炮隊一標計三營,工程隊一營,輜重隊一營;
- 第四混成協:統領官張懷芝。轄步隊兩標計六營,馬隊一營,炮隊一營,工程隊一營,輜重隊一營;
- 第九混成協:統領官馬龍標。轄步隊兩標計六營,馬隊一營,炮隊一營,輜重隊一營。
- 北軍:總統官段祺瑞。總計北軍官兵共22,489員名。
- 第三鎮:統制官段芝貴。轄步隊兩協計十二營,馬隊一標計三營,炮隊一標計三營,工程隊一營,輜重隊一營;
- 第一混成協:統領官曹錕。轄步隊兩標計六營,馬隊一營,炮隊一營;
- 第十一混成協:統領官陸建章。 轄步隊兩標計六營,馬隊一營,炮隊一營,工程隊一營,輜重隊一營。
1911年武昌起義後,清政府組建派遣三個軍鎮壓武昌的新軍:
- 第1軍,總統官初為蔭昌,後改馮國璋。轄陸軍第4鎮、陸軍第3混成協、陸軍第11混成協。
- 第2軍,總統官初為馮國璋,後改段祺瑞。轄陸軍第5鎮、陸軍第5混成協、陸軍第39混成協。
- 第3軍,總統官載濤。轄禁衛軍、陸軍第1鎮。
1912年二次革命,北洋軍編成兩個軍對南作戰:
第1軍軍長段芝貴,轄中央陸軍第2師、第6師,兵出湖北,攻江西;
第2軍軍長馮國璋,轄中央陸軍第7師、江蘇陸軍第4師、中央陸軍第4師之第7旅、中央陸軍第1混成旅以及張勳定武軍等,攻南京。
護國戰爭時,北洋軍沒有以軍的名稱組建派遣參戰部隊,而是編成與軍的性質完全相同的兩個「路」,即
- 第1路司令馬繼曾,率兩個師和安武軍進軍湘西;
- 第2路司令張敬堯,率兩個師和四個混成旅接戰川滇。
1924年江浙戰爭,交戰雙方也各自編成與軍的性質完全相同的3個「路」。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
- 第1軍彭壽莘,轄第15師、第9師、第23師、第12混成旅、第13混成旅、第14混成旅;
- 第2軍王懷慶,轄第13師、第4路巡防營;
- 第3軍馮玉祥,轄第11師、第7混成旅、第8混成旅、第25混成旅;
- 第4軍曹鍈,轄第26師、第16混成旅。
- 第1軍姜登選,轄第4旅、第12旅、第16旅、第19旅;
- 第2軍李景林,轄第3旅、第23旅、第24旅、第25旅;
- 第3軍張學良,轄第2旅、第6旅、第27旅;
- 第4軍張作相,轄第8旅、第10旅、第26旅、第14旅;
- 第5軍吳俊升,轄第17旅、第1旅;
- 第6軍許蘭洲,轄騎兵第1旅、騎兵第2旅、騎兵第5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