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元朝第11位皇帝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元順帝妥懽貼睦爾[註 1](蒙古語:ᠲᠤᠭᠤᠨᠲᠡᠮᠤᠷ,鮑培轉寫:toγan temür,西里爾字母:Тогоонтөмөр[1];1320年5月25日—1370年5月23日),明朝諡號為順帝,通稱元順帝,北元廟號為惠宗,故又稱元惠宗,蒙古語稱號烏哈噶圖汗[註 2](蒙古語:ᠤᠬᠠᠭᠠᠲᠤ
ᠬᠠᠭᠠᠨ,鮑培轉寫:uqaγatu qaγan,西里爾字母:Ухаант хаан[1][註 3];或蒙古語:ᠤᠬᠠᠭᠠᠨ ᠲᠤ
ᠬᠠᠭᠠᠨ,鮑培轉寫:uqaγan-tu qaγan[2]),又稱至正帝[註 4]、庚申帝[註 5]、庚申君[3],中國元朝第11位皇帝、蒙古帝國的第15位大汗。自公元1333年7月至1370年5月在位,共37年,作為全中國皇帝在位35年,是元朝統治全中國期間的最後一位皇帝,而他離京北遷之日被認定為元朝滅亡之時,其殘餘勢力被稱為北元。此後他在漠南領導北元政權與明朝對峙,直至逝世。
此條目以編年體裁記載人物事蹟。 (2023年3月13日) |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23年3月13日) |
元順帝 元惠宗 烏哈噶圖汗 Ухаант хаан | |||||||||||||||||||||
---|---|---|---|---|---|---|---|---|---|---|---|---|---|---|---|---|---|---|---|---|---|
元朝皇帝 蒙古大汗 | |||||||||||||||||||||
元朝第11位(第12任)皇帝 北元第1位皇帝 蒙古大汗 | |||||||||||||||||||||
統治 | 1333年7月19日-1370年5月23日 (36年308天,1368年9月14日起為北元皇帝。) | ||||||||||||||||||||
登基 | 元文宗至順四年癸酉雞年六月初八日 1333年7月19日 元上都皇宮大安閣(今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藍旗多倫縣西北閃電河畔) | ||||||||||||||||||||
前任 | 元寧宗懿璘質班 | ||||||||||||||||||||
繼任 | 愛猷識理達臘(北元) 明太祖朱元璋(明朝) | ||||||||||||||||||||
出生 | 元仁宗延祐七年庚申猴年四月十七日 1320年5月25日 漠北草原 | ||||||||||||||||||||
逝世 | 北元至正三十年(明太祖洪武三年)四月二十八日 1370年5月23日(49歲) 應昌城(今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克什克騰旗西北達里諾爾西南的達爾罕蘇木) | ||||||||||||||||||||
安葬 | |||||||||||||||||||||
王后 | |||||||||||||||||||||
子嗣 | 子: 愛猷識理達臘、脫古思帖木兒、真金、雪山、失禿兒、巒巒 | ||||||||||||||||||||
| |||||||||||||||||||||
父親 | 元明宗忽都篤汗 | ||||||||||||||||||||
母親 | 邁來迪 | ||||||||||||||||||||
宗教信仰 | 藏傳佛教、騰格里、薩滿教 |
至順元年(1330年)四月,元明宗皇后八不沙被殺,妥懽帖睦爾被驅逐,首先被驅逐到高麗大青島,後來到湖廣等處行中書省靜江(今桂林)。
至順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1332年12月14日),其弟元寧宗逝世,太后弘吉剌·卜答失里仍堅持棄子立侄,下令立妥懽帖睦爾為皇帝,受到左丞相欽察人燕帖木兒反對,在燕帖的阻攔下,一直未能回帝都燕京汗八里即位。
至正二十八年閏七月二十八日(1368年9月10日),徐達率領的軍隊逼近大都,元順帝夜半開大都的健德門北奔,率太子愛猷識理答臘、后妃、臣僚等離開大都。八月初二日(1368年9月14日),明朝軍隊從大都的齊化門攻城而入,元朝正式退出中原,回到北方草原,史稱北元。八月初四日(1368年9月16日),元順帝到達上都。
至正二十九年六月十三日(1369年7月16日),明軍逼近上都,元順帝離開上都,當天到達應昌。六月十七日(1369年7月20日),明軍將領常遇春攻克上都。
元順帝在上都和應昌曾兩次組織兵力試圖收復大都,但都被明朝軍隊擊敗。
元順帝至正三十年、明太祖洪武三年四月二十八日(1370年5月23日),元順帝因痢疾崩於應昌,享年50歲。死後得廟號惠宗[4],蒙古語稱「烏哈噶圖汗」。明太祖認為他「順天應人」,上諡號順皇帝。
皇太子愛猷識理答臘在應昌繼承了皇位,史稱元昭宗,並於1371年改元宣光。至正三十年五月十六日(1370年6月10日),明軍將領李文忠攻克應昌,愛猷識理達臘逃往和林延續北元,繼續和明朝對抗。
1340年-1344年,脫脫第一次為相期間,以及1344年-1349年,元順帝親政期間,採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以革新政治,緩和社會矛盾,史稱「至正新政」。
1344年五月,脫脫因病辭職,1344年-1349年,由元順帝親政,至正六年(1346年),頒行法典《至正條格》,以完善法制;頒佈舉薦守令法,以加強廉政;下令舉薦逸隱之士,以選拔人才。
脫脫第一次為相期間和元順帝親政前期,政治比較清明,社會矛盾有所緩和,但未能從根本上解決積弊已久的社會問題。
至元元年(1335年)十一月,專權的右丞相伯顏使得順帝下詔停止科舉取士,因為伯顏專權到至元六年(1340年)二月,原本定於至元二年(1336年)和至元五年(1339年)在大都舉行的兩次科舉取士都被迫停止,史稱「至元廢科」。[註 6]
1340年二月,伯顏去職,脫脫被順帝任命為知樞密院事;1340年十月,順帝任命脫脫為右丞相。
至元六年(1340年)十二月,順帝下詔恢復科舉取士。至正元年(1341年)八月,全國範圍內恢復鄉試,至正二年(1342年),會試和殿試相繼在大都舉行,史稱「至正復科」。
此後科舉取士三年一次,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最後一次在大都舉行會試和殿試。1368年八月元朝退回草原後,不再有科舉取士。
至元二年(1336年),在增訂元仁宗年間的監察法規《風憲宏綱》的基礎上,將有關御史台的典章制度匯編為《憲台通紀》[註 7]。
至元四年(1338年)三月,命中書平章政事阿吉剌根據《大元通制》編定條格,至元六年(1340年)七月,命翰林學士承旨腆哈、奎章閣學士崾崾等刪修《大元通制》,至正五年(1345年)十一月書成,右丞相阿魯圖等入奏,請元順帝賜名《至正條格》[註 8]。
這部法典共有2909條,其中包括制詔150條、條格1700條、斷例1059條。
至正六年四月五日(1346年4月26日),將《至正條格》中的條格、斷例兩部分(2759條)頒行天下。1368年9月14日元朝退回草原後,《至正條格》逐漸失傳。
2002年在韓國慶州發現元刊殘本《至正條格》,包括條格12卷、斷例近13卷,以及斷例全部30卷的目錄。其中,條格存374條,斷例存426條,總數共計為800條。
後世盛傳元順帝妥懽帖睦爾為宋恭帝之子。元文宗曾佈告中外,「言明宗在朔漠之時,素謂(妥懽帖睦爾)非其己子。[6]」遂徙於高麗,後遷靜江。元末明初人權衡撰《庚申外史》,謂瀛國公駐錫甘州山寺(元時稱十字寺,即張掖大佛寺)時,封地位於汪古部舊地及居延一帶的趙王曾以一葛邏祿女子與之(即順帝生母邁來迪)。延祐七年四月,回回女生一男子。時值武宗長子周王和世琜(即位後為元明宗)流亡西北,過甘州山寺,見瀛國公幼子,「大喜,因求為子,並其母載以歸」。明代以後,此說遂成確論。至清代,四庫提要認為此說乃宋遺民僞造,明人「附會而盛傳之」,「覈以事實,渺無可據,實為荒誕之尤,非信史也」。」近時學者有謂瀛國公在移駐甘州之前,可能居于謙州吉利吉思地界(今葉尼塞河上游)。當時周王和世琜自陝西至嶺北過金山(阿爾泰山),流亡於察合臺後王封地,地理上與謙州接近,因此有相見贈子(趙㬎贈子)的可能。
雖然宋恭帝和元明宗有相見贈子的可能,但是根據眾多史料分析,元順帝妥懽帖睦爾不可能是宋恭帝的兒子,只能是元明宗的兒子。
元文宗雖然曾下詔天下,「元明宗在朔漠之時,素謂非其己子」,並將妥懽帖睦爾流放到廣西靜江,但是在1332年12月14日元寧宗懿璘質班(元明宗嫡長子)去世後,元文宗卜答失里皇后不顧右丞相燕帖木兒的堅決反對,不立元文宗的兒子燕帖古思,而是一定要立妥懽帖睦爾(元明宗庶長子),並在燕帖木兒死後最終立妥懽帖睦爾為帝。
由此可以推斷,元順帝妥懽帖睦爾只能是元明宗的兒子,不可能是宋恭帝或者其他人的兒子。元文宗在位時下詔天下說他不是元明宗的兒子,並將他流放到廣西,只是為了避免他對元文宗本人的皇位產生威脅,同時也為了剝奪他將來即位的合法性,但元文宗後來在去世前因為毒死哥哥元明宗一事而幡然悔悟,於是立下遺詔,不立自己的兒子,只准立元明宗的兒子,於是卜答失里皇后先後立了元寧宗和元順帝為帝。
元世祖忽必烈的後裔眾多,如果元順帝不是元明宗的兒子,那他自然就不是元世祖後裔,元文宗卜答失里皇后不可能立他為帝,其他的元朝皇族也一定會堅決反對,眾位大臣們也不會同意。從元文宗皇后堅持一定要立他為帝這一點就足以以推斷出元順帝妥懽帖睦爾一定是元明宗的兒子,一定不是宋恭帝的兒子,說他是宋恭帝之子不過是野史傳聞,不可採信。
元順帝執政後期怠於政事,荒淫於游宴,學「行房中運氣之術」。另外,他有匠材,能製金人玉女自動報時器。又造宮漏,「其精巧絕出,人謂前代所罕有」,作為皇帝發明家,史稱「魯班天子」。他還造龍船,也會建築製圖,常常親自參與工程設計。元順帝在清寧殿前建造精巧別致的山子、月宮等。不過朱元璋評價其機械發明是玩物喪志,這些作品就沒有保存[7],湊巧的是明熹宗後來卻也沉迷木工。
三國時期曹魏李康《運命論》:「夫黃河清而聖人生。」元順帝統治年間,出現過三次「河清」,一次是至正二十年(1360年),「十一月甲寅朔,黃河清,凡三日。」,另一次是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黃河自河東清者千餘里,河魚歷歷,大小可數。庚申帝聞之,慘然不樂者數日。群臣奏曰:「河清,王者之瑞,胡為不樂耶?」上曰:「傳雲,黃河清,聖人生。當有代朕者。」群臣復曰:「皇太子生子,是陛下聖孫,即其應也。」上笑而釋。 」[8]還有一次是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五月甲子朔,黃河清。」
到了至正十年(1350年)國內發生通貨膨脹,加上為了治水(當時因黃河水災頻繁,元順帝下令右丞相脫脫遏黃河回故道以整治水患)加重了徭役,導致至正十一年(1351年)紅巾軍起事,紅巾軍一度在1359年1月8日攻入上都,焚毀宮闕,留七日後方才離去。雖然在元朝名將察罕帖木兒的努力下,1362年元軍獲得很大戰果,但由於叛軍的勢力已經很大,朝廷內部又發生皇帝和皇太子愛猷識理答臘(即後來即位的元昭宗)兩派之間的明爭暗鬥,因此元順帝無法有效地控制政局,而在外的各行省將領各行其是,不聽中央統一指揮。這一切給朱元璋提供了鞏固其地位的機會。
至正二十八年正月初四日(1368年1月23日)朱元璋在應天府建立明朝,統一中國南方,責令北伐,徐達率領的軍隊逼近大都,閏七月二十八日(1368年9月10日),元順帝夜半開大都的健德門北奔,率太子愛猷識理答臘、后妃、臣僚等逃離大都,八月初二日(1368年9月14日),明朝軍隊從大都的齊化門攻城而入,元朝正式退出中原,回到蒙古草原。
八月初四日(1368年9月16日),元順帝到達上都。至正二十九年六月十三日(1369年7月16日),明軍逼近上都,元順帝離開上都,當天到達應昌。六月十七日(1369年7月20日),明軍將領常遇春攻克上都。
元順帝在上都和應昌曾兩次組織兵力試圖收復大都,但都被明朝軍隊擊敗。至正三十年(洪武三年)四月二十八日(1370年5月23日)元順帝因痢疾在應昌去世,享年五十一歲。
皇太子愛猷識理答臘在應昌繼承了皇位,是為元昭宗,並於1371年改元宣光。至正三十年五月十六日(1370年6月10日),明軍將領李文忠攻克應昌,愛猷識理達臘退往和林。
教宗若望二十二世和教宗本篤十二世成功地在整個大蒙古國推廣天主教會,從1317年到1343年,從克里米亞半島到中國。汗八里總教區總主教孟高維諾於1328年逝世,隨後阿蘇特人1336年寫信給本篤十二世要求派遣新的總主教。1336年,元順帝派遣留住在中國的拂郎國人安德烈等十五人回訪歐洲,並致書聖座。教宗應約1338年派以馬黎諾里為首的數十人的使團來到中國,將近3年後,[9]於1342年七月抵達元上都,七月十八日(農曆)元順帝在上都慈仁殿會見了來使。馬黎諾里向順帝進呈教宗信件和一匹佛郎國馬,這匹被稱作天馬的法國馬,「長一史一尺三寸,高六尺四寸」,引起朝中的驚嘆。後順帝敕畫家作畫,來記述這一朝貢盛事。周朗曾奉旨作過《佛郎國獻馬圖》。
1341年,德里蘇丹國蘇丹穆罕默德·賓·圖格魯克派摩洛哥旅行者伊本·白圖泰作使者訪問元朝以拜訪元順帝,其禮物包括200名印度教徒奴隸,但在多布平原遭到印度教徒的襲擊,帝國4000騎兵全部遇難,失蹤78人,他們被分割、捕捉、有的被殺害;1345年,伊本·白圖泰幸運抵達中國,並選擇繼續向北行走,和他的夥伴阿爾布什利(Al-Bushri)經過京杭大運河到北京,拜訪元順帝。[10]
高麗抓獲一日本漁船,認為該漁船是間諜船,並將該船送往宗主元朝,順帝命令釋放回國,足利幕府派遣由一名和尚帶領的使團訪問表示感謝。
倭寇在這一時期頻繁騷擾中國沿海,據泉州地方志記載,至元二年(1336年)和至正七年(1347年)惠安縣衙兩次被倭寇燒毀;至正年間(1341—1368年),一股倭寇在金門登陸,於馬坪附近各鄉村大肆焚掠,因颱風沉船,被當地群眾全部殲滅[11]。至正十八年以來,倭人連寇瀕海郡縣,至正二十三年八月丁酉朔,倭寇蓬州,被守將劉暹擊敗[12]。
年份 | 電視台 | 劇名 | 演員 |
1987 | TVB | 大明羣英 | 李龍基 |
1998 | CTS | 乞丐皇帝傳奇 | 王頻 |
2005 | 湖北電視台 | 武當 | 陳祖烈 |
2005 | MBC | 辛旽 | 李錫九 |
2013 | MBC | 奇皇后 | 池昌旭 |
2014 | 蒙古電視台 | 諸侯時代 | 門德賽汗·恩赫賽汗、額爾登巴特 |
2016 | 重慶電視台 | 真命天子 | 張明明 |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