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學(英語:Communication studies)的研究對象有着多種表達,概況的說,傳播學是研究人際與社會資訊的傳遞、社會資訊系統運行的學科。[1]傳播的概念同樣有着來自不同學科視角和不同側重的表達,傳播的定義主要概況為六種:傳播是傳遞,傳播是共享與互動,傳播是控制,傳播是撒播,傳播是權力,傳播是遊戲。[2]通過話語研究可以探究這六種定義的原因以及這些定義蘊含的幾種傳播概念。
此條目需要精通或熟悉傳播學的編者參與及協助編輯。 |
概述
傳播學通常分為大眾傳播,組織傳播,集體傳播,人際傳播,人內傳播五個部分。按傳播的媒介分,可分出口語傳播,文字傳播,非語言傳播,數碼傳播等幾個分支。按資訊內容及目的來分,又涉及出新聞學,公共關係學、廣告學等專業。這些領域的研究內容是與傳播學的研究相互重疊的。[來源請求]
在中國古代,人們通過驛站、飛鴿傳書、烽火報警、符號、身體語言、眼神、觸碰等方式進行資訊傳遞。到了今天,隨着科學水平的飛速發展,相繼出現了無線電、固網電話、流動電話、互聯網甚至視像電話等各種通訊方式,資訊的傳播可以覆蓋全球並且在人們的生活中扮演着日趨重要角色。而與此同時,通訊技術的發展極大的豐富了傳播學研究的理論和內容,並且與其它學科之間的聯繫也更加繁複。
典型的傳播模式
拉斯韋爾的5W模式:
- 傳者/發訊者(Source/Sender):who
- 訊息(Message):say what
- 渠道(Channel):in which channel
- 受眾/受傳者(Receiver):to whom
- 效果(Effect):with what effect
山農的資訊理論模式:信源→編碼→頻道→解碼→信宿
其過程,簡而言之,是發訊者將訊息以語言、文字或其他方式編碼(Encode),再透過溝通渠道傳遞到接受者,由接受者自己解碼(Decode)出發訊者的訊息。以電台這種大眾傳播媒介為例,電台的員工(發訊者)將資訊(如新聞)以聲音加密,透過大氣電波(大眾傳播媒介)這渠道,傳送到聽眾(接受者),聽眾(受眾)在腦海中解讀聲音,從而得到資訊。
這兩種模式的共同點是將資訊的傳遞看成單項的過程,而忽略了受眾的能動性和資訊從接收者反饋給發送者的過程,山農模式注意到了噪音,但將資訊傳遞中社會環境的影響並不是噪音可以解釋的。
奧斯古德和施拉姆的模式中,每個傳播者既是加工資訊的人,也是解釋和翻譯資訊的人,他們既傳出資訊又編輯資訊,同時作出理解。這個模式的是針對人際傳播的,暗示着傳播者互相是擁有平等的傳播機會和理解能力,而在社會中許多人的政治地位,文化水平和經濟都是有差異的。
徳弗勒的互動模式在山農的基礎上而來,不再是單項的傳播,將編碼和解碼換成了發射器和接收器,增加了噪音對傳播中每一環節的影響。這個模式更加符合普遍的傳播過程,且加深了學者們對噪音的理解。
傳播學史
如果將傳播定義為資訊的傳遞,那從原始社會以來,人類交流傳播這個過程一直在進行。但是傳播成為一專門學科是從二十世紀的美國開始的。不少大學在二十世紀中開始成立新聞傳播學院,四五十年代正式由施拉姆建立成一門學科,而中國大陸傳播學研究則起步更晚,於80年後才開始。
一戰後宣傳研究的興起使各國的人們和政府意識到了宣傳的力量,廣播公司的興起使得市場研究開始注重於受眾的喜好。二戰時眾多歐洲學者包括卡爾·霍夫蘭,保羅·拉扎斯菲爾德,阿多諾等學者也前往美國避難。這些社會科學領域跨學科的學者們後來被美國政府聚集在華盛頓,進行幾種類型的傳播研究。[3]例如卡爾·霍夫蘭等人關於電影說服的研究,拉斯韋爾等人關於宣傳內容的研究等等。戰後一些曾為傳播學做出貢獻的學者回到原先的領域,施拉姆則是在戰後萌生了創立一個新學科的想法。
傳播學是一門非常年輕的學科,在20世紀中期建立。在美國大學裏建立一個新的科學領域是一件極其罕見的事件。自1900年左右,即當5個傳統的社會科學(經濟學、心理學、政治學、社會學和人類學)建立以後,只有極少的新的學術領域能夠發展起來。作為傳播學學科地位的的確立者,施拉姆確實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他於1947年在伊利諾大學創造了第一個傳播學院,是世界上第一個具有傳播學教授和系主任頭銜的人。他在1948年撰寫了第一部傳播學課程的教科書《現代社會的傳播》,施拉姆創立傳播學的標誌是1949年由他編撰的第一本權威性的傳播學著作——《大眾傳播學》的出版。[來源請求]
傳播學的分支
傳播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 自我傳播(Intrapersonal communication)
- 人際傳播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 組織傳播 (Organizational Communication)
- 大眾傳播 (Mass Communication)
- 對外傳播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 傳播史 (Communication History)
- 網絡傳播學 (Internet Communication)
- 傳播效果研究:傳播學的微觀研究,分析如何有效傳達資訊,控制噪音的負作用。
- 科技傳播學 (Science Communication)
- 新聞學 (Journalism)
- 廣告學 (Advertisement)
- 公共關係學 (Public Relations)
- 媒體素養 (Media Literacy)
- 傳播生態學 (Media Ecology)
- 視覺傳播學 (Visual Communication)
- 發展傳播學 (Developmental Communication)
- 健康傳播學 (Health Communication)
- 電腦中介傳播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傳播學相關領域
傳播學經典著作
延伸閱讀
- 克勞德·艾爾伍德·山農和Warren Weaver:《通訊的數學理論》(A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
- 諾伯特·維納:《控制論》(Cybernetics: Or Control and Communication in the Animal and the Machine)
參看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