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利恆
巴勒斯坦西岸地区城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伯利恆[註 1](阿拉伯語:بيت لحم,羅馬化:Bayt Laḥm,ⓘ,意為「肉房」;希伯來語:בית לחם,羅馬化:Bēṯ Leḥem,發音:[bet ˈleχem],意為「麵包房」),舊名以法他(希伯來語:אֶפְרָת \ אֶפְרָתָה;阿拉伯語:افراتة)[2],是一座位於巴勒斯坦西岸地區的城市,座落在耶路撒冷以南10公里處,人口約3萬人。該城是伯利恆省的首府,也是當地文化和旅遊業的中心[3][4]。
![]() |
![]() | 此條目翻譯自英語維基百科,需要相關領域的編者協助校對翻譯。 |
伯利恆 בית לחם(希伯來語) بيت لحم(阿拉伯語) | |
---|---|
![]() | |
座標:31°42′16″N 35°12′22″E | |
政府 | |
• 市長 | 安東·薩爾曼 |
人口(2007) | |
• 總計 | 25,266[1]人 |
對於基督教而言,伯利恆是耶穌的出生地,也是世界上最早出現基督徒團體的地方之一,不過近年來由於移民的原因,該城基督徒團體的規模已有所收縮[5]。根據《聖經》記載,伯利恆也是大衛的出生地和加冕成為以色列國王的地方。城外有對猶太教有重要意義的拉結墓。
伯利恆在歷史上曾經被眾多的帝國所統治。目前,以色列控制着伯利恆的進出口,而日常行政由巴勒斯坦自治政府進行管理[6] 。在現代,伯利恆以穆斯林佔多數,但仍然擁有巴勒斯坦最大的基督徒社區之一[5]。伯利恆都市聚集區包括毗鄰的2個城鎮:Beit Jala和Beit Sahour,以及Aida和Beit Jibrin難民營。伯利恆的經濟支柱是旅遊業,尤其是在聖誕節期間,由於該市擁有聖誕教堂,成為基督徒的朝聖地。伯利恆擁有30多家旅館和300個手工業作坊[7]。
歷史
該城位於多山的猶大王國,最初叫「以法他」[8],意為「富饒」;又名「伯利恆以法他」[9]、「猶大伯利恆」[10]、和「大衛之城」[11]。聖經裏第一次提到該城,是說到雅各最鍾愛的妻子拉結在生便雅憫時,難產死在這裏,埋葬在通往以法他的路邊,就在城市的北面[12]。而根據路得記的記載,山谷向東就是摩押人女子路得故事的發生地點,那裏就是她來到財主波阿斯的田地拾取麥穗的地方,也有她和婆婆拿俄米回到這座城市的小路。
伯利恆也是以色列第二位國王大衛的出生地,也是他受先知撒母耳用聖膏油膏抹,成為以色列國王的地方[13];當大衛在亞杜蘭洞時,三個勇士冒着生命危險闖過非利士人的營地,到伯利恆城門旁的井裏打水獻給大衛[14]。

在耶穌出生以前的數百年,以色列的先知彌迦在《彌迦書》的第5章第2節(「伯利恆以法他阿,你在猶大諸城中為小,將來必有一位從你那裏為我而出,在以色列中作掌權者;祂是從亙古,從太初而出。」)中,預言彌賽亞將要出生在伯利恆。根據路加福音2章4節的記載,耶穌的父母本來居住在拿撒勒,但是由於羅馬皇帝奧古斯都下令在全國範圍內普查人口,而回到祖先大衛的城伯利恆,因此耶穌就出生在伯利恆。此後,他們全家又回到了拿撒勒。馬太福音2章則記載希律王殺死了伯利恆城內及其四境所有2歲以內的男孩[15]。在這卷福音書中,記載耶穌的養父約瑟在夢中得到警告,全家得以及時逃往埃及,躲過了這次屠殺,直到希律死後才返回。約瑟再一次在夢中受到天使的警告,沒有返回猶大,而是全家前往加利利,定居在拿撒勒城[16]。
根據福音書(路加福音2章4節和馬太福音2章1節),耶穌正是他們等待的彌賽亞,降生在伯利恆,儘管他在拿撒勒長大。[15]。

在132年-135年的Bar Kokhba's 起義期間,羅馬人將城市摧毀,並在基督降生地的遺址上建造了一座供奉阿多尼斯的神廟。直到326年,第一位基督徒皇帝君士坦丁大帝的母親海倫娜太后在訪問伯利恆時,才建起了第一座基督教堂[6]。
在529年的撒瑪利亞人起義期間,伯利恆遭到洗劫,城牆和聖誕教堂遭到毀壞,但是不久根據東羅馬皇帝查士丁尼一世的命令得到重建。614年,波斯人侵入巴勒斯坦,征服了伯利恆。一個稍後的文獻中記載了波斯人在聖誕教堂看見用馬賽克鑲嵌的東方三博士的波斯風格的服裝,就克制了毀壞聖誕教堂的行動。[6]
637年,在耶路撒冷被穆斯林軍隊佔領之後不久,第二任哈里發奧馬爾一世訪問伯利恆,應許聖誕教堂將繼續給基督徒使用[6]。但是在教堂旁邊,他祈禱過的地方,建起了奧馬爾清真寺[17]。
1099年,十字軍佔領了伯利恆,他們加固了城防,並且新修了一座修道院,還修建了聖誕教堂北面的迴廊,希臘東正教神職人員受到驅逐,代之以羅馬天主教的神職人員。1100年聖誕節,法蘭克耶路撒冷王國的第一位國王鮑爾溫一世在伯利恆加冕,同年,在該市設立了天主教主教區[6]。
1187年,埃及和敘利亞的蘇丹薩拉丁從十字軍手中奪取了伯利恆,羅馬天主教神職人員被迫離開,希臘東正教神職人員得以重返。1192年,薩拉丁同意讓2名羅馬天主教神父和2名助祭返回伯利恆。不過,由於歐洲朝聖者大為減少,該城喪失了朝聖貿易。在1229年-1244年之間,根據一項條約,伯利恆又曾短暫地處於十字軍的控制之下。1250年,由於拜巴爾一世的掌權,對基督教的寬容結束了,神職人員離開該市。1263年,伯利恆的城牆被拆除。在下一個世紀,羅馬天主教神職人員再度返回該市,在聖誕教堂的隔壁建立起自己的修道院。希臘東正教會獲得管理聖誕教堂的權利,並同羅馬天主教會和亞美尼亞正教會共同獲得管理聖誕洞穴的權利[6]。


從1517年開始,奧斯曼帝國控制了伯利恆,天主教和東正教之間為聖誕教堂的管理權進行痛苦的爭議[6]。從1831年到1841年,巴勒斯坦在穆罕默德·阿里的統治之下。在這期間,伯利恆經歷了一次地震,以及穆斯林區被阿里的軍隊所摧毀,顯然是對一場謀殺的報復。1841年,伯利恆回到奧斯曼帝國的統治之下,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6]。
由於英法等協約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獲勝,在戰後獲得了託管所佔領的奧斯曼帝國省份的權利。1923年9月29日,伯利恆和約旦河西岸巴勒斯坦大部分領土歸屬英國託管。1947年,聯合國大會解決巴勒斯坦爭端,通過巴勒斯坦分治決議,伯利恆包括在由聯合國管理的耶路撒冷特別國際飛地內。[18]
在1948年以阿戰爭期間,約旦佔領了伯利恆[19]。1947年-1948年,許多來自以色列人佔領區的難民來到伯利恆,主要居住在城北去耶路撒冷道路旁的Beit Jibrin(al-'Azza)、Aida和城南的Deheisheh(山下和所羅門池之間的地方),後來成為正式的難民營[20]。這些難民改變了伯利恆的種族構成。
1967年,以色列從約旦手中奪取了伯利恆和整個西岸地區。1995年12月24日,伯利恆被劃為「A區」,成為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完全控制的地區[21]。
在2000年開始的第二次巴勒斯坦大起義期間,伯利恆的基礎設施和旅遊業遭受重創。[22][23] 2002年,以色列國防軍發動大規模軍事進攻,大約200名巴勒斯坦人,包括一批武裝人員逃進聖誕教堂尋求庇護。以色列國防軍對伯利恆聖誕教堂的圍困持續了5周,有9名巴勒斯坦武裝人員和教堂的敲鐘人死於衝突。最後,13名巴勒斯坦抵抗人員被送往不同的歐洲和非洲國家,圍困結束[24]。
地理與氣候
伯利恆的海拔高度大約為775米,比鄰近的耶路撒冷高30米。[25]伯利恆位於猶大山地的南部。該市位於加沙和地中海東南方73公里,約旦安曼以西75公里,以色列特拉維夫東南方59公里。[26]附近的城市有:北面的Beit Safafa和耶路撒冷,西面的Beit Jala,南面的Beit Fajjar和東面的Beit Sahur。Beit Jala 後面的市鎮與伯利恆構成了一個都市集結區。
伯利恆的冬季,從12月中旬到3月中旬,氣候寒冷多雨。1月是最冷的月份,氣溫介於1-13攝氏度。從5月到9月,氣候溫暖晴朗。8月是最熱的月份,氣溫高達27攝氏度。伯利恆的年平均降水量為700毫米,其中70%的降水集中於11月到1月。[27]
人口
根據巴勒斯坦中央統計署資料,2007年中伯利恆人口為25,266人。[1]而在1997年人口統計時,該市人口為21,670人,其中包括6,570名巴勒斯坦難民,占該市人口的30.3%[30][31]。1998年,該市的宗教構成為:遜尼派穆斯林佔67%,基督徒佔33%,其中大部分是希臘東正教和羅馬天主教。[32]2005年,基督徒人口總數下降到只佔20%。[33]儘管伊斯蘭教已經成為伯利恆的主要宗教,但該城仍然只有一座清真寺,就是位於馬槽廣場的奧瑪爾清真寺。[17]
1997年,伯利恆居民的年齡組成為:10歲以下者佔27.4%,10-19歲者佔20%,20-29歲者佔17.3%,30-44歲者佔17.7%,45-64歲者佔12.1%,65歲以上者佔5.3%。男性共有11,079人,女性有10,594人。[30]
由於移民以及出生率較低等原因,伯利恆的基督徒比重持續下降。1947年,基督徒占伯利恆人口的75%,但到了1998年,比重已經下降到33%[32][34]。在2000年-2003年期間,伯利恆有2000名基督徒移居外地,穆斯林占人口多數[35]。伯利恆現任市長維克多·巴塔爾薩博士告訴美國之音記者:「由於來自身心兩方面的壓力,和惡劣的經濟形勢,許多人,包括基督徒和穆斯林都移居外地,但顯然出走的基督徒更多,因為他們已經是少數了。」[36]
根據臨時協定進行統治的巴勒斯坦自治政府的官方態度表示同意伯利恆地區的基督徒擁有平等地位,不過還是有武裝派別少數針對基督徒的暴力事件。[37] 第二次巴勒斯坦大起義的爆發以及隨之而來的旅遊業衰退已經使基督徒少數派受到影響,由於他們是伯利恆許多旅館和針對外國遊客的服務業的擁有者,因而在經濟上遭受重大打擊。[5] 一項關於基督徒為何離開該市的統計分析歸因於缺少經濟和教育機會,特別是因為基督徒的中產階級身份和較高的教育水準。[38]
2006年,巴勒斯坦人研究與文化對話中心對伯利恒基督徒進行了一次民意測驗,發現90%的人都有穆斯林朋友,73.3%的人認為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尊重該市的基督教遺產,78%的人將大批逃離該市的原因歸因於以色列對該地區的旅行限制。[39]
該市的基督徒拒絕穆斯林恐怖分子哈馬斯,儘管有一些居民因為伊斯蘭教在該市的影響增加而匿名批評該穆斯林恐怖分子,例如不習慣當地清真寺頻繁地召集祈禱。在哈馬斯穆斯林恐怖分子控制下,基督徒要繼續忍受缺少法律和秩序的現狀,當地黑手黨利用低效率的法庭以及認為基督徒可能較少保護自己,偷竊活動盛行。[40][41][42]
經濟


商業是伯利恆的主要產業,特別是在聖誕節期間。該市的主要街道和市場佈滿了出售用當地橄欖樹雕刻成的手工藝品、香料、珠寶和果仁蜜餅等食品的店鋪。[43][44]宗教用品是伯利恆的重要產業,包括用橄欖樹和珍珠母製作的裝飾品,橄欖木雕像、盒子和十字架。[44]
從1885年開始,伯利恆釀造Cremisan 酒,目前向幾個國家出口。這種酒由 Cremisan修道院的修士釀造,所用大部分葡萄來自 al-Khader 地區。這個修道院每年產酒700,000 升[45]。
2000年以前,伯利恆與巴勒斯坦其餘城市不同,以旅遊業為當地主要產業,因此大多數居民不在以色列工作。[22] 旅遊收入占該市經濟的65%。[46]
聖誕教堂是伯利恆主要的遊覽勝地和基督徒朝聖中心。它位於伯利恆的中心馬槽廣場,建在一個叫「聖穴」的地穴之上,據基督教傳統這裏是耶穌降生的地方。由康斯坦丁大帝建造於公元330年,這也許是世界上現存的最古老的教堂。靠近它的另一個洞穴,據說拉丁教父耶柔米在那裏花了三十年時間,將聖經翻譯成拉丁語(武加大譯本)[6]。
文化

在以色列建國以前,伯利恆的服飾在整個猶大山地和沿海平原的村鎮廣為流行。伯利恆和周圍村莊的刺繡女工以專業製作結婚禮服而著稱。[47] 伯利恆是生產一種「全面色彩效果和金屬光澤」的刺繡的中心[48]。
伯利恆的禮服通常為靛青色織物,用當地羊毛織成的無袖上裝(bisht)。特殊場合的女裝則用有斑紋的絲綢製成,通常都有複雜的刺繡。[47]
伯利恆服飾的獨特之處在於將金線、銀線或絲線繡在絲綢、羊毛、毛氈或天鵝絨上,製成衣服,設計了程式化的 floral patterns with free or rounded lines。這種技術用於製作高貴的結婚禮服(thob malak),和已婚婦女穿着的shatwehs。其中有一些可以追溯到拜占庭時期,有些可以追溯到奧斯曼帝國貴族的正式裝束。由於伯利恆是一個基督徒城鎮,當地婦女也能夠用刺繡和銀色錦緞設計製作教堂聖衣。[47]
伯利恆擁有4座博物館。聖誕劇院與博物館向遊客提供31個3D模型,描繪耶穌一生的各個重要階段。它的劇院放映長度為20分鐘的短片。Badd Giacaman 博物館將時間帶回到18世紀,主要展示歷史,以及橄欖油的生產過程。Baituna al-Talhami 博物館成立於1972年,展示伯利恆居民的文化。[4]國際聖誕博物館由UNESCO設計,旨在展示「在一個喚起的氣氛中的藝術上高品質」的作品。[4]
伯利恆的巴勒斯坦遺產中心成立於1991年,旨在保護和促進巴勒斯坦服飾、藝術和民間傳說。[49]另一個文化中心——伯利恆國際中心則集中展示伯利恆當地文化。
在伯利恆,聖誕節儀式在3個不同的日期舉行:羅馬天主教和新教各教派在12月24日慶祝,希臘東正教會、科普特正教會、敘利亞正教會的基督徒在1月6日慶祝聖誕節,而亞美尼亞正教會在1月19日慶祝聖誕節[50]。大部分聖誕遊行通過聖誕教堂外面的馬槽廣場。天主教儀式在聖嘉芙蓮教堂舉行,而新教儀式在Shepherds' Fields舉行。[51]
政府
伯利恆市政委員會擁有15名選舉產生的成員,包括市長和副市長。一項特別條款規定該市的市長和市政委員會多數成員必須是基督徒,其餘席位則不受宗教限制。[5] 市政委員會中包括幾個政黨的黨員,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的左翼派別,例如解放巴勒斯坦人民陣線和巴勒斯坦人民黨通常支配了備用席位。2005年,哈馬斯贏得了大多數開放席位。伯利恆是伯利恆行政區的首府。[52]
教育
根據巴勒斯坦中央統計署資料,1997年,伯利恆10歲以上人口的識字率為84%。該市人口中,10,414人正在學校就讀(小學4,015人,初中3,578人,高中2,821人)。大約14.1%的高中生獲得畢業證書。[53]2006年,在伯利恆共有135所學校;100所由巴勒斯坦自治政府教育部管理,7所United Nations Relief and Works Agency (UNRWA),28所為私立[54]。
伯利恆大學由羅馬天主教會以喇沙會的傳統創辦於1973年,招收各種宗教信仰的學生。伯利恆大學是西岸地區最早建立的大學,並可追溯到1893年當喇沙會在巴勒斯坦和埃及各地開辦學校的時候。[55]
交通

伯利恆擁有4個私人經營的汽車站,開通前往耶路撒冷、希伯侖、Nahalin、巴地爾和Beit Fajjar的班車。持西岸執照的公共汽車和出租車未經允許不允許進入以色列,包括耶路撒冷。[56]
伯利恆到耶路撒冷的主要道路在耶路撒冷的市區邊界處(拉結墓)被切斷[57]。伯利恆居民只允許經過特別許可前往耶路撒冷(該地區主要的社會、經濟和宗教中心),通常也被拒絕。到西岸巴勒斯坦控制區其他地方旅行也有限制,有時受到阻止。該市定期進行嚴格的宵禁,不允許居民離開家。
以色列修築的西岸柵欄已經對伯利恆產生了巨大的政治、社會和經濟影響。柵欄經過該市建成區的北側,距離阿依達難民營和另外一邊的耶路撒冷市邊界都僅有數米遠。[22]
從伯利恆地區到西岸地區其他地方的大部分進出口現已被以色列的檢查哨和路障所控制,限制的嚴格程度受到以色列安全部門的指示。伯利恆的巴勒斯坦居民前往耶路撒冷需要通行證。[58] 在過去獲得通行證進入,served 在許多方面 as an urban anchor to 伯利恆,已經非常罕見 自從第二次巴勒斯坦大起義的暴力活動開始後,以色列隨後豎起了一個終點站,以減少2個鄰近城市之間的通行。[22][59]
巴勒斯坦人未經許可不允許進入市郊的猶太人聖地拉結墓。由於伯利恆和附近的聖經中的所羅門池位於A區,以色列公民沒有以色列軍事當局的允許,也不得前往那裏。[22]
友好城市
阿聯酋 阿布扎比
意大利 阿西西
希臘 雅典
哥倫比亞 巴蘭基亞
意大利 布雷西亞
美國 伯靈頓
意大利 卡普里島
意大利 卡坦扎羅
法國 沙特爾
意大利 基瓦索
意大利 奇維塔韋基亞
德國 科隆
智利 康塞普西翁
意大利 科里
法國 克雷伊
秘魯 庫斯科
波蘭 琴斯托霍瓦
西撒哈拉 達赫拉
意大利 埃斯泰
意大利 法賈諾
意大利 佛羅倫薩
意大利 加里波利
馬爾他 艾因西萊姆
蘇格蘭 格拉斯哥
意大利 格雷喬
法國 格勒諾布爾
法國 盧爾德
墨西哥 蒙特雷
意大利 蒙特瓦爾基
法國 蒙彼利埃
巴西 納塔爾
意大利 普拉托韋基奧-斯蒂亞
俄羅斯 聖彼得堡
挪威 薩爾普斯堡
奧地利 施泰爾
智利 阿萊馬納鎮
西班牙 薩拉戈薩
備注
延伸閱讀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參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