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武庄為臺灣日治時期1920年至1945年間存在之行政區,轄屬高雄州鳳山郡。今高雄市仁武區及大社區。1934年時約有人口9,522人。[1]
行政區劃
仁武地區在清代屬觀音中里、觀音下里、半屏里,在1897年5月隸屬於鳳山縣阿公店、打狗辨務署。1898年2月5日,鳳山縣公告劃設區,觀音中里分為「楠梓坑區、牛食坑區、圳頭區、滾水仔區」,觀音下里分為「考潭區、竹仔門區」,半屏里分為「後勁區、右沖區、大林蒲區」[2]。1898年6月28日,鳳山縣被併入臺南縣。1900年2月12日,觀音中里分為「楠梓坑區、牛食坑區、三奶潭區、保舍甲區」[3]。同年11月15日,觀音中里分為「楠梓坑區、保舍甲區」,觀音下里分為「考潭區、楠梓坑區、仕隆區」,半屏里分為「後勁區」[4]。1901年11月11日,臺灣的行政區劃改為二十廳,隸屬於「鳳山廳楠仔坑支廳」。1904年4月15日,鳳山廳實施街庄整併。此時的劃分如下:[5][6]
- 後勁區
- 半屏里:五塊厝庄、八卦藔庄、大灣庄
- 考潭區
- 觀音下里:前埔厝庄、烏材林庄、蛇仔形庄、考潭庄、灣仔內庄、赤山仔庄、新庄、仁武庄、竹仔門庄
- 楠仔坑區
- 觀音下里:後庄仔庄
- 觀音中里:大社庄、林仔邊庄、三奶壇庄
- 保舍甲區
- 觀音中里:牛食坑庄、蜈蜞潭庄、保舍甲庄
1909年10月25日,臺灣的行政區劃改為十二廳,鳳山廳因此廢止,被併入臺南廳,隸屬「臺南廳楠仔坑支廳」。1920年10月1日,原堡里鄉澚之行政區廢除,街庄社改為大字,上述街庄合併為高雄州高雄郡仁武庄,轄域內分為轄域內分為仁武、前埔厝、烏材林、蛇子形、考潭、灣子內、赤山子、新庄、後庄子、竹子門、五塊厝、八卦寮、大灣、大社、牛食坑、蜈蜞潭、保舍甲、三奶壇、林子邊等19個大字[7]。仁武大字下有「潭底園」、「埤寮子」、「仁武」小字名[8]。1924年12月25日,高雄郡廢郡,劃入鳳山郡。
二戰後,大社、牛食坑、蜈蜞潭、保舍甲、三奶壇、林子邊在1951年8月獨立組成「大社鄉」。
1904年[5] | 1920年 | 現在 | |||
---|---|---|---|---|---|
堡里 | 區 | 街庄社 | 街庄 | 大字 | 鄉鎮 |
半屏里 | 後勁區 | 前五塊厝庄、下五塊厝庄 | 仁武庄 | 五塊厝 | 仁武區 |
八卦藔庄、後港庄 | 八卦寮 | ||||
檨仔林庄、大灣庄 | 大灣 | ||||
觀音下里 | 考潭區 | 仁武庄、田藔庄、埤藔仔庄 | 仁武 | ||
前埔厝庄、三公藔庄、竹仔坑庄、瓦厝仔庄 | 前埔厝 | ||||
烏材林庄 | 烏材林 | ||||
蛇行仔庄、中庄仔庄 | 蛇子形 | ||||
考潭庄 | 考潭 | ||||
潭底庄、灣仔內庄、南勢埔庄 | 灣子內 | ||||
赤山仔庄 | 赤山子 | ||||
新庄 | 新庄 | ||||
瓦磘仔庄、竹仔門庄、豆醬宮庄 | 竹子門 | ||||
楠梓坑區 | 後庄仔庄 | 後庄子 | |||
觀音中里 | 大社庄、圳頭庄、竹圍庄、檨仔腳庄 | 大社 | 大社區 | ||
三奶壇庄、離仔內庄 | 三奶壇 | ||||
林仔邊庄 | 林子邊 | ||||
保舍甲區 | 牛食坑庄、加納崎庄、柑仔宅庄、水哮庄、大竹圍庄 | 牛食坑 | |||
蜈蜞潭庄、箍桶藔庄、北勢林庄 | 蜈蜞潭 | ||||
保舍甲庄、萬根松庄 | 保舍甲 |
區、庄長
設施
參見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