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國人口史介紹中國的人口歷史。雖然在中國歷史上,從周宣王時期就有人口調查,在戰國前期就有詳細的人口統計,可惜沒有文獻資料流傳下來,加之各種原因的影響,人口數據多不精確。但自班固編纂《漢書》開始,之後歷代16本正史中的《地理篇》大多有人口記載,均為研究人口變遷的珍貴資料。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6年12月4日) |
從古至今中國人口一直保持世界人口較大的比例(十分之三到四分之一),但不一定保持在首位。清代19世紀上半葉中國人口約佔全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目前中國人口佔全世界的五分之一,但因四十年的強制計劃生育,新生兒數量僅佔全世界的十分之一。1959年到1961年的三年大饑荒時期,中國被認為曾一度出現人口負增長的情況。
本條目人口資料多見於正史中記錄的納賦人口官方文獻為主來源,但是由於因為暴政和自然災害造成的流民等原因,有為數不少的人口並不見於正史的記錄,而且有很多僧尼、道士、奴婢、部曲等有些時代會略過並不歸於此類,造成統計上偏差。在戰爭期間,朝廷和官府對地方的控制不力,人民逃逸而形成流民,所以在統計遇到這種情況下的人口數據需要加入估算才更接近於真實。
最早人口資料《國語》記載,周宣王時就已有進行過人口調查的目前傳世文獻資料記載的最早記錄。但真正詳細的人口調查起源於戰國初期,但當時的資料並沒有流傳下來。在戰國末期(前230年),根據當時各國兵力及史料推算,各諸侯國人口約3,000至3,500萬人。
葛劍雄主編的《中國人口史》[1]一書中追索發現宋金之際,北方的人口損失高達總數的十分之四上下,金亡時人口下降了87%。並無任何型態的戰爭能造成如此大人的殺傷,即使是大規模現代武器的二戰已經有燃燒彈、原子彈大舉轟炸也遠不可能,另一例子明末的崇禎三年(1630年)至十七年(1644年)這14年人口損失達4000萬,總人口由19250萬下降至15250萬,降幅達20.78%也多所怪異,也有一些數據是波動幅度詭異,宋代歷史中也不乏有些和平時期戶數在一年內驟然減少超過10%、而在接下來的時間裏以極高的速度再次回彈的數據。
最大可能是古代人口統計制度的數據來源者使然,如漢朝時東海郡總人口達到140萬人但正規官員才2203人管理一切事務,漢朝主要鼓勵地方傳統宗族擔任地方政府角色,甚至可以執法維護治安、審判糾紛等,官員只在最後階段背書即可[2],而人口統計工作也由豪族上報再由層層官員整理上承稱為「上計」,此一制度傳承甚久以至直到清朝許多人口依然以此法統計。而豪族常因各種理由隱瞞人口,例如稅務問題、知曉將有戰爭想避自身轄下被徵兵、對皇帝不滿等原因。《資治通鑑·卷212》曾紀載唐朝以宇文融清查戶籍「凡得戶八十餘萬」表明底層有隱匿人口達12%,而此次清查只是一小部分,尚無全面清查。又如宋初時由於前朝官吏多認定趙匡胤篡位奪權來位不正,故很多地方豪族並不配合上計[2],導致統計戶籍數由後周262.6萬減到宋初96.7萬,直到宋朝勢力穩定對地方控制力加強後掃蕩了不滿的分子,戶數又快速恢復,並非「改朝換代有戰亂導致人口少了三分之二」這種明顯荒誕的解釋。[2]
戰國時期(前453年—前221年)是古代中國農業的快速發展和奠定後來農耕文明基礎的時期。期間各諸侯國的人口快速成長,估計戰國中期各諸侯國總人口達到約2,500至3,000萬。[來源請求]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最終完成統一六國,到末期(前207年),全國總人口大約為3600-4500萬之間。估計此年的世界人口有1.9億。
由於中國歷史早期農業發展集中在黃河中下游流域地區,故當時全國人口分佈格局為北多南少。
若以淮河、秦嶺為界,那此時的華北人口超過85%,華南人口不足15%。人口數超過500萬的司、豫、冀、兗、青、徐五州均位於黃河中下游地帶,這五州的人口總數佔全國的55%。首都長安周圍人口密度達每平方公里1000人左右。人口數量在200萬以下的有交、涼、并、朔方四州。益、荊、揚三州的主要人口分佈在成都平原、南陽盆地、太湖平原和寧紹平原。
前202年,漢朝正式建立。估計西漢初人口在1,500萬到1,800萬之間。
漢朝建立後由於奉行黃老政治、與民生息的政治措施,文景之治後到漢武帝元光六年時(前129年)達到3,600萬,黃河中下游地區的人口在這六十年之中顯著增長,出現了多年未有的繁榮富庶的景象。
從漢武帝元光六年(前129年)開始,因之後連年的戰爭和徭役賦稅刑法日漸加重,使得自漢武帝中期開始,人口數出現了多年的停滯和下降,到漢武帝征和二年(前91年)只有3200萬。之後昭宣中興的休養生息使得漢武帝時期損耗的國力得以基本恢復,期間人口恢復增長。根據《漢書》記載:漢平帝元始二年(2年),有12,23,3062戶,59,594,978人。
現今學者王育民估計實際人口至少65,000,000人。
王莽改制失敗;加上自然災害頻發和天鳳元年(14年)黃河下游改道,致使新莽天鳳五年(17年)爆發綠林赤眉起義,之後烽火遍地,軍閥割據和混戰,造成期間黃河流域大量人口流徙或死亡,或為躲避戰火向長江流域遷徙;新莽時期沒有具體的人口調查。光武中興後;華南地區人口升至全國四成。口數超過500萬的有豫、荊、揚、益四州。南方人口增長的同時,北方大部分郡國人口減少。估計公元元年(1年)的世界人口為2.7227億,此年的漢代人口佔世界比例是21.18%。
自漢靈帝光和七年(184年)二月黃巾之亂開始,進入長期的災荒,瘟疫頻發和戰爭頻繁的禍亂時期,全國人口數量與分佈格局發生重大變化。黃河流域屢遭戰爭,十室九空,人口或外遷避難或死亡。到蜀漢滅亡時(263年)人口數字根據傳世文獻資料記載,魏蜀吳納稅人口合計在820萬人左右。根據上海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葛劍雄主編的《中國人口發展史》的記錄三國時代的人口是1600萬—2000萬之間。
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滅吳,統一全國後,根據《晉書》記載,太康元年(280年)全國有2,459,840戶,16,163,863人。[4]
晉武帝太康三年(282年),載於史籍的戶口數據為全國3,770,000戶,約22,620,000人,此為晉朝戶口最多時期。
東晉建立後中原人民為躲避戰火紛紛大量的南遷,一共有六次南遷高潮,累計合計遷入90萬,東晉因而設置大量僑州。
漢趙劉聰時(310年七月—318年),漢趙控制地區的諸胡戶口大約有六十三萬戶,人口大約有三百一十五萬人左右。估計此時的華北地區有700萬人口,諸胡人口約有三百五十萬人。此時的東晉有540萬人口,全國合計1240萬。[來源請求]
南朝人口的傳世文獻資料,只有《宋書》記載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年)戶口數為90.1769萬戶,517.4074萬口。由於當時隱匿人口數量比較嚴重,這個數字並不真實。[來源請求]
南朝梁武帝大同五年(539年)有11,000,000人;到太清二年時(548年)有200萬戶,約12,000,000人,達到南朝人口峰值。[來源請求]
梁武帝太清二年(548年)9月爆發的侯景之亂造成江漢平原以東的長江下游地區:「千里絕煙,人跡罕見,白骨成聚,如丘隴焉」。
552年四月,禍亂結束後的南梁境內人口僅剩1,200,000人,自東吳以來的得到開發的長江下游地區的社會經濟成果在歷時三年零八個月的侯景之亂之中化為烏有。[來源請求]
現今學者王育民估計北魏最盛時的戶口逾600萬戶。
隋朝通過吞併陳的戶口,清查北周、陳留下的大量隱漏人口戶口,在開皇年間達到870萬戶。[9]
註:宋代的人口統計數據是戶數和成年男性數(人丁數)。
南宋:
金朝:
宋金合計:
至元十四年(1277年)春正月,元軍先後征服福建、成都府、潼川府、利州、夔州、廣南東、廣南西諸路。但這些路受降時的府、州、軍戶口數均失載,此後也不再有全國戶口數的記錄。直至14年以後,即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始見有全國戶口記錄,計戶13,196,206,口58,834,711,尚不及至元十三年未取得福建等七路以前的數字,戶口統計不實顯而易見。
關於明朝人口的峰值,現代學者普遍認為在明朝後期,但由於明朝戶籍人口數據是地方官員刻意維持明初人口數據的結果[74] ,因此具體時間則分歧很大,人口具體數據也分歧很大。趙文林、謝淑君認為,1626年明朝人口峰值,實際人口有大約99,873,000人[72] 。此外,以下又有幾派的看法:
王育民認為,萬曆年間明朝人口峰值,實際人口在130,000,000人至150,000,000人之間[75] 。
葛劍雄認為,1600年明朝實際人口大約197,000,000人,明朝人口峰值接近2億[76] 。
曹樹基認為,1630年明朝人口峰值,實際人口大約192,510,000人,1644年實際人口大約有152,470,000人[73]。
英國經濟學家安格斯·麥迪森的觀點是,明神宗中期的1580-1590年間,明朝人口達到峰值,實際人口大約162,000,000人,此後一直呈下降趨勢。1640年實際人口大約130,000,000人。1650年實際人口大約123,000,000人。1660年實際人口大約135,000,000人[77]。
明穆宗隆慶年間美洲高產作物傳入中國後開始在華南地區普及和推廣,萬曆中興後到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有學者認為實際人口估計達到1.5億人。明思宗崇禎元年(1628年)到清世祖順治十八年(1662年),在這個期間爆發的饑荒、農民起義、旱災、水災、蝗災、鼠疫、天花以及清軍等在各地進行了大規模屠殺,造成很多地方人口損失。
有說法認為18世紀時的清代人口得到很大成長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來自美洲的高產作物的大規模推廣種植和普及,造成大量山地被開發,糧食總產量大幅增加,然而據歷史地理研究所教授侯楊方指出,在清朝中期玉米、番薯的產量合計僅佔全國糧食產量的4.63%,美洲作物對清朝人口巨量增長並突破2億、3億直至4億的作用並不重要,清朝中國數億人口的主要糧食仍然是傳統作物[86];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稅制改革,攤丁入畝後人民不再藏匿人口。清仁宗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時全國有3.831億人,其中南方佔71.4%,北方佔28.6%。人口超過兩千萬的有江蘇、安徽、山東、河南、浙江、江西、湖北、四川、廣東;不足兩千萬的有直隸、湖南、福建、山西、陝西、甘肅;不到1000萬的有雲南、貴州。人口最密集的地區有太湖平原、長江流域、大運河沿線。
在中華民國建國之前,最近一次人口普查是清宣統人口普查,其質量比起1912年中華民國人口普查好得多。[87]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