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1954年建立的一所大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國傳媒大學(英語: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簡稱中傳。位於北京市朝陽區定福莊,是一所由國家「211工程」建設的重點大學和教育部直屬高等院校。
學校以社會科學、人文學科和藝術教育為辦學基礎,形成文、工、管、經、法、理、教多學科協調發展的辦學特色,致力於外語、新媒體、廣播、電視、電影、網絡、出版、報刊等傳媒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有「中國廣播電視及媒體人才搖籃」的美譽[1]。中國傳媒大學校園佔地面積46.36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48.35萬平方米。與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相鄰。
中傳的前身是北京廣播學院(簡稱廣院)。時至今日,國內外許多媒體人都出自中國傳媒大學,在傳媒領域中享有極高的聲譽,其新聞學[2]、廣告學[3]等優勢學科及包括動畫、攝影、音樂、播音與主持藝術等在內的藝術專業在國內長期排名前列[4],被譽為「中國信息傳播教育的最高學府」。[5]建校多年來,學校培養了大批廣播電視領域高層次人才,被譽為「中國廣播電視人才搖籃」、「信息傳播領域的知名學府」。[6][7]
1954年3月3號,中央廣播事業局廣播技術人員訓練班在北京西南郊良鄉12號發射台內成立[8]。李伍副局長臨時兼任班主任,訓練班總共辦了六期,培訓中等技術人員922人。1956年5月28日,劉少奇在聽取中央廣播事業局工作匯報時,建議創辦培養廣播幹部的高等學校。1958年9月2日,中央廣播事業局在原有的廣播技術人員訓練班的基礎上創辦北京廣播專科學校,學制兩年,設發送、傳音、電視三個工科專業,後根據需要增設波斯語專業本科班。倪正義任負責人。
1959年9月7日,擴建為北京廣播學院[9],設新聞系、無線電系、外語系等11個專業。1959年12月4日,北京廣播學院首屆學生會成立。1961年8月4日,北京廣播學院首屆外語專業本科生畢業。1964年11月11日,郭沫若題寫校名「北京廣播學院」。1965年9月,定福莊北京石油學校正式作為廣播學院新校址。文化大革命期間,學校停辦。1998年12月18日,北京廣播學院國際交流中心竣工啟用。2001年10月,通過教育部驗收,進入中國高等教育「211工程」行列。2002年3月,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校區)東校園(原北京煤炭幹部管理學院,簡稱「煤干院」)整體併入北京廣播學院,兩個校區之間的白楊大道雖然橫穿傳媒校園內,但是卻屬於市政道路。
2004年8月,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批准更名為「中國傳媒大學」。[10]9月,舉行校慶50周年暨校名更名晚會。同年,中國傳媒大學在南京建立了一所隸屬於該校的獨立學院: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2012年,新圖書館落成,成為北京東部地區最大的高校圖書館建築,也被戲稱為「定福莊大閱城」[11][12]。
2020年3月18日,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批准,中國傳媒大學管理的獨立學院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脫離該校管理,並轉設為民辦本科院校南京傳媒學院[13]。
中國傳媒大學的校訓是:立德、敬業、博學、競先。
新聞傳播學部、藝術學部、理工學部、人文學部等6個學部和協同創新中心。
學校直屬學院有政府與公共事務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國際傳媒教育學院 (ICUC);
藝術學部下設動畫與數字藝術學院、戲劇影視藝術學院、音樂與錄音藝術學院、播音主持藝術學院、藝術研究院、藝術教育中心;
理工學部下設信息工程學院、計算機學院、理學院、實驗教學中心;
人文學部下設人文學院、外國語言文化學院、漢語國際教育學院;
經管學部下設經濟與管理學院、商學院、文化發展研究院、雄安新區發展研究院;
繼續教育學部下設遠程與繼續教育學院、培訓學院、高等職業技術學院、鳳凰學院、國際(預科)教育中心;
協同創新中心下設新媒體研究院、傳媒科學研究所;
獨立學院有鳳凰學院。
電子信息工程系、 通信工程系、廣播電視工程系、數字媒體技術系、自動化系、應用數學新聞學系、傳播學系、電視系、編輯學系、新媒體廣告傳播系、廣告學系、廣告設計系、公共關係系、國際傳播系、國際關係學系、英語語言文學系、外語系、經濟系、公共管理系、管理科學與工程系、法律系、社科系、文藝系、導演表演系、廣播電視文學系、攝影系、美術系、錄音系、播音系、應用語言學系、動畫系、遊戲設計系、數字藝術系、中國文學系、語言文化系、應用數學系、光電學系、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軟件工程系、政治學與行政學系等 37個系。
學校擁有4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7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25個二級學科博士點)、18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89個二級學科碩士點),6個碩士專業學位類別,80個本科專業。另外設有獨立學院: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學院共設有播音與主持藝術學院、新聞傳播學院、傳媒技術學院、演藝學院、廣播電視學院、攝影學院、動畫與數字藝術學院、文化管理學院、國際傳播學院、藝術設計學院10個院。開設34個本科專業,88個專業方向。學校專設行業培訓機構——中國傳媒大學培訓中心。校高等教育自學考試主管機構——中國傳媒大學自考辦,2007年四月開設廣播電視編導、攝影兩個專業,2010年增加了播音與主持、動畫兩個熱門專業。同時遠程與繼續教育學院開展一年制自考助學工作,為參加自考的學生提供業餘輔導。
圖書館的資源建設與學校各專業本科教學、學科設置和科研方向緊密聯繫,文獻收藏以該校各本科專業所涉及學科的基礎理論文獻、教學參考文獻、科學研究參考文獻為主。[14]
新圖書館於2012年建成開放,建築面積43000平方米,共九層,閱覽座位2000餘個,是北京東部地區最大的單體圖書館:地下一層為傳媒博物館,一層為服務大廳,二層為報刊閱覽,三至五層為文、理、工以及外文圖書開架借閱區,六層為庫本庫和特藏區,七層為電子音像區。[15]
中國傳媒大學圖書館傳媒相關藏書頗具特色,二層報刊區存有諸多晚清、民國報刊的影印合訂本,包括《知新報》《申報》《新青年》《大公報》《中央日報》等,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至今的各種大報、小報的報紙原本,如《新華日報》《解放日報》《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等,出版時期基本完整,包括解放初期、文革時期、以及89事件時期等,並有部分外文報紙的原本,如前蘇聯《真理報》。此外,圖書館藏有相當數量的新聞傳播、廣播電視相關專業的書籍及文獻資料。
學校主辦《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當代電影》《電視藝術》《媒介》《廣告主》等學術刊物,編纂出版《中國廣播電視年鑑》《消費行為與生活形態年鑑》《中國廣告作品年鑑》,經營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中國傳媒大學電子音像出版社。《傳媒青年》(校共青團委刊物),《新聞視野》(電視與新聞學院新聞系傳播系),《電視人》(電視與新聞學院電視系),《傳媒工科生》(信息工程學院記者團),《中傳攻略》。
學校有三大校園媒體,主要由學校管理,學生自主運營——中國傳媒大學廣播台[16]、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台[17]、中國傳媒大學校報[18]。三大校園媒體均為校內學習實踐基地,學生可以在此實際參加廣播、電視、報紙的整體製作流程,為以後的工作打下基礎。
位於中國北京市朝陽區定福莊東街1號,處東五環以東,建國路(京通快速路)以北,朝陽路以南的區域,與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為鄰。佔地面積708畝,校舍面積46萬平方米。有主樓、東配樓、西配樓、核桃林、一號教學樓、綜合實驗樓、四十八號教學樓、二號教學樓、孔子廣場、校園湖、傳媒文化廣場、南操場、新圖書館、南圖書館(崔永元口述歷史博物館)、校電視台、梆子井學生公寓、中藍學生公寓等建築物。南門設有北京地鐵八通線傳媒大學站,北門設有北京快速公交2號線定福莊站。
職務 | 姓名 |
---|---|
黨委書記 | 廖祥忠 |
黨委副書記、校長 | 張樹庭 |
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 | 藺海波 |
黨委副書記 | 李眾 |
副校長 | 劉守訓 李新軍 王暉 楊懿 柴劍平 |
黨委常委 | 廖祥忠 張樹庭 藺海波 李眾 劉守訓 李新軍 王暉 楊懿 柴劍平 徐紅梅 張紹華 |
校長助理 | 金煒 |
後歷經院系調整和學科發展,中國傳媒大學共設電視與新聞學院、外國語學院、廣告學院、戲劇影視學院、人文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音樂與錄音藝術學院、動畫與數字藝術學院、國際傳媒教育學院、播音主持藝術學院、政府與公共事務學院、文化產業管理學院、計算機與網絡空間安全學院、數據科學與智能媒體學院、遠程與繼續教育學院、高等職業教育學院、對外漢語教育學院。
歐洲:
亞洲:
美洲:
|
|
目前,中國傳媒大學的校歌為《年輕的白楊》。作詞人為葉延濱,作曲者為劉天禮。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