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臺灣三家傳統電視台的合稱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老三台(或三台)指的是臺灣最早創辦的3家電視台,分別是臺灣電視公司(1962年10月10日開播)、中國電視公司(1969年10月31日開播)以及中華電視公司(1971年10月31日開播),均為無線電視台。雖然現今台灣的電視台數量早已增加,對於很多出生在1960-1980年代的台灣人來說,他們從小就看老三台的節目長大,對老三台有一份特殊的感情。而在此之後開播的電視台也因此被統稱為「第四台」,特別是衛星電視台。
此條目可能包含原創研究。 (2023年1月5日) |
二戰之後,電視作為一種新興的傳播媒體在世界各地開始普及。為適應情勢,建立電視台的呼聲在台灣開始出現。1960年5月20日,中國廣播公司與日本電氣株式會社合作,試播現場電視節目《中華民國第三任總統就職大典》,廣播台設於圓山一百四十公尺的高地,十公里以內若無高大的建築物阻擋,都可以收到節目訊號;這是台灣第一次的電視實況轉播,當時僅有五十台電視機。1961年,教育部部長黃季陸呈准行政院責成國立教育資料館設立「教育電視廣播實驗電台」(NETV,簡稱「教育電視台」),並由國立交通大學電子研究所與私立中國電子工程傳習所分別負責工程與節目之籌備事宜。1962年2月14日,教育電視台正式成立並試播,成為台灣第一家電視台。由於教育電視台不播廣告,教育電視台的經費完全依賴教育部的預算。教育電視台平常日每天12時50分開播、16時10分收播,星期日9時整開播、12時03分收播,每週廣播時間共計23小時。教育電視台的收視範圍僅有台灣北部地區,收視率僅有1.40%。
臺灣電視公司建立於民國51年10月10日(1962年10月10日),是台灣第一家電視台,英文縮寫為Taiwan Television、Taiwan TV、TTV。首任董事長為林柏壽,首任總經理為周天翔,資本額為新台幣三仟萬元。其前身為台灣省政府教育局教育資料館設立的「教育實驗電台」。1962年10月10日中午12:00舉行開播儀式,由時任第一夫人宋美齡按鈕,晚上19:00時整台灣電視公司正式開播,開啟中華民國電視史。1969年9月7日,台視發射全台灣第一個彩色電視信號。2000年8月13日,賴國洲就任台視董事長,胡元輝就任台視總經理。2007年實行民營化後,非凡電視台成為台視的最大股東。台視現任董事長黃菘、總經理周法勛,目前有台視主頻等四個電視頻道。
2014年12月29日主頻成為首個HD訊號播的無線台主頻,2016年12月21日新聞台也升級HD訊號播出。
中國電視公司是台灣第二家電視台,建立於1968年9月3日,1969年10月31日下午18:30時整,由時任的副總統嚴家淦主持按鈕儀式,中視正式開播。中視的開播,改變了國內無線電視僅此一台(台視)的局面,並一次完成全國電視播映網絡,全部以彩色播映,將中華民國的電視由黑白時代帶入彩色時代。後中視因資金問題而成為中國國民黨黨營媒體。1999年8月9日,中視股票公開上市,成為台灣第一家股票公開上市的媒體。2005年12月24日,中國國民黨將中視的控股權售予一財團,該財團由一個總部設於香港,由「榮麗投資公司」(《中國時報》董事長余建新等持有)持有兩成權益,台視及其四個日資股東(富士電視台、NEC、東芝、日立)合共持有一成權益,其餘七成權益由香港及海外投資者(當中沒有台灣人)持有的財團營運。2008年加入旺旺中時媒體集團。中國國民黨已經退出中視經營。現任董事長胡雪珠。目前中視有中視數位台等四個電視頻道。
2016年2月15日起主頻升級HD訊號播出。原中視HD台更名中視菁采台,原中視綜藝台更名中視經典台。
2017年7月31日,中視新聞台升級HD訊號播出。
中華電視公司是由教育部、國防部、企業界人士與僑界領袖等共同投資設立的台灣第三家電視台。1971年10月31日下午16:30時整正式開播。是中華民國政府持股較多的無線電視台之一。2004年7月,深綠色彩鮮明的台灣資深藝人江霞成為官派的華視總經理。由於華視實行總經理制,總經理說了就算數,因而在網絡上有不少人認為:華視新聞在徐璐擔任總經理期間好不容易建立的公正性會被江霞摧殘。他們在PTT上號召「拒看華視」,直到江霞在2006年3月卸任為止。
2006年7月1日,公共電視台與華視合組成台灣公共廣播電視集團。現任董事長由公視董事長陳郁秀兼任;現任總經理莊豐嘉。也是公廣集團唯一播送商業廣告的。目前擁有華視主頻等六個電視頻道。
2015年10月1日,主頻升級HD訊號播出;2017年2月3日,華視教育文化台和華視新聞資訊台也升級HD訊號播出。另外因配合製播立法院院會是日開播國會頻道1台和國會頻道2台,原華視綜合娛樂台停播。2017年12月15日,華視教育文化台改為華視教育體育文化台。
老三台的演藝人員分為兩大類:「基本」與「特約」。剛進入演藝圈或資淺的藝人,就與電視台簽約成為「特約歌星」或「特約演員」;有一定知名度或大牌的藝人,就與電視台簽約成為「基本演員」或「基本歌星」;但這不是絕對的。有些有來頭的藝人,一進來就能與電視台簽約成為「基本演員」或「基本歌星」;有些簽兩年「特約」的藝人,因表現優異而能升格為「基本演員」或「基本歌星」。「特約」的通告費是「基本」的一半。
原則上,一個藝人只能與一家電視台簽約;一個藝人若無其所屬電視台的同意,不可參加另外兩家電視台的節目錄影。任何一家電視台均可向另外兩家電視台申請借調藝人。有些藝人根本不想被合約綁死,這樣才可以遊走老三台。演藝人員制度直到1980年代末期才全面廢止。
民進黨執政的陳水扁政府上台後,由於台視與華視分別屬於原先的台灣省政府和國防部。因此隨政權的變動,這兩家電視台也出現了人事變動。而中視由於是國民黨的黨產,因此未受影響,直到2005年12月,國民黨撤出中視經營權。2006年配合公廣集團成立而將華視公共化。2007年台視完成民營化,成為非凡電視的關係企業。
1969年9月7日,台視首先宣佈不定時試播彩色電視節目;1969年9月25日,台視宣佈彩色電視節目試播成功;1969年10月6日起,台視在每天11:00~12:00試播彩色影片一周;1970年4月12日起,台視首次以彩色節目訊號定期播出現場節目《群星會》。1969年10月31日,中視播出彩色電視節目。1971年10月31日,華視播出彩色電視節目。從此以後,老三台節目逐漸彩色化。
在電視台播出時間增長、企劃及編劇人才有限等情況下,電視台必須將大部分的節目委託電視節目製作公司來製作。老三台的節目製作型態可大略區分為下列四類:
一般而言,老三台大部分錄影播出的節目都有搭配使用繁體中文字幕,以忠實呈現節目中各個人物的講話內容,讓各個階層的觀眾(尤其聾人)都能看得懂節目內容,同時配合教育部的「推行國語」政策。台視自開播以來,就使用電視上「重疊」的效果,在外語及閩南語節目上加註白色字幕;演變至今,大部分的節目都有加上字幕。
字幕早期都是手寫的。重疊方式播出的白色字幕,實際播出時有很多缺點(容易與實際畫面的白色部分混淆等);手寫的字幕也會因人而異,影響播出時的實際效果。1971年8月,台視從英國引進EDS公司出品的兩部滾動式字幕機,字幕改為打字機打字,可在白色字幕上添加黑色陰影,改善了字幕的播出效果。至於外語節目,因為對白速度較快,必須使用跳動式字幕機;因此,1975年12月7日,台視主控組利用電子延遲及反相的原理,自行設計字幕加邊裝置,效果良好。1976年9月,台視把字幕完全納入加邊及加顏色的裝置。
1984年5月20日,中視率先啟用「電視中文字幕電腦作業系統」慶祝第七屆正副總統就職及公共電視節目開播,使用的電腦是國產16位元個人電腦,以特製之轉接器將電腦連接電視系統後將字幕加邊加色,每個中文字以24×24像素組成仿宋體,第一個使用中文電腦字幕的節目是第一個公共電視節目《大家來讀三字經》。1987年3月,台視啟用Altos公司超迷你級2086與886型電腦各一台,由這兩台電腦控制自動播出字幕,另附八個終端機配合2086作為輸入之用及兩個終端機配合886作為輸出之用。1990年10月15日,中視全面更新電腦字幕系統為IBM PC386,字體更清晰、穩定。
2000年代後,隨着電視數碼化,電視台以節目製作公司或代理商附上的字幕,或自行以剪輯軟件字幕編輯功能製作的字幕,取代原有播映系統的字幕功能。
為了保護兒童的視力,部分兒童節目只有國語發音而沒有字幕,例如台視播出的幼兒節目《我是好寶寶》以及中視播出的卡通影片 《小泰山》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在電子合成音樂尚未在綜藝節目的伴奏工作中「一枝獨秀」的時代,老三台都有自己的樂隊,在自家的音樂節目及綜藝節目中擔任伴奏的工作。樂隊的編制,可隨着各節目的性質及排場而加以調整,可大可小。通常由指揮家兼任團長。
老三台都曾發行過專門介紹自身的動態和節目的書刊。現多已停刊。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