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神学术语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三位一體(拉丁語:Trinitas,又譯為天主聖三),基督教神學術語,是基督宗教神YHWH(新教常漢譯為上帝或耶和華,天主教常漢譯為天主雅威)的神學理論,建立於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的《尼西亞信經》,是基督教三大宗派的基本信條。
三一論主張:聖父、聖子、聖神(天主教會譯為聖神,東正教會和新教則譯為聖靈)三個不同的位格為同一本體、同一本質、同一屬性,是一位上帝,他們以同本體論來表達他們之間的關連:[1]
通俗地說,神是獨一的,只有一位神;
聖父完全是神,聖子完全是神,聖靈完全是神;
子是父的化身和彰顯,靈是父子的實際和實化。
《亞他那修信經》對三一論得到了比較公認的解釋。《新約聖經》沒有明確使用「三位一體」一詞,三位一體的理論基礎建基於一些聖經經文。[2]
「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浸)。」《馬太福音》第28章第19節
其中包括在經文用「名」是單數,三位一體的支持者指聖父、聖子、聖靈乃共用上帝的名。一些經文被視為隱含三位一體的思想,而教父和護教士加以立論及宣講。
歷史上不斷有一些基督教派及個別人士否定此教義。基督宗教的主流教會接納三位一體為傳統教義之一;反對方則支持「一位格論」[3]、「形態論」、「三位三體」等,否定三一論。
第一世紀的基督徒敬拜基督和崇拜天父,奉父、子、聖靈的名受洗(受浸),卻沒有使用「三位一體」的名詞。第一、二世紀的教父(如伊納爵[4]、游斯丁[5]等)運用三位一體的概念,但沒有使用這個名稱。最先使用「三位一體」一詞的,是拉丁教父戴都良。他用「本體」(essence)來說明神性及神性所包括的一切,指聖父、聖子、聖靈同有相同本質,只是互相關係的不同。戴都良用拉丁文Trinitas,意為「三而一」。後來,這詞一直被教會所採用。
戴都良是支持《從屬論》,認為「父是全部的本質,子是部份的本質,因為子乃是從父演展出來。」戴都良是支持「子低於父」的觀點。戴都良之所以被認為是重要的教父,因為他乃是第一個開始討論本質與位格概念的人;後來在《尼西亞信經》制訂時,所用的概念竟與他早一百多年所說的相符合。三世紀的教父俄利根、諾窪天、希波律圖[6]、教宗狄約尼削[7]等人都持三位一體的原則。
從公元2至5世紀,基督教的教父們根據《聖經》,再結合古希臘和古羅馬哲學的學說(包括新柏拉圖學派和斯多葛學派的學說),建立出一套屬於基督教的教父哲學(即早期的神學)。《教義史六、亞歷山大的教父》指出:「在第二、第三世紀中,有人將古希臘哲學與福音的真理混合起來,形成了一派神學,即所謂亞歷山大派的神學。」這時期的著名教父有俄利根,他是用「永遠生出」來解說父與子關係的第一人。「俄利根說「聖言」(指聖子)有自己的位格,也與父同永,乃是由於聖父永恆的旨意而生。」俄利根提出的「與父同永」,使三位一體教義有了一個神學基礎。雖然如此,俄利根仍認為「子是小於父的」。「俄利根不單是認為子在世時是次於聖父,就是在本質上看來也是次於聖父的。」總括來說,早期護教士和教父(包括亞流的亞流派)都是認為聖子(即子)與聖父(即父)不是平等的,聖子在某一方面小於聖父。
教父亞他那修與亞流及其支持者亞流派有一個主要分歧,「亞他那修覺得,若以基督為受造者,即否認相信他而得救並與上帝聯合。」「會議中亞流派拒絕「永遠生出」的概念,而亞他那修卻堅稱此點。亞流派說,聖子是從無中被創造出來的,而亞他那修則主張,他是從聖父的本質中而生出來的。亞流派主張,聖子與聖父並非是同質的,而亞他那修堅稱,他是與父同質的。」之後亞他那修為了抵抗亞流派寫成了亞他拿修信經。
由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召集的第一次基督教大公會議(後世稱為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在西元325年召開。會議討論的是「同質」和俄利根的「同永」這兩個問題。會議最終採用了關鍵字詞——「同質」(homoousios)[8],公認耶穌和聖父是同一本質,是同等的,並通過了《尼西亞信經》[9]。反對的亞流派被判為異端。據該撒利亞主教優西比烏在會後記載,當時君士坦丁大帝主持會議「彷佛是上帝的使者」[10],故《教義史》上指出:「會議的決定並沒有止息爭端,只是成為爭端的開始。」沒多久以後,不論君士坦丁大帝或者是多數東方教會的主教們,竟都拒絕尼西亞公會議採納的《尼西亞信經》。[11]
在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中,只討論了聖子和聖父同質的問題,聖靈(聖神)的正統性並未有在《尼西亞信經》提及。關於聖靈的地位,《天主教歷史淺談(上二十三)》指出:「凱撒勒雅的主教巴西略用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的思想作了一番神學思考,寫了一部《論天主神聖》(Il trattato sullo Spirito Santo,374)的書,他在著作中指出,聖神與聖父和聖子是同性同等的。」[12]及至西元381年的第一次君士坦丁堡公會議,大公會議在重新修訂《尼西亞信經》時上加上了聖靈的描述。
經過戴都良和亞他那修的多年發展,最後由奧古斯丁確立為教會的神學信仰。加上在大公會議中的確定,三位一體最終成為傳統教義的一個重要部分。在宗教改革時期,新教改革家克爾文進一步說明三位一體的教義,故此這也是新教信仰的一部分。直到現代,傳統基督宗教均恪守三位一體為傳統的重要教義。
現按正統神學的觀點,三位一體是有限的人類理性所無法理解的,例如在《系統神學》描述:「上帝三位一體的奧秘,非凡人的智慧能測;在人的有限經驗上,沒有類似的事,可作比擬;因此一切比擬的想法,都不能達成願望。在中古時代,乃視為一個奧秘;在十八世紀,乃視為一種無意義和不合理的教義。即使到現在,三位一體論仍不能有一個圓滿的解釋。在人的經驗和理解上,不能有一個完全恰當的比擬,更不能積極闡發其奧秘。」[13]
聖靈是神的靈,基督的靈,神出來一位保惠師。(聖靈的位格在此展現出來)
「我父把羊賜給我,他比萬有都大,誰也不能從我父手裏把他們奪去。我與父原為一。」猶太人又拿起石頭來要打他。耶穌對他們說:「我從父顯出許多善事給你們看,你們是為哪一件拿石頭打我呢?」
猶太人回答說:「我們不是為善事拿石頭打你,是為你說僭妄的話;又為你是個人,反將自己當作神。」 耶穌說:「你們的律法上豈不是寫着『我曾說你們是神』嗎?經上的話是不能廢的;若那些承受神道的人尚且稱為神,父所分別為聖、又差到世間來的,他自稱是神的兒子,你們還向他說『你說僭妄的話』嗎?
我若不行我父的事,你們就不必信我;我若行了,你們縱然不信我,也當信這些事,叫你們又知道又明白父在我裏面,我也在父裏面。」
耶穌受神、聖靈祝福
下面是禱告和勸勉的話
在基督宗教的教會成立初期,《聖經》所記載的歷史沒有記錄耶穌和使徒討論三位一體的問題。直至2-3世紀,有些古代教父開始用希臘哲學思想去論證上帝。自那時開始,上帝是三位一體的討論便越趨熾熱了。發展至第一次尼西亞大公會議前,三位一體已發展為教內爭論。其後君士坦丁大帝召開了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會議亦通過《尼西亞信經》列明「聖子與聖父同質」,並將亞流派判為異端。但大公會議以後,有關三位一體的爭論持續了數十年。曾經有段時期,亞流派的勢力反過來壓倒亞他那修派的勢力。兩方勢力仗賴羅馬皇帝的支持互相抗衡,直至公元381年。
公元380年2月27日,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一世正式宣佈基督教為羅馬帝國國教,並在次年的第一次君士坦丁堡公會議將《尼西亞信經》確立為「國家標準信仰」[14]。至此,三位一體的教義隨之而被確立,反對勢力再次被壓制。反對三位一體教義的人被審判為異端,有的被直接處死或者死於火刑。這一鬥爭持續了多個世紀。直到中世紀,人們再用哲學和心理學去解釋教義,三位一體完全確立[15]。
794年,查理曼在拉丁教會召集的法蘭克福大公會議上宣佈義子說為異端[16]。
現今不承認三位一體的基督教團體或基督教派系有基督弟兄會、基督科學教會、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Dawn Bible Students、基督堂教會、耶和華見證人、Living Church of God、Members Church of God International、Oneness Pentecostalism、Church of God (Seventh Day)、一位論派、United Church of God和The Shepherd's Chapel。
伊斯蘭教穆斯林堅決反對三位一體說法,穆斯林稱耶穌為爾撒,認為爾撒是先知,是神所差遣的使者,但堅決反對爾撒是神的化身或具有神的位格,只承認爾撒是一位聖人,《可蘭經》確認爾撒是童貞女麥爾彥(瑪利亞)之子,但這神蹟不代表他就是神,就像其他先知一樣,是一個人類,但因為其有正義之美德而受天命,成為安拉的使者,來教化這些有經人,穆斯林也認為爾撒的位格,應按照《可蘭經》來判斷,《可蘭經》說阿拉真主是唯一真神,不會有別的神,所謂的《新約聖經》參雜了太多基督徒的神話與傳奇,已經不是單純的天啟之書了。這種說法頗類似於早期基督教學者提倡的義子說。
妄言真主確是三位中的一位的人,確已不信道了。除獨一的主宰外,絕無應受崇拜的。如果他們不停止妄言,那末,他們中不信道的人,必遭痛苦的刑罰。
真主是萬物所仰賴的;他沒有生產,也沒有被生產。
宗教改革運動前,反對三位一體之聲音被武力壓制,但反對聲仍零星出現,其中包括12世紀活躍於法國的清潔派。馬丁路德發起宗教改革後,亦有提倡與三一論相對的一位神論的教派成立。波蘭兄弟會在波蘭興起,極力反對三位一體[18]。一位論派隨即遭到來自天主教會的反對,也為馬丁·路德、克爾文、慈運理等宗教改革家所不容。1689年,英王威廉三世頒佈宗教容忍法令(Toleration Act),但禁止任何人發表反對三位一體的言論[19]。很多人在天主教會、政府和新教勢力的排擠和壓迫下被迫流亡,被投入監獄或者被處以極刑。
反對三一論的人士有牛頓、威廉·惠斯頓(William Whiston)、伊曼紐·斯威登堡和塞爾維特等。其中西班牙神學家塞爾維特反對三一論,終被加爾文主持的日內瓦理事會予以逮捕和處死[20]。
18世紀至20世紀初,反對三位一體論派已在歐美都有不同程度的發展。早期的基督復臨安息日會曾大力反對三位一體,但現在已改變初衷。
19世紀初後期聖徒運動產生的摩門教(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支持三位三體,為父、子、靈是分開獨立的三個神靈,但和諧的工作。
除此之外,19世紀80年代「聖經研究者」(即現稱耶和華見證人)的領導人查爾斯·泰茲·羅素公開支持一位論而否定三位一體的神學體系,並在美國和歐洲廣泛傳播。
基督教人士亦對此有商榷處,其中主復宗領袖李常受認為傳統三位一體教義過分強調神格中的三個身位,易有三神論的傾向。他依據聖經而提出:在經綸上父、子、聖靈有別,但在素質上子就是父、主就是靈(另參聖經約翰福音10:30;14:9等,哥林多後書3:17等處),卻被某些人誤認是主張形態論而被部分基督教界指責,但後來美國基督教研究院認錯,而發表了澄清的資訊[21]。
反對三位一體的聲音亦有來自反基督教的人士、哲學家和其他宗教。
及至現在,反對三位一體論者和三位一體論者亦互相衝突,個別教派亦不支持三位一體論。而宗教改革後,「基督是否就是上帝」也存在爭議。
三位一體支持者常以《創世記》使用神的複數當作論點,而據威廉·史密斯在《聖經辭典》裏說:「說『Elo.him』顯示上帝的本質有複位格,只是妄揣臆說,現今很少學者會贊同。『Elo.him』不是指語法學家所說的『複數威嚴』,就是指上帝力量的總和,即上帝施展的全部力量。」
《美國閃族語言與文學雜誌》論到「Elo.him」說:「這個詞幾乎總是與單數的謂語動詞連用,由單數的定語修飾。」、「『Elo.him』該是強度複數,表示偉大、威嚴的意思。」
希伯來語語法中,這個名詞的複數形式表示威嚴或卓越。因此《聖經》也用 「Elo.him」 和 「Elo.heh」,來指一些假神:《出埃及記》20:23:「你們不可作什麼神像(Elo‧heh)與我相配,不可為自己作金銀的神像。」、《撒母耳記》上5:7:「亞實突人見這光景,就說:以色列神的約櫃不可留在我們這裏,因為他的手重重加在我們和我們神(elo.heh)大袞的身上。」
聖經還用「Elo.him」 來指人:《詩篇》82:6:「我曾說:你們是神(Elo.him),都是至高者的兒子。」事實明顯表明,在希伯來語用複數形式的神一字,純粹是希伯來語的語法關係,而與所謂的 「位格」 毫無關係。更與三位一體扯不上任何關係。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