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獸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貔貅的公獸有獨角、頭朝左、左腳在前、有翅膀和鬃毛,而母獸則正好相反,但其實單隻貔貅是不分雌雄。依照民間的說法,公獸代表財運,而母獸代表財庫,一次收藏一對代表有財有庫,才能真正招財進寶,而配戴在手腕上最好一手戴一隻,以免兩獸打架。
先秦《禮記·曲禮上》:「兵車不式。武車綏旌,德車結旌。史載筆,士載言。前有水,則載青旌。前有塵埃,則載鳴鳶。前有車騎,則載飛鴻。前有士師,則載虎皮。前有摯獸,則載貔貅。行:前朱鳥而後玄武,左青龍而右白虎。招搖在上,急繕其怒。進退有度,左右有局,各司其局。」
先秦《詩經·大雅·蕩之什·韓奕》:「溥彼韓城、燕師所完。以先祖受命、因時百蠻。王錫韓侯、其追其貊、奄受北國、因以其伯。實墉實壑、實畝實籍、獻其貔皮、赤豹黃羆。」
先秦《尚書·周書·牧誓》:「今日之事,不愆於六步、七步,乃止齊焉。勖哉夫子!不愆於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齊焉。勖哉夫子!尚桓桓如虎、如貔、如熊、如羆,於商郊弗迓克奔,以役西土,勖哉夫子!」
先秦《逸周書·周祝解》:「故海之大也,而魚何為可得?山之深也,虎豹貔貅何為可服?人智之邃也,奚為可測?跂動噦息而奚為可牧?玉石之堅也,奚為可刻?陰陽之號也,孰使之?牝牡之合也,孰交之?」
先秦《爾雅·釋獸》:「貔,白狐。其子豰,麝父麕足。」
西漢《史記·本紀·五帝本紀》:「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咸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
西漢《史記·列傳·司馬相如列傳》:「生貔豹,搏豺狼,手熊羆,足野羊,蒙鶡蘇,絝白虎,被豳文,跨野馬。」
西漢《史記·敘傳·敘傳下》:「高陵修儒,任刑養威,用合時宜,器周世資。義得其勇,如虎如貔,進不跬步,宗為鯨鯢。述翟方進傳第五十四。」
西漢《方言·第八》:「貔,陳楚江淮之間謂之猍,北燕朝鮮之間謂之貂,關西謂之狸。」
東漢《大戴禮記.五帝德》:「黃帝,少典之子也,曰軒轅。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慧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治五氣,設五量,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豹虎,以與赤帝戰於版泉之野,三戰然後得行其志。」
東漢《論衡.率性》:「黃帝與炎帝爭為天子,教熊羆貔虎以戰於阪泉之野,三戰得志,炎帝敗績。」
東漢《說文解字.卷十.豸部》:「貔:豹屬,出貉國。從豸聲。《詩》曰:『獻其貔皮。』《周書》曰:『如虎如貔。』貔,猛獸。」
前宋《後漢書·紀·光武帝紀下》:「尋、邑百萬,貔虎為群。」
「貔貅」較早的文獻出處有以下數個:
貔貅大致起源於漢代,漢武帝擊敗匈奴,打通西域後,東西方交流加強,貔貅的產生可能和西方有翼神獸的影響有關。漢初黃老思想盛行,貔貅被認為可以在主人死後帶主人升仙。漢武帝曾經封貔貅為「帝寶」,下令只有皇族方可擁有,此令綿延兩千餘年一直有效,直至晚清帝制終結。
有人認為貔貅就是現在的貓熊(大熊貓)[3],但是從先秦古文看來,這個說法值得商榷。有學者認為大熊貓被稱為「貔貅」是源自清代旅遊家胡世安所著的《譯峨籟》一書,這本書明確說明,此「貔貅」跟史記記載的猛獸「貔貅」完全是兩碼事。《譯峨籟》書中的貔貅,實際上是皮裘的諧音,作者認為「皮裘」太俗,所以改稱「貔貅」。後人不管三七二十一把前後兩種貔貅混為一談,所以就鬧出大熊貓參軍的笑話。[4]
還有一種説法認為,貔貅在古代有兩種,分別是單角貔貅和雙角貔貅,有人說單、雙角區別公(貔)母(貅),還有人說是區別善惡,總之是有單角貔貅的,而今多數都是雙角貔貅,已經很難看到單角貔貅了。
從以上記錄看來,貔貅可能是一種像虎的短毛猛獸,具體是什麼則沒有明確記載。
另一種說法則認為,貔貅自古至今一直被用作辟邪化煞,鎮宅旺財的神獸,其中獨角者稱為天祿,兩角者稱為辟邪,又因為祿與鹿發音相同,天祿可與天鹿通用。
從這段說法可將獨角貔貅視為鹿身猛獸。
一般貔貅的質地有玉、琉璃、木製、瓷製、銅製、布等,建議選購貔貅根據自己的命理五行來決定貔貅的質地。
基於貔貅的猛獸形象,古時候人們常以貔貅來作為軍隊的稱呼。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