蕪菁(學名:Brassica rapa subsp. rapa),又稱為蔓菁、葑、諸葛菜、大頭菜、圓菜頭、圓根(雲南)、恰瑪古(新疆)、盤菜(浙江)、碟子蘿蔔或扁蘿蔔(江西),原產於黎凡特,最早的種植是在古代中東的兩河流域到印度河平原地區。中國為蔓菁的原產地之一,種植歷史在3000年以上。《詩經》中稱為葑。蕪菁屬二年生草本植物,塊狀根,形狀有球形,扁球形,橢圓形多種。不耐暑熱,需在陰涼場所栽培,適宜在肥沃的沙壤土上種植。蕪菁的根以及葉子都可食用並有中藥用途。
形態
蕪菁是蕓薹的變種,為二年生草本植物。塊根肉質,呈球形、扁圓形或矩圓形,塊根肉質呈白色或黃色。基部生長葉片呈羽狀分裂或複葉,長20-34公分,頂生葉片很大,邊緣呈波伏或淺裂狀;側面生長多個裂狀葉片,從上向下逐漸變小,上面有少數分散生長的刺毛,下面有尖銳白色刺毛。葉柄長10-16公分;基部抱莖或有葉柄。項部開鮮黃色花,花長9毫米。花和果實類似油菜,其種子較大且為褐色。
種植
蕪菁原產黎凡特,最早的種植是在古代中東的兩河流域一直到印度河平原地區。《詩經》、《爾雅》有載蔓菁,則在中國周朝至西漢前已普遍種植蔓菁。蕪菁屬二年生草本植物,塊狀根,形狀有球形,扁球形,橢圓形多種。不耐暑熱,需在陰涼場所栽培,適宜在肥沃的沙壤土上種植,需排水便利。春秋兩季皆可種植。蕪菁主要病蟲害有病毒、蚜蟲、跳甲蟲等。
15世紀時就有印度人專門種植蕪菁了,當時主要是取用其多油的種子。然而也有推測認為在希臘化時代及古羅馬帝國時就已經出現種植的蕪菁。西元前7世紀的希臘詩人莎孚將她最愛的情人 Gongýla 稱為「蕪菁」,但此外並沒有任何考古學證據證實此推測[1]。
用途與類別
蕪菁的根以及葉子都可食用,現代一般來說小顆的蕪菁用來食用,大顆的蕪菁則是用來餵養家畜。蕪菁富含維生素A、葉酸、維生素C、維生素K和鈣。食用方法可用鹽醃製除去其芥辣口感,然後加糖生食,也可加入肉類或是年糕等食物進行烹飪。由於種植方便,食用的價值高。在古代中國三國時期蜀國諸葛亮將其作為軍糧[2],而後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的德國,也將蕪菁作為主要的應急糧食解決軍糧問題。另外,將蕪菁的內部挖空後塞入棉布卷,也可當作燈來使用。蕪菁可食用的部分是球莖,建議以生食為佳,不僅可維持它清脆、鮮甜的口感,還可避免維他命C等營養素在烹調過程中流失。
蕪菁與蘿蔔同屬十字花科,並且蘿蔔部分品種跟蕪菁的形狀很相似,都是圓球狀,所以有些人就會將其混淆。但是兩種植物仍有區別:蕪菁為蕓薹屬,蘿蔔則是蘿蔔屬,且小顆蕪菁的肉質較為硬,水分較少。蕪菁成熟後肉質較為鬆軟,可作為主食加以食用,蘿蔔成熟後脆嫩多汁。不過兩者在藥用價值跟食用價值上都十分接近。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相關條目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