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的最後戰鬥以及納粹德國投降的事件發生在1945年的4月底至5月初。

Quick Facts 德國政府向盟軍投降, 類型 ...
投降書
德國政府向盟軍投降
德軍最高統帥部部長兼德國陸軍元帥威廉·凱特爾代表德國簽署無條件投降書(1945年5月8日)
類型無條件投降
簽署日1945年5月8日,​79年前​(1945-05-08
簽署地點 德國柏林
生效條件已簽署
簽署者 漢斯-格奧爾格·馮·弗里德堡
(代表德國海軍
威廉·凱特爾
(代表德國陸軍
漢斯-于爾根·施通普夫
(代表德國空軍
英國 亞瑟·泰德
蘇聯 奧爾基·朱可夫
法蘭西共和國臨時政府 讓·德·塔西尼
美國 卡爾·斯帕茨
締約方
批准者
收錄於維基文庫的條約原文
維基文庫投降書
Close
1945年5月7日於蘭斯簽定的德國無條件投降書
蒙特利爾每日星報英語Montreal Star的頭版宣佈德國投降。 1945年5月7日

投降時間線

1945年4月

墨索里尼之死、意大利崩潰

1945年4月27日當盟軍迫近米蘭時,意大利社會共和國領袖貝尼托·墨索里尼意大利共產黨游擊隊第52加里波第旅截住,當時墨索里尼正試圖從意大利逃往瑞士的一個由德軍防守的高射炮團。4月28日墨索里尼被帶往科莫省梅澤格拉朱利諾英語Giulino村槍決,而其他法西斯黨成員被押往東戈處決,墨索里尼的屍體被帶回米蘭並倒掛在市內的一座廣場上。4月29日社會共和國的國防部長魯道夫·格拉齊亞尼率領所有包括利古里亞集團軍在內的意大利軍隊於卡塞塔投降。

希特拉之死、德國崩潰

4月30日當柏林戰役仍在納粹德國元首阿道夫·希特拉頭頂上進行時,鑒於大勢已去,並不願重蹈墨索里尼曝屍廣場的結局,他安排了於元首地堡與長年情婦愛娃·勃勞恩共結連理,並於數小時後自殺。在希特拉遺囑中,他任命了其繼承者卡爾·鄧尼茲擔任新的帝國總統約瑟夫·戈培爾帝國總理,戈培爾隨後於1945年5月1日自殺,剩下鄧尼茲為德國的唯一領袖。

1945年5月1日至10日

德軍和殘餘意軍在意大利北部投降(英語:Surrender of Caserta)

Thumb
1945年5月10日盟軍在德國境內的部署

5月1日武裝親衛隊將軍卡爾·沃爾夫德國C集團軍總司令海因里希·馮·維廷霍夫上將在進行了代號為日出行動後 (一項與蘇聯嘗試建立獨立和平的行動,該項行動屬與同盟國進行的曠日廢時且未經授權的秘密談判),命令在意大利境內的德軍停止戰鬥,並聯同意大利社會共和國於5月2日簽訂一份投降書,表示在意大利境內的德軍和意軍無條件向盟軍投降。

德軍在柏林投降

Thumb
凱特爾元帥在柏林簽署投降書

柏林戰役於5月2日結束。於該日柏林城防司令黑爾姆特·魏德林上將向蘇聯紅軍司令瓦西里·崔可夫無條件投降[1],同日在柏林以北的德國維斯瓦河集團軍兩個集團軍司令 (德國第21集團軍庫爾特·馮·蒂佩爾斯基希將軍及德國第3裝甲集團軍司令哈索·馮·曼陀菲爾將軍)向西方盟軍投降[2]

德軍在西北德、丹麥及挪威投降

1945年5月4日英國陸軍元帥伯納德·蒙哥馬利漢堡漢諾威不來梅之間的呂訥堡石楠草原接受在荷蘭、德國西北部包括弗里西亞群島黑爾戈蘭島及所有其它島嶼、什列斯威-荷爾斯泰因丹麥包括該地區所有海軍艦艇的指揮官漢斯-格奧爾格·馮·弗雷德堡海軍上將愛博哈德·金澤爾英語Eberhard Kinzel將軍的無條件投降[3]。由於這些德軍部隊的行動指揮官是卡爾·鄧尼茲海軍元帥,因此此次簽署代表歐洲戰爭的結束[4][5][6][7][8],5月5日鄧尼茲命令所有U-潛艇停止攻擊行動及返回基地;下午2時30分赫爾曼·弗爾特希將軍率領部隊在波希米亞山區及上因河之間向美國第6集團軍司令雅各布·L·德弗斯投降;下午4時荷蘭境內的德軍最高司令約翰內斯·布拉斯科維茨陸軍上將在荷蘭小鎮瓦赫寧根向加拿大查理斯·霍基善英語Charles Foulkes (Canadian Army general)將軍及博納德王子(荷蘭國內軍最高司令)投降[7][8]

中歐

1945年5月4日捷克抵抗組織實施布拉格起義,翌日蘇軍發動布拉格攻勢,在德累斯頓,黨區負責人馬丁·穆切曼英語Martin Mutschmann在東部戰線實施大型攻勢後兩天放棄該城,並在嘗試逃走時被蘇軍捕獲[9]

日本廢除三國同盟條約

鑒於意大利早已2年前投降、德國已經崩潰,仍在作戰的軸心國日本於5月6日宣佈廢除三國同盟條約

德軍在布雷斯勞投降

5月6日晚上6時布雷斯勞要塞中德軍指揮官赫爾曼·尼霍夫英語Hermann Niehoff將軍在被包圍近三個月後,向蘇軍投降[8]

德軍在海峽群島投降

5月8日早上10時海峽群島守軍被德國當局通知戰爭結束,英國首相溫斯頓·邱吉爾在下午3時正在電台廣播中宣佈:「戰鬥在今天凌晨零時起正式停止,但為了保存生命而實施的『停火』已在昨日於整條戰線上實施,而各位海峽群島的居民今天起亦獲得自由[10]」。

約德爾和凱特爾宣佈所有德國軍隊無條件投降

當布雷斯勞要塞投降一個半小時之後,阿爾弗雷德·約德爾上將到達蘭斯及根據鄧尼茲的命令各西方盟國提出投降要求,這樣的情況跟馮.弗雷德堡最初跟蒙哥馬利提出的一樣,與蒙哥馬利的相似,盟軍統帥英語Supreme Allied Commander懷特·艾森豪威爾將軍拒絕任何談判除非德軍接受無條件投降[11],艾森豪威爾明確地對約德爾說他將命令西方盟軍壓迫德軍,令德軍雖向蘇軍投降[11],約德爾向在弗倫斯堡的鄧尼茲發出電報,表明艾森豪威爾的態度,半夜過後不久鄧尼茲接受這硬性條款,發電報給約德爾,授權他可代表德軍接受無條件投降[8][11]

1945年5月7日凌晨2時41分德意志國防軍最高統帥部作戰處長約德爾在法國蘭斯同盟國遠征軍最高統帥部簽署了德國無條件投降書,同一天弗朗茨·伯梅將軍宣佈在挪威的所有德軍無條件投降,無條件投降書指明「所有德軍在歐洲中部時間1945年5月8日晚上11時01分起停止軍事行動」[3][12],翌日威廉·凱特爾及其他國防軍最高統帥部代表到達柏林,在凌晨前於蘇軍代表格奧爾吉·朱可夫元帥面前簽署相類似的文件[13],簽署儀式在柏林卡爾斯霍斯特的前德軍工兵專門學校,現在這裏已變成了一座位於卡爾斯霍斯特的德意志—俄羅斯博物館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慶祝

歐洲戰場的勝利

有關德國投降的消息於5月8日起開始在西方國家傳播,整個歐洲都在慶祝着勝利。在美國,美國人收聽到該新聞的時間為5月8日,美國政府隨後宣佈5月8日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戰勝利紀念日;當德國簽訂的無條件投降書生效時,在德國東面的蘇聯是莫斯科時間5月9日,所以俄羅斯及其他在德國東面的歐洲國家均在5月9日慶祝勝利日

一些地方的慶祝活動是自發進行的,沒有得到第三帝國最終投降的官方確認。駐歐美軍報紙《星條旗》在5月8日版刊登了這一消息,而下午(由於時差)紐約和芝加哥舉行了自發的慶祝活動。5月8日上午,倫敦舉行了一場民眾集會慶祝勝利,巴黎也舉行了類似的紀念活動。

與此同時,在德國東部的蘇聯,從美國廣播電台傳來消息後,蘇聯軍隊從5月8日下午開始自發舉行慶祝活動,但斯大林政府要求等待在卡爾斯霍斯特舉行的德國投降後接受官方慶祝活動。準確來說按照莫斯科時間,德國軍事投降生效的時間已經是5月9日,當天莫斯科和其他蘇聯城市都舉行了勝利慶祝活動。第二次世界大戰在俄羅斯被稱為偉大的衛國戰爭。

時任蘇聯駐美國大使安德烈·葛羅米柯在回憶錄中描述了三藩市慶祝勝利日的場景:

Thumb
德國投降時所控制的領土(藍色區域)

1945年5月10日至5月結束

德軍各個單位停火

雖然大部份德軍指揮官尊重由德意志國防軍最高統帥部發出的投降命令,但不是全部指揮官皆照辦。其中一位是德意志最大支部隊德國中央集團軍指揮官費迪南德·舍納爾陸軍元帥。他在4月30日阿道夫·希特拉之最後遺囑中被任命為德軍最高統帥。5月8日舍納爾放棄指揮權並逃往奧地利,而當時蘇軍正派出壓倒性兵力實施布拉格攻勢以攻擊中央集團軍,迫使整個中央集團軍在5月11日投降(一些資料來源說是5月12日),而其它沒有在5月8日簽訂停戰協議時投降的德軍部隊如下:

艾森豪威爾要求鄧尼茨政府下台

Thumb
5月23日,弗倫斯堡政府成員被英軍逮捕。前景中身穿制服的是卡爾·鄧尼茨海軍上將,身後是身着制服的阿爾弗雷德·約德爾將軍和身着便服的阿爾伯特·施佩爾。臨時政府的垮台和蘇聯在布拉格的勝利意味着德國的絕對無條件投降

海軍元帥卡爾·鄧尼茨希特拉自殺後為德國的國家元首,但是他的弗倫斯堡政府(這個政府名稱由來是因為其首府設在弗倫斯堡,但是只有控制此城以及附近的一小塊區域)無視於5月8日的德國投降。1945年5月23日一位英國聯絡官被派往弗倫斯堡向弗倫斯堡政府宣讀艾森豪威爾有關解散弗倫斯堡政府及拘捕其政府成員的命令,但同盟國遇到一個問題,因為他們認識到雖然德軍已無條件投降,但同盟國遠征軍未能成功利用歐洲顧問委員會英語European Advisory Commission的名義行事。而且當時德國不存在任何民間政府。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民間組織的政府,如1918年的德國投降就被希特拉利用來說成是在德國背後捅上一刀。同盟國不希望未來的德國政府利用此口實來重回舊路,最終他們不承認鄧尼茨政府並以簽訂四國文件來代替,從而組成了同盟國管制理事會主要內容如下:

南斯拉夫親軸心國勢力在奧地利遭遣返

南斯拉夫內親軸心國的諸多勢力拒絕向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軍蘇聯紅軍投降,大規模撤入奧地利,向英軍投降但遭到拒絕。親軸心國勢力在1945年5月24日被從奧地利邊境布萊堡遣返成為戰俘,並在之後遭到了來自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軍的諸如政治清算、死亡行軍、軍事監禁、強制勞役,和虐囚至死在內的一系列報復,史稱布萊堡屠殺

1945年6月以後

崩潰

1945年7月5日,同盟國中的其中四個國家(英國美國蘇聯法國)在柏林簽訂條約,將二戰戰果以法律形式加以確認[16][17][18]。1945年6月至8月,同盟國領袖籌劃組建戰後德國新政府,重新訂定邊界。在波茨坦會議中,劃定戰後德國東部邊界為奧德河-尼斯河線,從奧德河-尼斯河線以東及其他國家驅逐數以百萬計的德意志族人、命令德國進行非武裝化英語Demilitarisation去納粹化工業非軍事化英語Allied plans for German industry after World War II,並解決二戰戰爭賠償問題。

個別同盟國採取進行單方面司法程序的方式與德國實現關係正常化,例如在1946年12月13日,美國總統哈里·S·杜魯門就宣佈美國與德國之間結束敵對狀態[19] 。1947年2月10日德國又與昔日的盟友意大利、保加利亞、芬蘭、匈牙利及羅馬尼亞分別簽訂和平協議。

在1949年11月22日的彼得堡協議中,西德政府曾要求結束交戰國的身份,但該要求被拒絕,美國繼續將德國認定為交戰國,這樣做有數個司法上的原因,雖然其中一些已經解決,但美國堅持的原因是希望維持其在西德駐軍的合法性[20],1950年9月12日至12月19日,美國和英國與法國外長在紐約的會議中,研究一旦西方盟國結束與德國交戰國的關係後如何增強西德在冷戰中的地位[21],1951年一些前西方盟國結束與德國的交戰國地位:澳大利亞(7月9日)、加拿大、意大利、新西蘭、荷蘭(7月26日)、南非、英國(7月9日)、美國(7月9日杜魯門向國會提出請求,而國會在10月19日授權)[22][23][24][25][26][27];而德國與蘇聯在1955年初結束交戰狀態[28]

最終解決德國問題條約

Thumb
奧德河-尼斯河線

根據最終解決德國問題條約上的規定,美國蘇聯英國法國四國放棄在德國原先擁有的特權,包括柏林在內。1990年10月3日統一後的德國終於擁有了完整主權,但美英兩國依舊保留在德國的駐軍。

集中營及難民

Thumb
1944年,數以千計的大屠殺的受害者到達納粹的奧斯維辛集中營
Thumb
美軍士兵觀看沿着前往新近被解放的厄爾德魯夫集中營之道路上橫臥之囚犯屍體

在戰爭的最後幾個月,同盟國的士兵隨即發現了許多集中營和被納粹用來囚禁和清洗其他1100萬人的地區。其中最多數量的是歐洲猶太人(根據紐倫堡審判的記錄估計大約一半),但亦包括吉普賽人、斯拉夫人、同性戀者及其他少數民族及殘疾人士,以及納粹黨的政治敵人(特別是共產黨員)。

其中最為人知的奧斯維辛集中營就已殺害了110萬人至160萬左右。 雖然大部分在戰爭中作戰的盟軍士兵不認識納粹的種族滅絕猶太人大屠殺,但這些已經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歷史。

1945年5月和6月,數千名來自南斯拉夫和蘇聯的難民在奧地利被西方盟軍圍捕,並在龍骨行動中移交給蘇聯和南斯拉夫。蘇聯和南斯拉夫人處決或驅逐了其中許多人(例如布萊堡大屠殺)。同樣戰敗的芬蘭和瑞典也感到有必要同樣引渡英格里亞和波羅的海的難民,其中一些人在被引渡前自殺。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參見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