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水生動物泛指全部或部分生命周期完全在水體中度過的動物,與可以離開水體生存的陸生動物和半水生動物相對應[1][2]。許多陸生和半水生動物的幼體形態也是完全水生的,直到成體完成變態後才會脫離水生,但最終會回到水中產卵繁殖,如蛙類、蚊、蜉蝣、蜻蜓與豆娘、石蛾等。
水生動物通常會直接從水中獲取溶解在水中的氧氣來滿足自身的新陳代謝,氣體交換會用叫做鰓的特殊呼吸器官或通過皮膚呼吸來完成。一些囊舌類軟體動物(如綠葉海天牛)甚至因為與黃藻演化出了內共生關係,可以進行光合作用滿足自身的氧氣和營養需求。然而一些水生動物(如海洋爬行動物、海洋哺乳動物和一些水生昆蟲)其實是因陸生祖先重新適應水生環境演化而來的,雖然趨同演化出了與其它水生動物相似的體態和行為,但仍如陸生動物一樣必須依賴肺呼吸空氣,在水中生活時其實處於屏氣狀態。
因其對水體棲息地環境質量和生物多樣性的依賴性,水生動物在世界各地也處於一個較為脆弱的狀態,極易受到水污染、填水造地、入侵物種以及無節制的漁業活動(比如過度捕撈、使用拖網、炸魚、電魚、毒魚等破壞性作業)造成的種群損失和環境退化的衝擊。所以於各地政府通常有相關的環境保護與漁業管理法例保護和監管與執法方面的安排,許多地區也有各種致力於生態恢復(特別是恢復濕地)的官方和民間努力。
「水生動物」一詞泛指一切生活在水體中的動物,與同樣處於水體環境的微生物、藻類和水生植物一起組成了各種水域生態系統(細分為海洋生態系統和淡水生態系統兩大類)。在形容在鹹水(如海洋)和半鹹水水體(如河口灣和潟湖)中生存的動物時常常會使用「海生」一詞,因此在不詳細形容的情況下「水生」一詞狹義上可以專指淡水動物。
根據其生態位相對水體的位置,水生動物由淺到深可分為四大類:
水生動物(尤其淡水動物)通常是被保育運動特別關注的動物群體,這是因為它們的生活環境十分脆弱,極易受到水位變化、水溫波動、氣候變化影響(特別是海水酸化)和各種水污染的影響,也更容易遭受到各種寄生蟲和陸生動物帶來的競爭壓力。人類活動更是使得水生動物遭受着過度捕撈、破壞性捕魚、海洋污染、養分污染、噪音污染(特別是對依賴回聲定位的鯨豚類)、入侵物種引進、洄游路線受阻(比如水壩阻攔水路)和圍水造陸破壞棲息地等日益增長的生存壓力。
除呼吸溶解在水中的氧氣的動物之外,「水生動物」一詞也包括由陸生動物祖先重新適應水域生態系統演化而來、用肺直接呼吸空氣的動物。這類動物包括水生昆蟲和水生四足動物,其中後者包括高度適應水生的兩棲動物和羊膜動物。再次演化水生的羊膜動物包括鯨豚類、海牛這類高度特化以至於一旦擱淺脫離水體都無法存活的海洋哺乳動物,以及居住在陸上但完全依賴水生覓食的鰭足類(海豹、海獅和海象)和幾種海洋爬行動物(比如海龜)。「水生哺乳動物」一詞也指生存在河岸帶高度依賴淡水生態系統生存的哺乳動物(如水獺和河狸),雖然這些動物實際上是半水生動物。
無尾目(蛙和蟾)和有尾目兩棲動物(蠑螈和大小鯢)的幼體是完全水生的蝌蚪,但大多之後會通過變態成為可以適應陸地生態系統的成體,但大多需要返回水中繁殖。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