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表演者直接向觀眾講述的喜劇風格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站立喜劇(英語:Stand-up comedy),中國大陸和台灣稱為單口喜劇[1][2]、單人喜劇、獨角喜劇等,中國大陸稱脫口秀、粵語稱棟篤笑或「戙𡰪笑」(dungduksíu)[3],是一種舞台喜劇表演形式,通常是由一位喜劇演員站在舞台上以獨角戲方式對台下觀眾表演笑話和獨白諷刺(有時也會搞肢體表演,甚至與台下觀眾直接互動)使觀眾因為其言辭幽默而發笑。這類喜劇的表演方式類似於中國傳統的單口相聲或日本傳統的落語,通常舞台上除了話筒和凳子外不會有其它道具。雖然是獨白的形式,但觀眾會有演員在跟其對話的感覺,演員會說一些與自身相關的有趣故事、對於政治和社會議題的見解,使用雙關語、地獄哏或連續犀利的單句小笑話(one-liner),單人喜劇演員也常借用一些舞台道具、音樂、舞蹈、口技或魔術把戲來吸引觀眾的注意,以增強演出之娛樂效果。
這種演出方式盛行於英國、美國、加拿大與印度,傳統的演出場所為專業的喜劇俱樂部(comedy club)、酒吧、夜總會或劇院。在現代,這種演出方式常見於電視頻道、DVD與網絡媒體中。單人喜劇是談話節目節目常見的進行方式之一,電影中也常會引用單人喜劇手法。進行單人喜劇表演的喜劇演員,被稱為comic,stand-up comic,stand-up comedian,或簡稱stand-up,著名的單人喜劇演員包括喬治·卡林、路易·C·K、羅賓·威廉斯、比爾·馬厄、羅素·彼得斯、特雷弗·諾亞、加布里埃爾·伊格萊西亞斯等。
歐美風格的棟篤笑是於1990年左右從西方引入香港社會。[4]現在香港和兩岸三地、世界各地的華人社會都熟悉「棟篤笑」這種表演形式和文化。不少電台名嘴DJ、電視台的金牌司儀都不斷嘗試「棟篤笑」演出,投入這種表演形式。
「Stand-up comedy」最早中文譯名「棟篤笑」(改自『棟篤企』,表示一個人直立站着)來自香港藝人黃子華,他在1990年開始這種表演,但當時中文並沒有「Stand-up comedy」的譯名,最後黃子華改之成「棟篤笑」。隨後林海峰將其表演稱之為「是但噏」(「是但」是廣東話中「隨便」的意思,「噏」是廣東話中「說」的意思),兩者皆為英文「stand-up」的譯名(前者意譯;後者音譯意譯相結合)。據黃子華在清談節目《志雲飯局》中說,「是但噏」是由俞琤起的。
就如同它的名字暗示的,單人喜劇通常是一個單獨的喜劇演員,站在台上,以口頭演說的方式,對着現場觀眾表演,讓觀眾發笑。但每個表演者都有自己的手法,不一定遵循固定形式。這是一種困難的演出方式,對於單人喜劇的演出,現場觀眾的反應是直接而且具有決定性的。觀眾期待單人喜劇演員帶給他們持續不斷的笑聲,表演者因此處於壓力之下,要持續不斷的搞笑,來取悅觀眾。雖然單人喜劇通常會先寫好腳本,但更需要視當時現場觀眾的反應,即興的臨場發揮,調整自己的演出方式。因為是一種獨角戲,表演者只能純粹以自己本身的表演來呼喚出觀眾笑聲,不像雙人搭檔可以依靠其他人的配合來增進舞台效果。威爾·法洛曾經用「辛苦、孤獨而惡毒的」來形容這種表演方式。
單人喜劇傳統,最早可以被追溯到18世紀的英國,在1980年代之後,則以美國的表演方式為主。在英國及美國,單人喜劇秀經常由一個主要演員擔綱,負責壓軸演出。在演出開場時,由一位司儀開場,負責介紹節目內容,演出成員及演出順序,並炒熱現場氣氛。接着,由二到三位較次要的表演者,各自演出20分鐘到30分鐘。最後將時間交給主要演員。
英國的單人喜劇傳統,可以追溯到20世紀。
1979年,第一間美式風格的喜劇俱樂部在倫敦開幕,美式單人喜劇的表演方式進入英國。在1980年代之後,如克雷格·費格斯等人的表演,就深受美式風格影響。
在美國與加拿大,單人喜劇起源於19世紀。最早是由獨角戲表演者,如馬克·吐溫,或是巡迴馬戲團的表演者來演出。
北美20世紀初期的單人喜劇演員,如鮑勃·霍普等人,樹立了現在所知的單人喜劇基本形式。在夜總會興起後,出現了一批新的單人喜劇演員。
1950年代至1960年代,美國單人喜劇,主要以紐約及三藩市為最主要的發展主力。以喬治·卡林、伍迪·艾倫等人為代表。
1970年代,單人喜劇演員往電視及電影發展,成為明星,如史提夫·馬丁。少數單人喜劇演員仍然堅守傳統的演出場合。但是電視節目,如週六夜現場、今夜秀則成為單人喜劇的新舞台,捧紅了比爾·馬艾與傑·雷諾等人。
1980年代至1990年代,新形態的單人喜劇出現,如羅賓·威廉斯、傑里·賽恩菲爾德、艾倫·狄珍妮、琥碧·戈柏、艾迪·墨菲等人,都擁有自己風格。
2000年代的路易CK、威廉·弗雷戴歷·伯爾、羅素·彼得斯也是知名人物,更時常受邀在戲劇或電影中參演。
1986年,Johnny Lever開始在印度電視節目上演出單人喜劇,被認為是印度首位單人喜劇演員。
早於七八十年代,多名香港的金牌司儀和名嘴主持人,已經有類似「棟篤笑」的演出,他們大多以主持調侃的形式,諷刺時弊,反映社會百態,如黃霑、盧大偉、許冠文、黃韻詩、狄波拉、沈殿霞、何守信、鄭裕玲、狄娜、葉德嫻、曾志偉等。及後電台節目廣受歡迎,以鄭丹瑞、林姍姍、俞琤、白韻琴、岑建勛、林建明等為主的Talk show也大受歡迎。其後單人說笑的形式融入各式電子傳媒,如電視綜藝節目,電影等。八九十年代,許多香港的電視綜藝節目、晚會,節目與節目間的串場、與嘉賓互動等環節,均採取類似單口相聲、對口相聲的模式。
在香港,棟篤笑的創作人員也人才輩出,早期的「talk show」節目和表演,均有多位幕後資深編劇和精英撰寫,如名嘴黃霑、「金牌司儀」許冠文、已故的著名編劇黃炳耀、大導演王晶、創作人黎文卓、創作人吳昊、導演劉鎮偉、導演高志森、著名電影人鄭丹瑞等均有參與過早期繽紛悅目的搞笑talk show編劇。及後,許多香港的綜藝節目、大型節目等,主持人介紹節目和嘉賓的講稿對白、頒獎典禮中頒獎嘉賓的頒獎詞、節目環節與環節之間的串場等,均以趣劇小品、棟篤笑等趣味形式展開,一大群綜藝節目的創作精英,必須學會撰寫棟篤笑和小品趣劇的技巧,因此一大批棟篤笑創作人也應運而生,如蔡和平、劉天賜、吳雨、何麗全、曾展章、黎文卓、余詠珊、甘國亮、彭濟才、何麗全等,還有創作鬼才許冠文、王晶、林超榮、李力持、高志森、鄭丹瑞、陳慶嘉等,香港著名「度橋」人李瑜、胡美屏、吳金鴻、區華漢、鍾景輝、金廣城、劉定堅、劉鎮華、鄭介立等等。這批笑話、棟篤笑、小品趣劇的創作人,及後均稱為香港電影界和華語演藝界最著名的喜劇創作家。
在香港,最早以類似形式表演而知名的是許冠文及黃韻詩;但首先將之以單一節目表演(超過兩小時)的是黃子華。1990年,曾留學加拿大的黃子華,將美式風格的單人喜劇引進至香港,並命名為棟篤笑。後來更親手帶領第二位棟篤笑人物張達明進入「棟篤舞台」。棟篤笑經過二十多年發展,漸漸廣為香港普遍觀眾所認識和接受。除此之外,著名舞台劇演員詹瑞文亦創立「形體棟篤笑」,在2005年,更有林海峰加入棟篤笑表演行列,希望打入這新市場。繼二人之後,2008年森美亦打算打入市場。2011年,才女卓韻芝首演,此後每年皆推出新作品,成為香港史上首位以單一節目表演的女藝人。現在,香港的棟篤笑文化已經開始步向多元發展,而棟篤笑的表演模式也開始慢慢地被中國大陸觀眾(尤其粵語地區)所認識。
台灣的秀場中,有類似於單人喜劇的表演,如邢峰、張菲、豬哥亮等人,但是其表演多半仍需要其他人陪襯,或是以訪談或短劇為主,與西方的單人喜劇表演不太相同。有少數表演者以單人喜劇演出,如在卡米地喜劇俱樂部演出的吳承鳳。
1991年,由李立群演出的單人舞台劇《台灣怪譚》,引進了單人喜劇的元素進入其中。
2007年五月,張碩修創辦了卡米地喜劇俱樂部,為台灣第一間棟篤笑俱樂部。而後於2016年開始舉辦卡米地站立喜劇爭霸賽,首屆冠軍為曾博恩。
2018年,由臺灣棟篤笑演員、台灣吧製作人曾博恩[6]主持製作深夜脫口秀《博恩夜夜秀》,號稱台灣首個時事諷刺脫口秀節目[7]。
2022年,台灣知名棟篤笑演員曾博恩為突顯中華民國舉辦演講不必課徵娛樂稅,而棟篤笑卻需被課稅之現狀,刻意將其2022年個人專場定義為「有趣的演講」,希望探討兩者在法理上本質之異同。[8]
5月26日,立法院財委會排程審查「娛樂稅法」草案2案,以發生爭議的脫口秀/演講活動為例指出,立法已80年的娛樂稅,課徵目的、對象皆已不再是奢侈活動,部分更是國家政策扶植振興的產業,建議廢除。
財政部蘇建榮對此回應,目前針對娛樂稅的課徵對象定義確實有檢討空間,當初的概括性規定也是為配合時代發展可以彈性調整。他也承諾,以上不明確之處都會在半年內進行通盤檢討。蘇建榮強調,「不一定要廢除」,但會針對整個法規內容調整檢驗,也會與主計總處討論如何尋找地方政府替代財源。[9]
在中國大陸,棟篤笑更常被稱作「脫口秀」,雖然脫口秀原本是talk show(談話節目)的音譯,但積重難返。
2006年,受到黃子華啟發的周立波開始在上海表演棟篤笑,他將其稱之為「海派清口」。
2009年,中國大陸的第一個棟篤笑俱樂部——外賣脫口秀,在廣東深圳成立。
2010年,移民美國多年的黃西在美國廣播電視記者協會晚宴上為時任美國副總統拜登和現場的幾千名媒體記者表演了十多分鐘的棟篤笑[10],這場表演在中國大陸爆紅,一些人受黃西的影響開始從事棟篤笑的表演。此後幾年,上海、北京、廈門、鄭州、南寧等城市也相繼成立當地的棟篤笑俱樂部。
2012年,中國大陸的第一個棟篤笑電視節目《今晚80後脫口秀》在東方衛視播出,王自健擔任主持人,李誕、王建國、賴寶擔任編劇和常任嘉賓,幾年後王越池、程璐、王思文、龐博等人也相繼加入。
2014年,李誕等人成立上海笑果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該公司在幾年後推出了《吐槽大會》、《脫口秀大會》等多檔熱門綜藝,其中的《脫口秀大會》捧紅了徐志勝[11][12]、李雪琴[13]、王勉[14]等多名新秀。[15][16][17][18]
棟篤笑的現場表演,通常是由多位不同演員輪流上臺,較少由單一演員演出。通常會由主持人開場介紹表演形式,或直接由開場演員帶來10分鐘左右的演出,作為暖場,再由二到三位次要演員演出,最後由壓軸演員帶來30分鐘的演出,臺灣也流行團體形式的演出,團體中每位演員根據同一主題創作,每位演員表演的時間也較為平均。
以一位喜劇演員為主角,通常是有經驗以及觀眾基礎的演員,帶來約一個小時的演出,有時會再搭配一位主持或開場演員,個人專場在內容上更着重於喜劇演員的個人特色及魅力,而目前在網絡媒體、影片網站及喜劇頻道上,亦有許多喜劇演員的專場錄影作品。
又稱開放麥、公開秀等,通常由喜劇社團、俱樂部、餐廳、咖啡廳、酒吧等場所舉辦,主張任何人都可以上台表演,由抽籤或者報名先後順序決定是否上臺。是素人或業餘演員練習棟篤笑、累積素材和經驗的起點,亦有專業喜劇演員來發表尚在打磨中的段子,由於棟篤笑的演出着重觀眾的反應,需要透過實際表演來測試,因此開放麥當中常會出現許多實驗性質較高的內容。
棟篤笑跟華北流行的相聲表演,特別是與單口相聲之間,以及和歐美談話節目表演之間,在語言的幽默、風趣、逗笑方面有相似之處。但棟篤笑跟相聲、談話節目在表演形式、側重點等方面並不相同。
單口相聲以某個固定的話題為內容,以幽默、逗人發笑為表演目的,側重娛樂;相聲的表演內容按照表演前的設定進行,很少與臺下觀眾的互動。談話節目除了預先設定的講稿之外,也着重在現場的隨機應變,甚至圍繞某個或多個話題即興演出,風趣幽默;棟篤笑跟相聲一樣有預先設定的稿件,在表演過程中通常會根據與台下觀眾的互動隨機應變,這又帶有談話節目的特徵;棟篤笑在話題上也不固定,通常只有一個大體框架,隨着思路變化在框架範圍內不斷變換話題,講述故事、表達觀點;棟篤笑很注重臺上臺下的互動性,表演者與觀眾之間會有不少直接的對話,中間通常會穿插各種舞臺表演,如舞蹈、歌唱、朗誦等等;在內容上,棟篤笑會以風趣幽默的語言針砭時弊、諷刺時政人物、揭露社會現象、揭示深層次的人性缺點,使觀眾在笑聲中對社會、對自身有所思考,有所收穫,側重「發人深省」,而不是簡單地為娛樂而娛樂。棟篤笑表演時間通常較長。一個完整的棟篤笑表演通常長達兩三個小時,一般會分段表演,有一次以上的中場休息時間。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