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白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在戲劇中,獨白(英語:monologue[a])是由單一角色發言的橋段,通常是為了表達他們的內心想法,雖然有時也可能是直接對另一角色或觀眾說話。獨白在各類戲劇媒介(如舞台劇、電影等)中十分常見,也存在於非戲劇媒介中,如詩歌[1]。

特徵
獨白是一種與對話不同的表達方式,最大的不同在於它不需要對象來回應。說話者通常是角色本人,向自己或觀眾說出內心的想法與感受。這種說話方式往往充滿真誠和直接,不受外在約束,像是在思索或自言自語[2]。
角色在獨白中通常透過「聲音」和「思緒」來表達自己:
- 聲音的表達:指角色說出來的話,有時是自己說,有時會和其他角色互動對話。
- 思想的表達:是角色內心的獨白,包括他怎麼想、怎麼看事情,可能以直接或間接的方式呈現。有時,角色的聲音和思想會融合在一起,讓讀者或觀眾分不清哪些是說出口的話,哪些是內心的想法。這種模糊邊界的情況讓人物更加立體,也讓敘事更加深刻[3]。
獨白類似於詩歌、頓悟等,皆由單一「聲音」所發出,但彼此之間仍有差異。例如,獨角戲(soliloquy)是角色將其思想與情感訴說給自己及觀眾聽,而不對其他角色發言。獨白(monologue)則是角色將自己的想法大聲說出來[4]。獨白也與頓呼法(apostrophe)不同,後者是說話者或作者對一個虛構的人物、無生命的物體或抽象概念進行呼喚[5]。而旁白(aside)不僅在長度上較短,其特點亦在於即使在理應被其他角色聽見的情境下(例如兩名角色的對話中,一人突然說出旁白),其他角色也無法聽見[5]。
戲劇性獨白
「戲劇性獨白」是一種戲劇創作中的文學體裁,在18與19世紀又被稱為旋律詩劇,起源於莊-雅克·盧騷於1762年創作的《皮格馬利翁》。在戲劇性獨白中,角色大聲思索,將自己的思想、感知與情感表達給自己,也因此傳達給觀眾。戲劇性獨白讓演員在舞台上體現出不只一個角色,模糊了敘述、戲劇與詩意之間的界線,並透過角色之間的知性或情感溝通來操控時間與空間[6]。它可用於刻劃角色,因此具有高度的心理描寫價值,是一種內省的工具。在這個意義上,威廉·莎士比亞戲劇中的獨白便廣為人知,例如《哈姆雷特》。獨白有時也可能是角色與自己進行的對話,或向無法回應的對象(如寵物、畫像、植物、照片等)傾訴。甚至在面對無法回應的屍體時也可能進行,如米格爾·戴利貝斯的《與馬里奧共度五小時》。另一種手法是寫一封永遠不會寄出的信,因此也不會有回覆,例如法蘭茲·卡夫卡的《給父親的信》。此外,日記也常作為獨白的投射形式,其作者往往將日記視為永不開口的知己。在西班牙黃金時代的戲劇中,獨白常託付於十四行詩或十行詩中,因此在角色關係錯綜複雜的喜劇中,也會出現大量十四行詩,例如羅培·德·維加的《園丁的狗》。儘管獨白是所有文學體裁中都會使用的手法,但因其對自我與主觀性的強調,使其特別接近抒情體裁。在短篇小說、報刊文章或爭論中都可以發現獨白的存在。另一方面,「戲劇性獨白」一詞也可指現代抒情詩中的一種體裁或形式,由19世紀後浪漫主義詩人阿佛烈·丁尼生創立,並由羅勃特·白朗寧發展並確立,至今仍為文化主義詩人與現代詩人所廣泛採用[7]。
歷史
在古希臘戲劇中,在「三演員制」成為常規之前,劇場先後經歷了「兩演員制」以及最初只有一名演員與合唱隊共同登場的形式。獨白作為戲劇手法的起源,其實並非從對話發展而來,反而是對話源自獨白的演進[8]。在古羅馬戲劇中,獨白的使用比古希臘或現代戲劇更為頻繁[9]。其中一項主要功能,是用來表現大量時間的流逝,這種時間若以寫實方式呈現會過於冗長與沉悶。這類形式被稱為「過場獨白」[10]。其他常見類型還包括「出場獨白」[11]與「退場獨白」[12]。在這兩種情況中,獨白的核心功能同樣是標示時間的推移[11]。自英國文藝復興時期的戲劇以降,獨白多用於表現角色在劇情中的內在需求,透過一段延展性的語言來展開個人訴求。而在後現代戲劇中,獨白的「表演性」更被強調,甚至進一步模糊了角色演繹與自傳式敘述之間的界線[13]。
註釋
參考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