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越,又寫為于越,古稱,被部分近代學者稱為越族[1]于越族[2]於越民族[3]吳越族,古代部落,原居於今中華人民共和國浙江省一帶,是百越的一支部落,使用古越語。在夏代時曾建立越國漢朝時屬於會稽郡,後融合演變為今日當地民族。

概論

商朝甲骨文記錄中,有稱為越或於越的人群活動。在《史記》中,將於越,寫為于越。于越人所屬的越國是傳說在夏朝時由少康的庶子無餘所建立[4],其相鄰的吳國,其底層人民也是於越人。何休公羊傳》註疏記載,越國當地人自稱「於越」,但中原華夏諸國稱其為越[5]。他們被視為是與中原華夏部落習俗不同的蠻夷[6]

梁啟超等學者認為春秋時期吳國與越國皆由同一支民族建立,稱之為吳越族[7]衛聚賢認為於越即吳越族,越人從其中獨立出來,成為獨立民族[8]羅香林等學者認為於越是百越之中的一支,將他們列入古越族

歷史

傳說於越是在夏朝時由少康的庶子無餘所建立[9],《竹書紀年》記載,周成王24年時,於越人曾經朝貢西周王室[10]。春秋時,越王勾踐時代,其領土大致是在浙江杭州、嘉興、紹興、寧波地區一帶,以紹興為中心。

前494年,吳王夫差擊敗越國,越國成為吳國臣屬。前473年,越王勾踐擊敗吳王夫差的軍隊,吳國滅亡,越國的領土擴大,取得原來吳國領地,擴大到江淮一帶。

前306年,楚國擊敗越王無疆,越國亡國,成為楚國的領土。在越國滅亡後,於越人形成一些地方的小型聚落。為了方便控制,楚國及後繼的秦朝都曾經將一些於越人遷移到其他地方。

吳芮作為越人部落領袖,曾參與陳勝大澤起義與之後的楚漢爭霸,在漢朝時代受封長沙王

研究推測

羅香林考證古書,認為於越、甌越、閩越、揚越、滇越、駱越等17個古民族皆源自百越,皆為越民族的一支,越民族則源自夏民族。於越是越族在浙江的一支[11][12]林惠祥認為於越人是越族中的一支,屬於百越,居住在浙江。越族中接受漢化之後形成的一個獨立分支,稱為於越[13]

《福州通史簡編》認為,福建原有閩族,在戰國時,與由浙江南下的于越族融合後,形成閩越族[2][14][15]

語言

於越的語言被現代學者稱為古越語,因為文獻記載很少,難以確認全貌。根據對於《越人歌》、《維甲令》的研究,語言學者鄭張尚芳等人,認為這種語言具備了壯侗語系的某些特徵。

文字

馬橋文化遺址曾發現陶文,為良渚文字春秋戰國時期,於越人在青銅器上使用的金文,被稱為鳥蟲篆

考古

饒宗頤主張良渚文化由古代的越族建立,越族之後在此建立越國[1]

註釋

相關條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