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所有有聲韻考慮的文言文體,包括詩詞曲賦等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國詩歌是用漢語書寫、說或吟誦的詩歌,是中國文學的一部分。雖然最後一個術語包括古典漢語,標準漢語,普通話,粵語和其他歷史和白話形式的語言,但其詩歌通常分為兩種主要類型之一,即中國古典詩歌和現代中國詩歌。 詩歌在中國一直受到高度重視,經常融入中國文人心中富有表現力的民間影響。 詩歌為公共和私人表達深刻情感提供了一種形式和論壇,為同行、讀者和學者提供了兩千多年來中國作家內心生活的洞察。 中國詩歌往往反映了中國各種宗教傳統的影響。中國古典詩歌可能首先包括詩(詩/詩),以及其他主要類型,如 ci (詞/詞) 和 qu (曲)。還有一種中國傳統的文學形式叫做 fu (賦/賦),它比其他術語更不擅長分類為英語,但也許最好被描述為一種散文詩。在近代時期,也有西方風格的自由詩的發展。中國詩歌的傳統形式是押韻的,但僅僅押韻文本可能並不能將文學定性為詩歌;而且,缺乏韻律並不一定會使現代作品失去被視為現代中國詩歌意義上的詩歌的資格。[1]
現存最早的選集是《詩經》[2]和《楚辭》。這兩者都對後來的詩歌傳統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中國古代詩歌的早期例子可能因為歷史的滄桑而丟失,例如秦始皇焚燒書籍和埋葬學者(焚書坑儒),儘管這最後事件的目標之一是詩經,但它仍然倖存下來。[3]
詩經
這兩部作品中較早的一部是《詩經》(Shījīng),也被熟知為《詩經》、《詩書》或音譯為《Sheh Ching》。它是保存至今的一部古代中國古典詩歌集,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詩經》的內容被分為三個部分:風(Fēng)、雅(Yǎ)和頌(Sòng)。風部收錄了來自15個小國的民間歌曲,共計160首歌曲。雅部分分為大雅和小雅,是宮廷中的官方歌曲,共計105首歌曲。頌部分是祭祀祖先時所唱的歌曲,共計40首歌曲。這個選集最後定稿的時間大約在公元前7世紀。[4]《詩經》中的詩歌內容既包括了關於王室生活的貴族詩歌(頌),也包括了更質樸的詩歌和自然景觀的描繪,其中某些部分或多或少地來源於民間歌謠(風)《詩經》的詩歌主要由四字句(四言)構成,而不是後來典型的五言和七言句式。其主要的表達技巧包括辭、比和興。總結來說,《詩經》是一部重要的古代詩歌集,它展現了古代社會的王朝文化和民間風情,對後世的古典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楚辭
與經典的《詩經》不同,《楚辭》(Chǔcí)選集,也被熟知為《楚辭》、《楚辭集》或音譯為《Chu Tz'u》,包含的詩歌更加注重抒情和浪漫的特點,以及來自楚國詩歌的不規則行長和其他影響。《楚辭》主要由屈原(329–299年前)和他的追隨者宋玉的詩歌構成,儘管現在的選集形式可以追溯到158年的汪粲編纂和註釋,這是目前關於文本和構成的唯一可靠的歷史來源[5]。
在漢代(前206年至220年),楚辭的詩歌風格對賦體詩的演變產生了影響,賦體詩以詩歌和散文段落的混合形式為特徵(常用於展示詩人的技巧和知識,而不是傳達內心的情感體驗)。賦體詩在隨後的六朝時期仍然受到歡迎,儘管它變得更加簡短和個人化。賦體詩仍然是中國詩歌的一種基本形式之一;然而,在唐代,五言和七言的詩開始佔據主導地位。
在漢朝時期,一種民歌風格的詩歌變得流行起來,被稱為樂府詩(yuèfǔ),因為政府在收集這類詩歌時起到了一定的角色,儘管後來一些詩人開始以樂府風格創作原創作品。許多樂府詩由五言或七言句構成,與之前的四言句形成對比。漢代文學的一個特色形式是賦(fù)。漢朝末年和六朝時期開始的詩歌時期被稱為建安詩。漢代詩歌的重要收藏之一是《古樂府十九首》。[6]
建安詩[7]是指漢末和六朝初期的詩歌,兩者之間有重疊的時期。這個時期的詩歌創作產生了許多著名的作品,其中包括"三曹"的作品:曹操、曹丕和曹植。
六朝時期(220年至589年)是詩歌發展的一個多樣化時期,既延續並發展了先前時代的傳統,也為未來詩歌的進一步發展鋪平了道路。這個充滿活力的時期留下了許多重要的詩歌作品。
其中包括七子之一的竹林七賢的作品,蘭亭集序(Orchid Pavilion Gathering)的詩歌,四時之夜歌,田園詩人陶淵明,永明時代的詩人,以及由徐陵編纂的《玉台新詠》等詩歌選集。
將新道家宇宙觀應用於文學理論的將軍和詩人陸機用賦體的形式創作了《文賦》,將文學理論引向了新的方向。
六朝時期的詩歌[8]創作豐富多樣,包括山水田園、詠史抒懷、愛情詩等各種題材,為中國詩歌史上的重要時期之一。
中國古典詩歌的一個高峰出現在唐朝時期(618年-907年):不僅這個時期有眾多的詩人,而且還有大量的詩歌創作(大約有5萬首詩歌保存下來,其中許多收錄在《全唐詩》中)。在這個時期,詩歌幾乎融入到文人階層的職業和社交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成為希望在政府崗位上獲得職位的人參加的科舉考試的一部分。到了這個時候,詩歌已經按照規定的音律模式來創作。根據是否遵循規定的格律模式,詩歌被區分為"古體詩"(gǔtǐshī)和"近體詩"(jìntǐshī)。"近體詩",或稱為"格律詩",是唐初發展起來的一種更為嚴格的形式,規定了詩的結構,包括行長、行數、行內的音調模式、韻腳的使用以及一定程度上的必要平行結構。古體詩和近體詩的典型代表分別可見於李白和杜甫的作品。唐代的詩歌形式包括律詩,這是一種規定格律的詩,有八行,每行五、六或七個字;詞(ci),遵循特定的韻律模式;和絕句,一種四行詩,每行五、六或七個字。絕句的詩形式在李白和王維的作品中有很好的例子。隨着時間的推移,一些唐代詩歌變得更加現實、更具敘事性,並對社會規範持更加批判的態度;例如,這些特點可以在白居易的作品中看到。唐代詩歌對今天仍然具有影響力。晚唐時期的其他詩歌則發展出更具象徵和超現實特色,例如李賀和李商隱的作品中可見。[9]
到了宋朝(960年至1279年),另一種形式證明它能夠為新詩人提供所需的靈活性:詞——根據現有曲調的設定節奏編寫的新詞。每個曲調通常都有相應的音樂,儘管音樂往往已經失傳,但每個曲調都有其獨特的韻律。因此,每首詞都標有"調寄[詞牌]"的標籤,並符合曲調的韻律和押韻規律(就像基督教讚美詩作家將新歌詞編配到現有曲調中一樣)。詞的標題與其主題並不一定相關,許多詞可能共用一個標題。在內容方面,詞最常表達的是欲望的情感,通常是通過扮演不同的人物角色來表達。然而,一些傑出的詞人,如南唐詩人李後主和宋代詩人蘇軾,利用詞的形式涵蓋了廣泛的主題。[10]
元朝(1271年-1368年)期間詩歌的主要發展包括按固定音調模式創作的詩歌類型的發展,比如元曲的劇本。在宋朝之後,詞的固定節奏反映在散曲詩歌中,這是一種更自由的形式,基於新的流行歌曲和戲曲詠史,發展並延續到明朝(1368年-1644年)。馬致遠(約1270年-1330年)和關漢卿(約1300年)的劇作中可以看到這方面的例子。[11]
明朝(1368年-1644年)的詩人包括高啟[12](1336年-1374年)、李東陽[13](1447年-1516年)和袁宏道[14](1568年-1610年)。
明清過渡期包括了短暫的順朝(也稱大順,1644年-1645年)和南明(1644年至1662年)之間的交替/重疊時期。在明末這個困難時期,當國家已經陷入困境,由崇禎皇帝(在位1627年至1644年)、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的短暫大順政權,以及滿清政權統治時,有一些詩人仍在創作,其中包括江東三大家:吳偉業(1609年-1671年)、錢謙益(1582年-1664年)和龔鼎孳(1615年-1673年)。
清朝(1644年至1912年)在詩歌批評的發展和重要詩集的編纂方面具有顯著的意義,例如清代的《全唐詩》和《唐詩三百首》[15]。
在帝制結束後,詩和詞仍然繼續被創作;其中一個例子是中國共產黨的前主席毛澤東,他以自己的書法風格寫作中國古典詩歌。[16]
現代中國詩歌(新詩/新詞)指的是現代白話文體的詩歌,與傳統的以古文為基礎的詩歌形式相對。通常,現代中國詩歌不遵循既定的格律和規範。在1919年的「五四運動」之後,詩歌經歷了一場革命性的變革,作家(如胡適)試圖運用與民歌和流行詩歌(如詞)相關的白話體風格,更貼近口語(白話),而不是過去的既定形式[17]。20世紀初的詩人如徐志摩、郭沫若(後來轉向無產階級文學)和聞一多,試圖通過採用西方模式來打破中國詩歌的過去傳統。例如,徐志摩有意模仿浪漫派詩人的風格,使用押韻形式。在後革命的共產主義時代,像艾青這樣的詩人採用了更自由的行距和直接的措辭,這在當時非常受歡迎,並廣泛被模仿。同時,在臺灣,現代主義詩歌蓬勃發展,包括先鋒主義和超現實主義,由秦子昊(1902年-1963年)和紀弦(出生於1903年)領導。最有影響力的詩歌團體成立於1954年,包括「現代派學會」、「藍星」和「新時期」。在當代詩歌界,最重要和有影響力的詩人屬於被稱為「霧隱派」的群體,他們使用間接的典故和密閉的引用。最重要的霧隱派詩人包括北島、多多、舒婷、楊煉和顧城,其中大部分人在1989年天安門廣場抗議後被流放。另一個特殊案例是神秘主義詩人海子[18],在他自殺後變得非常著名。然而,即使在今天,現代詩的概念仍然存在爭議。關於現代詩是否算作詩歌,存在着爭論和矛盾。由於漢字書寫和漢語語法的特殊結構,現代詩或自由詩可能會看起來像簡單的口語散文,因為它們缺乏傳統上用來定義詩歌的某些結構特徵。
漢字文化圈地區如朝鮮、日本、越南、琉球等,歷史上深受漢文化影響,除了以漢文寫作漢詩外,其本民族語言寫成的韻文在格律、內容、風格上也受到漢文韻文影響。[19]
古人為了吟誦或歌唱,從而設計出了詩詞,經過漫長歲月的洗禮,中國古典詩詞,就由此誕生。古典詩詞有的會配音樂伴奏進行歌詞,有的僅是用於吟誦。實際上,民間詩歌絕大多數都是在民間產生,且因為古時民間的百姓大多不認識字,更不會寫字。因此,大部分的詩歌都是以口頭創作和口頭傳播的方式傳承下來。因此,即使是士大夫階層,他們所創作的詩歌也是為了歌唱或吟誦。[20]
中國文字發音、構成的特殊性在中國詩歌史中發揮了不可忽略的作用。[21]根據中國詩歌的歷史來說,中國的詩歌的歷史之所以能不斷傳承發展,絕大多數的原因是因為中國同一個發音的漢字,有很多個,並且每一個都有特殊的意義。因此中國的詞語可以用相應的漢字來表示,而不用依賴於其單獨的發音(這一點,在日語、韓語和越南語的古籍中也得到了證明)。[22]從現存最古老的中國書面詩歌漢語時期(文言文),到中世紀漢語時期(包括唐代),再到現代漢語時期,漢語口語的發音在時間的進程中發生了很大的變化。[23]在這一發展過程中,文言文逐漸發展成為一種與白話口語所不同的獨特的文學語言。[24]白話口語和文學語言形式之間有着緊張關係,這種關係是雙向的,文學詩歌中也能看到 "不同程度的白話疊加"的樣式,而民間口頭詩歌有時也充滿了 "文學短語和結構"的整潔與正式,[25]這可能是由於書面語言的發展歷史和聲望而形成。[26][27][28]
學者們提出了這樣的問題:隱藏在漢字中的圖形元素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了中國古典詩歌?漢字的詞源與語言本身的演變既有聯繫又有區別。就像許多古代書寫系統的情況一樣,比如腓尼基字母。許多最早的文字可能是從象形文字開始的,一個給定的詞語對應一幅代表這個想法的簡單圖片。
到中國古典詩歌時代,一個複雜的書寫系統已經發展了起來。許多漢字是由其他漢字的組合而形成的,選擇組合的原因是這些漢字的意義或聲音具有相似性和關聯性。與其他語言(如英語)相比,中國古典詩歌的語音元素較弱,而圖形元素較強,這一點非常重要。然而,由於不同的中國古典詩歌譯者對這些元素的理解程度各不相同,因此翻譯出來的白話內容所傳達的意義也有所不同。漢學家和翻譯家A.C. Graham提醒我們不要過分強調這種視覺效果,他說這種效果有時候「就像羅夏墨漬測驗中的斑點一樣,會對想像力產生影響。[29]要評估這種效果其實挺困難的,因為一個習慣讀中文的人很少在沒有刻意分析自己反應的情況下意識到它……毫無疑問,把中文書寫的視覺方面過分誇大了。其實中國詩歌和其他地方的詩歌一樣,首先是聲音的模式……」[30]A.C.Graham的話,並不是說中國詩人不知道人物塑造的背景因素。[31][32]
中國古典詩歌有多種典型的寫作形式。中國詩歌有五種主要體裁:詩、 騷、賦、詞和曲。傳統上,每一種體裁都以其占統治地位的歷史時期來冠名:楚辭[33]、漢賦[34]、唐詩[35]、宋詞[36]、元曲[37]。這樣的標籤可能會給人以錯誤的印象,即這些體裁是以線性發展的方式來一種取代另一種。實際上,這五種體裁都一直在被使用,甚至在見證了它們鼎盛的王朝之後,仍然蓬勃發展。 除了騷體詩[38],這些體裁的影響力一直持續到20世紀。[39]
主條目:舊體詩流派
中國古典詩歌的體裁分為七大類:1、送別懷人詩;2、羈旅思鄉詩;3、邊塞征戰詩情;4、山水田園詩;5、詠史懷古詩;6、詠物言志詩;7、愛情閨怨詩。體裁的分類,有的源於詩人長期創作的形式,有的則源於文學評論家對古典詩歌研究所發現的形式。最廣為接受的中國古典詩歌題材是包括山水詩[40]和田園詩[41]等在內的山水田園詩題材,其最為代表性的山水詩流派詩人有陶潛和王維等。[42]
中國古典詩歌中經常使用詩歌角色,即作者以其他人(或某類人)的視角寫詩。這些角色類型通常非常傳統,如被留在家中的孤獨妻子、被冷落並被封存在後宮的嬪妃宮女,或被派往遙遠邊疆戰鬥和犧牲的士兵等。[43]
1. 英雄的形象:既可以描寫客觀的人物形象,又可以塑造抒情主人公的形象。[44]如盧綸的 《塞下曲》:「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1號。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這首詩就描寫了一位將軍的形象。詩中寫將軍夜獵,見林深處風吹草動,以為是虎,便彎弓猛射,天亮一看,箭竟然射進一塊石頭當中去了。首句着一「驚」字,渲染了一種緊張異常的氣氛,而且也突出了將軍的高度警惕。「夜引弓」的〝引」字,讓人想像和體味將軍臨險時是何等的鎮定自若,從容不迫。結尾寫箭入石中,表現出將軍之神勇、射術之超群。[45]
2.美人的形象:除了指代相思戀人外,美人的形象一般被解釋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如屈原的 《離騷》 中「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不撫壯而奔穢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的美人就是自喻之詞。[46][47]
3. 羈人的形象:主要是寫羈旅在外的鄉思之情。[48]如王維的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運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首詩是王維十七歲旅居長安時所作。在古代,重陽佳節是親人團聚、登高飲酒的節日。但詩人旅居在外,孤身獨處,思念親人之情不能自已,寫了這首感人肺腑的名作。[49]
4. 宮女的形象:主要是寫宮女百無聊賴的生活和精神狀態,突出宮人之「怨」。[50]如王昌齡的 《長信秋詞五首(其一)》:「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捲夜來霜。熏籠玉枕無顏色,臥聽南宮清漏長。「這首宮怨詩,運用深婉含蓄的筆觸,採用以景托情的手法,寫一個被剝奪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淒涼寂寞的深宮中,形孤影單、臥聽宮漏的情景。前三句寫景,後一句寫人。寫景起渲染色彩、烘托氣氛的作用。全詩沒有一個「怨」字,但詩中處處有怨情。[51]
5. 思婦的形象:主要描寫思念丈夫的少婦形象。這類詩歌中思婦思念的對象一是為博取功名而遠遊的遊子。[52]如王昌齡的《閨怨》:"國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這首詩描寫了主人公從「不知愁"到「悔」的心理變化過程。前兩句描寫主人公的"不知愁",而第三句轉折,由"忽見陌頭楊柳色",使少婦想起當年與丈夫折柳送別的傷感場景,引出"悔教夫婿覓封候"。「忽」字準確鮮明地描寫了主人公心理變化的過程。二是為征戰而遠征的征人等。如李白的 《子夜吳歌》,全詩以長安月寫景起興,鋪墊烘托思婦眷念 玉關征人的深情。[53]
6. 隱士的形象:多描繪隱居田園的人物形象,體現對田園生活的嚮往。[54]如陶淵明的《飲酒》:「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 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這首詩體現了詩人對幽靜安逸生活的嚮往。東籬下悠然採菊的他,以田園詩人和隱逸者的姿態,賦予菊花獨特的超凡脫俗的隱者風範,菊花從此便有了隱士的靈性。再如王維的《山居秋暝》通過山村清幽明麗景色的描寫,也讓我們窺見了詩人閒適超逸的隱者形象。[55]
7. 征人的形象:這類形象多在邊塞詩中出現,有寫得慷慨激昂的,也有寫得怨恨不平、反戰思歸的。[56]如盧綸的《塞下曲(其一)》:」鷲翎金僕姑,燕尾繡蝥弧。獨立揚新令,千營共一呼。「這首詩描寫了威武的將軍傳達新命令時的誓師場面,千營軍士的一同回應,正表現出威武的軍容、嚴明的軍紀及大家必勝的信心,讀者讀起來不免被這種雄壯的氣勢征服。8. 悲士的形象:多是寫功業難成,報國無門的感慨[57]。如李賀的《南園(其五)》:」男兒何不帶吳鈎,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這首詩寫出了一位渴望投筆從戎、削平藩鎮、為國建功,但又不被賞識的悲士形象。[58]
8. 悲士的形象:多是寫功業難成,報國無門的感慨[59]。如李賀的《南園(其五)》:」男兒何不帶吳鈎,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這首詩寫出了一位渴望投筆從戎、削平藩鎮、為國建功,但又不被賞識的悲士形象。[60]
許多中國古典詩詞都反映出了詩人對當時時事和社會的批判。有時,這種批判是通過使用象徵性意象來暗喻的。最具有代表性的詩人:唐代詩人杜甫。[61]如杜甫的《麗人行》:這首詩描繪了唐朝末年社會動盪的景象。在詩中,杜甫寫道:」四年不戰邊庭,一城獨佔節旄風。「表達了唐朝末年的戰亂頻繁,國家力量薄弱的現實。他通過描寫壯觀的宴會,來表達對當時貴族階層的不滿。詩中的社會批判更多地體現在批評社會的不公和貪慾。[62]
某些意象和象徵在中國古典詩詞中非常常見,明白這些常見的暗喻,也是理解大多數中國古典詩詞內容的關鍵。[63]例如,秋天的落葉可以指個人或王朝的衰落。[64]楊柳總是指離別、思念等。[65][66]
許多中國古典詩歌的寫作都或多或少地隱含着對政府、對自己懷才不遇的抱怨。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於科舉制度的性質所造成的,科舉制度是選拔人才擔任高級政治職位的一種方式,而有才華的詩人則期望在這樣的社會中找到一個合適的職位。[67]宋代流行的 "瀟湘八景 "中的 "八景 "[68]就是一個例子,儘管這一主題最早可以追溯到《楚辭》。[69]
中國古典詩詞的內容的翻譯可選精確度少的原因,一部分由於古漢語固有的可能性。[72]另一部分作為一種審美原則,許多古漢語詩歌在涉及性別、數目、大小寫或其他邏輯上有信息的語素時並不精確,而這些語素在各種轉換語言(如某些印歐語言)中往往是語法上必須使用或難以避免的。因此會造成一定差異性。[73][74]
許多中國古典詩歌表面上看似簡單,但卻包含着更深層、更深刻的思想。為了領悟這些思想,讀者需要與詩人在中途相遇--不僅僅是被告知詩中所描寫的表面的事情,而是積極思考,探索其深層含義,以及與詩人或詩人的形象產生共鳴。
古詩詞中的排比手法是一種修辭技巧,它通過並排使用結構相同、相似或意思密切相關的詞語或句子,來增強語勢和深化文意。對於詩歌中的兩行詩,讀者會希望對兩行詩的含義進行比較和對比,詩人會在每個位置或每行詩的某些關鍵位置使用相同的語篇,或者在一行詩中使用相同的語篇。[75][76]
對偶,又稱對仗,是指在詩詞中,詞句兩兩相對,形成字數相等、句法相同、平仄相對、意義相關的修辭手法。這種手法使得詩詞在形式上更加整齊,內容上更加豐富,音韻上更加和諧。它通常與並列關係有關:讀者必須考慮看似並列的結構和觀點是否真的如此。[77][78]
許多中國古典詩詞都是在某一事件發生時創作的。一般來說,這些詩歌都是為特定時期而創作的,具有相當的自發性,有時其讀者群也相當有限。例如,與摯友長別、對某人的禮物或行為表示感謝、對時事的感慨[79],甚至是社交聚會上的一種遊戲。[80]
中國古典詩歌的主要詩集包括《詩經》、《楚辭》、《全唐詩》、《玉台新詠》[81]、《唐詩三百首》、唐代《望川集》[82]、《蘭亭集序》和六朝時期的《子夜歌》。[83]
中國古典詩歌不僅影響了現代漢語詩歌,也影響了其他語言的詩歌。[84]對中國古典詩歌產生早期影響的語言之一,是與各種不相關的鄰近語系進行的文化交流,這些語系與講漢語言的人建立了外交聯繫。這種交流發生在與奧斯特羅西亞語、日本語、韓語以及通古斯語和蒙古語(尤其是契丹語)的使用者之間。[85]近代以來,"垮掉的詩歌"(Beat poetry)[86]在全球範圍內產生了更大的影響,其代表人物甚至將中國古典詩歌翻譯成英文,如肯尼斯-雷克斯羅斯(Kenneth Rexroth)(《中國詩一百首》,1956 年)和加里-斯奈德(Gary Snyder)(《Riprap and Cold Mountain Poems》,1959 年,其中包括《寒山》的翻譯)[87][88]。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