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爾登堡號戰艦(德語:SMS Oldenburg[註 1])是德意志帝國海軍四艘黑爾戈蘭級戰艦的末艦,以奧爾登堡大公國命名。它於1909年3月在但澤的碩效船廠進行龍骨架設,1910年6月30日下水,至1912年5月1日投入艦隊服役。該艦在六座雙聯裝炮塔中裝備有十二門305毫米50倍徑速射炮,最高航速為21.2節(39.3公里每小時)。奧爾登堡號在服役生涯的大部分時間都隸屬於公海艦隊的第一戰列分艦隊,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戰。
黑爾戈蘭級戰艦識別圖
| |
歷史 | |
---|---|
德意志帝國 | |
艦名 | 奧爾登堡號 |
艦名出處 | 奧爾登堡大公國[1] |
建造者 | 但澤希肖船廠 |
動工日 | 1909年3月1日 |
下水日 | 1910年6月30日 |
服役日 | 1912年5月1日 |
除籍日 | 1919年11月5日 |
結局 | 1920年移交日本,1921年拆解報廢 |
技術數據 | |
艦級 | 黑爾戈蘭級戰艦 |
排水量 |
|
全長 | 167.20米 |
全寬 | 28.50米 |
吃水 | 8.94米 |
動力輸出 |
|
動力來源 | |
速度 | 21.2節(39.3公里每小時) |
續航距離 | 5,500海里(10,200公里)以10節 |
乘員 | 1,069人 |
武器裝備 |
|
裝甲 |
連同其姊妹艦黑爾戈蘭號、東菲士蘭號和圖林根號一起,奧爾登堡號參加了一戰期間於北海針對英國大艦隊的主要艦隊行動,其中包括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爆發的日德蘭海戰,這是戰爭中最大規模的海戰。該艦同樣有在波羅的海實施針對俄國海軍的行動,於1915年8月首次入侵里加灣時到場,但並未參與戰鬥。
1918年11月德國戰敗後,公海艦隊的大部於和平談判期間都被扣留至英國斯卡帕灣。然而,四艘黑爾戈蘭級艦隻卻被允許留在德國,因而避免了艦隊在斯卡帕灣的自沉。它們作為戰爭賠償被割讓予協約國;其中奧爾登堡號移交日本,日本後於1920年將該艦售予了一家英國拆船公司。至1921年,它在多德雷赫特拆解報廢。
設計和概述
奧爾登堡號的全長為167.2米,舷寬28.5米,有8.94米的吃水深度,滿載排水量達到24,700噸。它由三台四缸直立三脹往復式蒸汽機提供動力,其中每台獨立驅動一副四葉螺旋槳;共由15台水管鍋爐供應蒸汽。發動機的額定功率為20,594千瓦特(27,617匹馬力),最高速度達21.2節(39.3公里每小時)。此外,圖林根號還可貯存3,200噸燃煤,能夠以10節(19公里每小時)的速度續航5,500海里(10,200公里)。1915年以後,隨着鍋爐經過煤上噴油的增效改造,[註 2]該艦還可額外攜帶最多197噸重油。艦隻的船員編制為42名軍官及1,027名士兵。[3]
奧爾登堡號裝備的主炮為分佈在六座雙聯裝炮塔中的十二門305毫米50倍徑速射炮[註 3]。其中艦艏、艦艉各一座,兩邊舷側各兩座[5]。副炮系統則包括十四門安裝在炮廓內的150毫米45倍徑速射炮和十四門88毫米45倍徑速射炮[3]。1914年後,有兩門88毫米炮被移除,並由兩門88毫米高射炮取代。此外,艦隻還武裝有六具500毫米水下魚雷發射管,其中艦艏、艦艉各一具,每邊舷側各兩具。[6]
奧爾登堡號的主裝甲帶在中央堡壘內有300毫米厚,採用克虜伯生產的滲碳裝甲。其主炮炮塔在兩側和正面也由相同厚度的滲碳裝甲覆蓋,覆蓋範圍還包括支撐炮塔的炮座。裝甲帶上部和炮廓也有170毫米厚,[7]甲板厚度則為63.5毫米。[3]
服役歷史
奧爾登堡號戰艦是由德意志帝國海軍以「伏里施喬夫代艦」(Ersatz Frithjof)作為合同代號進行訂購[註 4],以替代已淘汰的岸防艦伏里施喬夫號。建造合同被授予但澤的希肖船廠,生產編號為828。[3]其三艘姊妹艦均是在1908年訂購,但由於預算限制,奧爾登堡號的訂單被推遲至1909年。時任海軍大臣的阿爾弗雷德·馮·鐵必制上將在1909年的預算批核之前便把合同發包至碩效,由船廠預先準備造艦材料。此舉給外界造成的印象是,德國建造的戰艦比公開承認的要多,這在英國海軍引發了恐慌。英國公眾呼籲「八艘不多,時日無多(we want eight [new battleships] and we won't wait)」,於是在一年之內,英國即開建八艘新戰艦,進一步加劇了英德海軍造艦競賽的緊張局勢。[1]奧爾登堡號的工程於1909年3月1日展開,首先是進行龍骨架設,並在一年多以後、於1910年6月30日下水[9]。在下水儀式上,末代奧爾登堡大公腓特烈·奧古斯特發表了演說,並由其女兒、即德皇次子艾特爾·腓特烈之妻索菲·夏洛特主持為艦隻命名。[10]舾裝工作,包括上部結構的完善和武器的安裝則移到基爾進行,於1911年8月完工。該艦以德國北部的奧爾登堡大公國命名,於1912年5月1日正式投入公海艦隊服役,此時距離其開工僅三年多時間。[6]
入役後,奧爾登堡號隨即在波羅的海進行海試。1912年7月17日,它被部署至其三艘姊妹艦所在的公海艦隊第一戰列分艦隊。[1]然後,它先是進行了單艦訓練,其次是跟隨第一分艦隊訓練,以及11月的艦隊演習[11]。例行於7月-8月駛往挪威的年度夏季巡航由於阿加迪爾危機而中斷。因此,巡航只是進入了波羅的海[12]。在其後兩年的和平時期,奧爾登堡號和艦隊餘部一樣,都在重複單艦、分艦隊以及全體艦隊訓練的循環模式。[13]
1914年,儘管奧地利大公弗朗茨·斐迪南遇刺後的國際局勢日益緊張,[14]公海艦隊駛往挪威的年度夏季巡航仍如期於7月14日啟動。[15][註 5]在帝國海軍於和平時期的最後一次巡航期間,艦隊於7月25日進入挪威峽灣前先在斯卡恩進行了演習。翌日,隨着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下達最後通牒,艦隊被迫返回德國。7月27日,整支艦隊在斯屈德內斯角集結,然後返港,並在那裏維持高度戒備狀態。[17]奧匈帝國與塞爾維亞之間的戰爭於28日爆發,在一周的時間裏,所有的歐洲大國都加入了這場衝突。[18]至7月29日,奧爾登堡號及第一分艦隊餘部都已返抵威廉港。[19]
奧爾登堡號參加了公海艦隊進入北海的第一次出擊,這發生於1914年11月2-3日,然而在行動中沒有遇到英國軍隊。第二次行動隨後發生於12月15-16日。[11]這次出擊源自公海艦隊總司令、海軍上將腓特烈·馮·英格諾爾的戰略選擇:即利用海軍少將弗朗茨·馮·希佩爾轄下第一偵察集群的大巡洋艦襲擾英國沿岸城鎮,以誘使英國大艦隊分出部分兵力出動,進而被埋伏一旁的公海艦隊主力殲滅[20]。12月15日清晨,艦隊離開港口突襲斯卡布羅、哈特爾浦及惠特比。當天傍晚,約十二艘德國無畏艦——包括奧爾登堡號及其三艘姊妹艦,連同八艘前無畏艦,來到距離英國一個孤立分艦隊的六艘戰艦約10海里(19公里)範圍內。然而,與對方驅逐艦之間在黑暗中的零星衝突使得英格諾爾誤判自己面對的是整個大艦隊主力。根據德皇威廉二世的命令,為避免不必要的冒險,英格諾爾中斷了交戰並將艦隊撤回德國。[21]
在1915年1月24日發生的多格爾沙洲海戰中,英國海軍中將戴維·貝蒂率領的第1和第2戰列巡洋分艦隊伏擊了德方第一偵察集群的大巡洋艦[22]。奧爾登堡號及第一戰列分艦隊餘部遂受命出擊,以增援寡不敵眾的己方大巡洋艦。它們連同第二分艦隊的前無畏艦於歐洲中部時間[註 6]12:33離開港口。然而為時已晚,它們未能找到任何英軍。至19:05,艦隊已經返回威廉港外圍的席爾利希。[11]在此期間,大巡洋艦布呂歇爾號因無法抵禦英軍的密集炮火而被擊沉,而塞德利茨號也因彈藥庫被擊穿所引發的大火而嚴重受損。結果,德皇威廉二世解除了英格諾爾的職務,並於2月2日由海軍上將胡戈·馮·波爾接任公海艦隊總司令。[23]
第一分艦隊的八艘戰艦於1915年2月22日進入波羅的海進行部隊訓練,並一直持續至3月13日。返回北海後,這些艦隻又先後在3月29-30日、4月17-18日、4月21-22日、5月17-18日以及5月29-30日參與了一系列波瀾不驚的艦隊出擊。在此期間,艦隊基本都處於非活動狀態,直至8月4日,第一分艦隊才返回波羅的海進行另一輪的訓練演習。它們從那裏直接加入了一支特遣部隊,試圖於1915年8月殲滅駐守在里加灣的俄國海軍。[11]受希佩爾指揮的這支德國特遣區艦隊由第一分艦隊的八艘戰艦、大巡洋艦塞德利茨號、毛奇號和馮·德·坦恩號、幾艘小巡洋艦、三十二艘驅逐艦和十三艘掃雷艇所組成。行動計劃要求掃蕩俄國雷區的通道,以便殲滅包括前無畏艦光榮號在內的俄國海軍駐紮力量。然後,德國人會佈設自己的雷區,以阻止俄國艦船返回海灣。[24]圖林根號連同艦隊大部分的大型艦隻在整個行動期間都停留在灣區之外。無畏艦拿騷號和波森號於8月16日離隊,以護送掃雷艇並襲擊光榮號——儘管它們未能擊沉這艘舊艦。三天後,俄國雷區已被清除完畢,區艦隊於8月19日進入海灣,但協約國潛艇在該水域出沒的報告則促使德國於次日從里加灣撤軍。[25]至8月26日,第一分艦隊返抵威廉港。[11]
在10月23-24日,波爾上將指揮了在其任內的最後一次艦隊重大進攻行動,同樣以未能與英軍取得任何接觸而告終。[11]至1916年1月,肝細胞癌的侵襲使他無法繼續再履行職責,他的公海艦隊指揮權被海軍上將賴因哈德·舍爾所取代。[26]舍爾提出了一個更具侵略性的政策,旨在與大艦隊正面對抗;該策略於2月獲得了德皇的批准。[27]舍爾的首個行動是在3月5-7日進入北海的掃蕩,隨後在3月21-22日和25-26日又再進行了兩次。[11]在舍爾的下一項行動期間,圖林根號號受命對1916年4月24日炮擊英格蘭海岸的第一偵察集群提供支援。第一集群的大巡洋艦群於10:55離開亞德灣,公海艦隊餘部則在13:40後跟隨。在前行途中,大巡洋艦塞德利茨號不慎觸雷而被迫返航。[28]其餘大巡洋艦則在沒有遭遇任何抵抗的情況下炮擊了洛斯托夫特,但在接近雅茅斯時則遇到了哈維奇部隊的英國巡洋艦。雙方遂進行了短暫的交火,直至哈維奇部隊離開。隨後,英國潛艇在該地區出沒的報告促使第一偵察集群撤退。與此同時,舍爾也收到了大艦隊從斯卡帕灣基地出動的警告,遂撤回至更為安全的德國水域。[29]
奧爾登堡號作為公海艦隊的一份子參加了在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爆發的日德蘭海戰。德國艦隊再次試圖吸引及牽扯大艦隊的一部分,並在英國艦隊主力可能報復之前將其摧毀。在行動期間,奧爾登堡號是第一分艦隊第一支隊的第4艘艦以及全體戰列線中的第12艘艦,直接位列姊妹艦黑爾戈蘭號的正後方和波森號之前。第一分艦隊處於全體隊形的中部,落後於第三戰列分艦隊的8艘國王級和皇帝級戰艦,而殿後部隊則由6艘年邁的前無畏艦組成的第二戰列分艦隊第三、第四支隊擔當。[30]
在16:00前不久,第一偵察集群的大巡洋艦遭遇了由戴維·貝蒂指揮的第1戰列巡洋分艦隊,雙方旋即展開炮戰,其中英國的不倦號在17:00過後、[31]以及瑪麗皇后號在不足一個半小時後均被摧毀。[32]與此同時,德國的大巡洋艦為了將英國艦隻引向公海艦隊的主力而向南航行。至17:30,領頭的德國戰艦國王號發現第一偵察群和敵方第1戰列巡洋分艦隊正在接近。德國戰鬥巡洋艦立即轉舵向右、而英國艦隻則轉舵向左航行。在17:45,舍爾下令向左轉舵2點[註 7]以使其艦隻靠近英國戰鬥巡洋艦,並於一分鐘後下達了開火的命令。[33]
起初,奧爾登堡號因距離太遠,無法有效地與任何英國艦隻交火。[34]在18點30分前不久,德國的戰列線遇到了英國驅逐艦涅斯托耳號和游牧民號,這兩艘驅逐艦在早前的戰鬥中已被擊至失效,並直接癱瘓在公海艦隊前進的線路上。海軍歷史學家約翰·坎貝爾指出,「圖林根號與黑爾戈蘭號,可能還有奧爾登堡號和波森號,同時以其主炮及副炮攻擊涅斯托爾號」。該艦伴隨着數次大爆炸而覆滅,於18:35沉沒;其大部分船員被德國魚雷艇救起。[35]19:15剛過,英國的無畏艦厭戰號進入射程;它是奧爾登堡號能夠與之交戰的第一艘主力艦。在舍爾為脫離英國艦隊而下令全體轉向180度時,它短暫地發射了305毫米口徑炮。奧爾登堡號聲稱曾跨射命中厭戰號,儘管其炮手很難在越來越濃的煙霧中辨認出英國戰艦的身份。[36]同時根據一些出版物聲稱,奧爾登堡號的射擊時間記錄並不可靠,其所宣稱的17500米-14200米的射擊距離也與德軍其他軍艦的情況不符。[37]
在23:30左右,公海艦隊完成夜間巡航編隊的重組。奧爾登堡號此時成為第5艘艦,位居24艘主力艦的前部。[38]大約在01:10,德國戰列線遇到了英國第4驅逐區艦隊的六艘驅逐艦。奧爾登堡號遂近距離向包括幸運號和鼠海豚號在內的幾艘驅逐艦開火。幸運號也用其4吋(100毫米)炮擊中了奧爾登堡號。炮彈砸中了艦橋上方的前探照燈,造成嚴重傷亡。負責指揮88毫米口徑炮的槍炮官和艦橋上的另外三名軍官陣亡;舵手失去了操舵能力,艦長赫普夫納上校亦負傷。奧爾登堡號一度無人掌舵,面臨撞上波森號和黑爾戈蘭號的危險,直到艦長赫普夫納設法到達舵輪並控制了艦隻。[39]奧爾登堡號和其他幾艘戰艦隨後向熾熱號發起攻擊,使這艘驅逐艦淪為燃燒的殘骸。在黑暗中,幸運號和熾熱號被擊沉,餘下的四艦則四處逃散。[40][41]
儘管夜間戰鬥激烈,公海艦隊還是成功突破了英國的驅逐艦群,並於6月1日04:00抵達犄角礁。[42]數小時後,德國艦隊回到亞德灣;圖林根號、黑爾戈蘭號、拿騷號和西法倫號負責在外圍錨地組成防禦陣位,而皇帝號、皇后號、柳特波德攝政王號和王儲號則至威廉港的入口閘門處戒備。奧爾登堡號與其餘七艘無畏艦進入威廉港——這些仍然處於作戰狀態的艦隻需要在內港進行補給。[43]在戰鬥過程中,圖林根號共發射了53枚305毫米重炮、88枚150毫米炮和30枚88毫米炮。[44]來自幸運號的命中是該艦在戰鬥行動中受到的唯一傷害,[45]然而左舷的4號150毫米炮也因一次發射失敗而炸膛,造成火炮及搖架損壞。[46][47]奧爾登堡號的船員總共有8人陣亡、14人負傷。[48]
日德蘭海戰後,奧爾登堡號奉命戍守德意志灣。從1916年6月30日至7月15日,其在日德蘭造成的損傷得以迅速在威廉港完成修復。[49]至8月18日,舍爾上將計劃複製5月31日的計劃,試圖利用此時仍然具備作戰能力的的大巡洋艦毛奇號和馮·德坦恩號在三艘無畏艦的支援下,炮擊桑德蘭的沿岸城鎮,進而誘殲貝蒂的戰鬥巡洋艦。艦隊餘部,包括奧爾登堡號,則會尾隨並提供掩護。[50]英國情報部門在當天晚些時候向大艦隊總司令約翰·傑利科通報了德國人的行動,他派出大艦隊攔截德軍。[50]在接近英國海岸時,舍爾收到了來自齊柏林飛艇關於英國部隊在該地區的錯誤報告,進而向北轉移。[51]結果炮擊並未實施,並且至8月19日14:35,舍爾又收到了大艦隊迫近的警告,他不願意在難分伯仲的日德蘭海戰後僅11周便又與整個大艦隊交戰,於是下令全體艦隊掉頭撤回德國港口。[52]
9月25-26日,奧爾登堡號和第一分艦隊餘部參加了由第二魚雷艇首長指揮的一次行動,對泰爾斯海靈灘執行掃蕩。舍爾於10月18-20日在多格爾沙洲方向則進行了另一次艦隊行動,但同樣未能找到任何英國軍隊。[53]在1917年的大部分時間裏,奧爾登堡號繼續被派往德意志灣擔當警戒值勤。在阿爾比恩行動、即對俄國控制的里加灣島嶼實施兩棲攻擊期間,奧爾登堡號及其三艘姊妹艦移動至丹尼斯海峽,以阻止任何英國企圖干預的可能。10月28日,這四艘艦抵達普茨克灣,並於29日從那裏駛至阿倫斯堡。整個行動於11月2日完成,東菲士蘭號遂連同其姊妹艦返回北海。最後一次無果的艦隊出擊發生於1918年4月23-24日。[53]舍爾本打算攔截一支前往挪威的英國護航船隊,並摧毀其護航艦艇。[54]在行動中,大巡洋艦毛奇號遭遇了機械故障,不得不被拖回港口。[49]奧爾登堡號負責拖曳該艦,連同艦隊主力一起返回德國,僅餘希佩爾徒勞地搜尋護航船隊。德國情報部門錯誤地將護航船隊的日期估計為4月24日,經過數小時毫無結果的航行後,希佩爾也轉向回港。[54]至18:37,艦隊已經抵達亞德灣外圍,毛奇號也已完成簡要修復,能夠獨力駛入港口。[55]
1918年10月下旬,即停戰協定簽署前兩周,奧爾登堡號及其三艘姊妹艦參加了最終艦隊行動。行動的設想是公海艦隊的骨幹將由威廉港基地出動尋找大艦隊決戰。舍爾作為艦隊此時的海軍大將,意圖重創英國海軍,以改善德國在和平談判中的議價地位——儘管有預期的傷亡。然而,許多厭戰的水兵卻認為,這次行動將破壞和平進程並會延長戰事。[56]在1918年10月29日,艦隊受命離開威廉港,並在亞德灣錨地集結,計劃於次日清晨起航。從10月29日夜晚開始,圖林根號的船員率先發動叛變,並迅速蔓延至其它多幾艘戰艦。[57]騷亂最終迫使希佩爾和舍爾最終取消了行動。[58]當得知情況後,德皇威廉二世悲哀的表示:「我已不再擁有海軍」。[59]
隨着德國於1918年11月投降,公海艦隊最具現代化的主力艦在海軍少將路德維希·馮·羅伊特的指揮下,被協約國扣留至斯卡帕灣的英國海軍基地。[58]而此時受海軍上校赫爾曼·鮑爾指揮的奧爾登堡號連同第一分艦隊餘部則獲准留在德國。[49][60]6月21日上午,守備的英國艦隊離開斯卡帕灣進行訓練演習;羅伊特於11:20下達了全數鑿沉己方艦隻的命令。在短短數小時內,共有十艘戰艦及五艘大巡洋艦沉沒於斯卡帕灣的淺海中。[61]奧爾登堡號於1919年11月5日正式從海軍序列中除籍,並退出服役。[6]剩餘八艘倖存戰艦的命運是通過《凡爾賽條約》確定的,條約規定這些艦隻需要解除武裝並作為戰爭賠償割讓予主要協約國的政府。1920年5月13日,奧爾登堡號以「M」為代號移交日本。但日本海軍並不需要該艦,遂於1920年6月將其轉售予一家英國拆船公司,至翌年在多德雷赫特拆解報廢。[6]
註釋
參考文獻
相關條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