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年號中國歷史上各個朝代和政權所使用的紀年制度,用於年份識別和名號。時間從西元前140年漢武帝建立年號紀元制度,直到西元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之前,這個年號紀年體系一直是中國官方的年份識別和名號方法,在之後由民國紀年取代。中華文化圈的其他國家——韓國越南日本,先後受中國政治文化的影響,也採用了年號紀年制度。

中國歷史上的年號起源

在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年號出現在西漢漢武帝時期,年號為建元前140年前135年)。此前的帝王只有年數,沒有年號。據清朝趙翼的《二十二史劄記》考證[1],年號紀年是在漢武帝十九年首創的,年號為「元狩」。《漢書》上記載說,前122年十月,漢武帝出去狩獵,捉到一隻獨角獸白麟,群臣認為這是吉祥的神物,值得紀念,建議用來記年,於是立年號為「元狩」,稱該年為元狩元年,並追認元狩前的年號建元元光元朔[2]。可是,過了六年,又在山西汾陽地方獲得一隻三個腳的寶鼎,群臣又認為這是吉祥的神物,建議用來紀年,於是改年號為「元鼎」,稱那年為元鼎元年,後來,人們把這記錄年代的開始之年稱為「紀元」,改換年號(或帝王紀年時代改稱元年)叫做「改元」。首實行改元(改稱元年)者為漢文帝,但未取年號。此後,每次新皇帝登基,常常會改元,並同時改變年號。一般改元從下詔的第2年算起(史稱「逾年改元」),也有一些從本年年中算起。

辛德勇《改訂西漢新莽紀年表》以為,太初改元之初可能還沒使用年號紀年,而是在五月與改正朔、易服色的改制措施同時實行。[3]

改元

元朝及以前,有部份皇帝只用一個年號,有部份會頻繁改元[註 1]。例如漢武帝有11個年號,武則天在位21年有18個年號。也有皇帝即位不改元,沿用前任皇帝的年號,例如五代時期後梁的「乾化」年號、後晉的「天福」年號、後周的「顯德」年號。因此元朝及以前的皇帝,較少以年號稱呼。

明朝起,一世一元制成為慣例,除了明英宗奪門之變政變復辟、及清太宗更改國號而改元一次外,其他皇帝也沒有改元,都是一位皇帝一個年號,因此明皇帝也較常以年號稱呼(雖然溥儀擔任清朝皇帝時使用「宣統」年號 ,擔任滿洲國執政和皇帝時,先後使用「大同」和「康德」年號,即共有3個年號,但後兩者通常不為中國正統史書所承認)。

通常遵循"逾年改元"制度,次年才改元是為表示對先帝的尊重。改換年號在中國歷史上通常在新皇帝即位的第二年年初,但有時也在新皇帝即位後不久就改,不必等到第二年

年號的使用

年號被認為是帝王正統的標誌,稱為「奉正朔」。一個政權使用另一個政權的年號,被認為是藩屬、臣服的標誌之一。這種現象主要發生在中國分裂的時期。五代十國時,閩國楚國使用後梁、後唐年號,吳越國使用、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和北宋的年號,另外朝鮮琉球為中國藩屬時,亦用中國帝王年號。也因此,許多地方割據勢力、少數民族政權,以及人民起義也常常自立年號紀年。

中國年號的使用情況非常複雜。同一時期並存的政權,往往各有年號。還有的政權一年之中數次改元,幾個年號重疊使用。也有政權自己不建年號,而沿用前朝或其他政權的年號。例如後晉天福年號用至九年,改為開運元年。3年後,後漢劉知遠稱帝,不自建年號,也不沿用開運年號,而是追承天福十二年。還有許多年號在不同時期重複使用。例如建元就有5個時期在使用。還有因為避諱或者其他原因,一個年號有不同寫法,例如唐殤帝唐隆年號,因避諱唐玄宗基又寫作唐元、唐安、唐興。

有些年號是根據兩個前代年號合併而成,如貞元取自貞觀開元隆興取自建隆紹興淳熙取自淳化雍熙紹熙取自紹興淳熙慶元取法慶曆元祐開禧取自開寶天禧[4]

年號的廢止

1908年,溥儀即位清朝皇帝,年號「宣統」,是為中國最後一個獲普遍承認的年號。

1912年清朝滅亡中華民國成立,年號紀年與帝制一併廢除,改用民國紀年。其後,雖然袁世凱稱帝時,使用「洪憲」年號;溥儀擔任滿洲國執政和皇帝時,分別使用「大同」和「康德」年號,但是通常不為中國正統史書所承認。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改用公元紀年,一直至今。同時中華民國遷臺,則仍在臺灣使用民國紀年。有少數人提出為了傳承中華傳統文化,豐富世界紀年文化多樣性,保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而建議恢復年號[5]

註釋

參考

參見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