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東·亞歷山大·馮·維爾納(德語:Anton Alexander von Werner,1843年5月9日—1915年1月4日)是一位德國畫家,他以創作有關普魯士王國的著名政治和軍事事件的歷史繪畫而聞名[1]。他被認為是威廉時代的主要領導者。

Quick Facts 安東·馮·維爾納Anton von Werner, 出生 ...
安東·馮·維爾納
Anton von Werner
Thumb
1885年創作的自畫像
出生(1843-05-09)1843年5月9日
 普魯士王國勃蘭登堡省奧得河畔法蘭克福
逝世1915年1月4日(1915歲—01—04)(71歲)
 德意志帝國柏林
國籍德國
知名於歷史畫
Close

生平

維爾納出生於普魯士勃蘭登堡省奧德河畔法蘭克福,是一位木匠的兒子。他的家族來自東普魯士,並於1701年被封為貴族,得到「」的稱號。1857年,他開始作為一名裝飾畫家學徒,並從1860年起在柏林普魯士藝術學院學習繪畫。一年後,他在卡爾斯魯厄美術學院繼續深造,師從約翰·威廉·席爾默路德維希·德·庫德雷斯、阿道夫·施羅德和卡爾·弗里德里希·萊歇

在卡爾斯魯厄,維爾納結識了愛德華·德夫里特約翰內斯·勃拉姆斯克拉拉·舒曼保羅·海斯和挪威畫家漢斯·古德等藝術家。作家約瑟夫·維克多·馮·謝菲爾成為了他的親密朋友,他將他介紹給巴登大公腓特烈一世,維爾納為謝菲爾作品的幾本印刷版繪製了插圖。維爾納於1865年到達巴黎,並於1867年3月至1868年7月再次訪問巴黎,籌備1867年國際博覽會。他深受讓-奧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爾歐仁·德拉克羅瓦歐內斯特·梅索尼埃萊昂·科尼特歷史畫的影響。維爾納在國際博覽會上展出他的早期作品後獲得了旅行獎學金,他於1868年移居意大利,並在羅馬與安塞姆·費爾巴哈一起呆到1869年11月。返回巴登後,他收到了多個國家委託進行作畫。

1870年10月,普法戰爭爆發,維爾納隨普魯士腓特烈·威廉王儲出征,隸屬王儲指揮指揮的第三軍團。1871年1月,他被召喚到凡爾賽普魯士軍隊總部。並受命繪製畫作,使得在德意志帝國在鏡廳成立的場面永垂不朽。這幅畫標誌着維爾納的最後突破,他結識了他所描繪的眾多德意志國家的親王,並見到了總理奧托·馮·俾斯麥和陸軍元帥赫爾穆特·馮·毛奇阿爾布雷希特·馮·羅恩以及皇帝威廉一世。隨後他回到了德國首都柏林,1871年8月與他的導師阿道夫·施羅德的女兒馬爾溫·施羅德結婚。

在柏林,維爾納設計了一座大型天幕,橫跨菩提樹下大道以迎接勝利的德國軍隊凱旋而至。他還收到了更多的公共委託,在勝利紀念柱的門廊上創作壁畫裝飾。他隨後繪製了多幅委託畫作,以紀念普法戰爭。

1873年維爾納被任命為柏林藝術學院的教授。1875年他成為學院院長,其職業生涯達到了頂峰。1888年後,維爾納在威廉二世的宮廷中成為了皇帝的御用繪畫導師。1909年,他接替雨果·馮·楚迪(Hugo von Tschudi)領導柏林國家美術館。1915年,維爾納於在柏林舍訥貝格的家中去世,享年71歲。

畫作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