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清代臺灣文人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蔡國琳(1843年10月27日—1909年8月),字玉屏,號春巖[1]:285、遺種叟[2]:62[3]:352,臺灣府臺灣縣(今臺灣臺南市)人,祖籍福建泉州府晉江縣,世居臺灣府治仁厚境街(今臺南市中西區開山路151巷9號)[3]:352,古典文人,曾與許南英組織浪吟詩社[4]。
蔡國琳道光二十三年九月五日(1843年10月27日)出生[3]:352,祖父蔡福為生員,父蔡觀瀾為廩生,曾任候補同知[4][3]:352。蔡國琳咸豐八年(1858年)[3]:352-35316歲取時得秀才資格,後於23歲補為廩生[1]:285,同治十三年(1874年)與楊士芳、王藍玉等人籌建延平郡王祠[3]:353,該祠落成後擔任董事[5]:15並於祠內教課[3]:313,學生包含後來組織瀛社的林湘沅(林馨蘭)、謝汝銓,日治時期的報紙有「玉屏夫子始教於延平王祠,余即往從受業焉」「十年絳帳鄭祠中,靜夜窮經燭出紅」之句[5]:15。
光緒八年(1882年)中舉人第3名[註 1][3]:313,與林紓同榜[4],中舉後任國史館校尉,其後返回臺灣擔任文石書院教諭,光緒十七年(1891年)執教蓬壺書院[3]:353,並在臺南育嬰堂及恤嫠局(臺灣日治時期後改為臺南慈惠院)任主事一職,亦受命擔任《臺灣通志》采訪[3]:313。當時臺南有秀才蔡夢熊[7]:320,在文壇上與蔡國琳旗鼓相當,而有「蔡家兩雄」的說法[6]:54。
乙未戰爭爆發期間,蔡國琳攜帶家眷內逃至廈門,後回臺灣[3]:353,1896年臺南縣知事磯貝靜藏欲編纂《臺南縣志》,聘蔡國琳為委員[4],翌年獲贈紳章[1]:286,並擔任臺南縣參事[4],1900年參加揚文會後,認為「後進之士能日進學藝,必須讓其學習」,遂召集人士舉行會議,以「播布新學藝為趣旨」在臺南組織「新學會」。蔡國琳等人募集一群40歲左右的秀才、廩生和貢生等為會員,學習新學問[8]:180。1906年連雅堂(連橫)、趙鍾麒(趙雲石)等人創辦詩社「南社」,其任第一任社長[9]:63。1909年8月,蔡國琳病逝[1]:286[3]:353。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