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夏中古漢語拼音:Tsian Äa 閩南語白話字Chng Hā粵語拼音方案zong1 haa6,1155年—1223年),子禮藻齋老人福建路泉州永春縣桃園湖湖陽(今福建泉州永春縣桃園湖湖陽)人,中國南宋政治家及文學家。

莊夏生於南宋高宗紹興二十五年(公元1155年);晚年退歸閭里,閉戶著書,自號藻齋老人;仙於南宋嘉定十六年(公元1223年)。

生平

元吉公四子,少時喪父,家貧;隨三兄長莊晦學習。弱冠之年已精通禮經,郡博士張叔椿奇之,勉勵他入鄉學。

家世

莊姓始祖及末時擔任嶺南道廣州都督刺史莊森之後,其四子莊申的八世孫。

仕途

南宋孝宗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入太學就讀,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中進士;出任寧國知縣,後調贛州興國知縣。 任內重教化,興庠序;清賦稅,剔蠹弊;息爭訟,剖疑獄;對赤貧戶欠稅逃亡者則給錢代納,政聲卓著。

南宋寧宗慶元六年(公元1200年)大旱,宋寧宗下詔求直言。莊夏上書建議寧宗「體陽剛之德,使後宮戚里,內省黃門」,以提高聖上威望。後被召為太常博士,上疏認為近年的朝政「分藩持節,詔墨未乾而改除;坐席未溫而易地,一人而歲三易節;一歲而郡四易守,民力何由而裕?」[1]南宋孝宗開禧二年(公元1206年),遷國子博士,首陳邊釁不可妄開。嘉定年初,以著作佐仕郎官銜提舉江東常平倉。荒年來臨,夏公開倉賜濟使飢民得可救活。後任轉為尚書郎,升任軍器監太府少卿。

朝廷為求便於控制汀州潮州叛亂,南宋寧宗嘉定二年(公元1209年)夏公出任漳州知州,在該地奏請屯兵大池故寨和新增小澳和南嶺兩寨。嘉定三年(公元1210年)下令於漳州九龍江北溪建立木造大橋,命名為通濟橋;免除在北溪兩岸人民的交通上的不便問題。

莊夏入朝任宗正少卿兼國史編修官,又權直學士院兼太子侍讀。當時,河北流民紛紛渡河來臨安府求生。莊夏向寧宗進言,荊楚兩淮多拋耕之田,可以計口授地,貸給屋廬牛具。這樣「吾乘其始至,可以得其欲;彼幸其不死,可以忘其勞。兵民可合,屯田可成,此萬世一時也」。莊夏後擔任中書舍人兼太子右庶子、左諭德,又奏言時下兵多閒散,乞下令諸將帥,令老弱自報,可以子弟侄婿身體強壯者頂替,代其名糧。寧宗採納他的建議,派他任兵部侍郎[1]。其時,史彌遠為宰相,朝內官員都不敢言談邊境及宮廷大事,獨莊夏直言「西蜀潰卒,宜討宜招;江淮制閫,宜分宜合;山東忠義,宜刺宜汰」。請詔令「侍從兩台諫自為議狀,大臣類聚以聞」,忤史彌遠之意,言皆不用。莊夏即一再上疏引退,朝廷授予寶謨閣待制奉祠,進煥章閣待制。自此,他退歸閭裡,閉戶著書,自號藻齋老人。

嘉定十二年(公元1219年),封永春縣開國男。食邑300戶,賜紫衣金魚袋。他的祖墓在湖洋鬼岫山,寧宗為其改名錦鏽山,並賜建府第於泉州城,始自所居永春蓬萊山遷泉州(故址在今泉州市區莊府巷內)。嘉定十六年(公元1223年)卒,贈少帥。

莊夏衣冠塚在永春縣湖洋鎮玉柱村。

後世評價

寧宗為他的像題贊曰:「天生美質,學業逍遙。堅冰志操,曆仕三朝。忠言逆耳,書史所標。宗祀繁衍,百世不祧。」

著作

莊夏對經學深有鑽研,所著有《禮記解》、《國史大事記》、《典故備志》、《遺文》20卷。

延伸閱讀

[]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宋史/卷395》,出自脫脫宋史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