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曾经奉行左翼思想的组织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舊左派(英語:Old Left)是指1930年代的列寧主義者、托洛斯基主義者和史達林主義者,以便與1960與70年代的新左派馬克思主義者作區別。[1] 新左派在馬列主義的新共產主義運動(New Communist Movement)中,發展出一個反史達林主義的潮流。總的來說,舊左派和新左派的主要不同在於,舊左派更加強調政黨組織與階級意識的重要性高於社會文化議題,並傾向於在社會上組織以當時大眾為基礎的工業部門。
舊左派在經歷1920年代的第一次紅色恐慌以及麥卡錫時代的第二次紅色恐慌等政府層級的反共產行動後,逐漸衰退。美國共產黨因為上述事件,以及黨內路線問題,還有赫魯雪夫在蘇共二十大批判史達林等事件而一蹶不振。隨後的中蘇交惡及中阿破裂進一步分化了舊左派勢力。到了1950年代末期,許多極左派與共產主義舊左派人士陸續去世、坐牢、成為自由主義者、或加入了新興反修正主義(Anti-Revisionism)組織。
舊左翼和新左翼的重要區分之一即為對社會議題的關注度,由於舊左翼在群體上着重關注工人階級,因而不太重視墮胎、毒品、女性主義、同性戀權利、性別角色、移民和死刑等新興社會問題,自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來,隨着歐洲共產主義(以及早期在英語圈的新左派)等被舊左翼認為屬修正主義運動的出現,西方一些極左派政黨開始採用新左派的同性戀權利作為其綱領的一部分,而東歐的政黨,如希臘共產黨和俄羅斯聯邦共產黨拒絕了這一舉動,並繼續像老左派一樣只關注工人階級[2][3][4]。
舊左翼有時對移民持敵對態度,並提倡維護國家種族同質性的政策,作為澳大利亞工黨成員的澳大利亞總理約翰·柯廷加強了白澳政策,並在辯護中說:「這個國家將永遠是那些和平來到這裡的人後裔的家園,以便在南海建立英國種族的前哨基地。」[5]1960年代領導澳大利亞工黨的另一位舊左翼亞瑟·卡爾韋爾強烈捍衛白澳政策並認為:「我為我的白皮膚感到自豪,就像中國人為自己的黃皮膚感到自豪,日本人為自己的棕色皮膚[註 1]感到自豪,印度人為他們從黑色到咖啡色的各種膚色感到自豪。任何不是為自己的種族感到驕傲的人根本不是一個男人。任何試圖將澳大利亞社區污衊為種族主義者的人,因為他們想為白人種族保護這個國家,這對我們的國家造成了極大的傷害……我憑良心拒絕澳大利亞應該或永遠可以成為一個多種族社會並生存下去的想法。」[6]
一般而言,傳統的共產黨領導人和知識分子在LGBT權利問題上往往存在許多不同的立場。馬克思和恩格斯關於這個主題的書面留存很少,尤其是馬克思,很少對人類性行為相關問題發表評論。為政治事務撰稿的諾曼·馬科維茨 (Norman Markowitz) 認為:「...坦率地說,人們從馬克思那裡發現他拒絕接受這個話題,從恩格斯那裡發現了他對所涉及的相關個人帶有公開敵意」[7],這是因為恩格斯確實以維多利亞時代的道德標準私下批評男性同性戀並將其與古希臘的雞姦聯繫起來[8][9]。
在蘇聯時期,1933年約瑟夫·斯大林在蘇聯刑法中增加了第121條,將男性同性戀定為犯罪,最高可判處五年徒刑和苦役。第121條被增加的確切原因在歷史學家中存在爭議。直到蘇聯解體,該法律在整個蘇聯刑法中一直保留,最終於1993年被廢除[10][11],而俄羅斯聯邦共產黨在2013年支持俄國反同性戀法[12] 。而西方地區似乎不太受制於蘇聯思想,部分同性戀權利活動家、勞工倡導者本身就是當地共產黨的黨員[13]。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