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在胎儿能够在子宫外生存之前将其终止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人工流產(英語:abortion),簡稱人流,又稱墮胎、中止懷孕、終止懷孕、終止妊娠、誘導性流產(Induced abortion)、人工終止妊娠(懷孕)、吸宮術 ,俗稱打胎、落仔、夾娃娃,是指用藥物或手術等人工方式終止懷孕。在胚胎或胎兒自己能自行存活的時候做類似的程序,在醫學上稱為「晚期中止妊娠」(late termination of pregnancy, LTOP)或晚期墮胎(late-term abortion)[1]。而自然發生的中止懷孕現象則通常稱為小產或流產(miscarriage)。另外,因懷孕中出現異常現象導致母體或胎兒遭受到生命危害,需要人工方式引發產兆的手術,則稱為引產(induction)。
此條目需要更新。 (2020年11月15日) |
人工流產 | |
---|---|
類型 | 醫療程序、流產[*]、殺嬰[*]、renunciation[*] |
分類和外部資源 | |
醫學專科 | 產科學 |
ICD-11 | JA00 |
ICD-10 | O04 |
ICD-9-CM | 779.6 |
DiseasesDB | 4153 |
MedlinePlus | 002912 |
eMedicine | article/252560 |
根據估計,每年全球墮胎案例有4,400萬例,將近一半是在不安全的情況下施行[2]。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大陸由於以往進行的一孩政策(每對夫婦只容許生育一個子女),每年人工流產至少1,300萬例,位居世界第一[3]。在接受了幾十年家庭計畫教育,和生育控制及避孕技術提升下,墮胎率在2003年到2008年之間微幅下降[2][4]。
截至2008年,全世界有40%的女性可以在「無理由」的情況下合法墮胎[5]。然而,懷孕之後何時可以墮胎的限制仍然存在[5]。
墮胎在某些特殊情況下是完全合法的,例如因亂倫或強姦而懷孕、胎兒異常、社會經濟因素或是危及母體健康[6]。世界上許多地方針對墮胎的道德、倫理以及合法性等議題仍存在公開而激烈的墮胎爭論。反對墮胎者大多認為胚胎或胎兒為具有生存權的人類,墮胎等同於謀殺[7][8]。而支持墮胎權的人則強調女性有決定自己人身健康的權利[9],以及強調普遍的人權[10]。
關於墮胎的法例、執行的頻率及其背後的文化種族意涵,在世界各處都不盡相同。在中國,人們對墮胎的反對較受基督教教義影響的西方國家低,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計劃生育的背景下,很多人採取自願墮胎,其中有部分是由於嬰兒的性別因素(重男輕女);也有人被計生部門強制施行墮胎[11][12][13][14]。
婦女選擇墮胎的原因很多。有可能是為了控制生育,或婦女因為身體狀況而無法承受懷孕,或因胎兒被診斷為畸形或患有先天性疾病而導致雙親不願生下有缺陷的胎兒等,也存在胎兒父母感情有變,因而希望中止懷孕的例子。根據美國Alan Guttmacher Institute於2000年所作的統計,美國在2000年總共進行過131萬次墮胎手術,當中有1%與因姦成孕或亂倫有關。
某些國家須要特定條件和證明才能合法墮胎,條件如:
上述條件可能需要警方或醫生證明。
遺傳病可藉由產前檢查,如超音波檢查、羊水測試、血液檢查等方式查出。常見的遺傳病為唐氏綜合症、無腦症。另外,病毒感染如茲卡病毒、愛滋病毒、肝炎病毒等等,醫生常會建議家長進行人工流產手術。
以下為1998年發表從27個不同國家作出的墮胎報告[17]。按原因的高低排列如下:
墮胎的歷史相當悠久。自古以來一直流傳許多墮胎方式,包含草藥、利用尖銳工具、人為創傷,以及其他傳統方法[18]。
現代醫學藉由藥物或手術來誘發流產。在第一孕期(孕期的前三個月),有兩種藥物和手術一樣有效,分別是RU486和前列腺素 [19][20]。 而在第二孕期(孕期第三到第六個月),雖然使用藥物仍能有效導致流產[21],但使用手術產生後遺症的風險較低[20]。在墮胎後可以立即開始使用複合口服避孕藥以及子宮避孕器避孕[20]。
墮胎的健康風險取決於該程序安全與否,世界衛生組織把不安全的墮胎定義為由「欠專業訓練之人士、有害設備,以及不衛生的設施」行使的墮胎程序[23]。在已開發國家,合法的墮胎為醫學上最安全的程序之一[24][25]。在美國每100,000宗墮胎才有0.7宗導致當事人死亡[26];其死亡率比孕婦分娩低13倍(每100,000例分娩個案中有8.8宗導致當事人死亡)[27][28]。在2000年到2009年期間,美國墮胎死亡率低於在當地進行整形手術的死亡率[29]。
跟墮胎有關的死亡風險會隨著孕期而增加,但其仍然低於孕期為21週以上的分娩個案[30][31][32]。在孕期的64-70天,門診墮胎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跟在57-63天時進行的一樣[33]。在孕期低於6週時,藥物誘發流產是安全且有效的[34]。在已開發國家中,藉由醫學達成安全且合法的墮胎已行之有年[24][26]。有研究指出,單純的、無後續併發症的墮胎並不會造成長期心理衛生或身體的問題[35],其前提是孕婦有充足的選擇權和醫療保障。
世界衛生組織提倡全世界的婦女都應該享有一樣好的安全合法墮胎方式[10]。然而,不安全的墮胎每年仍在全球發生,造成大約47,000例的產婦死亡及約500萬名產婦住院[35][36]。
墮胎在全球大部分國家(特別是西方國家)都是備受爭議的行為,正反兩方爭論非常激烈,主要為道德倫理、宗教文化和女性身體健康及生育權問題。
道德方面,反墮胎者認為胎兒的生命應屬於胎兒,所以其他人不能隨意剝奪胎兒的生存權利;宗教方面,以基督教、伊斯蘭教及猶太教主導的亞伯拉罕宗教傳統教義認為,生命是神所賜予的,所以只有神才有權取回生命,而非人類。這個觀念在大多數天主教徒佔多數的國家尤為強烈(天主教教義強烈反對墮胎)。在愛爾蘭,過去除了墮胎以外,避孕行為也是違法的。至於主張女性生育權者,則認為胎兒是女性身體的延續,而當胎兒的存在對母親的身體健康構成影響,母親有權中止胎兒的生長。也存有爭議在胎兒是否定義為人類及享有作為人類的權利,部分支持者認為胎兒若尚未出生或形成人體,其是女性身體的一部分,並不能介定為人類,而反對者認為在胎兒形成時已是人類,胎兒作為生命,因此反對墮胎。
在部分國家,合法的墮胎是存在的。現在世界上大約三分之二的婦女可以合法墮胎(各國有懷孕胎兒周數的墮胎限制)。各國墮胎法律差別很大,有些國家在任何情況只要有需求及醫生同意下便可以,而世界上不少國家無論如何也不准墮胎。墮胎法律依然在經常改變,也會繼續成為社會爭議。
非合法途徑進行墮胎的行為都是違法的,常被取締或者限制。
古代的法典中無明確對墮胎設立的條文。巴比倫王國的漢摩拉比法典(Hammurabi)中規定「毆打婦女,以致使其喪失胎兒者,根據她的地位課取罰款」,印度的摩奴法典(Manu)有「以劍擊人而殺害胎兒者處......」,皆屬於傷害罪的型式。
懷孕婦女經診斷或證明有下列情事之一,得依其自願,施行人工流產:
未婚之未成年人或受監護或輔助宣告之人,依前項規定施行人工流產,應得法定代理人或輔助人之同意。有配偶者,依前項第六款規定施行人工流產,應得配偶之同意。但配偶生死不明或無意識或精神錯亂者,不在此限。 第一項所定人工流產情事之認定,中央主管機關於必要時,得提經優生保健諮詢委員會研擬後,訂定標準公告之。[50]
主要信奉天主教的 馬爾他是唯一一個完全禁止墮胎的歐盟國家,一旦違法,將被判處18個月至3年徒刑。 安道爾、 梵蒂岡 和 等不屬於歐盟的歐洲國家也禁止墮胎。
1940年代之前,康乃狄克州是第一個通過墮胎法的美國州份;1960年代時,一名婦女在懷孕過程中,因服用某種藥物引起新生兒畸型,和懷孕時罹患德國麻疹導致新生兒重度殘障,事件後各州開始放寬墮胎的法律規定;於1973年1月22日,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於羅訴韋德案一案,承認婦女的墮胎權受到憲法隱私權的保護,在懷孕首階段(三個月內)可合法進行手術。2022年6月,美國最高法院在多布斯訴傑克遜婦女健康組織案一案中裁定墮胎不屬於美國憲法保護的權利,推翻了羅訴韋德案49年之判例。美國一些州也有提出限制墮胎的心跳法案(heartbeat bill)。
墮胎一向是女性主義中有關女性生育權自由的重要議題,有所謂「為選擇」(pro-choice)與「為生命」(pro-life)之爭論。
不少女性主義者宣稱要不要繼續懷孕是女性的身體權,屬於基本人權,懷孕之後是否選擇墮胎也應由女性自行依據身體狀況、經濟狀況、生活形態等因素,與家人、朋友商量後作出決定,拒絕由國家制定法律逕行介入,也反對由家長或丈夫過度參與決定。此外,支持墮胎選擇權的人士亦指出,全面禁止墮胎只會造成更多非法墮胎的事情發生;安全而合法的墮胎,加強性教育、避孕及生育控制才能有效減少墮胎的數目。
女性主義心理學家卡羅爾·吉利根質疑以「為選擇」與「為生命」的權利或正義入手是一種倫理綁架,而且這並沒有從女性自身出發考慮問題。她在《不同的聲音》(In a Different Voice)一書中,報告及分析了29位15-33歲、不同種族及背景的女性分別兩次的訪談,她希望得知婦女如何去處理懷孕或墮胎時面臨的道德處境。吉利根認為女性的猶疑不是基於缺乏對權利及正義思考的能力,反而是基於現實的複雜性。
吉利根對柯爾伯格道德發展階段論及以正義和權利為道德發展最高階段考慮的理論作出了批判。吉利根留意到柯爾伯格研究的對象均為白人男性及男孩,她認為柯爾伯格對道德發展的研究排除了女性,在她對女性墮胎的研究中,她研究認為女性在作取捨時應考慮關懷(care)、人際關係(relationship)及連繫(connection)。
在一項瑞典女性討論墮胎的焦點小組研究中,有參與者認為墮胎的選擇是女性「在無助中的權利」(right in a situation of distress, Ekstran, Essen & Tyde'n, 2005),也許這形容正好說明了女性在墮胎的倫理抉擇中的矛盾處境,有助闡釋吉利根強調的「關懷」在考慮到「權利」時的不可或缺。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