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簡寫的漢字,非中國大陸漢字簡化系統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簡體字,又稱為簡筆字、減筆字,小學(即古代的語言文字學)中稱之為省文,日本及韓國稱作略字,指漢字的簡寫。
「簡化字」與「繁體字」(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所定義[1])相對,如「巖」與「岩」,前者為繁體字,後者為簡化字,事實上二者在漢字簡化前皆已經存在。
簡體字也普遍應用於繁體中文之中。早在甲骨文中,就有筆劃增減的異體字。早期的漢字是由圖畫發展起來的,描繪事物的形象的精細和粗略就產生了簡繁的區別。現在人們一般將中華人民共和國推行的簡化字稱為「簡體字」,但事實上其正式稱呼應為「簡化字」。簡筆字是流行的形體較簡易的俗字,例如「臺」寫作「台」、「鏽」寫作「銹」等,這些寫法在繁體中文中亦經常出現,而簡化字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簡筆字的基礎上整理改進後公布的法定簡體字,使用上具有唯一性。
由於隸變之後仍有不少字結構複雜,筆劃繁多,南北朝以來,在常用的楷體漢字中,有部分出現了較簡便、筆劃比正字少的俗字,稱為「省文」,現一般被叫做簡筆字。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中就已經出現了「劉」的簡體字「刘」字的寫法。
《宋元以來俗字譜》為1930年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出版,其中收集了宋元明清俗字六千多個,取自12種民間刻本,分別是《古列女傳》《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京本通俗小說》《古今雜劇三十種》《全相三國志平話》《朝野新聲太平樂府》《嬌紅記》《薛仁貴跨海征東白袍記》等。
1934年1月,中華民國教育部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第29次常委會通過了錢玄同的《搜採固有而較適用的簡體字案》,呈請教育部施行。經教育部批准同意後,委託錢玄同主持編選《簡體字譜》。
1935年8月21日國民政府教育部選定了在民間流傳最廣的324個俗體字,公布了《第一批簡體字表》,並準備從次年7月起把它們編入小學課本。
是次簡化有三條選字原則:
中華民國把手寫字「正統化」只是一種「添加」。《第一批簡體字表》(324個簡體字)[2]明確說明:
不過,此次簡化卻引起了軒然大波。考試院院長戴季陶尤為反對。在一些人士的反對下,1936年2月《第一批簡體字表》被收回。此次嘗試雖夭折,但它樹立的「述而不作」的原則成為日後人們進行漢字簡化的指導思想。
「國字」、「正體字」、「標準字」是中華民國對傳統漢字的官方名稱[3],但受中華人民共和國、業界習慣和民間習慣等因素影響,「繁體字」「繁體中文」的叫法在臺灣亦很常見。[4]
1952年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確定了以「述而不作」作為漢字簡化的原則。同年,毛澤東指出「簡化」不只是字體形象上簡化,「漢字的數量也必須大大減縮,一個字可以代替好幾個字[註 1],只有從形體上和數量上同時精簡,才算得上簡化」。[5]
中華人民共和國1950年代實行的簡體字標準稱為《漢字簡化方案》,該標準事實上基於中華民國的1934版《第一批簡體字表》,是政府通過《常用簡體字登記表》收集來的。
1975年5月,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擬出《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稱這批簡化字為「二簡字」。此次簡化缺少專家參與,引起了極大混亂,最終於1986年6月24日被宣告廢除[5]。
儘管二簡字已停止使用,被視為「不規範簡化字」,但受其影響一直持續至今。
日本明治時代以來曾考慮過廢除漢字,基於此目的,內閣於1946年11月16日發布了《當用漢字表》,並簡化了一些比較複雜或存在多種寫法的漢字,其簡化字被稱為新字體。但與中國類推簡化漢字的部件不同,日本僅對單字進行了簡化,這導致了後來擴張新字體的誕生。
另外,為了平滑過度到當用漢字,官方制定了同音漢字書寫規則,將《當用漢字表》外的字用同音且通假的當用字替代,例如將「崩潰(ほうかい)」同音轉寫為「崩壊」。
1981年,《常用漢字表》取代《當用漢字表》,並不再以廢止漢字為目的。常用漢字在當用漢字的基礎上新增了95個漢字。另外,原當用漢字中的「燈」字在常用漢字中被「灯」字代替。
《常用漢字表》中的簡化方法本來只適用於表內,但民間也以之類推簡化非常用漢字,產生的略字稱為「擴張新字體」(拡張新字体)。擴張新字體本來不是標準字體,但因種種原因收錄於1983年修訂後的JIS編碼並保留至今,甚至一度取代正字體。當時許多電腦只能打出「鴎」、「涜」,正字體「鷗」、「瀆」後來才被追加。
簡筆字在日本叫作「略字(りゃくじ)」。除了同中國相似的簡筆字外,日本民間也使用漢字部首和假名做組合的方式來速記,不過通常被認為是很不規範的。例如:
韓國民間還出現過一些「略字」(약자,yakja),例如「無」在在韓國民間可簡寫為「」。
正體字 | 第一批簡體字表 | 中華人民共和國簡化字 | 日本新字體 | 註 |
---|---|---|---|---|
為(爲) | 为 | 为 | 為 | 傳統上的印刷體作「爲」 |
鬥(鬭/鬪) | 鬥 | 斗 | 闘 | |
答 | 荅 | 答 | ||
處(䖏) | 処 | 处 | 処 | |
價 | 价 | 价 | 価 | |
濱 | 滨 | 滨 | 浜 | |
莊 | 庄 | 庄 | 荘 | |
懷 | 怀 | 怀 | 懐 | |
儘 | 侭 | 尽 | 儘(侭) | 日本《表外漢字字體表》只收錄了「儘」,但民間常用俗字「侭」(擴張新字體)。 |
從 | 从 | 从 | 従 | |
繼 | 継 | 继 | 継 | |
戰 | 战 | 战 | 戦 | |
雞(鷄) | 鳮 | 鸡 | 鶏 | |
觀 | 覌 | 观 | 観 | |
歡 | 欢 | 欢 | 歓 | |
權 | 权 | 权 | 権 | |
戲 | 戏 | 戏 | 戯 | |
邊 | 边 | 边 | 辺 | |
變 | 变 | 变 | 変 | |
靈 | 灵 | 灵 | 霊 | |
應 | 应 | 应 | 応 | |
氣 | 气 | 气 | 気 | |
實 | 实 | 实 | 実 | |
豐 | 丰 | 丰 | 豊 | |
豔 | 艳 | 艳 | 艶 | |
壓 | 压 | 压 | 圧 | |
歸 | 归 | 归 | 帰 | |
榮 | 荣 | 荣 | 栄 | |
勞 | 劳 | 劳 | 労 | |
營 | 营 | 营 | 営 | |
發 | 发 | 发 | 発 | |
廢 | 废 | 废 | 廃 | |
鐵 | 鉄 | 铁 | 鉄 | |
樂 | 乐 | 乐 | 楽 | |
藥 | 葯 | 药 | 薬 | |
贊 | 賛 | 赞 | 賛 | |
雜 | 𰗣 | 杂 | 雑 | |
亞 | 亜 | 亚 | 亜 | |
啞 | 唖 | 哑 | 唖(啞) | 日文「唖」為簡易慣用字體,「啞」為印刷標準字體。 |
惡 | 悪 | 恶 | 悪 | |
劃 | 㓰 | 划 | 劃(画) | 日文中「劃」未簡化,但通常以「画」代用。 |
麼 | 庅 | 么 | (麼・麽) | 日文中罕用,無相關規範,有「麼」「麽」兩種寫法[6]。 |
覺 | 覚 | 觉 | 覚 | |
職 | 聀 | 职 | 職 | |
質 | 貭 | 质 | 質 | |
紙 | 帋 | 纸 | 紙 | |
藝 | 兿 | 艺 | 芸 | 另有古字「蓺」(香港演藝學院的標誌可見)、「㙯」。 |
齏 | 𲊦 | 齑 | (虀) | 日文中罕用,無相關規範。 |
齊 | 斉 | 齐 | 斉 | |
齋 | 斋 | 斋 | 斎 | |
擠 | 㨈 | 挤 | 擠 | 日文中罕用,無相關規範。 |
劑 | 剤 | 剂 | 剤 | |
濟 | 済 | 济 | 済 | |
臺 | 台 | 台 | 台 | |
檯 | 枱 | 台 | 台 | |
備 | 俻 | 备 | 備 | |
鏽 | 銹 | 锈 | (鏽・銹) | 日文中罕用,無相關規範。 |
繡 | 綉 | 绣 | 繍(繡) | 日文「繍」為簡易慣用字體,「繡」為印刷標準字體。 |
關 | 𬮦 | 关 | 関 | |
對 | 对 | 对 | 対 | |
風 | 凨 | 风 | 風 | |
鳳 | 凤 | 凤 | 鳳 | |
肅 | 粛 | 肃 | 粛 | |
斷 | 断 | 断 | 断 | |
儒 | 㐵 | 儒 | 儒 | |
縣 | 県 | 县 | 県 | |
鸞 | 鵉 | 鸾 | (鸞) | 日文中罕用,無相關規範。 |
龜 | 亀 | 龟 | 亀 | |
繪 | 絵 | 绘 | 絵 | |
驕 | 骄 | 驕 | ||
賣 | 卖 | 売 | ||
屬 | 属 | 属 | 属 | |
櫃 | 柜 | 柜 | 櫃 | |
國 | 囯 | 国 | 国 | 太平天國用「囯」。 |
稱 | 称 | 称 | 称 | |
鐘 | 鈡 | 钟 | 鐘 | |
聽 | 听 | 听 | 聴 | |
廳 | 厛 | 厅 | 庁 | |
勛 | 勛 | 勋 | 勲 | |
眾 | 众 | 众 | 衆 | |
歲 | 岁 | 岁 | 歳 | |
驢 | 馿 | 驴 | 驢 |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