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巨頭(英語:Big Oil)一般指世界上資本或企業規模巨大的石油集團公司,而最大的五至六家石油集團公司,亦被稱為「石油超級巨頭」(英語:supermajor[1][2][3][4]super major[5]),包括英國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公司荷蘭皇家殼牌雪佛龍石油公司康菲石油公司道達爾石油公司等等,有時也被描述為形成影響美國國會石油幫集團的一部分[6]

石油巨頭的政經影響力,特別是在美國,常與能源產業遊說團體有關[7],亦產生企業貪腐英語Corporate_crime案例,如雷根政府期間,石油巨頭的遊說團體成功地使美國能源部減少60%的人力[8]。石油巨頭為上億元的資本避稅和石油開發博弈[9]。於美國及國際媒體使用此詞時,往往不包括在國際石油訂價方面比石油巨頭有更大影響力的的石油輸出國組織石油公司及國家石油公司[10][11][12]。近年來,新興市場也出現了石油企業及資本兼併,產生出新的石油巨頭[13][14][15][16]

歷史演變

世界史觀點來看,1960年代展開了石油宰制的全球化,大科學為石油巨頭鋪開了基礎建設的發展,至1980年代開始的全球氣候變遷石油頂峰的能源變局,石油巨頭均以其政治、經濟及媒體的影響力,在人類走向石油依賴的生活型態及政經問題,包括環境惡化、政治不穩定及全球經濟發展差距,扮演了主要角色[17]。1941-1954年間的美國外交石油政策,亦為美國世紀的重要發展時期,同時也是美國石油巨頭發展其政經影響力的時期[18]。20世紀中多數的戰爭和國際紛爭都和國際石油業相關,而美國羅斯福總統新政時期對美國石油業原有的敵意及管制,也因二次世界大戰戰爭動員的需要,取消原有的節制石油巨頭的政經勢力的努力[19]

20世紀國際石油業歷史從石油七姐妹開始,指1950年代起控制着中東石油資源的西方七大石油公司,當時的七姐妹指[20][21][22][23]

20世紀90年代後期,因原油價格崩盤、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西方國家的經濟成長與原油消費脫鈎等等的環境及結構性因素,國際石油巨頭進行了企業及資本兼併。 [24]

石油巨頭的企業及資本兼併

在世界進行企業及資本兼併的歷史上,世界石油巨頭美孚公司與埃克森公司兼併創造了比通用公司還大的企業,同樣是石油巨頭的英國石油公司也合併了美國阿莫克公司 [25],和另一家巨頭荷蘭皇家殼牌石油公司正面交鋒[26]

現在的石油超級巨頭有[1]

康菲公司(美國)有時也被納入此石油超級巨頭[3]

石油公司要「大」才能制勝的理念在90年代末達到鼎盛並普遍,「特大型」石油公司從企業的合併或聯姻而形成:在美國有康納和石油(Conoco)和菲利普斯石油(Phillips)的合併,埃克森石油與美孚石油聯姻,雪佛龍石油(Chevron)與德士古(Texaco)的合併;歐洲則有法國道達爾石油 (Total)收購了比利時石油財務公司(Petrofina)和本國的埃爾夫-阿奎坦公司(Elf Aquitaine),而英國石油併購了美國石油公司阿莫科(Amoco)和大西洋里奇菲爾德(Arco);其中只有皇家荷蘭殼牌石油未受合併潮影響。[24]

普遍認知是,透過合併,大公司建立了商業模型精簡運營,提高與石油服務承包商的定價權,與外國政府協商時的談判優勢;合併提高冶煉部門的效率,但不意謂著開採和生產部門的壯大,反之亦然,因為開採部門與冶煉部門的業務沒有太多的關聯。[24]。2004年和2005年,石油行業成為全球最賺錢的行業,使年度《財富》500前10位中,石油巨頭和汽車巨頭平分秋色,各占四席。[27]

實際上,在2011年左右,石油巨頭幾乎沒有石油定價權,因為定價權實質掌握在擁石油儲備豐富的國家及華爾街銀行和對沖基金的手裡,而投資者正把眼光放在單一業務公司上(參見拆分風潮一節)。[24]

新興市場的新興石油巨頭

石油超級巨頭控制約全球6%左右石油儲量;相對於有88%的儲量是由位於中東OPEC卡特爾壟斷聯盟國家石油公司[28],這些在新興市場日漸有影響力的石油公司中,部分被金融時報點名為「新七姊妹」,分別為中國石油集團(中國),俄羅斯天然氣工業(俄羅斯),伊朗國家石油(伊朗),巴西國家石油(巴西),委內瑞拉石油(委內瑞拉),馬來西亞國家石油(馬來西亞),沙特阿美石油(沙烏地阿拉伯)[13][14][15][16][29][30][31]

中國

中國中海油公司與日本石油巨頭三井物產也在收購印尼東固液化天然氣專案控股權時有正面遭遇[32]

面對世界石油經濟體系的資本與企業的髙度集中化,為求和大型跨國石油公司抗衡,中國的能源巨頭們以"股權換能源"的方式,期望能將中國的海外石油投資體系集中起來[33]

在中國加入WTO時,雖然在中國綜合國力增強和國際地位的提高背景下,中國的石油巨頭有所發展,但在資金和技術方面與國際石油巨頭差距仍在[34][35][36]。在國際併購上中海油和國際石油巨頭競爭,被中國戰略家視為在考驗美國的底線[37]。國際石油巨頭對中國能源市場的投資計劃包括以出租車司機和長途駕車者為目標的加油站附設熱食零售站[38]

2005年,中國石油三巨頭(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雖共盈利1910億元,然而煉化和銷售環節的巨虧被忽視了[39]。中國石油三巨頭在海外上市,而中海油至2006年底成功的7筆收購成果,被認為是中國石油三巨頭中,海外併購戰略在實踐上最成功的[40]

拆分風潮

2011年,康菲石油公司將開採及生產部門與冶煉和營銷部門的拆分為二,財富雜誌預測,若此舉動能帶來公司市值的增加,會帶動拆分潮,包括英國石油和埃克森美孚等石油巨頭若因此在未來進行拆分,將徹底反轉能源行業的歷史整併的原格局[24]

拆分風潮的可能性,其主因在投資者注意到單一業務公司的復興:據花旗投資研究分析公司調查顯示,2000年出現合併潮以來,大型石油公司的股票平均折價,與單一業務競爭對手相比,保持在11%-12%,相當於幾十億美元市值的損失;拆分或可釋放了上億美元的潛在市值[24]

對石油巨頭的批評

知名科普作家亞伯特‧賈夸英語Albert Jacquard出書批評石油巨頭佔用石油這類人類共有財產為已有,製造出霸道的經濟[41]

世界石油業界著名分析員安東尼婭·朱哈斯英語Antonia Juhasz亦出一系列的書揭露石油巨頭相關的政經貪腐及對世界環境的破壞[42][43]

2013年,中國中央政府打擊石油系反腐時,南方周末指出中國兩石油巨頭環保數據長年造假,和與官方數字差十倍,造就了公司自我宣傳與監管結論和公眾期待的落差。[44]

參見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