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輸出國組織(英語:Organization of the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OPEC,發音為/ˈpɛk/ OH-pek;簡稱歐佩克油盟油組)是一個由12個國家組成的政府間國際組織英語inter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於1960年9月14日由五個創始國(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委內瑞拉)在巴格達成立。如今其總部位於奧地利維也納(1965年遷入),目前有12個成員國。截至2019年 (2019-Missing required parameter 1=month!),歐佩克的石油產量占全球產量的38%、全球探明石油儲量的71.8%,可以對先前由「七姊妹」跨國石油公司主導的全球原油價格產生重大影響。

事实速览 石油輸出國組織Organization of the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英語), 總部 ...
石油輸出國組織
Organization of the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英語
Thumb
旗幟
Thumb
總部 奧地利維也納
官方語言英語
類型國際卡特爾[1]
成員國
領導人
成立 伊拉克巴格達
• 起草章程
1960年9月
• 成立
1961年1月
貨幣美元計價 (美元/桶)
網站
OPEC.org
关闭

歐佩克的既定使命是「協調統一成員國的石油政策與價格、確保石油市場的穩定,以確保為石油消費國提供有效、經濟而穩定的石油供應英語energy supply,為產油國提供適度的尊重和穩定的收入,為石油業投資人提供公平的回報。」[5]該組織也積極研究國際石油市場風向,參與發布大量油市動向信息。目前,歐佩克成員有:阿爾及利亞赤道幾內亞加蓬、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利比亞奈及利亞剛果共和國、沙特阿拉伯(實際領導者)、阿聯酋和委內瑞拉。前成員有:厄瓜多爾印度尼西亞卡塔爾安哥拉

歐佩克的成立標誌着國家對自然資源主權英語Nationalization of oil supplies的轉折點,其決策在全球石油市場和國際關係英語Petroleum politics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戰爭或內亂導致石油供應中斷時特為尤甚。20世紀70年代,石油生產的限制英語1970s energy crisis導致石油價格暴增、歐佩克賺得盆滿缽滿,也給全球經濟帶來長遠的影響。在80年代,歐佩克開始為其成員國制定生產目標:一般來說是通過減少石油產量使價格上漲。該組織2008年和2016年的裁決減少了供過於求的石油供應。

經濟學家經常將歐佩克視作典型的卡特爾,因為各產油國通過該組織內部的合作減少了市場競爭英語market competition,其磋商行為還會受國際法下國家豁免原則的保護。然而,隨着非歐佩克國家能源資源進一步擴張,歐佩克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常常受到挑戰。此外,由於卡特爾的管理模式較為鬆散,個別成員國為追求自身利益亦會超額生產,從而威脅到該組織的影響力。

歷史和影響

二戰後形勢

194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不久,百業待興。委內瑞拉伊朗邀請伊拉克科威特沙特共同合作,提高產油國之間的交流。[6]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幾個油田英語List of oil fields剛剛在中東開始運作生產,最大的石油生產者還是美國而不是中東。美國設立了州際石油契約委員英語Interstate Oil Compact Commission,效仿德克薩斯州鐵路委員會英語Texas Railroad Commission的制度,解決產能過剩的問題。打破洛克菲勒標準石油壟斷之後,國際市場又被七家跨國公司——「七姊妹」所主導,其中五家的總部在美國。於是,一些石油輸出國決定組建歐佩克,以此在政治、經濟領域與美國抗衡。[7][8]

1959年-1960年:對油價的不滿

1959年2月,隨着新的原油供應陸續出現,跨國石油公司單方面宣布將委內瑞拉和中東地區的原油標價降低10%。幾周後,阿拉伯國家聯盟的首屆阿拉伯石油大會英語Arab Petroleum Congress在埃及開羅召開。在會上,頗具影響力的記者旺達·賈布隆斯基英語Wanda Jablonski把沙特阿拉伯的阿卜杜拉·塔里基英語Abdullah Tariki介紹給了委內瑞拉的觀察員胡安·阿方佐英語Juan Pablo Pérez Alfonzo,他們代表了當時美國和蘇聯以外兩個最大的產油國。據傳,賈布隆斯基對西方國家懷有強烈的敵意,並且愈發強烈地反對跨國石油公司的「不在地主英語absentee landlord主義」——它們控制了產油國的所有石油業務,發揮了巨大的政治影響力。兩位石油部長對降價感到憤怒,於是便攜兩國的代表達成了《馬蒂協定》(Maadi Pact),呼籲各產油國成立「石油諮詢委員會」,審核跨國石油公司的價格變動計劃。然而,由於美國出於戰略考量而更青睞加拿大、墨西哥的石油,1960年8月,跨國石油公司無視警告,再次單方面宣布大幅降低中東的原油標價。[6][7][8][9][10]

1960年-1975年:成立與擴張

Thumb
歐佩克維也納總部(2009年建造)

接下來的一個月,在塔里基、佩雷斯·阿方佐和伊拉克總理卡塞姆(伊拉克沒有參加1959年的阿拉伯石油大會)的倡議下,巴格達會議在1960年9月10日至14日期間召開。[11]來自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委內瑞拉的政府代表齊聚巴格達,商討如何提高本國生產的原油價格,以及如何應對跨國石油公司的單方面行動。儘管美國強烈反對,「沙特阿拉伯[還是]與阿拉伯內外各產油國一道,組成了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以確保可以從主要石油公司獲得最優惠的價格。」[12]1961年1月,歐佩克正式宣告成立。[13]中東成員主張將歐佩克總部設在巴格達或貝魯特,但委內瑞拉認為應該設立在一個中立地區,於是最後選擇了瑞士日內瓦。1965年9月1日,在瑞士拒絕擴大外交特權後,歐佩克把總部遷到了奧地利維也納[14]

1961年-1975年間共有8個國家先後加盟。[2]1970年代早期,歐佩克成員國占全球石油產量的一半以上。[15]1971年4月2日,一些大型石油公司和歐佩克在地中海地區開展業務的成員簽署了《的黎波里協議》,提高了油價,增加了產油國的利潤份額。[16]

1973年-1974年:石油禁運

Thumb
1973年石油禁運期間沒有石油供應的美國加油站

1973年10月,阿拉伯石油輸出國組織英語Organization of Arab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包括大部分阿拉伯歐佩克國家,加上埃及和敘利亞)宣布大幅減產、禁運石油,以對抗在贖罪日戰爭中支持以色列的美國等工業化國家。[17][18]1967年歐佩克也曾因六日戰爭實施禁運英語1967 Oil Embargo,但收效甚微。[19]然而,1973年的這次禁運,最終導致了石油價格大幅上漲(從3美元/桶上升到12美元/桶)、歐佩克收入激增。部分國家進入緊急狀態,實施能源配給制。公眾陷入恐慌,美國石油產量下降,貨幣貶值,[18]英國曾一度緊急施行三天工作周英語Three-Day Week,導致英國煤礦工人和鐵路司機罷工抗議。[20][21]七個歐洲國家下令如非迫不得已,禁止周日駕車出行。[22]美國加油站周日關閉,而且限制了汽油的購買額度,並根據車牌號限定可以購買汽油的日子。[23][24]1974年3月禁運結束,可即使政府動用了大量的外交手段,石油價格卻依然繼續上漲。這次禁運使世界經歷了全球範圍的經濟衰退英語1973–75 recession失業和通貨膨脹同時上升,股票和債券價格急劇下跌,淨出口石油美元的流動英語petrodollar recycling的平衡被打破,戰後經濟繁榮英語Post–World War II economic expansion自此終結。[25][26]

Thumb
一個給壁爐里加木頭的女人。她面前的報紙頭條報道了社區缺少取暖用油。

1973年–1974年的石油禁運對美國和其他工業化國家產生了持久影響,他們為此成立了國際能源署,並設立了國家緊急儲備以應對未來數月供應中斷。此外他們還採取了多種節油措施,降低高速公路限速,使用更小、更節能的汽車和電器,全年施行夏令時,減少暖通空調的使用,採用更好的建築隔熱,大力扶持公共交通,加大對煤炭天然氣乙醇核能和其他替代能源的重視。這些長期的努力效果顯著,美國在1980年至2014年期間的實際GDP英語real GDP增長了150%,但石油消費僅增長了11%。通過這次的禁運,人們明白了歐佩克國家的石油至少在短期內可以成為對付其他國家的政治和經濟武器。[18][27][28][29][30]

但是禁運還意味着不結盟運動的一些國家將能源視為發展中國家的希望。阿爾及利亞總統胡阿里·布邁丁在1974年4月聯合國第六屆特別會議上的演講中如是說道:

「歐佩克的這次行動充分說明了原料價格對我們國家的重要性,生產國控制價格的必要性,以及各原料生產國組建聯盟的可能性。是次行動應當被視為發展中國家的希望。」[31]

1975年-1980年:特別基金,如今的國際發展基金

歐佩克在1973年至1974年石油價格暴漲之前就已在進行國際援助活動,比如自1961年開始運作的科威特阿拉伯經濟發展基金英語Kuwait Fund for Arab Economic Development[32]

在1973年之後的數年間,一些阿拉伯國家開展「支票簿外交英語checkbook diplomacy」,大量開展對外援助。[33][34]歐佩克也將向貧困國家銷售石油、促進當地社會經濟發展列為自己的目標。1975年3月,歐佩克特別基金在阿爾及利亞的阿爾及爾展開籌備工作,並於次年1月正式成立。「在此莊嚴宣告,『歐佩克成員國將同其他發展中國家團結一致,共同克服發展中遇到的阻礙』,並希望通過指標的方式來量化各國之間的合作關係……[歐佩克特別基金(OPEC Special Fund)的]資源將會為各國之間由歐佩克構築的多方溝通渠道添磚加瓦。」[35]1980年5月該基金正式掛牌成立國際發展機構,更名為歐佩克國際發展基金英語OPEC Fund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OFID),[36][37]在聯合國具有永久觀察員席位。[38]

1975年:人質危機

1975年12月21日,在維也納舉行的歐佩克半年度會議上,沙特阿拉伯的艾哈邁德·亞瑪尼英語Ahmed Zaki Yamani、伊朗的賈姆希德·阿穆澤加爾英語Jamshid Amuzegar等石油部長被劫為人質。這次襲擊是由委內瑞拉激進分子「豺狼卡洛斯」領導的六人小組(包括加布里埃萊·蒂德曼英語Gabriele Kröcher-Tiedemann漢斯·克萊因英語Hans-Joachim Klein)精心策劃的,共造成三人死亡,但沒有石油部長遇難。自稱「阿拉伯革命武裝」的組織宣布其目標是解放巴勒斯坦。卡洛斯計劃強行闖入這次會議,劫持全體11名與會的石油部長並索要贖金,再處決掉亞瑪尼和阿穆澤加爾。[39][40]

卡洛斯一行人最後共劫持了63人。[41]他率領部下乘巴士、飛機,挾持原63名人質中的42人,經停阿爾及爾的黎波里,計劃在抵達巴格達後將亞瑪尼和阿穆澤加爾一併處決。其中,30名非阿拉伯裔的人質在阿爾及爾獲釋(阿穆澤加爾除外),接着又有一批人質在的黎波里獲釋。卡洛斯打了一通電話給阿爾及利亞總統布邁丁,後者要挾稱一旦任何石油部長死亡,他們都將擊落卡洛斯的飛機。據推測,如果卡洛斯沒有殺害人質的話,布邁丁還願意為他提供避難處和經濟資助。卡洛斯對沒能殺掉亞瑪尼和阿穆澤加爾表示遺憾,隨後和同夥一同離機。人質危機發生的兩天後,人質和劫匪全部脫險。[39]

襲擊發生後,卡洛斯的同夥透露,該行動是由巴勒斯坦解放人民陣線的創始人哈達德英語Wadie Haddad領導的,並稱某位阿拉伯總統(通常認為是歐佩克成員國利比亞的卡扎菲)指示、資助了這次襲擊。武裝分子阿布·謝里夫英語Bassam Abu Sharif和漢斯·克萊因聲稱,卡洛斯從「一位阿拉伯總統」那裡收取並保留了2000萬至5000萬美元的贖金。卡洛斯聲稱沙特代表伊朗支付了贖金,但這些錢「在途中被轉移,並因革命而流失」。[39][42]他在1994年被捕,並因其他的至少16起謀殺案被判處終身監禁。[43]

1979年-1980年代:石油危機與產能過剩

Thumb
1972年以來歐佩克石油淨出口收入的波動[44][45]

1970年代,石油價格高漲。1979年-1980年的伊朗伊斯蘭革命兩伊戰爭破壞了地區穩定和石油供應,造成第二次石油危機,原油價格更是達到了一個新的峰值——40美元/桶。為了應對高昂的石油價格和石油供應國有化英語oil nationalization的浪潮,各工業國家採取措施逐步減少對歐佩克石油的依賴。[46][47]全球各電力公司不再依靠石油發電,而是轉而採用煤炭、天然氣、核能等。[48]各國政府投入數十億元開展項目研究代替石油的能源,[49][50]商業公司在西伯利亞、阿拉斯加、北海墨西哥灣等非歐佩克地區的亦勘探到了大型油田。[51]1986年,全球石油日需求量減少了500萬桶,非歐佩克國家的產油量進一步提高,[52]歐佩克的市場份額從1979年的約50%降到了1985年的不到30%。[15]結果,和其他自然資源市場的周期類似,此次動盪期持續多年,石油價格連續下跌6年,以1986年單年暴增一半告終。[53]一名石油分析師總結:「當石油這類的必需品的價格飆升時,人們會做兩件事,一是開源,二是節流。」[15]

為了應對石油銷售收入下降,1982年,沙特阿拉伯向歐佩克施壓,要求審核各國生產定額,試圖以此限制產量、拔高石油價格。結果其他成員國沒有遵守定額的要求,沙特便先是猛降自己的產量,1985年時其產量只有1979年-1981年1000萬桶/日的三分之一;之後沙特發現這樣做並沒有效果,於是反其道行之,開始向市場投放大量的廉價石油,導致石油價格跌至不到10美元/桶。這樣一來,生產成本高的國家就無法盈利了。[52][54]:127–128,136–1371986年,面對日益嚴重的經濟衰退(最終導致東方集團1989年的衰亡),[55][56]之前沒有遵守歐佩克協議、一直在「搭便車」的其他原油輸出國終於開始遵守仔細協商的原油生產定額、平衡石油工業和其他產業的發展水平,通過限制產量來提高石油價格。[52][57](各歐佩克成員國的政府可以調控自己主權領土上的國有、私有石油公司產油量。)[58]總的來說,當歐佩克的生產定額降低時,石油價格就會上漲。[59]

1990年-2003年:供應充足,偶有擾動

Thumb
1991年,伊拉克撤軍時在科威特放火英語Kuwaiti oil fires燒的數百油田之一[60]
Thumb
布蘭特原油價格走勢圖,1988年-2015年[61]

時任伊拉克總統薩達姆曾一度推動歐佩克減少生產、提高油價,以此協助歐佩克成員國支付債務利息、促進經濟發展、加速1980年-1988年兩伊戰爭的戰後重建工作,最終因開採糾紛導致薩達姆1990年8月下令入侵科威特[62]但伊拉克和其他歐佩克創始國的這兩場戰爭導致這段時期歐佩克成員凝聚力空前低下,石油價格在短暫的供應中斷後快速回落。[63]相比之下,2001年9月的九一一襲擊事件和2003年美國入侵伊拉克英語US invasion of Iraq在短期內對石油價格的影響甚至更小,因為沙特阿拉伯和其他石油輸出國重啟合作關係,以保證原油供應充足。[61]

1997年-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使得石油需求量降低,石油價格暴跌到1986年的水平。石油價格跌到10美元/桶時,歐佩克、墨西哥和挪威經過多方協商後將原油產量逐步削減。[64]石油價格在2001年11月再次暴跌後,歐佩克、挪威、墨西哥、俄羅斯、阿曼和安哥拉同意自2002年1月1日起開始減產六個月,平均每日減產200萬桶,其中歐佩克的每日減產量達到了150萬桶。[54]不過,伊拉克由於國內政治局面不穩定,在1998年至2016年間,其產油量並不算在歐佩克的生產定額協議里。[65][66]

2003年6月,國際能源署和歐佩克在能源問題上開展了他們第一次合作。自此以後,雙方定期會面,「共同研討市場趨勢、分析報告、各方觀點,促進市場透明度和可預測性。」[67]

2003年-2011年:波動

美軍占領伊拉克期間出現了大規模暴亂,在2003年至2008年間達到頂峰。這段時間,中國和大量需求商品英語Commodity market投資者的石油需求快速上漲,反對尼日利亞石油工業的暴力事件反覆出現,為了延緩石油短缺問題的石油儲備也逐漸減少。這些因素共同作用,導致石油價格急劇上漲,遠遠超過了歐佩克先前設定的目標。[68][69][70]價格波動在2008年時最為劇烈。這一年,全球面臨着二戰後最嚴重的經濟衰退西得克薩斯中間基原油7月剛漲到破紀錄的147美元/桶,12月就暴跌到32美元/桶。[71]歐佩克年度石油出口收入在2008年創下約一萬億美元的新紀錄,在2011年-2014年大規模油元循環活動期間的石油年收入也到達了類似的水平,但後來再度下跌。[45]2011年利比亞內戰阿拉伯之春之際,歐佩克開始明確表態反對石油期貨市場的「過度投機」,稱金融投機者導致了原油市場的波動遠超正常範圍。[72]

2008年:生產糾紛

Thumb
2008年各國石油淨出口量

歐佩克成員國因為經濟需求不同,所以內部經常在生產定額上有糾紛。發展水平落後的成員國希望其他國家減產、抬高石油價格,從而增加自己國家的收入。[73]然而,沙特阿拉伯一貫奉行另一戰略,希望與世界經濟強國一道,通過穩定供應石油來實現經濟增長。[74]沙特認為,如果油價太高,或者石油供應不穩定,那麼其他工業國家就會採取節能措施、發展替代燃料,全球的石油需求將逐漸減少,最終不再使用。[75]早在1973年,沙特石油部長亞馬尼就此問題有過這樣一句名言:「石器時代的終結並不是因為石頭用完了,石油時代的終結也不會是因為我們石油用完了。」[76]

2008年9月10日,石油價格仍處於近100美元/桶。據報道,由於不滿競爭對手在歐佩克談判會議中投了減產票,沙特方面退席並引發生產糾紛。雖說沙特代表公開表態願遵守新配額的限制,但私底下稱沙特不會照做。《紐約時報》引用一名沙特代表的話稱:「沙特阿拉伯會滿足市場的需求。我們會依照市場需求供油,不會讓任何顧客空手而歸。這條政策從未改變。」[77]在接下來的幾個月中,石油價格跌至30多美元,到2011年利比亞內戰前再也沒升回100美元。[78]

总结
视角

2014年-2016年:石油過剩

Thumb
2013年各國原油產量
Thumb
原油產量最高的國家[79]
(單位:百萬桶/日,1973年-2016年。紅:沙特阿拉伯;綠:美國;藍:俄羅斯;粉:伊朗;黃:中國)
Thumb
沙特阿拉伯的井噴:歐佩克的常規生產來源
Thumb
美國頁岩氣開採活動:歐佩克市場份額的重要新挑戰

2014年12月,「歐佩克和石油人」(英語:OPEC and the oil men)在勞合社的「航運界最有影響力的100人」排行榜中名列第三。[80]

2014年-2015年,歐佩克成員國一直在超額生產,中國經濟增長放緩。與此同時,由於前些年的石油價格屢創新高,美國一直大力發展並推廣頁岩英語tight oil水力壓裂技術,導致其產油量幾乎是2008年的兩倍,接近世界彈性產油國英語swing producer沙特阿拉伯和俄羅斯的產量。這些技術進步導致美國石油進口需求暴跌(接近能源獨立英語U.S. energy independence)、全球石油存量創下紀錄、油價持續暴跌到2016年初。[78][81][82]

2014年12月27日在維也納的石油會議中,因全球供應過剩,發展水平落後的歐佩克成員呼籲減產石油以抬高價格,但沙特石油部長埃爾-納伊米拒絕此項提議。埃爾-納伊米認為,石油市場價格較低時應該通過競爭來自我平衡,讓美國高成本的頁岩油生產無利可圖,從戰略上恢復歐佩克的長期市場占有率。[83]就像他在接受《中東經濟調查英語Middle East Economic Survey》採訪中所說:[84][85]

高效的生產者減產,而低效的生產者繼續生產,這合理嗎?這是歪理。如果我減產,我的市場份額怎麼辦?油價會上漲,俄羅斯、巴西、美國的石油商會分了我的蛋糕……我們想告訴世界的是,只有效率高的生產國才應該得到市場份額。這是所有資本主義國家執行的原則……可以肯定的是:目前的價格(約60美元/桶)並不能支持所有生產者。

一年後,2015年12月4日歐佩克在維也納開會時,該組織已經連續超額生產18個月,但是美國的石油產量僅比高峰時期下降一小點。儘管利比亞因內戰導致其供油比產能降低100萬桶,世界市場每日供應總和仍然至少比需求多出200萬桶。產油國大幅改變政策,以適應低至40多美元的油價。印度尼西亞重新加入輸出國組織,伊拉克產油量在經歷多年波動後也有所回升,在取消國際制裁英語Sanctions against Iran後伊朗的產油量亦穩定增長,上百名領導人在《巴黎氣候協定》中表態限制來自化石燃料的碳排放,太陽能技術正逐漸變得越來越普遍和具有競爭力。由於這一系列的市場壓力,歐佩克決定在2016年6月召開石油部長大會前取消其難以遵守的生產定額。[82][86][87][88][89][90]到2016年1月20日,歐佩克一攬子參考價格降到了22.48美元/桶,不到2014年6月最高時(110.48美元)的四分之一,不及2008年7月的記錄(140.73美元)的六分之一,甚至比其2003年4月油價開始回升時的價格(23.27美元)還低。[78]

2016年,美國、加拿大、利比亞、尼日利亞和中國的石油產量大幅下降,部分緩解了石油供應過剩的局面,一攬子原油價格逐漸回升至每桶40多美元。歐佩克重新獲得一定的市場占有率,取消許多相互競爭的鑽井項目。在6月份的會議上,歐佩克宣布其產油政策將維持現狀,並支持以「適合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價格水平」進行石油交易,只是許多生產者仍面臨嚴重的經濟困難。[91][92][93][94]

2017年-2020年:減產和歐佩克+

歐佩克成員國因邊際效益遞減、財政儲備逐年減少的緣故不願再進行這種長期原油供應戰,於是最終達成了2008年以來的首次減產協議。儘管面臨多重政治阻力,2016年11月歐佩克大會還是通過了減產大約100萬桶/日的協議。該協議執行時間涵蓋了2017年上半年,參與成員國不包括局勢動盪的利比亞和尼日利亞,此外還有俄羅斯等10個非成員國承諾削減產量。協議還考量了美國頁岩行業、利比亞、尼日利亞、閒置產能的預期增長,以及歐佩克產量在2016年末減產協議生效前的大幅上升。印度尼西亞宣布再次「暫停」其石油輸出國組織成員國資格,而不是接受該組織提出的減產5%的要求。油價在50美元/桶上下波動,2017年5月,歐佩克決定將這一減產協定延長至2018年3月,全世界都在等着看屆時石油庫存過剩是否會完全消化掉,以及如何消化。[3][95][96][97][98][99][100]長期關注石油動向的分析師丹尼爾·耶金英語Daniel Yergin「將歐佩克和頁岩氣的關係比喻為『共生』,雙方都得逐步學會向低價格妥協。」[101]與非OPEC國家作的減產協議的通常被稱為「OPEC+」。[102][103]

2017年12月,俄羅斯和歐佩克同意延長每日180萬桶的減產期至2018年底。[104][105]2019年6月29日,俄羅斯和沙特阿拉伯再次同意原定2018年的減產期延長6-9個月。[106]2019年12月,為防止供應過剩,歐佩克和俄羅斯再度達成了迄今最深度的減產協議之一,持續到2020年的前三個月。[107]

2020年:沙特-俄羅斯價格戰

2020年3月上旬,歐佩克官方向俄羅斯提出全球供油減少1.5%的最後通告,但由於美國頁岩油開採量持續增加,俄方認為歐佩克會要求自己持續減產而拒絕了這個要求,暫停了歐佩克和一些其他大產油國持續三年的合作夥伴關係。[108]另一個因素是冠狀病毒病疫情導致全球需求減弱[109]這也導致歐佩克+有關擴大減產規模的談判未達成一致,未能延長3月底到期的每日減產210萬桶的協議。沙特阿拉伯為了讓俄國同意減產,曾額外大幅減少自己的石油開採量。3月7日在俄方拒絕減產協定後,沙特通知買家他們將提高產量並在4月打折出售石油。這使布倫特原油價格暴跌超過30%,隨後小幅回升,引起金融市場普遍恐慌[108]4月,西得克薩斯中間基原油價格甚至一度跌至-37.63美元/桶,創下歷史新低。[110]OPEC、俄羅斯和一些其他的產油國達成一致,同意將減產協議延期到七月底,在5月、6月每日減產970萬桶(相當於全球產油量的10%)。[111]

一些專家將這場價格戰視為一種膽小鬼博弈,誰讓步誰輸。[112][113][114][115]沙特阿拉伯在2020年3月有50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而俄羅斯有5800億美元;沙特的債務占GDP25%,而俄羅斯的只占15%。[112]還有人指出,沙特阿拉伯能夠以低至每桶3美元的價格生產石油,而俄羅斯每桶要30美元才能收回成本。[115]有分析者認為「這一切都是為了打擊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的經濟體。」[114]為了防止石油出口價格戰導致頁岩油開採賠本,美國可能會通過《反石油生產和出口卡特爾法案》來保護其原油市場份額。[116]

成員國

運作

市場情報

參見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