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安托萬·埃內斯特·康斯坦(法語:Jean Antoine Ernest Constans;1833年5月3日—1913年4月7日),清代文獻稱之為恭思當[1],《大南實錄》譯作功增,是法國政治家和殖民地官員。
恭思當出生於法國埃羅省的貝濟耶,起初他在西班牙負責貿易事務,然後做法學教授。1876年他被選為圖盧茲的代表,出席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的眾議院,在機會主義者當中占有一席之地。在1877年5月16日的政治危機中,是作為中左派的363名議員中的一員。1880年5月起先後擔任路易斯·德·弗雷西內和費里內閣的內政部長,直到1881年11月14日卸任。在他任職期間,援引舊有的法令反對耶穌會士和修會,並以自己特有的能力來執行。
1887—1888年,他成為第一任法屬印度支那總督,但不到一年就由於激進分子的攻擊而被迫辭職。他們指出了他一方面在印度支那奠定了粗暴嚴酷的統治制度,另一方面掩護他手下的官員進行了放肆的侵吞盜竊行為。1889年2月22日,他重又在皮埃爾·提拉爾的機會主義者內閣中擔任了內政部長的職務,並且更是此內閣中最有威信的人。1889年12月29日他被上加龍省選為參議員。
他因為堅定的領導反布朗熱派立場而著名,將參議院建設成為一個高等法院,並採取一系列反對愛國者同盟的政策措施:官員一旦被發現哪怕最微小的布朗熱主義傾向就會被解僱,布朗熱主義者的集會也被警方衝散。《愛國者同盟》的創始人拉蓋爾等人被交付法庭審判,同樣的命運甚至落到了布朗熱本人身上。不過布朗熱意外地逃跑,使康斯坦斯的勝利簡單化了。1890年3月1日他因為與提拉爾產生分歧而辭職,他的辭職最終導致了內閣的倒台。兩星期後他又加入了弗雷西內的新內閣,恢復了以前的職務。他在5.1慶祝活動中對處於無秩序狀態中的工人進行警告,表現出來的能力使得他在機會主義者和保守派中倍受青睞,其中許多黨派提名他為內閣總理;這就更使大家都討厭他,自由和法制的代價也變得更加昂貴。
1892年1月19日發生的一起事件,嚴重損害了康斯坦斯的聲譽:在眾議院,羅爾稱他為「一個受到輿論指責的人」。康斯坦斯衝過去打了他一耳光,但拒絕了決鬥的要求。他被報界和布朗熱派議員猛烈地攻擊,但是他並未辭去公職,直到弗雷西內內閣於1892年2月26日總辭職。
從那以後他再也沒有擔任過部長,某種程度上是由於共和國總統卡諾方面的強烈反對。激進派報紙«小法蘭西共和國»於1894年年末公布了在1889年產生的時任內政部長康斯坦斯和圖盧茲行政長官科諾之間的往來通信,康斯坦斯多次要求科諾想方設法讓其當上參議員,允諾為其提供保護和優待。命令得到執行:選舉名單中存在有多達4000名參與者是死人,移民,或者被這種投票所僱傭的人。當選人被公布出來後,康斯坦斯就一直在參議院參加會議。信件的真實性沒有得到證實或推翻,但實踐康斯坦斯式的選舉招待會已在圖盧茲紮根。在1894年,除康斯坦斯本人外,事件中的主要責任人都受到審判。1897年他連任參議員,隨即於1898年被任命為駐奧斯曼帝國的大使,在該職務上一直待到1909年。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