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又稱急性淋巴母細胞白血病[1],是一類來源於中央淋巴器官幼稚淋巴細胞(不成熟階段B或T細胞)的高度侵襲性血液腫瘤。臨床上簡稱急淋[2],或稱ALL。
淋巴是人體免疫系統的重要環節,由骨髓與淋巴結所製造。而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的成因即為淋巴母細胞因不明原因的成熟障礙,導致過度增生,進而壓制正常骨髓造血組織,並造成周邊血管、骨髓、全身淋巴結、脾臟與肝臟的浸潤。臨床上,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的症狀包括因白血球減少而引起感染、發熱,通常還會伴有淋巴結與肝臟、脾臟的腫大,這些症狀在兒童身上最為明顯。此外急性淋巴球白血病容易侵犯人體的中樞神經系統,檢查時需做腦脊髓液檢測。
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的高發年齡為幼童與高齡老人,但治癒率各有不同。以兒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來說,1歲至5歲的幼童為治癒率約為80%,但1歲以下的嬰兒與10歲以上的兒童治癒率則大幅降低,這是由於染色體的不同所致。若第12及21對染色體轉位或染色體大於50對屬於急性淋白巴性白血病的低危險型,此一型態又以幼童居多,成人最少。相對來說,若第4及11對、第9及22對、第1及19對、第8及14對染色體發生轉位,則屬於高危險型,治癒率也大幅降低[3]。
臨床特徵和急性骨髓性白血病類似,會有出血、瘀青、容易感染發燒、貧血等症狀。急性淋巴性白血病臨床上,會有較多比例的病人會出現淋巴腺腫大、肝臟脾臟腫大,和中樞神經侵犯。
依細胞大小區分 L1, L2, L3
依照每個癌細胞所含有染色體的數目可區分為:超二倍體(hyperdiploidy;多於45條染色體)、正二倍體(eudiploidy)和亞二倍體(hypodiploidy;少於45條染色體)。超二倍體族群預後較好;亞二倍體則在少於2%的成人及兒童的個案中可以見到,且預後不佳。
依照細胞染色體的結構區分,常見重複發生的染色體轉位,包括t(9;22)、t(4;11)、t(1;19)。
目前已經發現一些致癌基因,和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有關。包括B細胞急性淋巴性白血病:PAX5、IKZF1、EBF、BCR-ABL、MYC、MLL、E2A-PBX1。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