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已沉沒戰列巡洋艦列表

維基媒體列表條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已沉没战列巡洋舰列表
Remove ads

已沉沒戰列巡洋艦列表收錄世界各國因各種原因沉沒的戰列巡洋艦。這些戰列巡洋艦部分因戰鬥而被擊沉,部分出於各種考慮而自沉,部分因戰後試驗或者和平應用而沉沒。

Thumb
沉沒戰列巡洋艦的位置:
  • 紅色符號表示戰列巡洋艦沉沒位置。
  • 綠色符號表示戰列巡洋艦改裝成航空母艦後沉沒位置。
  • 黃色符號表示戰列巡洋艦改裝成高速戰列艦後沉沒位置。

沉沒的戰列巡洋艦都是始建於20世紀上半葉的大型主力艦,這些艦隻或因戰鬥中被摧毀,或被鑿沉,或者在武器試驗中被摧毀。這些軍艦在尺寸與建造成本上與戰列艦相似,通常配備有相同規格的大口徑艦炮,且通常比戰列艦裝備更輕量的裝甲以獲得更高的航速。

概述

最早期的戰列巡洋艦[a]作為一種介於戰列艦與裝甲巡洋艦之間的艦種,由英國於20世紀最初10年間開始發展起來。與此同時,無畏艦也緊跟在前無畏艦時代之後開始發展起來。戰列巡洋艦最初的設計目標是追擊較為老舊、速度較慢的裝甲巡洋艦,並用戰列艦等級的重型火炮將其摧毀。然而隨着各國建造越來越多的戰列巡洋艦,這些艦隻的對手逐漸變成了與她們自身一樣具有高航速和重火力的同類型軍艦。[9]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英國皇家海軍設計建造並服役的戰列巡洋艦裝甲較為薄弱,在與裝甲防護更為強大的德軍戰列巡洋艦對抗時並不占優勢。在1916年日德蘭海戰中,英軍為此損失了3艘戰列巡洋艦,而德軍僅損失了一艘「呂佐夫」號[b]。一戰停戰後,德軍鑿沉了剩餘的5艘戰列巡洋艦以防落入英軍之手[14]

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各國於1922年共同簽署了《華盛頓海軍條約》。該條約對各方可以保留和建造的主力艦數量以及噸位做出了限制。在此期間,許多戰列巡洋艦被退役報廢並拆解。而澳大利亞皇家海軍唯一保有的戰列巡洋艦「澳大利亞」號也為了遵守條約而被鑿沉[15]。該條約允許當時各國在建的兩艘戰列巡洋艦改建為航空母艦,因此日本和美國利用這個機會對相關艦隻實施改建工程[16]。儘管並不在條約限制範圍內,英國也還是將其旗下3艘戰列巡洋艦改裝成航空母艦[17]。20世紀30年代時,日本將其剩下的4艘戰列巡洋艦改造成高速戰列艦[18]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各國海軍旗下剩餘的戰列巡洋艦損失巨大。相比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僅4艘戰列巡洋艦喪失於炮火之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僅有兩艘完全是被艦炮擊毀。另有兩艘戰列巡洋艦被艦炮以及空中打擊聯合擊毀,4艘單方面毀於空襲,兩艘被潛艇擊沉。其中最為巨大的損失是1941年與德國戰列艦「俾斯麥」號[c]對戰時被擊沉的英軍「胡德」號戰列巡洋艦[d]陣亡人數達1415人[21]。二戰結束時倖存下來的3艘戰列巡洋艦中,有兩艘戰後就報廢拆解,而「薩拉托加」號[e]則是在1946年的核武器試驗中被擊沉[23]

Remove ads

損失

戰損

最早損毀的戰列巡洋艦出自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在英國皇家海軍與德意志帝國海軍於1916年5月31日爆發的日德蘭海戰期間。此役中,英國海軍三艘戰列巡洋艦——「無敵」號[f]、「不倦」號[g]和「瑪麗皇后」號[h]都因中彈導致彈藥庫起火而殉爆,傷亡慘重[30]。德軍「呂佐夫」號在戰鬥中被英軍數次擊中水線以下部位導致艦體嚴重進水。最終在當天晚間時,「呂佐夫」號因進水過多有傾覆的可能而被下令棄船。之後由一艘德軍驅逐艦以兩枚魚雷將該艦擊沉[31]

戰列巡洋艦這一艦種的艦隻再次發生戰損已經是四分之一個世紀後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這一次是英軍攔截一支試圖襲擊大西洋補給線的德軍艦隊。1941年5月24日,丹麥海峽海戰打響後不久,德國戰列艦「俾斯麥」號的一枚炮彈擊中了「胡德」號,導致後者彈藥庫爆炸,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半年後,英軍「威爾士親王」號戰列艦[i]「卻敵」號戰列巡洋艦[j]計劃攔截抵近馬來半島的日本運輸船團,結果中途被日本航空艦隊發現並於12月10日雙雙遭魚雷轟炸機擊沉。[35]

以下戰列巡洋艦均在戰鬥中被擊沉:

更多信息 艦名, 所屬海軍 ...

鑿沉

有5艘德軍戰列巡洋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倖存下來,這五艘分別是「馮·德·坦恩」號[k]「毛奇」號[l]「賽德利茨」號[m]「德弗林格爾」號[n]以及「興登堡」號[o]。這5艘戰列巡洋艦在停戰後與其他公海艦隊殘餘艦隻一起被扣押在斯卡帕灣內等待協約國與德國簽訂和平條約。然而艦隊指揮官海軍少將路德維希·馮·羅伊特認為英軍在停戰協定生效後就勢必會扣留德軍艦隻,因此在1919年6月21日早晨就先發制人下令艦員鑿沉這些軍艦,以免她們落入英軍之手[55]。1924年,澳大利亞皇家海軍按照《華盛頓海軍條約》的規定自行鑿沉了旗下唯一的一艘戰列巡洋艦「澳大利亞」號[15]

以下戰列巡洋艦均為艦員自行鑿沉:

更多信息 艦名, 所屬海軍 ...
Remove ads

改造成其他艦種後沉沒

後在20世紀20年代,一戰結束後倖存的戰列巡洋艦中有6艘(包括在建的3艘)都被改造為航空母艦。這其中包括英軍勇敢級[q]全部3艘[17]。二戰開始後不久的1939年9月17日,「勇敢」號就在使用艦載機搜索敵方潛艇時被德軍潛艇U-29擊沉[71]。次年6月8日,其姊妹艦「光榮」號[r]在北海被德軍戰列艦「沙恩霍斯特」號[s]以及「格奈森瑙」號[s]聯手擊沉[75]。《華盛頓海軍條約》中的一項條款允許每個簽字國家將旗下兩艘艦艇改裝為航空母艦,因此美國海軍選擇了旗下航速較高的列克星敦級戰列巡洋艦英語Lexington-class battlecruiser[e]進行改造作業[16]。在1942年5月8日的珊瑚海海役中,「列克星敦」號[e]被兩枚炸彈和兩枚魚雷擊中[76]。雖然該艦僅僅因此遭受了中度的損傷,但由於艦內存儲的航空汽油的油罐受損,罐中泄露出來的油氣引發了嚴重的火災[77]。艦員不得不被迫棄船,最終該艦被一艘美國驅逐艦以魚雷擊沉[78]「薩拉托加」號在二戰後倖存,但作為美國海軍第一批航空母艦,該艦被認為老舊過時,因此在「十字路口行動」中被用作核武器試驗靶艦[23]。然而該艦在第一次試驗中以幾乎沒有損壞的狀態倖存下來,直至1946年7月25日的第二次試驗才被最終擊沉[23]

同樣利用《華盛頓海軍條約》將旗下戰列巡洋艦改建成航空母艦的還有大日本帝國海軍。最初選中的艦隻是在建中的天城級戰列巡洋艦,但因地震的原因,最終完成的僅有一艘「赤城」號。該艦在1942年6月4日的中途島海戰中被三枚炸彈擊中,引發艦體內嚴重的火災,最終迫使艦員棄船。第二天早上由於艦體被評估無法修復而被以魚雷擊沉。[79]

20世紀30年代,日本海軍將旗下4艘金剛級戰列巡洋艦改造成高速戰列艦[18]。1942年11月13日,在瓜達爾卡納爾海戰中,「比睿」號極近距離發現美國巡洋艦和驅逐艦組成的艦隊。在接下來的遭遇戰中,該艦嚴重受損,不得不被姊妹艦「霧島」號拖行離開。翌日晨,兩艦都被美軍飛機發現。在美軍的輪番攻擊下,「霧島」號不得不放棄對「比睿」號的拖行作業。傍晚,在遭受又一輪的攻擊後,「比睿」號艦長下令全員棄船並將該艦鑿沉[80]。離開「比睿」號後,「霧島」號返回鐵底灣[t],但在第二輪海戰中遭遇美軍戰列艦「南達科他」號[u]「華盛頓」號[v]。「華盛頓」號在極近距離向「霧島」號開火,導致後者艦艉炮塔和船舵受損,水線以下部分也中彈。3個半小時後,嚴重進水的「霧島」號傾覆[84]「金剛」號在萊特灣海戰後返回日本,並於1944年11月21日在台灣海峽被美軍海獅號潛艇英語USS Sealion (SS-315)[w]以魚雷擊沉[86]。1945年7月24日和28日,美軍以及英軍航空母艦艦載機對吳港發動了空襲。停泊在吳港內的「榛名」號在24日僅被一枚炸彈擊中導致輕微損傷,卻在28日被擊中十幾發炸彈,致使其坐沉在港內[86]。戰後,該艦於1946年初被打撈並拆解[87]

以下戰列巡洋艦均被改建為戰列艦或者航空母艦並最終沉沒:

更多信息 艦名, 所屬海軍 ...
Remove ads

腳註

參考資料

期刊來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