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戰列艦列表
維基媒體列表條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19世紀90年代至20世紀40年代,大日本帝國海軍為擴充艦隊大量建造戰艦。大日本帝國過去極少從外國購買鐵甲艦,並一度接受綠水學派海軍思想,注重成本低廉的魚雷艇和破交戰,對抗造價昂貴的重型裝甲船。19世紀90年代初,造船技術和能力遠遠不足的日本為對抗中國北洋水師從英國訂造兩艘富士級戰列艦。1894至1895年的甲午戰爭令日本海軍認定綠水學派思想站不住腳,為此制訂十年海軍建設計劃,共需六艘戰列艦和六艘裝甲巡洋艦(人稱「六六艦隊」)。兩艘敷島級戰艦、朝日號戰艦與三笠號戰艦也是從英國購買。日本海軍深知建設能力不可能追上英國與美國,決定海軍艦船始終立足更好的質量,抵消數量劣勢。[1]

俄羅斯帝國與日本在20世紀初因朝鮮和滿洲控制權之爭關係緊張,俄羅斯增強太平洋艦隊,日本也在1903年訂造兩艘香取級戰艦,此後該國再也沒有從海外訂造戰列艦[2]。為搶在艦船完工前確保艦隊繼續強化,日本1904年突襲旅順口區的俄軍基地,拉開日俄戰爭序幕。戰爭開始後不久,日本海軍訂造兩艘薩摩級戰列艦,是該國首批國產戰列艦。[3]1904年結束時,大日本帝國陸軍已占領旅順口,俘獲太平洋艦隊殘餘艦隻。俄軍派大部分波羅的海艦隊收復旅順口,但1905年5月趕到朝鮮海峽後基本在對馬海峽海戰被日本海軍全殲。[4]日軍此役俘獲五艘俄國前無畏艦,並在修復後編入日本艦隊,其中兩艘還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賣回俄國,此時兩國已成盟友。對馬海峽海戰大獲全勝促使日本海軍高層認為現代戰爭只有主力艦隊的水面作戰能決定戰局,配有最大口徑艦炮的戰列艦是勝負關鍵。[5]
日俄戰爭結束後,日本迅速把關注重心轉到英國和美國身上,要爭取太平洋統治地位,日本只剩這兩個對手[6]。日本深信至少會與其中一國開戰,在1907年的帝國防禦政策要求建造現代戰列艦與戰列巡洋艦各八艘[7],這便是「八八艦隊」的原型,由16艘主力艦構成戰線核心[8]。1906年英國皇家海軍無畏號戰列艦下水,第二年又下水無敵號戰鬥巡洋艦,兩艦代表當時海軍艦船的技術巔峰,其他艦隻都遠遠不能相比[9]。日本不得不加大投資,重啟「八八艦隊」計劃建造無畏艦和戰列巡洋艦[10][11]。1907年河內級戰艦率先訂造,接下來是20世紀10年代的扶桑級戰列艦和伊勢級戰列艦。日本訂造的第七和第八艘無畏艦都是1916和1917年的長門級戰列艦。[12]
1919年,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宣布恢復1916年海軍建設計劃,日本隨即訂造紀伊級戰列艦和十三號級巡洋戰列艦共八艘高速戰艦[13]。為避免三國陷入新一輪成本高昂的軍備競賽,美國、英國、日本簽署《華盛頓海軍條約》,同意把三國戰列艦噸位比限制在5比5比3。條約迫使日本海軍廢置所有前無畏艦和最老的無畏艦,已經開建的艦隻能拆除或充當靶艦擊沉。此外,條約還規定今後十年禁止新造戰列艦。《華盛頓海軍條約》的反對派及其繼承人在此期間控制日本海軍高層位置[14],把金剛級戰列巡洋艦改造成高速戰列艦,同時現代化改造現有艦船[15]。再加上日本軍國主義興起和軍方在政府占據的領導地位,日本政府決定在1936年條約到期時退出。日本海軍軍令部為條約失效後制訂的計劃從1934年開始,包括五艘配有九門460毫米艦炮的大型戰列艦,即後來的大和級戰列艦。[16]20世紀30年代後期大和級戰列艦建造期間,日本海軍開始設計下一代旗艦,即配備510毫米艦炮的超大和級戰列艦,但日本為戰爭所需必須優先建造其他艦隻,超大和級戰列艦始終沒有開建[17]。
前無畏艦

富士級戰列艦共有兩艘,分別是「富士號」和「八島號」,也是大日本帝國海軍首批戰列艦,為對付德國建造的兩艘中國鐵甲艦而從英國訂造。富士級是英國君權級戰列艦(Royal Sovereign-class)的縮小版,但速度略有優勢,裝甲類型更優。[18]
富士級戰列艦隸屬第一艦隊,1904年3月9至10日參與旅順口海戰期間富士號輕傷,八島號無損傷[19]。5月15日八島號被兩枚水雷擊沉[20],富士號8月參與黃海海戰,後在1905年5月的對馬海峽海戰輕傷[21],期間命中彈藥庫引起爆炸摧毀俄軍博羅季諾號戰列艦(Borodino)[22]。1908年10月,富士號接待美國駐日本大使和「大白艦隊」高級軍官[23],1910年劃歸岸防艦,1922年解除武裝並改造成宿舍船。1945年美國戰機炸沉富士號,該艦最後在1948年拆解。[24]
敷島級戰列艦也有兩艘,是英國皇家海軍威嚴級戰列艦(Majestic-class)的加強版[30],同樣在日俄戰爭前劃入第一艦隊,在旅順口海戰受輕傷。1904年5月,俄軍投放的水雷命中初瀨號戰艦,該艦彈藥庫爆炸沉沒。[31]敷島號戰艦投身黃海海戰期間只被305毫米艦炮誤傷[32],隨後在對馬海峽海戰中彈九次,還被自家主炮打中,但還是與三笠號戰艦擊沉俄軍奧斯利雅維亞號戰列艦[33]。一戰期間敷島號進駐佐世保鎮守府[34],1922年《華盛頓海軍條約》簽署後去軍事化[35],此後在佐世保鎮守府充當訓練廢船,直到1948年拆解[36]。

朝日號戰列艦是略有改進的英國可畏級戰列艦[34](Formidable-class),也是日本海軍常備艦隊的旗艦,1903年聯合艦隊改革之際編入第一艦隊[41][42]。朝日號參與日俄戰爭旅順口海戰期間未受俄軍火力損傷,黃海海戰時命中波爾塔瓦號戰列艦和皇太子號戰列艦,己身也有中等程度損傷[43]。兩個月後朝日號在旅順口附近被水雷命中,經及時修復又投身對馬海峽海戰,協助癱瘓蘇沃洛夫親王號戰列艦(Knyaz Suvorov),並在對決博羅季諾號戰列艦和鷹號戰列艦時毫髮無傷[44]。
朝日號一戰期間基本是炮兵訓練船,僅1917年重新武裝,用於運送日本軍人干涉俄國內戰[35]。20世紀20年代,朝日號轉成非戰鬥艦,再於1937年轉為修理艦[42]。1942年5月25日深夜到26日凌晨,美國海軍鮭魚號潛艇(USS Salmon)在今越南近海用魚雷擊沉朝日號[41]。

三笠號同樣是可畏級戰列般的改良版式,與朝日號差異很小[34]。日俄戰爭期間三笠號是第一艦隊旗艦,在旅順口海戰次日參戰,還曾參與黃海海戰和對馬海峽海戰[48]。對馬海峽海戰期間三笠號多次被火力命中,但只有輕微損傷[49]。戰爭結束後沒幾天,三笠號因彈藥庫意外爆炸沉沒[50],打撈上來後花費兩年修復[51]。此後該艦在一戰期間用作岸防艦,並在日軍干涉俄國內戰時支援[34]。1922年《華盛頓海軍條約》生效後三笠號作為船舶博物館(Museum ship)保留。盟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占領日本,在此期間三笠號嚴重缺乏維修,20世紀50年代後期需要大量翻修但只有部分修復。[52]三笠號是全世界唯一留存的前無畏艦[53]。

丹後號本是俄國波爾塔瓦號戰列艦,是該國三艘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級前無畏艦的第二艘,建成後不久劃入太平洋艦隊並從1901年起進駐旅順口[57]。波爾塔瓦號在日俄戰爭期間先參與旅順口海戰,後在黃海海戰遭遇重創[58][59],1904年12月在旅順會戰時被日軍炮火擊沉。日本海軍戰後撈出該艦,翻新後更名「丹後號」並編入艦隊[60][61]。一戰期間丹後號在青島戰役炮轟德國防禦工事[62]。1916年,日本政府把丹後號賣回俄羅斯,原名「波爾塔瓦號」已由其他艦船使用,俄國把丹後號更名「切斯馬號」(Chesma)[61][63]。1917年10月,切斯馬號船員宣布加入布爾什維克[64],但因急需修護沒有參與俄國內戰,最後在1924年拆解[63][65]。

相模號與周防號本是俄國佩列斯韋特號戰列艦和勝利號戰列艦,均屬佩列斯韋特級戰列艦[70]。佩列斯韋特級的設計參考英國百夫長級二等戰列艦(Centurion-class),英國原型用於打擊類似俄國的俄羅斯號(Rossia)或留里克號(Rurik),用於破交戰(Commerce raiding)的裝甲巡洋艦;佩列斯韋特級旨在支援俄軍裝甲巡洋艦[71]。
兩艦均在旅順口海戰沉沒,後經日本海軍打撈。佩列斯韋特級火力不及日軍俘獲的其他戰列艦,故用作岸防艦。[72]一戰期間,周防號先是青島戰役時第二艦隊第二戰隊旗艦,後又是第二艦隊旗艦,再於1916年轉為炮兵訓練船。相模號同年賣回俄國並恢復原名「俄羅斯號」。前往北俄羅斯期間,俄羅斯號在地中海被兩枚水雷擊沉。[73]1922年《華盛頓海軍條約》生效後,周防號解除武裝,估計隨後拆解[72]。

肥前號本是俄國列特維贊號戰列艦,是俄國造船廠不堪重負而在美國建造的前無畏艦,日俄戰爭前交付[79]。該艦在旅順口海戰被魚雷命中,迅速修復後又在黃海海戰受輕傷[32][80]。日本海軍在旅順會戰擊沉列特維贊號後打撈起來,更名「肥前號」[81]。一戰期間肥前號受命增援不列顛哥倫比亞省近海實力不足的英國海軍分艦隊,但得知德國炮艇現身夏威夷群島後改道前往。德國炮艇1914年11月落入美國控制後,肥前號搜尋其他德國艦船未果。戰後肥前號支援日軍干涉俄國內戰,1922年遵照《華盛頓海軍條約》要求解除武裝。1924年,肥前號充當靶艦擊沉。[82][83]

石見號本是俄國鷹號戰列艦,屬博羅季諾級戰列艦,日俄戰爭前不久交付。鷹號與三艘姊妹艦長途跋涉半個地球投身對馬海峽海戰,[88]經中等程度損傷後在戰鬥次日向日本海軍投降[89]。日本1905至1907年重建該艦,更名「石見號」並劃入第一艦隊,但1912年改為岸防艦。1914年石見號在日本向德意志帝國宣戰後投身青島戰役,隨後改為警戒艦。1918年石見號劃為第三艦隊第五戰隊旗艦,支援日軍干預俄國內戰。此後該艦短暫充當訓練船,1922年解除武裝,兩年後充當靶艦擊沉。[90][91][92]

香取級戰列艦共有兩艘,是日本在海外建造的最後一批戰列艦[97],設計在英國皇家海軍英皇愛德華七世級戰列艦(King Edward VII-class)的基礎上改進[98]。兩艦交付時日俄戰爭已經結束,從未參與實戰。香取號戰艦副炮砲塔1907年發生重大火災奪走34條人命,另有8人受傷。[99]兩艦沒有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但在1918年參與日軍干涉西伯利亞的行動[100][101]。1921年,香取級兩艦搭乘儲君裕仁訪問歐洲,與英王喬治五世會面[102]。《華盛頓海軍條約》生效後,兩艦均在1923至1925年解除武裝並拆解[101]。

薩摩級戰列艦分「薩摩號」與「安藝號」兩艘,是日本國內建造的首批戰列艦,屬戰列艦設計過渡時期作品[3]。姐妹艦原計劃各配12門305毫米艦炮,但因材料短缺、成本高昂重新設計,改成四門305毫米艦炮和12門254毫米艦炮[107]。如按原計劃完工,薩摩級將是世界上首批「全巨炮」(All big-gun)戰列艦[97]。薩摩號採用兩台傳統的三脹往復式蒸汽機驅動,安藝號是日本第一艘採用蒸汽渦輪發動機的戰列艦[108]。
1906年面世的無畏號戰列艦令還在建造的薩摩級淪為明日黃花,安藝號同年11月15日下水,薩摩號次年4月15日跟進[109]。一戰爆發後,薩摩號是松村龍雄海軍少將的旗艦,1914年10月隨第二南遣枝隊攻陷德國控制的加羅林群島和帕勞群島。1916年薩摩號在佐世保海軍工廠改裝,一戰剩下幾年在第一戰隊服役。安藝號先劃入第一戰隊,1918年轉入第二戰列艦分艦隊。[97]1924年,兩艦都充當靶艦由長門號戰艦和陸奧號戰艦擊沉[110]。
無畏艦
河內級戰列艦分「河內號」與「攝津號」兩艘,是日俄戰爭後通過海軍軍艦補充計劃訂造的無畏艦[111],也是日本海軍首批無畏艦,為日本落實剛通過的「八八艦隊」計劃邁出堅實步伐[112]。艦上配有四門50倍徑305毫米和八門45倍徑305毫米主炮[113],按德國拿騷級戰列艦和黑爾戈蘭級戰列艦採用的六邊形布局分布[114]。河內級原定採用12門45倍徑艦炮,但日本海軍得知英國皇家海軍已採用威力更大、成本更高的50倍徑艦炮,但又承擔不起全部升級的成本,所以把四門炮升為50倍徑[115]。
1914年,河內號與攝津號在青島戰役炮轟德軍防禦工事,除此以外沒有參與一戰作戰。河內號1918年因彈藥庫爆炸沉沒,一同損失的還有600多名官兵。[116]攝津號1922年解除武裝後轉為靶艦,1945年被美軍艦載機重創後為免沉沒被迫擱淺,後在1946至1947年拆解[117]。
超無畏艦

扶桑級戰列艦分「扶桑號」和「山城號」兩艘,是一戰期間建造的無畏艦[119],在中國沿海短暫巡邏後於戰爭結束之際劃歸預備艦隊。20世紀30年代兩艦經過全面現代化改造,但到二戰前夕已經落伍,對戰爭早期參與有限。扶桑號和山城號1943年除短暫用於運兵外基本充當訓練艦。[120][121]兩艦是1944年蘇里高海峽海戰中僅有的日本戰列艦,在夜戰中被水雷和艦炮擊沉,與艦上絕大多數人員葬身大海[122]。

伊勢級戰列艦也是一戰期間建造的無畏艦[126],曾於1923年為關東大地震倖存者運送物資,在戰間期現代化改造,改良裝甲和機械並按「城郭型檣樓」(Pagoda mast)風格重建上層建築。此後兩艦在中國抗日戰爭期間扮演小角色。[127][128]
成本高昂的重建不足以避免伊勢級戰列艦在太平洋戰爭前淪為明日黃花,戰爭早期沒有重大行動。日本海軍大部分大型航空母艦在1942年中期的中途島海戰中損失,伊勢號與日向號改裝飛行甲板取代後方炮塔,用於水上飛機起降,但日本缺乏飛機與合格飛行員,兩艦從未在實戰中起降飛機。[129]等待裝備航空隊期間,兩艇偶爾充當運兵船並向日軍基地運送物資[127][128]。1944年10月下旬,伊勢號和日向號在恩加尼奧角海戰充當誘餌,希望吸引美軍航母艦隊火力,令登陸萊特島的盟軍失去掩護[130]。兩艦此後轉到東南亞,並在1945年初參與「北號作戰」,向日本運送汽油和其他戰略物資。伊勢號和日向號接下來轉入預備艦隊直到同年七月因美軍空襲沉沒。二戰結束後兩艦在1946至1947年拆解。[127][128]
高速戰艦

長門級戰列艦包括「長門號」與「陸奧號」,是一戰期間日本建造的第三對無畏艦,但交付時戰爭已經結束[133]。1923年兩艦向關東大地震倖存者運送物資,20世紀30年代現代化改造後姐妹艦於1937年短暫參與中國抗日戰爭。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拉開太平洋戰爭序幕,長門號是山本五十六海軍大將的旗艦。[134][135]
1942年6月兩艦參與中途島海戰但未投入實戰[136]。陸奧號8月投身東所羅門海戰,1943年初回國[134],同年六月毀於彈藥庫爆炸[137]。太平洋戰爭前兩年長門號基本在本土水域訓練,1943年中期轉移到楚克群島,但直到1944年中期才在菲律賓海海戰投入實戰,遭遇美國空襲。1944年10月,長門號的主炮在雷伊泰灣海戰首次向敵艦開火,期間只受輕傷,11月回國維修。日本海軍此時燃料緊缺,認定已經沒有必要全面修復長門號,[135]將該艦改造成浮動防空平台,負責沿海防禦。二戰結束後,該艦在1946年中期的「十字路口行動」中充當核武器試驗靶艇,第一次測試僅輕度受損,第二次測試時沉沒。[138]

20世紀20年代初訂造的土佐級戰列艦又稱「加賀級戰列艦」,在長門級戰列艦基礎上增加一座雙聯裝410毫米炮塔。土佐號和加賀號原計劃1921年下半年下水,但土佐號在《華盛頓海軍條約》生效後取消,已建成的部分用於測試裝甲方案,最後難逃鑿沉命運。[140]加賀號改建成航空母艦,取代1923年關東大地震中損毀的天城級戰列巡洋艦[141]。加賀號航空母艦在中國抗日戰爭期間支援地面部隊,曾參與偷襲珍珠港和1942年1月南太平洋的拉包爾戰役,2月又在荷蘭東印度群島戰役期間出動艦載機對澳大利亞達爾文發動聯合航母空襲,同年在中途島海戰沉沒[142][143]。
紀伊級戰列艦是原計劃在20世紀20年代建造的四艘高速戰艦,其中兩艘已經命名。1919年美國宣布重啟大規模海軍建設,日本計劃用紀伊級戰列艦增援八艘戰列艦與八艘戰列巡洋艦組成的「八八艦隊」。[13]1922年簽署《華盛頓海軍條約》後紀伊級戰列艦停工,1923年11月取消兩艘,另外兩艘1924年4月取消[144]。

十三號級巡洋戰列艦是原計劃在20世紀20年代紀伊級戰列艦完工後開建的四艘高速戰列艦,只有編號十三至十六,沒有命名。1919年美國宣布重啟大規模海軍建設,日本計劃用十三號級巡洋戰列艦增援八艘戰列艦與八艘戰列巡洋艦組成的「八八艦隊」。[13]根據設計構想,十三號級比已有或在建的戰列艦更好。1922年簽署《華盛頓海軍條約》後,十三號級項目在1923年11月取消,沒有進入建造階段。[146]
金剛級戰列巡洋艦在20世紀20到30年代改造成高速戰列艦,渦輪發動機和鍋爐換成更強力和輕巧的型號,同時加大艦身提升水下保護,增加水平裝甲並提升艦炮射程[15]。
金剛級戰列艦是太平洋戰爭中日本海軍最活躍的主力艦,參與大部分主要戰鬥。比叡號與霧島號在偷襲珍珠港時負責護航,金剛號與榛名號支援荷蘭東印度群島戰役。四艦均參與中途島海戰和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比叡號與霧島號在1942年11月瓜達爾卡納爾海戰時沉沒;同期榛名號和金剛號聯手轟炸瓜達爾卡納爾島的亨德森機場。剩下的兩艦1943年基本是在日本海軍基地間穿棱,1944年又投身大規模海戰,在萊特灣海戰協助擊沉美軍驅逐艦兩艘、護航航空母艦一艘。同年11月美國海獅號潛艇用魚雷炸沉金剛號,榛名號1945年7月下旬盟軍空襲吳鎮守府時沉沒,後在1946年打撈並拆解。[148]
大和級戰列艦在太平洋戰爭啟動之際動工,是史上噸位和火力最大的戰列艦[153]。大和號與武藏號建成戰列艦,信濃號建造期間轉為航空母艦。第四艘在建造時拆解,第五艘沒有開建。[154]
因美軍潛艇和航空母艦的威脅,加上日軍燃油短缺嚴重,大和號與武藏號大部分時間留在汶萊、楚克群島和吳市的海軍基地,每次都是因美軍空襲日軍基地調動,後在1944年10月加入栗田健男海軍中將的第一游擊部隊參與萊特灣海戰[155][156],武藏號被美國戰機炸沉。1944年11月,交付僅十天的信濃號被美軍射水魚號潛艇炸沉,大和號1945年4月在「天號作戰」時被美軍艦載機擊沉。[154]
超大和級戰列艦代號「A-150」,是日本海軍長期堅持質量優先的設想產物,根據設計方案一旦面世便是世上最強大的戰列艦,艦上計劃裝備六門510毫米艦炮,是世上最大的艦炮。日本1938至1939年基本完成設計大和級戰列艦便馬上開始研究超大和級,1941年初基本完成,但此時已將重心轉移到航空母艦和其他小型軍艦,準備與美國開戰。超大和級沒有進入建造階段,大部分設計細節都在戰爭結束之際銷毀。[17]
注釋
腳註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