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貶抑(英語:misogyny),也稱仇女、厭女,指的是針對女性的憎恨、厭惡及偏見。根據行為主體的性別不同可以進行如下細分:男性對女性的厭惡和女性的自我厭惡[1]。可以通過多種方式表現出來,包括社會排斥、性別歧視、敵意女性、男性中心主義、父權制、男性特權、貶低女性、對女性的暴力行為、部分現代女性對男性的過分要求以及把女性性對象化。[2][3]古代的很多傳說以及很多宗教中偶爾可以找到貶抑女性的痕跡,不少具有影響力的西方哲學家和思想家也被認為有女性貶抑傾向[2][4]。
此條目需要精通或熟悉性別的編者參與及協助編輯。 |
詞源
英文中的Misogyny的詞源是希臘語μισογυνία(misogunia),由憎惡、仇恨(μισος)和女性(γυνε)組成,表達憎惡女性之意。
中文的社會、心理學科將Misogyny譯為「厭女症」,將Misogynism譯為「厭女主義」或「女性貶抑」,持有這種觀點的「厭女主義者」英文為misogynist。網路用語亦有「仇女」一詞,並派生出「仇女廚」(批評厭女支持者的貶詞)。
日文中,除了用假名音譯,也可以用漢字詞「女性嫌惡症」(女性嫌悪症)來表示[5]。另有用和語おんなぎらい(女嫌い,意譯為討厭女性),女性主義社會學家上野千鶴子即著有《女嫌い》(厭女)一書。
來源及歷史
《蘇格拉底之城:介紹古典雅典》( City of Sokrates: An Introduction to Classical Athens)一書的作者J.W. Roberts認為,早在古希臘戲劇表現出的厭女傾向之前,古希臘文學中就初見其端倪,至少可以追溯到古希臘詩人赫西奧德生活的時代[6]。
古希臘思想家亞里士多德就被指責為厭女主義者,文化學者、作家辛西亞·弗里蘭在1994年出版的文章中指出,亞里士多德曾經聲稱「女人不如男人」,原文研究者並作出如下的評語:
亞里士多德聲稱,「男人的勇氣來自指揮,女人的勇氣來自服從」;他聲稱說「物體渴求型態,就如女人渴求男人、醜陋者渴求美麗一般」;他聲稱說「女人的牙齒少於男人」;他聲稱說「女人是不完整的男人或者『一貫有缺陷的』,因此女人只為下一代帶來物質,而不帶來型態」;他聲稱說「一般而言,女人大概是較低等的生物」;他聲稱說「如果一個女人太過有勇氣或太過聰明,那在悲劇中就是不合適的。」[7][8]
諸如「末喜、妲己和褒姒導致了夏商周三代的滅亡」這樣的「紅顏禍水」論調,一直存在於中國從古至今的社會裏。有中國學者認爲,其成因就是「先秦、秦漢時期社會不斷進行歷史建構的結果」,其本質就是「政治和歷史觀上的『厭女症』」。[9]
根據近現代的研究,心理學認為厭女主義是男權主義的一種表現形式。在女性主義理論中,女性貶抑被認為是種跟種族歧視或者反猶太主義相類似的政治意識形態。厭女主義的存在是為了合理化和維持女性對男性的從屬地位,並且保護支持憎厭女性主義的支持者。
女性作家瓊·史密斯(Joan Smith)在《厭女症》(Misogynies)一書中寫到:「厭女症」(misogyny)是廣泛存在於文學、藝術和種種意識形態表現形式之中的『病症』,表現為對女性化、女性傾向以及一切與女性相關的事物和意義的厭惡,並把婦女,尤其是婦女的性,當作死亡與痛苦,而不是當作生命和快樂的象徵。」
影響
中國社會裏不難見到女性貶抑言論。常見的對「女司機」、「女博士」的污名化,有認為其根源是女性進入男性掌控的傳統領域,挑戰大眾觀念,引發污名化,而大眾媒體又助長了這種污名化[10]。網絡時代,作爲屌絲文化發祥地的帝吧,就誕生過「黑木耳」一詞,用黑木耳的形狀及顏色隱喻女陰,指代女性,尤指「性生活混亂」,貌似指代「非處女」的女性。在海天盛筵事件中,更催生出「綠茶婊」、「朝陽婊」、「髒蜜」等諸多貶義詞彙[11][12]。
在台灣網路,有網民將任何他們認為不道德的女性鄙稱為「母豬」,認同的網民甚至還結合出虛擬的共同體:母豬教,其起源於PTT社群。然而實際應用上該詞的定義不明,且具有鄙視性與相當的爭議性。[13]
從古至今,文化領域中的厭女主義十分常見。除了亞里士多德等古希臘學者,近現代也有很多男權主義者同時是厭女主義者。
義大利著名思想家、外交家、史學家馬基雅維利(Niccolo Machiavelli),他在著書《李維史論》之《國家如何因為女人而垮台》一章中,要求「將男子和婦女嚴格地限制於政治和家庭這兩個彼此隔絕的領域」。[14]
莎士比亞也被認爲在作品中將女性邊緣化、弱勢化,是厭女主義的一種表現。[15]
現代藝術作品中,如電影《黑天鵝》被學者認爲是「在男女形象的塑造上又表現出強烈的男性優越感和『厭女症』傾向,男權主導意識在影片中製造出具有迷惑力的假象」[16]。
批判
自稱「持不同政見者女權主義者」的卡米爾·帕格里亞常與其他學院派女權主義者發生爭執,她認為,在第二波女權主義中盛行的、由馬克思主義激發[17]的對厭女症的解釋存在嚴重缺陷。與之相反的是,仔細閱讀歷史文獻就會發現,男人並不憎恨女人,而是懼怕她們。[18]克里斯蒂安·格羅斯·格林認為,必須將厭女症跟與其相反的女性崇拜聯繫起來看。他批判了R. W. Connell的霸權性男性氣質理論,展示了在莫桑比克馬普托的年輕人中,喜愛女性的男性氣質是如何發揮作用的。[19]
參見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