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石刻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5年6月22日) |
大足石刻位於中國西南部重慶市大足區境內,是唐末宋初時期的摩崖石刻,以佛教題材為主,其中以寶頂山摩崖造像和北山摩崖造像最為著名。大足石刻是中國著名的古代石刻藝術,1999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其組成部分寶頂山摩崖造像、北山摩崖造像於1961年分別入選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足石刻最初開鑿於初唐永徽元年(公元650年)(尖山子摩崖造像),歷經晚唐、五代(公元907~959年),盛於兩宋(960~1278年),明清時期(14~19世紀)亦有所增刻,最終形成了一處規模龐大,集中國石刻藝術精華之大成的石刻群,其內容為釋儒道三教合一,堪稱中國晚期石窟藝術的代表,也是中國南方石窟藝術中的頂尖之作。
大足石刻群共包括石刻造像70多處,總計10萬餘尊,其中以寶頂山、北山、南山、石篆山、石門山五處最為著名和集中。另外縣級16處重點保護的石刻,普聖廟、玉皇廟、峰山寺、麻楊村、光明殿、眠牛寺、斗碗寨、陳家岩、玄頂村、楊施廟等10處安排人員夜間守護[1]。
寶頂山石刻位於大足城區東北15公里。造像開鑿於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歷時70餘年。創始人為宋蜀中名僧趙智鳳。
寶頂山是佛教聖地之一,有「上朝峨嵋,下朝寶頂」之說。寶頂山石刻造像以大佛灣為中心共13處景觀。其中以大佛灣石刻造像規模最大,藝術價值最高,保存最完好。
北山石刻]位於大足城區以北1.5公里的北山。造像最初開鑿於晚唐景福元年(892年),歷經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代至南宋1146年完成,歷時250多年。
北山摩崖分南北兩個區域,南區多是晚唐、五代作品,北區則多為兩宋時期作品。現存雕刻四千六百多尊,其中造像264龕窟,陰刻圖1幅,經幢8座,是中國晚期石窟藝術中的優秀代表。
因為滿足世界文化遺產下列評定標準而登錄:
2017年3月29日重慶市第四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五次會議通過《重慶市大足石刻保護條例》,自2017年6月1日起施行。以地方性法規的形式立法保護大足石刻[2]。
2004年2月10日晚,石門山兩尊石刻佛像被盜,被盜文物分別為6號龕的楊柳觀音頭像和7號龕的五通大帝頭像。
高鐵車站
高鐵線路
普鐵車站
普鐵線路
機場
高速公路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