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冀東大暴動是中國共產黨在冀東及熱南地區組織起的抗日武裝暴動,於1938年7月6日爆發,共計二十萬餘人參加暴動,十萬人組成各種抗日武裝,其中共產黨領導的冀東抗日聯軍等部共7萬人,國民黨領導的忠義救國軍北方支隊第七路軍、九路軍等部共約3萬人。各武裝在暴動中攻克了冀東地區的樂亭縣、盧龍縣、薊縣、寶坻縣等大部分城鎮,但因為宋時輪等人錯估形式,高估了日偽軍的實力,決定大部分部隊西撤到平西地區整訓,僅留有三個八路軍支隊各數百人與部分抗日聯軍堅持,在西撤時數萬人部隊遭到日偽軍層層阻擊,導致抗聯隊伍在西撤時減員嚴重,最後留守在冀東和到達平西的抗聯部隊僅剩3000餘人,堅持下來的部隊繼續鬥爭,開闢了冀東遊擊根據地。
冀東大暴動 | |||||||
---|---|---|---|---|---|---|---|
| |||||||
參戰方 | |||||||
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 冀東抗日聯軍 冀中地區部隊 國民革命軍忠義救國軍北方支隊第七路軍、九路軍,冀北抗日救國軍 |
大日本帝國陸軍 日軍第110師團 大日本帝國陸軍 中國駐屯軍一部 大日本帝國陸軍 日本憲兵隊 冀東防共自治政府所屬冀東道警防隊、民團、警察隊等 滿洲國 偽滿軍 | ||||||
指揮官與領導者 | |||||||
宋時輪 鄧華 李運昌 高志遠 洪麟閣 † 陳維藩 † 王文 † | 殷汝耕 | ||||||
兵力 | |||||||
10萬餘人(共產黨所屬部隊7萬餘人,國民黨及其餘地方武裝3萬餘人) |
數千人(日軍) 數萬人(偽軍) | ||||||
傷亡與損失 | |||||||
共產黨所屬部隊共損失6萬餘人(冀東抗日聯軍陣亡1萬餘人,失蹤五萬餘人,八路軍第四縱隊陣亡5千餘人),國民黨忠義救國軍第七路軍、九路軍及冀北抗日就國軍等部損失約2萬人 | 斃、傷、俘、迫使反正日偽軍數千人 |
1937年,自從日軍南下攻占河北後,八路軍進入山西,八路軍115師試圖進入冀東。1937年3月6日,115師鄧華支隊由平西向懷柔、順義、延慶昌平一帶發展,擴大區域。4月1日,八路軍120師宋時輪支隊經集寧、張家口一帶,北出龍關、赤峰地區,與鄧華支隊接近,創造冀熱察根據地。6月初,宋時輪支隊和鄧華支隊在平西宛平縣杜家莊匯合,整編為八路軍第四縱隊,宋時輪任司令員,鄧華任政委。6月8日四縱隊由平西的齋堂出發向冀東挺進。1938年2月,中共河北省委與鄧華具體商定八路軍挺進冀東的路線和暴動的有關事項,中共中央北方局開始準備暴動[1]。
1937年12月,李運昌主持在灤縣多餘屯召開了冀東十縣抗日人民代表會議,會上正式通過成立華北人民武裝自衛會冀東分會,組建了華北抗日聯軍冀東第一支隊,組建自衛會員15000餘人。1938年3月,開灤大罷工爆發,35000名礦工舉行五礦同盟大罷工。1938年6月,中共冀熱邊特委在豐潤田家灣子召開了軍事會議,宣布高志遠任冀東抗日聯軍司令,李運昌、洪麟閣任副司令[1]。下設三路軍:洪麟閣兼任一路司令,楊十三任政治主任;李運昌兼任二路司令,胡錫奎任政治主任;高志遠兼任三路司令,陳宇寰任副司令。擬建6個總隊,任命了各總隊的負責人,計劃於1938年7月16日在15處起事[1][2]。
之後,挺進冀東的八路軍第四縱隊東渡潮白河進入冀熱邊境,攻克了昌平、興隆、平谷、薊縣、遷安縣城。7月6日,灤縣的高培之、李潤民、張鶴鳴、張振宇發動當地農民暴動。7月7日岩口鎮宣布成立冀東抗日聯軍第四總隊,並占領鐵廠鎮,隨後抵抗日軍反撲,攻占興城鎮。隨後各地相應暴動。7月14日,蘇甦、王建國展開西部暴動;到7月底,薊縣、玉田、遵化一帶的暴動隊伍已達5000餘人,並攻克薊縣縣城[1]。7月24日,圍攻玉田縣城。寶坻縣城也被攻克[1]。
1938年8月,八路軍四縱隊挺進到遵化、遷安、豐潤境內;同冀東抗日聯軍大會師於鐵廠鎮。八路軍四縱隊和抗聯在三個月,攻克了9座縣城[1]。然而因為決策失誤,四縱宋時輪等人決定四縱和抗聯大部西撤到平西地區,僅留三個支隊和部分抗日聯軍在冀東堅持。部隊在西撤途中遭到日偽軍層層阻擊,加上部分戰士思想情緒嚴重,紀律差,導致抗聯部隊大部潰散,僅數千人到達平西,暴動受到極大挫折。李運昌等抗聯領導人在西撤途中決定東返,與在冀東的留守部隊一起堅持鬥爭。[3]。
1938年7、8兩月,在八路軍第四縱隊配合下,中國共產黨在冀東發動了有20萬人參加的武裝抗日暴動,並組建了擁有10萬人槍的冀東抗日聯軍(1938年7月-1938年10月)。「抗聯原計劃成立6個總隊,結果成立了39個總隊,再加上一些獨立大隊,僅抗聯繫統就有7萬多人的全副武裝部隊,屬於國民黨和雜牌軍的有3萬來人。」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