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彈一星功勳獎章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授予對「兩彈一星」有傑出貢獻人士的一種獎章,於1999年9月18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由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共同頒發,只發放過一次,共授予23人[1][2][3][4]。
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 |
---|---|
由 中華人民共和國授予 | |
類型 | 國家獎章 |
創立 | 1999年9月18日 |
頒予 | 「為研製兩彈一星作出突出貢獻的23位科技專家」 |
狀態 | 不再頒發 |
授予者 |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 |
統計 | |
首次授勳 | 1999年9月18日 |
末次授勳 | 1999年9月18日 |
合計授勳 | 23人 |
錢學森獲得的兩彈一星功勳獎章證書 |
外觀
授予
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共授與23人,主要授與三個方面的人員:在航空航天、核武開發、國防科技中有重特大貢獻的人[5]。
姓名 | 生卒年 | 授勳年齡 | 最終學歷 | 國內單位 | 主要成就 | 領域 |
---|---|---|---|---|---|---|
王希季 | 1921年7月26日 | 79歲 | 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學院碩士(1948) | 航天工業部 | 航天工業部總工程師。返回式衛星總設計師,並提出中國第一枚運載火箭長征一號的技術方案。 | 航空航天 |
孫家棟 | 1929年4月8日 | 71歲 | 蘇聯茹科夫斯基空軍工程學院(1958) | 國防部第五研究院 | 人造衛星計劃技術總負責人。 | 航空航天 |
任新民 | 1915年12月5日-2017年2月12日 (101歲) | 85歲 | 美國密歇根大學博士(1948) | 航天工業部 | 衛星工程總設計師。 | 航空航天 |
楊嘉墀 | 1919年7月16日-2006年6月11日 (86歲) | 81歲 | 美國哈佛大學博士(1949) |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 | 返回式衛星和東方紅一號衛星。 | 航空航天 |
錢學森 | 1911年12月11日-2009年10月31日 (97歲) | 89歲 | 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博士(1939) | 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 | 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和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的主要創建者之一。導彈與空間計劃發展。中國航天之父。 | 航空航天 |
屠守鍔 | 1917年12月5日-2012年12月15日 (95歲) | 83歲 |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碩士(1943) | 國防部第五研究院 | 洲際導彈總設計師,長征二號運載火箭總設計師。 | 航空航天 |
黃緯祿 | 1916年12月18日-2011年11月23日 (94歲) | 84歲 | 英國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碩士(1947) | 國防部第五研究院 | 改進長征一號運載火箭。巨浪一號潛射導彈總負責人。 | 航空航天 |
趙九章 | 1907年10月15日-1968年10月26日 (61歲) | 追授 | 德國柏林大學博士(1938) | 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 | 中國地球物理和空間物理的開拓者。 | 航空航天 |
姚桐斌 | 1922年9月3日-1968年6月8日 (45歲) | 追授 | 英國伯明翰大學博士(1951) | 國防部第五研究院 | 航天材料與工藝技術發展。 | 航空航天 |
錢驥 | 1917年12月27日-1983年8月28日 (65歲) | 追授 | 中國國立中央大學(1943) | 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 | 提出《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方案設想》。 | 航空航天 |
于敏 | 1926年8月16日-2019年1月16日 (92歲) | 74歲 | 中國國立北京大學碩士(1948) | 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 核武器理論研究。中國氫彈之父。 | 核武開發 |
朱光亞 | 1924年12月25日-2011年2月26日 (86歲) | 76歲 | 美國密歇根大學博士(1950) | 北京大學 | 核反應堆研究工作。 | 核武開發 |
吳自良 | 1917年12月25日-2008年5月24日 (90歲) | 83歲 | 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博士(1948) | 中國科學院上海冶金陶瓷所 | 分離鈾235同位素的突出貢獻。 | 核武開發 |
陳能寬 | 1923年4月28日-2016年5月27日 (93歲) | 77歲 | 美國耶魯大學博士(1950) | 中國科學院應用物理研究所 | 核裝置爆轟物理、炸藥和裝藥物理化學。 | 核武開發 |
周光召 | 1929年5月15日-2024年8月17日 (95歲) | 71歲 | 中國北京大學碩士(1954) | 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 | 核武器的理論研究工作。 | 核武開發 |
程開甲 | 1918年8月3日-2018年11月17日 (100歲) | 82歲 | 英國愛丁堡大學博士(1948) | 國防科工委 |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研究。 | 核武開發 |
彭桓武 | 1915年10月6日-2007年2月28日 (91歲) | 85歲 | 英國愛丁堡大學博士(1945) | 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 中國原子彈、氫彈的研製計劃。 | 核武開發 |
王淦昌 | 1907年5月28日-1998年12月10日 (91歲) | 追授 | 德國柏林大學博士(1934) | 中國科學院物理所 | 慣性約束核聚變研究。 | 核武開發 |
鄧稼先 | 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 (62歲) | 追授 | 美國普渡大學博士(1950) | 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 領導完成原子彈的理論方案。兩彈元勛。 | 核武開發 |
錢三強 | 1913年10月16日-1992年6月28日 (78歲) | 追授 | 法國巴黎大學博士 | 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 中國原子能事業的主要奠基人。兩彈元勛。 | 核武開發 |
王大珩 | 1915年2月26日-2011年7月21日 (96歲) | 85歲 | 英國帝國理工學院碩士(1941) | 長春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 推動中國光學研究及光學儀器製造。 | 國防科技 |
陳芳允 | 1916年4月3日-2000年4月29日 (84歲) | 84歲 | 中國西南聯合大學(1938) | 中國科學院物理所 | 中國衛星測量技術的奠基人之一。研製原子彈爆炸測試儀器,衛星測控系統。北斗導航系統。 | 國防科技 |
郭永懷 | 1909年4月4日-1968年12月5日 (59歲) | 追授 | 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博士(1945) | 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 | 原子彈、氫彈的研製,武器環境實驗科學。 | 國防科技 |
- 錢學森和郭永懷同為加州理工學院博士,師從空氣動力學權威西奧多·馮·卡門。
- 彭桓武和程開甲同為英國愛丁堡大學博士,師從理論物理學家馬克斯·玻恩。
- 王淦昌獲得德國柏林大學博士學位,師從莉澤·邁特納(發現了核裂變的理論基礎)。
- 錢三強獲得法國巴黎大學博士學位,師從伊雷娜·約里奧-居里及其丈夫弗雷德里克·約里奧-居里。
- 陳能寬獲得美國耶魯大學物理冶金學博士學位,師從哥廷根學派大師、物理冶金學的著名學者麥休森教授。
- 獲獎者中有以下3位,在海歸前即獲得海外學界職位:
- 獲獎者中有以下幾位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校友:
參考文獻
關聯條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