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30自走榴彈砲(英語:T30 Howitzer Motor Carriage)是一款美國陸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所使用的自行火炮,係因1941年美國裝甲部隊對突擊砲的需求而產生。由於T30只是一個在全履帶式設計出現前的過渡產品,因此在全履帶式設計出現後即停產。
T30自走榴彈砲 | |
---|---|
類型 | 自行火炮 |
原產地 | 美國 |
服役記錄 | |
服役期間 | 1942年至50年代 |
使用方 | 美國 法國 |
參與戰爭/衝突 | 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 |
生產歷史 | |
研發者 | 美國軍械部 |
研發日期 | 1941年 |
生產商 | 懷特發動機公司 |
生產日期 | 1942年2月至4月 1942年11月 |
製造數量 | 500台 |
基本規格 | |
重量 | 9.3公噸(10.3短噸) |
長度 | 6.28公尺(20英尺7英寸) |
寬度 | 2.22公尺(7英尺3英寸) |
高度 | 2.51公尺(8英尺3英寸) |
裝甲 | 最厚為0.375英寸(9.5公釐) |
主武器 | M1榴彈炮 |
發動機 | 懷特160AX(White 160AX)6缸386立方英寸(6,330立方公分)汽油引擎,壓縮比為6:3:1 147匹馬力(110千瓦特) |
功率/重量 | 15.8匹馬力/公噸 |
懸掛 | 前輪使用板片彈簧;履帶使用垂直渦形彈簧 |
燃料容量 | 60美制加侖(230公升) |
速度 | 40英里每小時(64公里每小時) |
T30自走榴彈砲由懷特發動機公司生產,而T30實際上也就只是一台稍加修改後,安裝了一門75毫米M1榴彈砲的M3半履帶車。T30在1942年11月北非戰場中首次投入作戰,入侵義大利和大君主行動中亦能看見T30的身影,且似乎也曾投入使用於太平洋戰場。部分T30被租借給法國軍隊,且被用於1950年代的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
規格
由於是以M3半履帶裝甲運兵車為基礎,T30的外觀與M3十分相似。T30的車身長20英尺7英寸(6.27公尺),寬7英尺3.5英寸(2.223公尺)[1],高8英尺3英寸(2.51公尺),重10短噸(9.1公噸)[2]。T30有兩套不同的懸吊系統,履帶採用垂直渦形彈簧,前輪則使用板片彈簧。T30可酬載最多60美制加侖(230公升)油料,在加滿油的情況下,能以40英里每小時(64公里每小時)的速度行駛150英里(240公里)[3]。T30採用147匹馬力(110千瓦特)的懷特160AX(White 160AX)386立方英寸(6,330立方公分)6汽缸汽油引擎[2],壓縮比為6.3:1,而推重比為15.8匹馬力每公噸[3]。
T30的主要武器是一門短管3英寸(76公釐)榴彈砲。這門75毫米M1榴彈砲的最大俯角為9度、最大仰角50度,左右射界各22.5度。T30自身可裝載60發75毫米備彈,雖然T30並非用來進行反裝甲任務,其仍配有可穿透3英寸(76公釐)裝甲的高爆反坦克彈。T30的炮擋厚0.375英寸(9.5公釐),可阻擋250英尺(76公尺)外襲來的7.62毫米(.30口徑)子彈[4]。
研發
T30自走榴彈砲是為了滿足美國裝甲部隊裡,戰車及裝甲偵查單位對突擊砲的需求而產生的過渡設計。[5][6]陸軍軍械處以M3半履帶車為設計基礎,以便其可以盡速入役。裝備M1A1 75毫米榴彈砲的原型車在1941年8月獲得批准,該火炮安裝在M3後方的一個簡易箱形結構中[7][8]。
兩輛原型車在1942年1月獲得生產授權後[9][註 1],懷特發動機公司便在次月交付了第一批T30[11]。由於T30被視為過渡方案,因此從未獲得正式的型號[7]。1942年9月,將同種火炮安裝在M5斯圖亞特坦克底盤上的M8自走炮取代了部分T30,T30此後也變為「受限規格」[12]。總共有500輛T30被懷特發動機公司生產出來[13][8]。
月份 |
數量(台) |
---|---|
1942年2月 |
50台 |
3月 | 94台 |
4月 | 168台 |
5月 |
0台 |
6月 | 0台 |
7月 | 0台 |
8月 |
0台 |
9月 | 0台 |
10月 |
0台 |
11月 | 188台 |
總數 | 500 |
服役紀錄
T30在1942年11月正式服役,並在北非戰場中首次投入戰鬥。第1裝甲師下的各個裝甲團配備有12輛T30,團中的偵查排會分配到其中3輛,剩下的9輛則會平均分配到3個營部連下的突擊炮排中。此外,第6和第41裝甲步兵團也都配裝了9輛T30,並同樣平均分配到了各裝甲步兵營營部連中的突擊炮排[7]。
北非戰場的大多數步兵師,都會有一個配備6輛T30和2輛T19自走炮的「大炮連」(Cannon company)[15]。在北非的一次戰鬥中,T30曾被用來攻擊德國坦克。幾輛T30進行了數次齊射,但其低初速的榴彈炮實在是難以對其造成傷害,隨後T30收到命令,藉著煙霧撤退以避免損失。在碰到幾次類似的狀況後,美軍便停止使用自行榴彈炮或迫擊炮直擊敵方坦克的作戰方式[16]。
1943年的西西里島戰役和1944年的義大利戰役中,也能看見T30的身影[17],而太平洋戰爭中可能也有T30被投入作戰[18]。隨著步兵營的編制改動,步兵營中的T30在1943年3月被拖曳式榴彈炮所取代。幾乎同時與T30入役的M8自走榴彈炮,最終也取代了T30。共計312輛T30交付給了軍隊,其餘的188輛則在交付前便轉換回了M3半履帶車。美國後來將部分T30租借給了法軍,並被法軍用於第一印度支那戰爭中,此後T30在1950年代退役[7][19]。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