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關於環境福祉的廣泛哲學,意識形態和社會運動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環境保護主義(英語:Environmentalism),簡稱環保主義,是旨在保護環境、推進生態環境健康的寬泛的哲學、意識形態和社會運動,這種健康特別是指包含非人類因素的問題。環境保護主義呼籲依法保護、恢復並改良自然環境,也可以說是控制污染或保護動植物多樣性的運動。[1]由此,土地倫理、環境倫理、生物多樣性、生態學和親生命假說等概念占據了主流。
就其核心來說,環境保護主義試圖平衡人類和各種自然系統的關係,能夠讓各個成分取得合適的可持續性發展地位。這種平衡的具體指標和結果充滿爭議,環境顧慮付諸實施時風格不同。環境保護主義和環境顧慮常以綠色表示,[2]但這種關聯被市場工業諳熟,投了漂綠的機。
環境保護主義的對立面是反環境保護主義,後者聲稱地球不像人們說的那樣脆弱,認為左派環保主義者對氣候變化過於亢奮,反對人類進步及打壓能源選擇,且把環保議題變成意識形態。[3]
環境保護主義是一種試圖通過遊說、行動和教育影響政治活動以保護自然資源和生態系統的社會運動。該詞在1922年首次出現。[來源請求]
環境保護主義者通過改變公共政策或個人行為,闡明我們的自然環境和對資源的可持續管理。這可能包括支持性行動,如消費信息、保護方案、投資可再生資源、提高物質經濟效率、向新範式轉變、如生態經濟學、對非人類生活關係的更新或復興。
環境保護主義者和環境組織會以各種形式(如草根行動和抗議)來讓自然世界在人類事物中發出更大聲音。[4]總之,環境保護主義者倡導通過改變公共政策和個人行為實行對可持續性的資源管理以及對自然環境的保護(必要時恢復)。運動承認人類是生態系統的參與者,圍繞生態、健康和人權展開。
環境保護主義更多關注的是環境和與自然相關的綠色意識形態和政治,生態主義(ecologism)則包括了社會生態學意識形態和環境保護主義。生態主義更多地出現在歐洲大陸語系,而環境保護主義則更多出現在英語中,但兩詞並不完全等同。
歷史上,對環保的關注在世界上不同地區以不同形式展開。例如,在歐洲,當煙熏蔽日時,英格蘭的愛德華一世於1272年在倫敦宣布禁止燃燒海煤[5][6]這種燃料在英國十分普遍,能夠從岸邊用手推車運過來,早期海煤由此得名。
早期中東的哈里發阿布·伯克爾在630年左右命令部隊「不許傷害樹木或縱火燒樹,」並「不要殺死敵人的牲畜,留着做食物。」[7]九至十三世紀的阿拉伯醫學論文討論了環境保護主義和環境科學,包括污染,作者有肯迪、伊本·西那等人。他們的作品涵蓋一系列有關污染的問題,如空氣污染、水污染、土地污染、都市固體廢物處理不力和一些地區的環境影響評價等。[8]
環保運動最初是應工業革命期間大氣層煙塵污染增加而產生的。大工廠出現及隨之而來的採煤激增導致工業中心前所未有的空氣污染;在1900年後,大量工業化學物質排放,未經處理的人類廢物傾瀉。[10]1863年,不列顛通過了第一部大尺度現代環保法《鹼業法》[11]來管理勒布朗制鹼法生產碳酸鈉時排放的有毒空氣污染物(鹽酸氣體)。鹼業檢查員和4位助理被任命來控制污染。檢查責任逐漸擴張,導致1958年的《鹼業令》通過[12],將所有產生煙塵、粗砂、廢氣的主要重工業納入進來。
工業城市地方專家和改革人士,特別是在1890年後,領導了對環境破壞和污染的鑑定,發起了草根運動來要求和達成改革。[13]常見的最高要求是水和空氣污染。煤煙消除社會[14]在1898年成立,是世界上最早的環保非盈利機構之一。因煤煙籠罩喘不過氣來,藝術家威廉·布萊克·里士滿爵士[15]成立這一機構。不過,一些立法比這還早,《1875年公共健康法》[16]要求所有路子都自行處理煙霧,並對大冒黑煙的工廠予以處罰。這些法規延伸至1926年的《煙霧消除法》囊括了其它排放,包括煙灰、灰燼、顆粒,並授予地方當局制定規則的權力。
不過,倫敦在1952年還是出現了煙霧事件,幾乎讓城市停頓,導致6,000多人死亡,這促成《1956年清潔空氣法》[17]通過,讓城市污染告終。對用另類方式(如燃氣)替換開放煤爐的家庭予以財政補助,也可以選擇燒焦炭(燃氣生產的副產品)來降低煙塵。一些城鎮設立了'煙霧控制區域',只允許燒無煙燃料,發電廠被移除城市。該法案成為現代環保主義重要的動機,導致對環境破壞傷害人民生活質量的再思考。[18]
在十九世紀末,第一部野生動物保護法通過。動物學家艾爾弗雷德·牛頓[19]在1872至1903年間出版了一系列有關希望建立'禁獵期'來保護當地動物的調查。他呼籲在繁殖季節立法禁止狩獵來保護動物,導致英國皇家鳥類保護協會成立,並影響了世界第一部自然保護法,1869年的《海鳥保護法》通過。[20][21]
早期對環境的注重來自十九世紀早期的浪漫主義。詩人威廉·華茲華斯駐足湖區,寫下:「這是國家財富,所有有眼來看有心欣賞的都有權有義務。」[22]
就環境系統性的努力僅在十九世紀末開始;應工業化帶來的城市興起,空氣和水污染,運動從七十年代英國舒適運動發起。最開始是1865年公眾保護協會[23]成立,運動針對工業化侵蝕保護農村。羅伯特·亨特[24]是協會律師,他與哈德威克·羅恩斯利[25]、奧克塔維亞·希爾[26]和約翰·羅斯金成功領導運動,阻止從採石場建鐵路運送板岩,破壞純潔的紐蘭茲山谷和恩納代爾湖。這次成功導致湖區保衛協會[27](後為湖區之友)成立。[28]
1893年,希爾、亨特和羅恩斯利同意設立全國性組織來指導全國環境保護努力;「國家名勝古蹟信託」[29]於1894年正式宣布誕生。[30]根據1907年的國家信託法,該組織有足夠基礎成為法定公司,[31]該法案於1907年8月通過。[32]
早期的「重回自然」運動採用現代環境保護主義浪漫思想,由約翰·羅斯金、威廉·莫里斯、蕭伯納和愛德華·嘉本特等知識分子倡導,反對消費主義,污染和其它傷害自然世界的活動。[33]此時的工業城市環境惡劣、衛生不佳、遍地污染、住房極差。理想主義者宣稱鄉村生活是神秘的烏托邦,呼籲還鄉。約翰·羅斯金認為人們應該回到小片美麗、平靜和豐富的英國土地。在那裡我們不會有蒸汽機 . . . 有足夠的花朵和蔬菜 . . . 有音樂和詩賦;孩子會學着跳舞唱歌。[34]
建立小型合作農場的實踐試圖恢復古老的鄉村傳統,沒有「製造業的玷污或人造物的潰爛」,它們蜂擁而起,包括莫里斯舞蹈和五朔節花柱。[35]
這些思想也為不列顛各種環境組織提供靈感,如1889年艾米麗·威廉姆森創辦的英國皇家鳥類保護協會,該協會倡導為島上的鳥類提供更多保護。[36][37] 協會試圖從郊區中產階級及其它有影響力人物那裡吸引更多支持,如鳥類學教授艾爾弗雷德·牛頓。到1900年,公共對組織的支持提升,有超過25,000位成員。田園城市運動將許多環境思考納入城市規劃;社會主義聯盟和《號角報》運動也開始呼籲自然保護。[38]
美國環保運動開始於十九世紀晚期,關注西部自然資源保護,約翰·繆爾和亨利·梭羅等人做出重要哲學貢獻。梭羅關注人民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在貼近自然的樸實生活中做了研究。他將經驗寫在著作《瓦爾登湖》當中,稱人們應該更加親近自然。繆爾相信自然權益,特別是在他暢遊約塞米蒂谷,研究生態學和地球學後堅信。他成功遊說國會成立約塞米蒂國家公園,在1892年成立塞拉俱樂部。保護原則以及自然權益信仰成為現代環保主義基礎。
在二十世紀,環保理念持續流行,得到承認。人們努力拯救一些野生動物,如美洲野牛。最後一隻旅鴿滅絕以及美洲野牛瀕危使得保護人士倍加關注,大肆宣揚。1916年,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成立了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
1919年,不列顛成立了森林管理委員會以增加林地面積,通過購地來進行植樹造林和林地復育。委員會也努力推動林場和木材貿易。[39]在二十年代,委員會專注購地造林;許多土地之前是用於農業的。到1939年,森林管理委員會成為不列顛最大的地主。[40]
1930年左右,納粹支持了一些動物權益、動物園和野生保護,[41]並採取了一些措施。[42]1933年,政府設立了嚴格的動物保護法,1934年,《帝國狩獵法》[43]通過,限制狩獵。[44][45]一些納粹是環保分子(特別是魯道夫·赫斯),物種保護和動物福利被政權重視。[42]1935年,帝國建立了《帝國自然保護法》[46]。概念永久森林[47]涵蓋了森林經營學,保護得到促進,空氣污染得到鉗制。[48]
1949年,奧爾多·利奧波德出版了《沙鄉年鑑》。利奧波德認為人類應該對環境在道德上尊敬,傷害它是不道德的。該書有時被保守人士稱為最具影響力的書。
整個二十世紀五十、六十、七十年代及之後的歲月,攝影被用在喚醒公共意識,保護土地,為環保組織招募成員上。大衛·布勞爾[49]、安塞爾·亞當斯和南希·紐霍爾[50]建立了塞拉俱樂部展覽版式系列[51],幫助公共提高環境意識,快速為俱樂部和整個環境運動招募大量新成員。華勒斯·史達格納 編訂了「這是恐龍」,由馬丁·利頓和菲利普·海德[52]照相,阻止了在國家恐龍化石保護區修築水壩。這種新式活動結合了梭羅、利奧波德和繆爾的保守思想,應用了有力的廣告、遊說、書信等運動。使用強有力照片輔以書信可以追溯到約塞米蒂國家公園的創立,照片說服了亞伯拉罕·林肯永久保護美麗的冰河地貌。塞拉俱樂部展覽版式系列刺激公眾反對在科羅拉多大峽谷修築水壩,保護了許多其它國家瑰寶。塞拉俱樂部常常聯合併領導其它環保組織,包括荒野協會等等。在五十和六十年代專注保護荒野後,塞拉俱樂部和其它組織擴大了境界,納入了其它課題,如關注空氣和水污染、人口問題、鉗制自然資源剝削等。
1962年,美國生物學家蕾切爾·卡森所著《寂靜的春天》出版。故事講述了美國濫用滴滴涕導致的環境問題,質疑在尚未理解化學物質對生態和人類健康的影響之前的大量應用。故事認為滴滴涕和其它殺蟲劑致癌,農業上威脅野生動物,特別是鳥類。[53]這些公共顧慮導致1970年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成立,隨後該局在1972年禁止滴滴涕農業應用。在世界一些地區,滴滴涕在載體上的應用限制受控持續至今,爭議不斷。著作的影響不僅僅是環保覺醒,更引發人類如何影響環境的興趣。這種環保興趣延伸至空氣污染、漏油,並持續上升。新壓力組織出現,如著名的綠色和平組織和地球之友[54],以及地方組織,如1967年成立的懷俄明戶外協會[55]。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在1960年代反文化運動的推動下,環保運動在全世界飛速成長。[56]
世界上首個以環境議題為基礎政黨為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州的塔斯馬尼亞團結組織[57]和新西蘭的價值黨[58][59][60]歐洲第一個綠色政黨是大眾環境運動[61],於1972年在瑞士納沙泰爾成立。歐洲第一個全國性綠色政黨是PEOPLE,於1973年2月在不列顛成立,最終轉型為生態黨,爾後英國綠黨。
發展中國家環境保護也變得重要起來;在聖雄甘地的影響下,印度出現了抱樹運動,以和平方式抱住大樹來阻止森林砍伐(衍生出「抱樹人」一詞)。他們的和平抗爭方式和口號「生態是永恆的經濟」影響力頗大。
運動另一個里程碑是訂立世界地球日。1970年3月21日是春天第一天, 舊金山及其它城市首次慶祝地球日。這是為了喚醒對環境問題的關注。1971年3月21日,聯合國秘書長吳丹在地球日上提到了太空船地球號,指的是地球生態系統服務對人們的恩典,人們又義務保護它(就是保護自己)。現在,每年地球日在全球175多個國家通過地球日網絡慶祝。[62][63]
聯合國在國際環境問題的第一個主要會議是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或斯德哥爾摩會議),於1972年2月5至16日舉行。這標誌着國際環境政治發展的轉折點。[64]
在七十年代中期,許多人認為環境災難在即。回歸土地運動開始形成,環境道德思想和反對越南戰爭情緒等其它政治問題結合起來。這些人生活在正常社會之外,開始接納更加激進的環境理論如深層生態學。在這一時期,更多主流環境保護主義開始展示力量,在1973年通過了《瀕危物種法》,在1975年建立了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美國通過了重要的修正條例,如《清潔空氣法》[65]和《淨水法》。[66]
1979年,不列顛科學家詹姆斯·洛夫洛克出版了《蓋亞:地球生命新視角》[67],提出了蓋亞假說;它認為地球生命可被視為單個超級有機體。這成為深綠意識形態重要成分。在環境保護主義之後的歷史裡,深綠意識形態激進支持者和更加主流的環境保護主義者之間辯論不休。
環境保護主義繼續面臨新的問題,如全球變暖、基因工程和人口過多。
樹坐是一種活動形式,抗議者坐在樹上,阻止砍伐。最長時間的樹坐者是茱莉亞·希爾,她坐在加利福尼亞州紅杉樹上待了738天,拯救了三英畝地的樹林。[68]
靜坐示威是一種活動形式,一人或一群人占據樹林進行抗議。[來源請求]這種形式呼籲社會變革,如1960年格林斯伯勒靜坐抗議種族隔離,但如今被用在環保活動,如達科塔輸油管抗議。[69]
環保運動(有時包括保育運動和綠色政治)是多樣性科學、社會和政治運動。雖然運動代表了一系列組織,但由於環境保護主義在課堂上講述,[70][71]參與人士相對其它運動更加年輕化。
環境保護主義是涵蓋制度壓迫等宏大課題的運動,包括如:生態系統和自然資源消耗廢棄、將垃圾倒入弱勢社區、空氣和水污染、基礎設施薄弱、有毒物質暴露等等。由於有這些類別,環保運動可以劃分到這些主要方面:環境科學、環境活動、環境倡導和環境正義。[72]
自由市場環境保護主義理論認為自由市場、財產權和侵權行為法律提供了保護環境健康和可持續性的最佳工具。它認為環境管理工作既是自然的,也是污染者和其它侵犯者需要責任的,可通過個人或集體訴訟解決。這得到了自由意志主義和自由保守主義者的支持。[73]
美國和其它地區的自然保護,包括澳大利亞,都將自然資源存留起來,防止人類或人類活動的接觸,如伐木、採礦、狩獵、捕魚,常用新的活動,如旅遊和娛樂來代替。[74]條例和法律會被制定以留存自然資源。
環境保護組織可以是全球性、地區性、國家性或地方性的;它們可以是政府組織或非政府組織。環境保護主義活動幾乎在所有國家存在。不但如此,這些組織也促進涉及環境問題的社區發展和社會正義。
美國一些環境組織,如自然資源守護委員會和環境保衛基金擅長於訴訟(這種方式在此很有用)。其它組織,如位於美國的國家野生生物聯合會、大自然保護協會和荒野協會以及全球組織,如世界自然基金會和地球之友則發布信息,特別是通過公共聆訊、遊說、示威,或購買土地來保護。州一級的非盈利組織,如懷俄明戶外協會常常與國家組織合作,使用類似方式。小一些的組織,如國際野生生物保護學會則研究瀕危物種和生態系統。更多的激進組織,如綠色和平組織、地球優先!和地球解放陣線則對認定的環境破壞行為爭鋒相對。綠色和平組織通過非暴力方式反對環境破壞行為,將問題帶到公眾前辯論,而地下的地球解放陣線則會悄悄破壞財產、釋放被囚動物,使用非法手段等。不過,這些行徑在環保運動中並不常見。
在國際層面上,環境保護成為1972年斯德哥爾摩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的議題,有114個國家出席。會議成立了聯合國環境署及之後1992年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其它支持環境政策發展的國際組織有環境合作委員會(北美自由貿易協議的一部分)、歐洲環境署和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
許多環保人士認為人類對自然的干預應該緊急受限或最小化(為了生命、地球或為人類自己),[81]氣候變化懷疑論者和反環境保護主義者卻認為這是多此一舉[82],認為這是剝奪人類的選擇權。當然,環保主義者也可認為人類應該多與自然接觸。[83]
不管怎樣,從情緒性環保主義向對自然資源和有害物質的技術管理過渡時,會讓人們遠離自然,出現對環保疏遠的風險。[84]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