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爆炸(又稱人口過剩)是指在一定地理區域內人類數量的生態足跡超過了當地環境承載力。從長遠角度來看,人口過剩也可被視為不可再生能源大幅耗盡或環境承載能力降低,無法支持人口數量。[1]

Thumb
人口圖表公元前10,000年-公元後2,000年,可見十八世紀時人口開始暴增
Thumb
各國人口密度
Thumb
地區最高人口密度,1994年
Thumb
各國家和地區生育率,2021年
Thumb
人口增長百分比,包含出生、死亡、移民,2013年

人口過多討論的是整個人類數量環境之間的關係[2]。人口過多可以由出生率增加、死亡率降低、移民湧入、生物群系不可持續或資源枯竭造成。如果某一貧瘠之地難以維生,雖然人數稀少但也可能會人口過多(如荒漠)。支持人口適度的說法常引述生活質量環境承載力饑荒風險來反駁持續高人口增長,支持人口下降。科學家認為人口過多、 過度消費和技術應用導致人類對自然環境產生重大影響,使得地球進入新的地質,即人類世[3][4][5]

縱覽

在1350年前後的黑死病之後,世界人口持續增長,[6]近50年世界人口顯著增長,主要原因是醫學進步和農業增產。人口增長率自1980年代開始下降。聯合國已經表示對撒哈拉以南非洲人口持續增長表示顧慮。[7]最近的研究顯示這些顧慮是有根據的。[8]2017年4月11日,據美國人口調查局數據,世界人口約為74.97億人[9]聯合國數據為70多億人。[10][11][12]大多數當代估算假定地球現有承載能力在40億到160億之間。近期人口激增造成一些顧慮。世界人口在2040到2050年間預期將會達到80到105億。[13][14][15]2011年5月,聯合國將中位數變量預期增加至2050年的93億及2100年的101億。[16]

前三個世紀人口激增讓人們憂慮地球可能養不活現有或未來的居民。1994年,國際科學院組織(InterAcademy Panel)就人口增長聲明指出許多環境問題,如大氣二氧化碳增多、全球暖化污染都因人口增加而惡化。[17]其它與人口過多的問題包括對資源需求的增加,如清潔水源和食物、饑荒營養不良、消耗自然資源(如化石燃料)過快、居住環境破壞。富裕但人口稠密的地區,如大不列顛,不得不依賴進口食物為生。[18]這在世界大戰期間變得嚴峻,雖然發起了「為勝利掘地」(dig for victory)的農墾運動和食物配給制,不列顛依然得為保障進口食物渠道安全而戰鬥。然而,許多人認為浪費和過度消耗,特別是富裕國家,在人口過剩相對的環境方面施以重壓。[19]

大多數國家沒有直接的生育率控制政策,但生育率會因教授家庭規劃、增加生育控制和避孕措施而下降。太空移民和其它技術解決方案的提出可能會在未來緩解人口過多問題。

歷史

Thumb
數以千計的踏板車(摩托車)騎過越南胡志明市

人口過剩的顧慮由來已久。特土良是公元第二世紀迦太基城的居民,當時世界人口約為1.9億人(僅今天的3–4%)。他發現:「我們最常見的觀點(有時是抱怨)是人滿為患。我們的數量是世界的累贅,難以供養.... 真的,瘟疫、饑荒、戰爭和地震是國家的救星,用以修剪人類的繁盛。」在此之前,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和其他人也提出類似議題。[20]

歷史上,雖然出生率高,人口增長通常因戰爭、鼠疫和其它疾病以及高嬰兒死亡率而控制。在工業革命前的750年間,世界人口增長非常緩慢,維持在2.5億以下。[21]

在十九世紀之初,世界人口增到了10億人,托馬斯·馬爾薩斯等知識分子預測可利用資源會跟不上,因為土地有限,無法支持潛力無限的增長。[22]重商主義者認為人口龐大是一筆財富,使得可能的市場更大、軍隊更多。

在十九世紀,馬爾薩斯的努力常常誤解為指責窮人處境,誤認為濟貧從長遠角度講是幫倒忙。[23]這導致,如1834年的《英國濟貧法》[23][24]以及面對1845至52年間愛爾蘭大饑荒時猶豫不決[25]

聯合國2004年人口評估報告預期世界人口會在2050年穩定下來,在2300年前會保持平穩。[26]2014年,《科學》發表的研究挑戰了這一預期,認為人口會在下一世紀繼續增長。[27][28]華盛頓大學統計學和社會學教授艾德里安· 拉夫特里(Adrian Raftery)及其中一位研究員稱:「過去20年間的共識是目前世界人口約70億左右,增至90億後平穩或可能下降。我們發現本世紀人口不會平穩有七成可能性。人口似乎不再是世界議題上,卻依然極其重要。」[29]近期,聯合國預測到2100年人口可能會增至150億。(2011)[30]然而,全球在2015年後生育率快速下降使得預測改為2086年達至峰值104億。(全球生育率2000年為2.6 2015年為2.5 2020為2.3)

人口

增長歷史

Thumb
世界人口數據
更多信息 人口數量[7], 年份 ...
人口數量[7]
年份
1804 10
1927 20
1959 30
1974 40
1987 50
1999 60
2011 70
2022 80 [31]
关闭

在公元前10,000年左右全新世文明拉開帷幕時,人類人口就開始數次增長。文明之始與末次冰期結束、冰川消退的時間基本重合。[32] 據估算,約有100至500萬人通過狩獵和覓食為生,到了新石器革命時,人類活動開始從狩獵採集向最初的農業轉變。[33]

在公元前8000年左右農業之初時,世界人口約有500萬。[34]在隨後的幾千年中,人口數量持續增長,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開始提速,到公元前1年時到達2至3億人峰值。

在541年至八世紀之間的查士丁尼大瘟疫導致歐洲人口減半[35],公元800年後人口平穩增加。[36]人口增勢被頻繁的鼠疫打斷;特別是十四世紀著名的黑死病。黑死病影響了世界人口,從4.5億人左右降至1400年的3.5至3.75億人左右。[37]歐洲人口在1340年超過7000萬;[38]直到200年後才恢復過來。[39]英國人口在1500年約為260萬,在1650年達到560萬左右。[40]十六世紀,美洲新農作物通過西班牙殖民地傳來,推動人口增長。[41]

中國人口在1368年明朝建立時約為6000萬,在1644年朝代結束時接近1.5億。[42][43]1500年,美洲人口約為5000萬至1億。[44]

世界其它地區的人在與歐洲探險家接觸時常常感染惡毒的流行病。考古學家發現新大陸本土美洲人因舊大陸傳來的疾病,如天花、麻疹、流感等,死了九成。[45]歐洲人將疾病傳染給從未接觸過這些疾病的本土人,他們並沒有對應的免疫。[46]

在十八世紀工業革命開始時,人口增長率開始提升。在世紀末了,世界人口接近10億。[47]在二十世紀之初,世界人口約為16億。[47]到1940年,該數字到達23億。[48]

更多信息 1990至2009年間人口增長(%)[49] ...
1990至2009年間人口增長(%)[49]
世界 28.4%
非洲 58.4%
中東 53.4%
中國之外的亞洲 36.9%
拉丁美洲 32.0%
北美經合組織 25.1%
中國 17.3%
歐洲經合組織 9.9%
太平洋經合組織 9.5%
歐洲和歐亞大陸非經合組織 -2.7%
关闭

綠色革命帶來的農業工業化使得食物增產,隨之而來的是1950年人口暴增(超過每年1.8%)。[50]人口增長率在1964年達到每年2.1%的峰值。[51]例如,印度尼西亞人口從1961年的9700萬增至2010年的2億3760萬,[52][53]49年間增長145%。在印度,人口從1951年的3億6110萬增至2011年的12億,[54][55]60年增長235%。

更多信息 大陸, 1900年人口[56] ...
大陸 1900年人口[56]
非洲 1.33億
亞洲 9.04億
歐洲 4.08億
拉美和加勒比 7400萬
北美 8200萬
关闭

許多國家因人口暴增顧慮重重,例如撒哈拉以南非洲在過去幾個年代裡因這一問題導致土地管理、自然資源和供水緊張。[57]

例如,乍得人口從1993年的6,279,921增至2009年的10,329,208。[58]尼日爾烏干達尼日利亞坦桑尼亞埃塞俄比亞剛果民主共和國也有類似情況。非洲西部、中部和東部形勢最為嚴重。[8]又如,蘇丹難民讓臨近的乍得和埃及在資源上不堪重負。乍得從蘇丹達爾富爾地區接納了難民約255,000人,中非77,000人。約有188,000乍得人因自己內戰和饑荒而逃至蘇丹、尼日利亞或近期的利比亞[59]

預期

據預測,世界人口在2050年前會繼續增長,到2040年達90億,[60][61]一些預測認為2050年人口會高達110億。[62]到2100年,人口會達150億。[30]1950年代,沃爾特·格雷林預測世界人口會到達90億峰值,到二十一世紀隨着第三世界調整及熱帶地區衛生改善會停止增長。[63]

2000年,聯合國估算世界人口增長率為每年1.14%(合7500萬人),據美國中央情報局《世界概況》數據,世界人口目前以每分鐘145人的速度增加。[64]

據聯合國世界人口展望報告:[65]

更多信息 大陸, 2050年人口預期[66] ...
大陸 2050年人口預期[66]
非洲 18億
亞洲 53億
歐洲 6.28億
拉美和加勒比 8.09億
北美洲 3.92億
关闭
  • 世界人口目前以每年約7400萬人的速度增加。目前,聯合國預測假定總和生育率平均值從2.5跌至2,到2050年世界人口會達90億。[67][68]
  • 幾乎所有增長都來自欠發達地區,今天發展中國家近53億人到2050年預期將會達78億。對應的相對發達地區人口大多維持在12億不變。美國例外,預期將在2008至2050年間增長44%。[69]
  • 在2000至2005年間,世界平均生育率為單位婦女2.65位孩子,相對於1950至1955年間減半(單位婦女6位孩子)。就中位數變量,全球生育率預期會降至單位婦女2.05位孩子。
  • 在2005至2050年間,9個國家會產生世界人口預期增量的一半,為:印度、巴基斯坦、尼日利亞、民主剛果、孟加拉、烏干達、美國、埃塞俄比亞和中國,依增量大小排列。若不是獨生子女政策,中國還會排前。
  • 全球壽命預期會從2000至2005年間的65歲增至2045至2050年間的75歲。在相對發達地區,預期為2050年的82歲。在最不發達國家裡,當前壽命不足50歲,預期增至2045至2050年間的66歲。
  • 預期51個國家在2050年人口會比2005年的少。
  • 在2005至2050年間,國際移民至發達地區淨值預期為9800萬。在2005至2050年間,預期相對發達地區死亡率會超過生育率7300萬人,這些地區人口增長主要靠的是國際移民。
  • 在2000至2005年間,28個國家淨移民要麼會遏制人口下降或在自然增加(生育率減死亡率)基礎上翻倍來增加人口。
  • 現在,少數發展中國家生育率正在下降;若沒有移民,許多發達國家實際人口會下降。[67]

城市增長

Thumb
至少有一百萬人口的城市,2006年。在1800年,世界有3%的人住在城市,到二十世紀末為47%

1800年,世界人口中只有3%住在城市,二十世紀末則為47%。在1950年,有83座城市的居民人口超過100萬;但到2007年,已經有468個擁有100多萬人的城市群了。[70]研究人員稱如果這樣下去,世界城市人口會每隔38年翻倍。聯合國預測今天的32億城市人口會在2030年增至50億,每5人中就有3人住在城市裡。[71]

最窮和城市化最差的大陸,即亞洲和非洲,人口會激增。未來25年間城市增長大多會在發展中國家出現。[72]10億人,或世界人口的七分之一,或城市人口的三分之一現在住在棚戶區[73]這是社會問題的溫床,如犯罪、毒癮[來源請求]、酗酒、貧困和失業等。在許多貧窮國家,由於衛生條件差、營養不良、缺醫少藥,貧民窟疾病纏身。[74]

在2000年,世界上只有18座巨型都市 – 組合城市如東京、北京廣州首爾卡拉奇、墨西哥城、孟買、聖保羅、倫敦和紐約市 – 居住人口超過1000萬。日本首都圈已經有3500萬人,超過加拿大全國人口(3410萬)。[75]

據《遠東經濟評論》預測,2025年單亞洲會有至少10座'超級城市',即擁有超過1900萬居民的城市,包括雅加達(2490萬)、達卡(2500萬)、卡拉奇(2650萬)、上海(2700萬)和孟買(3300萬)。[76]拉各斯從1950年的30萬增至今天的1500萬,尼日利亞政府預期城市居民人口會在2015年增至2500萬。[77]2004年報導,中國專家預期到2020年中國城市會有8億居民。[78]

原因

Thumb
加德滿都街頭

從歷史角度來講,技術革命與人口爆炸重疊。主要技術革命有三個:工具製造革命、農業革命工業革命;這都使得食物變多,導致隨後的人口爆炸。[79][80]例如,使用工具,如弓和箭,能讓原始獵人得到高能量食物(如肉)。類似的,10,000年前轉向農業大量增加了食物供應,能夠供給更多人口。工業革命進一步提高了食物生產,機械、肥料除草劑農藥開墾土地,增收糧食。[81]簡而言之,與細菌在食物增加時變多類似,由於技術創新,人類在食物豐富時增加人口。

只要出生率長時間超過死亡率,人口就會顯著增加。傳統上來說,生育率受到文化、宗教和社會習俗的強烈影響而穩固,對社會、技術和環境影響反應遲鈍。例如,十九到二十世紀期間衛生改善、兒童免疫和其它醫學進步使得死亡率下降,讓更多新生兒能夠存活,生育率沒有跟進調整,導致人口顯著增加。在這些變化前,10位兒童中只有3位能活到成年,而今天工業化國家的新生兒有95%能長大成人。[82]

人類心理和根深蒂固的貧窮循環,以及其它世界的應對都是致因。與民間信仰相左,疾病泛濫、戰亂不斷的地區長期人口增幅並未減少,而是和頑固的貧困齊頭並進。這是因為家長和兄弟姐妹在大災大難後因失去家人而患上創傷後壓力症候群,通過「多生」孩子來補償。這種多生孩子和災禍導致惡性循環,只有少數例外[可疑]。這種循環持續數個世代,又與戰爭等災禍疊加產生乘數效應。例如,非洲艾滋病據說到現在已經奪走了3000萬人的命,避孕措施雖然會降低人口增長,但能夠對付艾滋病,但在過去20年間,那些支持避孕的經濟和相關倡議的活動被選擇靠邊站,[83]反而助長了今天非洲人口爆炸。1990年,非洲人口約為6億;今天則超過10.5億。如果艾滋病危機沒有出現,反而會少1.5億。[84]

極端

1950至2012年間,保加利亞人口增長率只有0.5%,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翻了一百倍(從79,050成長到850萬)。[85]自1950年來,基本上有一半國家人口增長了四倍。[85]

人口轉變

人口轉變理論認為在生活水平預期壽命提高後,家庭大小出生率會下降。然而,新數據顯示到達一定程度(人類發展指數等於或大於0.86時)後生育率又會增加。[86]理論就人口老齡化和未來人口增長對環境的影響作出推測,新數據意味着這些自滿的推測似乎是誤導。

老理論中引用的社會因素包括晚婚晚育,婦女偏好外在工作而不是居家帶孩子以及工業社會對童工需求變少。最後的因素來自小農社會兒童下地勞動,在工業社會不需這樣;這被用來解釋工業地區出生率下降的原因。

許多國家人口增長率高,但總和生育率低,這是因為過去高人口增長率將人口扯向年青族群,這樣人口隨着更多年輕人步入成年而持續增長。[來源請求]

利茲大學的榮譽研究會員莫里斯·金[87]提出「人口圈套」概念,認為當一個國家人口過於承載能力,卻無法移民,出口不足以購進食物時會產生這一現象。這會導致饑荒。他給出的例子是許多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會或將會陷入人口圈套,而不是進行人口轉變。[88]

從整體來看,世界單位婦女生育率從1950年的5.02降至2005年的2.65。就地區而言:

  • 歐洲 – 2.66至1.41
  • 北美洲 – 3.47至1.99
  • 大洋洲 – 3.87至2.30
  • 中美洲 – 6.38至2.66
  • 南美洲 – 5.75至2.49
  • 亞洲(非中東) – 5.85至2.43
  • 中東和北非 – 6.99至3.37
  • 非洲撒哈拉以南 – 6.7至5.53

排除因高度發展逆轉的可見的生育率下降,2050年世界單位婦女生育率會在2.05左右。只有中東和北非(2.09)和非洲撒哈拉以南(2.61)會超過2.05。[89]

承載能力

Thumb
埃塞俄比亞計劃生育海報描述孩子過多的問題

一些組織(如世界自然基金會[90][91]和全球足跡網絡(Global Footprint Network))稱以生態足跡計算人口承載能力已經超負荷。在2006年,世界自然基金會的《星球生存報告》("Living Planet Report")稱為了使所有人都像歐洲人那樣消費,地球得再更新資源三次。[92]到2006年,人類作為總體用了地球可提供資源的四成多。[93]不過,Population Matters的羅傑·馬丁(Roger Martin)稱:「窮人想致富,我也想讓他們致富,」但之後補充道,「當然我們得改變消費習慣... 但我們也得穩定人數」。[94]2014年,世界自然基金會另一份研究顯示以目前人類的消費水平看需要1.5倍的地球生態承載力才行。[95]

但一些批評質疑計算生態足跡的簡化和統計方式。因此,全球足跡網絡和相關組織與國家政府及國際機構合作來測試結果,參與者包括法國、德國、歐盟委員會、瑞士、盧森堡、日本和阿聯酋。[96]一些人提出評估生態足跡更加細緻的方法,即將消費分為可持續和不可持續兩大類。[97][98]然而,如果就可持續生產水平調整估算,數值還會更低,意思是生態足跡計算方式估算的超調量更高了。

其它研究特別關注資源枯竭和世界財富增加。[99][100]

一些數量研究試圖估算全球人口承載能力,即世界人口極限。[101]綜合69份研究報告顯示預估數值為77億人,依目前的技術來看最低和最高估算分別為6.5億和98億。結論得出:「最近,對2050年世界人口穩定水平的預測超出了我們世界人口元估算的極限」。[102]

人類對星球的全部影響不單單是純粹的人口數量。生活方式(包括總和財富和資源利用)和污染(包括碳足印)都一樣重要。在2008年,《紐約時報》稱發達國家居民消耗資源的速度是發展中國家的32倍,如石油和金屬,而發展中國家人口占人類的絕大多數。[103]

人口過多和過度消費會影響一些問題或導致問題惡化:

白鱀豚灰鯨西部黑犀、梅里安姆駝鹿、加州灰熊、銀紅點鮭、大眼鱸和海濱灰雀都是人口過多的犧牲品。
—克里斯·赫奇斯,2009年[125]
富裕的西方國家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抽乾星球的資源,破壞生態系統。為了給手機找到更多稀土,就想建條橫跨塞倫蓋蒂平原的高速公路。從海里捕魚、破壞珊瑚礁、向大氣排放二氧化碳。我們觸發了大規模物種滅絕 ... 世界人口若為十億就都會好過。這能過數千年,從長遠角度看能維持更多人口,相對而言目前增長失控,未來崩潰會忽然到來 ... 如果每人都以美國水平消耗自然資源 —— 這是世界渴望的 —— 得再來四五個地球。我們正在破壞地球的生態系統服務
保羅·R·埃利希,2017年[126]
Thumb
嬰兒死亡率與人均GDP的關係
  • 高嬰兒和兒童死亡率。[127]高嬰兒死亡率與貧困有關。富裕國家人口密度大但嬰兒死亡率低。
  • 新流行病和瘟疫出現。人類受到抗生素抗藥性疾病制約,新病毒感染人類。[128]由於許多環境和社會因素,包括過度擁擠的生存環境、營養不良、缺醫少藥,窮人更容易受到感染[129]
  • 饑荒營養不良[130]或與之相關的疾病(如佝僂病)。不過,富裕國家雖然人口密度大但不至於這樣。[131]
  • 一些地區貧窮伴隨通貨膨脹導致集資不多,並伴隨暴政。但許多人口密度高的國家已經消除了絕對貧困,降低通貨膨脹。[132]
  • 一些國家人口激增時預期壽命反而降低。[133]
  • 由於水資源枯竭,排污系統不佳導致生活環境污穢不堪[134]。當然,這些問題可以通過安裝下水道解決。如巴基斯坦卡拉奇安裝下水道後,嬰兒死亡率大幅度降低。[135]
  • 由於沒有出路導致販毒和偷竊等犯罪活動增加。[136]
  • 因資源稀缺和過度擁擠導致衝突,誘發戰亂。[137]
  • 個人自由減少,約束性法律增加。法律規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人口密度越高,彼此摩擦越多,所需法律和約束也就越多。1958年,阿道司·赫胥黎認為人口過多威脅民主,導致極權主義政府上台。[138]
  • 大衛·阿滕伯勒爵士稱地球人口數量使所有環境問題加倍惡化。[139]2013年,他稱人類是「地球的瘟疫」,需要扼制人口增長。[140]

這些問題中的許多出現在反烏托邦科幻電影《超世紀諜殺案》裡,另一作品《巨變之後》描述了人滿為患的地球上食物短缺、資源枯竭、貧困肆虐。

一些經濟學家,如托馬斯·索維爾[141]和沃爾特·威廉姆斯[131]認為第三世界貧困和饑荒部分由於暴政和經濟失策導致。大多數生物學家和社會學家認為人口過多嚴重威脅生活質量。[109][142]一些深層生態學家,如激進思想家、辯論家彭迪·林克拉認為人口過多威脅整個生物圈[143]

資源

人口過多除了受人口的規模與密度影響,也取決於人口對可用永續資源的比率,以及資源的使用及分配。

在考量相對於某一生態位的人口是否過多時會觀察飲用水、清潔空氣、食物、居所、溫度和其它維持生活所必要的資源。若生活質量也納入考慮,需要參考額外資源,如醫療衛生、教育、合適的污水處理排污和能源供給等。人口過多導致在基本生活維持上競爭激烈,[144]導致生活質量下降。[142]

直接維繫人口健康的是供水,這也是最緊張的資源之一。全球約人口75億,每人理論上喝2升水,那麼每天最少要150億升水來維繫健康生活(美國)。氣象氣候、海拔都導致潔淨的飲用水分配不均。沒有清潔水源,健康生活無從談起。除了飲用,水也用於衛生清潔,為生活創造健康居住環境。水也用於洗澡、洗滌、娛樂、澆灌等用途。灌溉是其中最大問題,若無足夠水源灌溉農田,農作物就會歉收,導致糧食供應緊張,甚至引發饑荒。在灌溉之外,耕地也是有限的,不能無限開墾。人口增長需要耕地,沒有開墾或過度使用耕地都會影響營養供應平衡。另一問題是耕地相對國家和人口的位置和距離(Bashford 240)。能否得食是影響人口供養和增長的重要限制因素。人口增加,耕地卻沒有開墾,最終會導致嚴重衝突。全球土地的38%用於農業,並非想要就有。雖然植物每年生產540億噸碳水化合物,但若人口增至2050年的90億,這些植物就供不上了(Biello)。食物供給問題是資源承載能力超負荷的主要例子。若強行在田地上種過多的莊稼,會導致土地貧瘠而減產。因此,超過可持續底線剝削資源,只會殺雞取卵、適得其反。必須給予足夠喘息時間來恢復各個供給來滿足當代人生的需求。 [145][146][147]

Thumb
揚州市工業區的一個發電站

大衛·皮門特爾稱:「由於人口增長和維繫生命的關鍵資源失衡,人類必須積極保護農田、淡水、能源和生物資源。需要開發可再生能源。所有地方的人類都必須知曉人口激增破壞地球資源和人類幸福。」[148][149]

美國地質調查局在報告《地球未來:下一世紀科學挑戰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中有所評價。「隨着全球人口持續增長... 人們會要地球更多的資源,包括礦物、能源、空地、水、植物及動物資源。」《新科學家》在《地球自然財富審計》中稱我們使用的各種產品所需的各種礦物在近期有被挖光的危險。[150]世界上一些地球學家根據所需礦物計算新技術成本以及在發展中國家的應用傳播。所有人一致同意地球人口爆炸和生活標準日益提高對礦物需求是前所未有的,提供的也只有地球。[150]礦物的稀缺甚至意味着一些技術從長遠角度來看不值得追求.... 「以目前的技術來看,一些未開採的金屬似乎不足以支持地球上所有人享受現代『發達世界』的生活質量」。[151]

一些豐收之角研究人員持樂觀態度,如朱利安·L·西蒙和比約恩·隆伯格認為有足夠資源供未來人口增長。在2010年研究中,他們在《獨立報》上總結道:「地球不會(也永遠不會)養不起人」。[152]一些批評者警戒這個成本高昂:「就未來幾十年全球食物增產來說,技術樂觀主義者可能不錯...[然而]保羅·R和安·H·歐利希所描述的『將地球變成巨型人類飼養場』的環境成本會很嚴峻。伴隨人口增長的農業大幅度擴張可能導致進一步的森林砍伐、物種滅絕、土壤侵蝕、農藥化肥污染等。」[153]由於人類與地球生命系統唇齒相連,[154][155][156]一些科學家質疑繼續擴張是否明智。

千禧年生態系統評估》是份由1,360位世界著名科學家歷經4年的研究成果,旨在度量自然資源對人類和世界的實際價值。據該報告稱:「在二十世紀下半葉,世界生態系統結構急劇變化,超過人類歷史上任何時期,現在幾乎所有地球生態系統都深受人類活動影響。」[157]「生態系統服務,特別是食物生產、木材和漁業,對就業和經濟活動來說很重要。高強度使用生態系統常在短期內獲得暴利,但從長遠看,過度和不可持續的濫用導致虧損。一個國家可以不留青山、竭澤而漁,得到靚麗的GDP,失去固定資產。如果生態系統的全部經濟價值被納入決策,其退化將被扼制甚至逆轉。」[158][159]

聯合國環境署另一項研究為《全球環境展望》[160],由1,400名科學家歷經5年完成,得出類似結論。報告「發現人類消費遠遠超過可用資源。現在,每個人需要地球額外提供三分之一的土地來滿足需求。」[頁碼請求]它將問題歸咎於沒有「響應或承認每個人或地球環境所面對的挑戰之大... 『系統性毀滅地球自然或基於自然的資源已經挑戰了經濟可行性 —— 我們交給孩子們的賬單可能支付不起...」 報告作者稱它的目標「不是給出黑暗和陰鬱的劇情,而是緊急呼籲行動。」它警告「應對問題可能會觸及強大的既得利益集團,環境問題必須提升到決策中央... 」[161][頁碼請求]

雖然所有資源,無論礦藏或其它等,在地球上都是有限的,當某一資源出現稀缺或高需求時都會有一定程度的自我調整。例如,1990年已知自然資源儲量不少,雖然需求高消費高,價格相對1970年下降。只要價格機制出現,市場常常自我修正,尋找替代資源或新技術。[162]

淡水

農業所必須的淡水供應在全球範圍內每況愈下。[163][164]隨着人口增加,水源危機會加劇。[165]

如下是海水淡化的潛在問題,不過,世界絕大多數淡水在極地冰蓋上和地下水系統裡。

淡水可以從海水淡化得來。例如,馬耳他三分之二的淡水來自海水淡化。一些海水淡化廠靠核動力驅動。[166][167]海水淡化成本高昂,將大量經過淡化的海水送往全國,特別對於貧窮國家來說不大現實。[168]海水淡化成本不一;目前以色列淡化成本為每立方米53分錢,[169]新加坡為49分錢,[170]美國為81分錢(合1,000加侖3.06美元)[171]

根據周和托爾2004年的研究,「海水淡化成本等於將水泵上2000米,或遠送1600千米。對於遠離海洋的高海拔地帶,如利雅得哈拉雷,海水淡化很貴。另一些地區,主要成本是淡化而非運輸。像北京、曼谷薩拉戈薩鳳凰城,當然像的黎波里的沿海城市,成本會低些。」因此,研究對於濱海富裕地區應用該技術表示肯定,它總結道:「海水淡化可能是一些水源緊張地區的解決辦法,但貧窮的、遠在內陸的或高海拔的地區則不然。不幸的是,那些地方最缺水。」[172]另一個潛在問題是副產品鹽湖滷水,如果在高溫時倒回海水,會導致嚴重海洋污染。[172]

世界最大的海水淡化廠位於阿拉伯聯合酋長國阿里山港口(Phase 2),每年生產3億立方米的淡水,[173]合每秒2500加侖左右。美國最大的海水淡化廠位於佛羅里達州坦帕灣,在2007年12月開始每天淡化2500萬加侖(95000立方米)的水。2008年1月17日的《華爾街日報》文章稱:「根據國際海水淡化協會,全世界海水淡化廠每天生產120多億加侖的水。」[174]沙特阿拉伯在朱拜勒淡化海水後,經管道送水200英里(320公里)至內陸首都利雅得[175]

國際原子能機構重力回復及氣候實驗衛星和同位素實驗的新數據顯示位於地球最大最乾旱地區之下的努比亞含水層有足夠水源供「至少幾個世紀用」。除此之外,新地圖精細地描述了地下水儲備,新技術能夠相對廉價地泵水出來。[176]

食物

一些科學家認為維持世界人口的食物不夠吃,[177][178]此事有爭議,特別是在可持續性上。[179]

許多國家大量依靠進口。埃及和伊朗的糧食四成靠進口。也門和以色列得進口九成多的糧食。只有6個國家:阿根廷、澳大利亞、加拿大、法國、泰國和美國出口九成糧食。近十年來,美國占世界糧食出口的近一半。[180][181]

2001年聯合國報告稱人口增長是「農業需求增加的主要驅動力」,但在假定人口增速放緩情況下,「對全球糧食生產能力能否滿足可預見未來的需求(即至2030到2050年左右),專家最新評估持謹慎樂觀態度」。[182]

2007年觀察數據顯示世界營養不良絕對人數在1995年為8.32億,對比2007年的9.23億實際有所增加。[183]最近,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估算出更急劇的增量,為2009年的10.2億。[184]

展望全球

Thumb
食物增產超過人口增長

這裡討論的自然資源總量並非永恆不變,分布並非此消彼長。例如,由於綠色革命及更多耕地開墾,世界食物產量在1995年前穩固增長。2005年,世界人均食物產量顯著高於1961年的產量。

當世界人口從30億增至60億時,貧窮國家每日卡路里消費從1,932增至2,650,當地營養不良人口比率從45%降至18%。這說明第三世界貧困和飢餓是由於發展欠佳而非人口過多所致。[185]然而,其它人質疑這些數據。[186]從1950到1984年,綠色革命改變了世界農業,糧食增產超過250%。[187]自綠色革命起,世界人口已經增加40億左右,大多數人認為,若非綠色革命,饑荒和營養不良會打破聯合國現有文獻記錄。[50][188]

超重人數已經超過了營養不良人數。2006年,MSNBC報道稱:「全世界約有8億人營養不良,超過10億人超重。」美國是世界上肥胖比率最高的國家之一。[189] 然而,研究顯示富裕的、有教育的人吃健康食物更多[190],顯示肥胖是因貧困、缺乏教育、吃高卡路里和低營養價值的垃圾食物所導致的疾病。[191][192]

Thumb
各國營養不良的人口比例,聯合國統計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在報告《2006年世界食物危險情況》中稱發展中國家營養不良的人數下降了約300萬人,從1990至1992年的20%減至17%。組織進一步預期2015年發展中國家饑民比率相比1990至1992年會減半至10%。組織稱:我們強調先減少飢餓,這在全球範圍來說已經不是方式方法問題了。今天,世界比十年期更加富有。食物更多,並能夠進一步增產而不必擔心價格上行壓力。減少飢餓的知識和資源都有,缺乏的是足夠的政治決心來動員這些資源服務饑民。」[193]

2008年,由於更多農業轉而生產生物燃料[194]世界油價超過每桶100美元,[195]全球人口增長,[196]氣候變化[197]居民和工業用地占用耕地[198][199]以及中國和印度消費需求增加[200][201]導致糧價攀升,世界許多國家出現了食物暴動[202][203][204]由Ug99稈銹病引起的小麥流行病在非洲和亞洲肆虐,引發廣泛憂慮。惡性農作物疾病會在世界上大量毀壞小麥,使數以萬計的人無法果腹。該疾病已經從非洲傳入伊朗、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等地。[205][206][207]

若資源消耗殆盡,糧食安全就難以保障。有枯竭危險的資源包括石油、磷、糧食、魚和水。[208][209]2009年,不列顛科學家約翰·貝丁頓爵士預測2030年能源、食物和水需要增加50%以滿足需求。[210][211]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預測,2050年食物供應需要增加七成才能滿足需求。[212]

非洲

美國人口資料局報道稱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區不但是該大陸最貧窮的地區,而且人口比世界其它地方增長得都快,「人口暴增令經濟難以創造足夠的工作來幫助人民擺脫貧困。」撒哈拉以南非洲10個國家中的7個出生率很高,但在聯合國人類發展指數上墊底。[213]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報告,每年有600萬兒童因飢餓營養不良離開,相比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更多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人在這十年間營養不良。據《世界糧食危機狀況》報告,在上述地區,10年前營養不良的人口有1億7040萬,而2000至2002年增至2億350萬。2001年,當地46.4%的人為極度赤貧。[214]

Thumb
孟加拉國達卡街頭人群

人口與食物來源

來自不同領域和政治背景的思想家,包括農業學家大衛·皮門特爾[215]、行為學家羅素·霍馮伯格[216]、右翼人類學家弗吉尼亞·阿伯內西、[217]生態學家加勒特·哈丁[218]、生態和人類學家彼得·法爾布、記者理查德·曼寧、[219]環境生物學家艾倫·D·桑希爾、[220]文化評論家、作家丹尼爾·奎恩、[221]和無政府原始主義者約翰·哲忍[222],認為人類人口和其它動物族群一樣,當食物充足時擴張,稀缺時縮減。

這一理論的支持者辯護道每次食物產量增加,人口就增加。歷史上人口情況大多證實這一理論,現在也如此。狩獵採集時期人口隨食物多少增減。在新石器革命後世界人口開始增加,食物供應也增加。這樣,在綠色革命之後人口增速更快,並持續至今。通常,富裕國家會將多餘食物支援窮國;不過,該理論支持者認為這事看似不錯,但在長遠會造成傷害。例如,彼得·法爾布稱該悖論「人越多生產越多,催生人口進一步膨脹。」[223]丹尼爾·奎恩也注意到這一現象,他稱之為「食物競賽」(類似核軍備競賽)。

批評者指出,現代發達國家食物最充足,出生率反而最低。事實上,一些發達國家人口不增反降。聯合國預期有51個國家和地區,包括德國、意大利、日本和前蘇聯加盟國家,在2050年人口會比2005年的低。[224]這顯示,將人口對比某一政治區域考量,並不總是符合食物供應的變化。然而,全球人口作為整體依然根據食物供給總量變化,許多富裕國家是窮人的主要食物「出口方」,這樣,「將食物從富裕地區出口到不足地區(Allaby, 1984; Pimentel et al., 1999),使得食物不足地區的人口進一步增加。」[215]

無論對人口與食物來源之間的關係功能如何批評,人口從全局來看增長無疑,[225]伴隨的是食物總量淨增長。當農業發展時,這一現象持續了約一萬年。富裕國家人口減少不能將理論全盤否定,因為世界是個全球系統,食物可以越過國界送往稀缺地區。霍馮伯格和皮門特爾的發現支持雙方觀點,[215]奎恩直接批評道「第一世界的農民在第三世界的人口爆炸火上澆油。」[226]另外,假說不能因某一案例簡單推翻,如德國近期人口趨勢;很明顯,其它因素限制了富裕國家人口:避孕、教育、社會規則等,更重要的是國與國之間經濟現實的差異。

缺水惡果

缺水已經迫使眾多小國大幅進口糧食,若非應用技術,中國和印度等大國也會如此。[227]由於大幅度透支可持續性,一些國家用水評分不佳(包括中國北方、美國和印度)。[來源請求]其它受影響的國家包括巴基斯坦、伊朗和墨西哥。透支已經導致用水緊張,使得糧食歉收。雖然對含水層再三壓榨,中國糧食還是因此歉收。這使得糧價上漲。本世紀中葉,約30億人將會出生在缺水國家裡。海水淡化被認為是解決缺水行之有效的方法。[169][170]

在中國和印度之後,又有一些較小的國家大幅度缺水:阿爾及利亞、埃及、伊朗、墨西哥和巴基斯坦。其中四個已經大幅度進口糧食。只有巴基斯坦自給自足。但隨着人口每年增加400萬,巴基斯坦會很快跑到世界市場上去買糧。[181]

土地

Thumb
地表水覆蓋率、農業、轉化中、未破壞和人類居所。雖然人類自己只占了地表總面積的0.05%,卻會影響到超過四分之一的土地

世界資源學會稱:「耕地和牧地的農業轉型已經影響了33億公頃,約占土地的26%。總而言之,農業取代了溫帶和熱帶森林的三分之一以及自然草地的四分之一。」[228][229]土地的四成正在轉型或支離破碎;不足四分之一是處女地,主要在極地和沙漠。[230]由於鹽鹼化、森林砍伐、沙漠化土壤侵蝕、和城市蔓延,土壤變得不再好用。全球變暖也導致許多富饒耕地被淹。[231]能源發展也會大量占用土地,如建水電大壩。因此,可用土地是有限因素。據估算,可用土地只要有一半已經用於耕作,而對現存保留地大大高估令人不安。[232]

新型選擇性繁殖和雜交植物可食用部分(果實、蔬菜和糧食)更多,不可食用部分更小。然而,這些農業技術成就已經作古,新成就高不可攀。新技術使得農作物可以在某些邊際土地生長。水產養殖理論上可以增加可用土地。水耕栽培和真菌作物讓食物增產,即便這可能是精耕細作,但不需花費大量土地或依賴氣候陽光。另一些人認為開墾所有土地未必增產,因為一些邊際土地只能用刀耕火耨這種不可持續方式來耕作。即便有了現代農業技術,可持續生產依然存疑。

一些國家,如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特別是其迪拜酋長國和荷蘭一樣,通過填海造陸建造了大量人工島、大壩和堤壩來增加國土面積。[233][234]一些科學家稱在未來,人口稠密城市會在摩天大廈內用垂直農法耕作。[235]質疑者恥笑地球空間有限的說法,認為65億人可以舒服地塞進美國德克薩斯州大小的地區(約269,000平方英里或696,706.80平方公里)。[236]然而,人類影響的不簡簡單單是居住面積。

化石燃料

Thumb
馬里恩·金·哈伯特預期世界採油率。現代農業完全依賴石油能源

對人口樂觀主義的批評指出該觀點忽視石油及其它化石燃料的枯竭,讓肥料和交通燃料難以生產。[237]1992年,阿爾·戈爾在《瀕臨失衡的地球》寫道:「... 建立全球協作計劃來完全消除內燃機的戰略計劃是可能的,或許要用二十五年... 」[238]美國生產的一半左右的石油被提煉成為汽油,用於內燃機。[239]

美國能源部要求,報告《世界石油生產頂峰:影響、緩解和風險管理》於2005年2月出版、2007年修正更新,常被稱為赫希報告。[240][241] 該書研究了油峰出現的時間框架,必要的緩和措施以及沿時間軸可能出現的影響。報告總結稱世界石油頂峰將會出現,甚至可能會很突然。在頂峰出現前20年準備緩和措施可以躲過危機。

樂觀主義者反駁稱在合適的可替代技術發展應用前,如核能或各種可再生能源等,化石燃料足以應付。[242]通過熱解聚來處理垃圾、污水和農業廢物來生產肥料的方式已經出現。[243][244]

貧富

Thumb
隨着人口增長,每天活在1美元(依通脹調整)以下的人口比例在20年間減半,1981至2001年

聯合國指出約8.5億人營養不良或飢餓難耐,[130]有11億人喝不到安全的飲用水。[104]從1980年算起,世界經濟增長380%,但生活在每天不足5美元的人數增至11多億。[245]

1997年,聯合國《人類發展報告》稱:「在過去15至20年間,超過100多個發展中國家和一些東歐國家在發展上遭受災難性失誤。在工業化國家中,生活質量下降之深之久除了三十年代大蕭條外沒有可比的。這導致10億人收入跌回10年前、20年前甚至30年前的水平」。類似地,雖然非洲撒哈拉以南「饑民」比率有所下降,但絕對人數卻隨總人數的增長而增長。比率從1970年的38%跌至1996年的33%,預期2010年會跌至30%。[186]但該地區人口在1970至1996年幾乎翻倍。要讓饑民人數保持不變,比率必須攔腰減半。[158][246]

Thumb
總和生育率對比各國人均GDP(PPP),2015年[247] [248]

若婦女收入增加、束縛越少,子女數量會減少(如從6人減至2人)、質量則會上升。[249]

兩者關係並非簡單的因果關係,其中摻雜着複雜的生育率、死亡率和經濟發展等因素。

生活環境破敗也對人口造成非常惡劣的影響,如瘧疾和艾滋病等疾病。缺少營養、髒亂差、缺醫少藥、死亡率高、出生率地會對人口造成打擊。

環境

Thumb
越南胡志明市堵車

一些國家人口眾多,環境問題嚴峻,單單控制人口增長並不一定在環境問題上一蹴而就。[251]不過,當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進行工業化時,污染和能耗一定會增加。

世界觀察研究所稱2006年中國和印度經濟繁榮是「改變全球生物圈的星際動力」。報告稱:

簡而言之,世界的生態承載能力不能持續滿足中國、印度、日本、歐洲和美國的野心以及其它世界的渴望。[252]

早在二十世紀初,人口過多就深刻影響地球環境了。[142]據全球足跡網絡:「今天人類使用的資源和排放的廢物相當於1.5個地球。」[253]生態系統服務損耗導致的環境退化會帶來經濟後果。[254]在科學證明環境傷害以外,一些人認為保護物種不至滅絕是道德責任。環保作家傑里米·里夫金稱:「我們的人口累贅和城市化生活是以大型生態系統和生物棲息地為代價的... 當慶祝世界城市化時,我們迅速臨近了另一個歷史分水嶺:荒野消失了。這並不意外。」[255]

美國科學促進會前主席彼得·雷文在《AAAS 人口與環境圖冊》中稱:「我們在建立可持續發展世界上努力如何?顯而易見,過去半個世紀是個創傷,人類數量、財富(人均消費)以及我們選擇的技術造成疊加影響,以不可持續的高速度繼續剝削着地球資源... 在很短的時間內,我們失去世界表土的四分之一、耕地的五分之一、深深地改變了大氣層的成分、破壞了大片森林和其它自然動物棲息地,卻沒有補償修復。最糟糕的是,我們以超過歷史水平百倍的速度加快了生物絕滅,永久地失去物種,在二十一世紀末威脅到所有主要物種的生存。」

據稱,如果中國和印度也像美國人均資源那樣消費,到2030年就得要整個地球來滿足他們的需求。[256]從長遠角度來看,日益稀少的資源會影響衝突加增,[257]最壞的結果是馬爾薩斯災難

許多研究將人口增長與溫室氣體氣候變化效應聯繫起來。[258][259]

戰亂

有人認為[261]人口過多會導致國家內外緊張。現代詞彙「生存空間」支持這一觀點,認為人口過多會導致資源稀缺,使得年輕人無法通過和平勞動方式找到機會而誘發戰亂。

對假說的評論

由於經驗與觀察的根據,主張人口壓力會導致戰亂增加的假說近年來受到批評。兩項針對具體歷史社會與跨文化分析的研究都無法找出人口密度及戰爭發生率間的正相關關係。[原創研究?]

建議

一些方法和緩和措施被用來對付人口過多問題。一些方法被用在全球層面上(如聯合國舉措),另一些則用在地方、省市和其它組織層面,還有一些則用在家庭和個人層面。有的緩和措施旨在設立社會規範。人口過多威脅環境,因此社會必須對目前的社會規範做出改變來逆轉一些環境問題。

例如,中國政府採取政策控制夫妻生育人數。建立市場策略來教育公眾有關人口過多的惡果。「干預可以低成本普及。各種印刷資料(傳單、手冊、說明和貼紙)得在社區分發,如敬拜場所、運動會、當地菜市場、學校和停車場(的士/公交站)等。」[263]

一些宣傳工作介紹了問題,讓社會規則能夠更容易改變。某些政府政策讓社會更容易接受避孕和墮胎舉措。與全球扼制人口過多相反的例子是阿富汗,「阿富汗總統哈米德·卡爾扎伊在2009年3月頒布的什葉派個人身份法力挫阿富汗什葉派婦女權益和自由。根據該法,除非生病,婦女無權拒絕丈夫性行為,否則可以不許吃飯。」[264]

教育與授權

一個選擇是重視對人口過多的教育、計劃生育和生育控制,包括使用簡易有效的男性和女性避孕套、避孕藥和子宮環等。全世界近四成懷孕是意外(每年近8000萬)。[265]世界最貧困地區約有3億5000萬婦女不想要最小的孩子、不想多要孩子或想隔一段時間再要孩子,但缺乏信息和可行方式及服務來規劃家庭大小。2001年,美國約有近一半懷孕是意外。[266]在發展中國家,每年約有514,000位婦女因懷孕或墮胎致死,[267]其中死亡的86%出現在非洲撒哈拉以南和南亞。[268]此外,近800萬嬰兒因營養不良、患小病、特別是飲用水不乾淨而死亡。[269]

辯論的核心焦點常在婦女權利生育權上。[270]

「我唯一看到的希望之光雖然不多,就是無論如何女人要把持自己的人生,包括政治和社會的;當醫學設施能夠讓她們決定控制生育,丈夫允許她們做出決定,生育率就會下降。女人可不想生十二個死九個。」 —— 大衛·阿滕伯勒爵士[271]

2008年6月,埃及衛生和人口部長哈特姆·賈巴利宣布政府通過教育和婦女勞動來減少人口的計劃,並為此出資4億8000萬埃及鎊(約合9000萬美元)。[272]

商界大亨泰德·透納提出「自願、非強制性」的獨生子女計劃。英國相關人口組織Population Matters舉辦了「二胎或更少」的運動,呼籲人們為小型家庭努力。

管控

Thumb

人口過多問題可以通過生育控制緩解,一些國家,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採取了嚴格措施控制出生率。反對生育控制的宗教和意識形態常被認為是導致人口過多和貧困的因素。[273]

2014年,聯合國預測世界人口在2100年增至96至123億有八成可能性。新增人口大多數出現在非洲和南亞。非洲人口預期會從目前的10億增至2100年的30到40億,亞洲會在同期再增10億人。[274]由於非洲中值年齡很低(如烏干達為15歲),若要立刻達到發達國家標準,生育信用得限制到每兩位婦女生育一位寶寶。一些國家人口金字塔底座很大,對於那些到了生育年齡的人來說,得再等一代人才行。[275]一個人口增長態勢的例子是中國,在採取獨生子女政策後,又生了約400,000多人。亞瑟認為焦點應放在發達國家,他們給予的生育信用和額外補貼能夠讓發展中國家人口增長歸零並迅速提升生活質量。[275]

印度前總理英迪拉·甘地的兒子桑賈伊·甘地在1975至1977年間推行了強制絕育政策。根據官方要求,有兩位或兩位孩子以上的男士都要申請絕育,但絕育更多的是婦女而非男士。據信,一些未婚青年男士、政治對手和愚民也被絕育[來源請求]。這項政策依然記憶猶新,備受批評,使得公眾反感計劃生育,數十年來阻礙政府計劃。[276]

城市設計師米高·亞瑟給出的建議是「可選的、市場化的生育證書計劃」,即「生育信用」。[277]生育信用不會限制婦女生育數量,若所生子女數量超過人口零增長指標的話,就得購買證書。例如,第一位孩子免費,市場則會決定多出生孩子所需繳納的金額。多餘的信用額度過期作廢,以免被投機炒作。實際信用費用只是養育兒童成長費用的一部分,以便告知婦女不要不加思索就要孩子,為自己和社會帶來長期後果。[275]

類似亞瑟生育信用的另一項舉措是國家財政補貼,對自願絕育者予以經濟、物質、服務等補助。印度政府曾經使用這項政策。[278]

城市化

雖然城市人口密度不斷增加(出現巨型城市),聯合國人居署在報告中稱城市化可能是全球人口增長最佳緩和辦法。[279]城市將人類活動匯集在有限區域,限制了自然破壞。[280]但這種緩和效果只有在城市規劃大幅改進,服務合理維持時才能顯現[281]

移除多餘人口

透過移除多餘的人口,如自殺殺人人類自願滅絕運動計劃生育絕育自宮、甚至發動戰爭等等,可以舒緩世界人口過剩問題。此外,利用物競天擇的原理,篩選出條件較差(如體質智商性格能力種姓血統種族甚至隨機篩選等都能納入考慮之列)的人口並將之移除亦能有效舒緩人口過剩。達爾文獎的存在鼓勵那些因愚蠢行為將自身基因移除於基因庫之外的人。

太空移民

自從人類開始對宇宙的探索之後,太空移民就一直是人類的夢想。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任何一個太空殖民地被建立起來。況且在太空建立殖民地要面對一系列巨大的技術和經濟挑戰。部份支持太空移民的人認為,此舉能減輕人口過剩的負面影響。如果控制了太空資源,建立地外生物棲息地,地球將不再有增長的限制。雖然地球的許多資源是不可再生的,但是地外殖民地可以滿足地球上大部分的資源需求。隨着對太空資源的取用,對地球資源的需求將下降。

圖示

其它

注釋

參見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